“50年前的事人人有份”。当年的希特勒是得到选民的多数票才当上了总理,尽管半个世纪前的选民已经剩下不多,但包括战后出生的人在内,德国人仍然承认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的核心是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它不是文献资料中对“二战”和德国的学术分析,而是作者旅德两年中积累的民间对“二战”的真实的、情绪上的反应。这部书稿其实是“二战”亲历者、亲历者的后代,亦或是与“二战”无直接交集的年轻人对那场战争的反应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中讲述了德国人对“二战”罪恶的反思,为世界敬仰。作者自30年前旅德伊始,一直收集德国人关于“二战”反思的档案。本书以德国公开的影像资料和解密档案为依据,叙述德国当年发动“二战”的历史因由,详述了欧洲战场中的重大事件,深入反思了“二战”给德国、欧洲以及世界带来的灾难。
戴问天,是地质专家,又是在“二战”中国战场躲过轰炸、逃过难的亲历者,亲人的离世更使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记忆。看透历史之人未必在学院,有惨痛经历者,反可如鹰隼一般专注于历史的真相,拥有天然的敏锐。
戴先生在地质研究之外,潜心钻研“二战”三十年,并于旅德期间亲身感受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本书依据亲历者对历史的记忆,对原始档案的敏锐洞见,借助作者旅德期间所收集的大量文字、影像等档案资料,揭示了不一样的“德国为什么要二战”。
德国印象
1. 初识德国
2. 纪录片中的"二战"与德国
3."50 年前的事人人有份"
4. 步履维艰的魏玛共和国
5. 希特勒的机会 谁打败了纳粹德国?
6. 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
7."西线无战事":欧洲第二战场始末
8."二战"天平上的诺曼底战役与突出部战役
9. 美国的"隔岸观火"与"隔岸助火" "奥地利下士"驾驭普鲁士战车
10. 塞克特的军队
11. 撕毁《凡尔赛和约》买得人心
12. 除"恶犬"收买军心
13. 进军莱茵兰:摸到英、法"底牌"
14. 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
15. 把奥地利"接回家"
16.《慕尼黑协定》:被出卖的不仅仅是捷克
17. 马其诺防线:愚蠢的杰作造就希特勒声望
18. 老办法屡试不爽:胡萝卜加大棒
19. 曼施坦因:普鲁士军人与希特勒关系一例 大罪大功斯大林
20. 1936-1938 年"大清洗"
21. 图哈切夫斯基案与苏联红军第一次"大清洗"
22. 1939-1940 年苏芬冬季战争
23. 1940-1941 年红军第二次"大清洗"
24. 大考第一场:不及格
25. 莫斯科战役:经受住了考验
26. 从德军"堡垒行动"到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
27. 胜利勋章 "大屠杀":犹太人问题始末
28. 希特勒的历史观:种族斗争
29. 从"领土方案"到"最终解决"
30. 奥斯威辛的雪是怎么变黑的?
31."小人国戏班"与"死亡天使"
32. 众多"辛德勒",众多"鲁迪"
33. 从"上帝的选民"到社会"异端" 德、俄、波关系:不和谐的三人舞
34. 基辅罗斯、波兰和普鲁士的诞生
35. 忘不了的亡国痛与不肯弃的大国梦
36. 1922-1933:魏玛德国与苏联的十年合作
37. 从"助桀为虐"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8. 卡廷事件
39. 1944 年华沙起义
40. 边界问题 德国人并不都是法西斯
41. 鳊鱼湖监狱的断头台与大铁钩
42. 永不凋谢的"白玫瑰"
43. 两支"小乐队"
44. 亲历"希特勒日记"事件 真正的人
45. 阿尔汉格尔斯克的玫瑰
46. 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
“二战”中,希特勒德国始终把大部分兵力用于对苏作战。从1941 年6月到1945 年5 月将近4 年时间从未间断,在此期间,德军绝大部分人员损失(约95%)都发生在对苏作战中。2008年7 月5 日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历史节目《谁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Who won World War Ⅱ ?)给出的数字略小一点,但也达到93%。不管按照哪一种说法,德军九成以上的有生力量是被苏联红军歼灭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真正“克”了德军的不是美军,而是从莫斯科城下一直打到柏林,把胜利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苏联红军。
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
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二战”历史上的转折点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西方一些人却想方设法试图“淡化”它,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本书的英文是TheSecond World War,即“第二次世界大战”,顾名思义,它是一部全景记述“二战”的作品。但在记述1942 至1943 年5 月战争进程的第四卷“命运的关键”中,洋洋45 章竟无一章以斯大林格勒为标题。当然,书中也曾提到那场战役,但只占4 页篇幅,据说还是因为协助他写作的一位助手坚持才加进去的,而记述由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阿拉曼战役却用了15 页。漓江出版社1991 年以《不需要的战争》为名出版该书“精选本”,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与阿拉曼战役组合为一章,以“扭转失败:中途岛、阿拉曼、斯大林格勒”为题,目的便是要强调阿拉曼战役的重要,选编者的确领会了原作者的意图。
相比两次战役的双方兵力、武器装备和伤亡人数,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相差甚远。通常所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指的是从1942 年8 月23 日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城郊开始攻城,一直到1943 年2 月2 日德军投降,历时五个多月的战争。而英军获
胜的阿拉曼战役实际上是指1942 年10 月23 日至11 月3 日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历时仅11 天。此前第一次阿拉曼战役(1942 年7 月1 日至31 日)打成消耗战,以转入僵持状态结束,谈不上胜负。1942 年春,俄罗斯大地解冻便于部队作战以后,希特勒确信英美不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他可以全力投入苏联战场,于是发起以“蓝色行动”(Unternehmen Blau 或Fall Blau)为代号的大规模战略进攻,主要进攻方向在苏联南部,那里是苏联主要的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等农作物产区,更重要的是那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二战”爆发时,战争已经离不开石油,而石油一直是希特勒的“阿喀琉斯之踵”。德国是一个包括石油、铁矿石在内大多数矿产资源都很贫乏的国家,严重依靠进口。铁矿石主要进口自瑞典北部基鲁纳铁矿(Kiruna),那是苏联以外整个
欧洲最大的铁矿,而石油战前主要从美国、委内瑞拉和伊朗进口。1938 年,德国消耗的石油尚有约三分之一产自国内,到1941 年末国内石油资源便已消耗殆尽,而且也不可能再从美国、委内瑞拉和伊朗进口,主要来源只剩下罗马尼亚。迫于形势,德国不得
不大力发展合成汽油工业。濒临里海的巴库是苏联最重要的石油产地,1942 年产量为2,400 万吨,占苏联总产量的80%;高加索地区邻近黑海的迈科普和邻近里海的格罗兹尼也是重要石油产地,占苏联总产量的10%。德国若夺取这些油田,既可以满足德国的
需要,又可以截断苏联的石油供应,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聚焦于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经济史著作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这类研究容易落入数据堆砌或过度乐观的窠臼。然而,作者成功地超越了“黄金二十年”的表面赞歌,深入剖析了其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风险和社会代价。它详细梳理了资本积累的初期阶段,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劳动条件、工会谈判策略的演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平等加剧的趋势。书中对“社会市场经济”理念的解构尤其精彩,揭示了其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弹性解释与实际操作中的权衡取舍。作者毫不避讳地指出,经济的快速复苏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了对历史错误的彻底清算为代价的——换句话说,对效率的追求压倒了对正义的诉求,这种观点虽然尖锐,但却基于扎实的产业数据和劳动统计,令人无法反驳。这是一部充满批判精神的经济史,它教导我们,奇迹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疲惫与裂痕。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串联起战后德国流行文化中对“战败”这一母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它没有直接讨论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分析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音乐和大众媒体中的隐喻、笑料和禁忌,来反观整个社会的集体潜意识。比如,书中对早期德国喜剧电影中对权威的讽刺如何逐步演变为对自身军事历史的轻描淡写,这种微妙的文化转向被分析得入木三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通过大众娱乐来消解历史的沉重性,是一种有效的,但也可能是最危险的“遗忘机制”。我特别喜欢它对具体文化产品的细致解读,比如分析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结构中隐藏的对“责任”的逃避倾向,或者某部电影的布景设计如何暗示了对战前德国家庭价值的怀旧。这种从文化现象切入历史心理的路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历史解读框架,让读者不再是冷眼旁观,而是被邀请进入那个充满挣扎与自我辩护的年代。
评分我向所有对战后德法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简直是一部关于和解与龃龉的史诗。作者不再满足于官方层面的戴高乐与阿登纳之间的政治握手,而是聚焦于两国边境社区层面,特别是那些曾经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的普通民众,他们是如何面对曾经的敌人,重建信任与日常生活的。书中引用的私人信件、地方报纸的社论,甚至是跨国婚姻的案例研究,都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历史的厚重感。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和解”时间线的讨论,作者指出,政治层面的条约签署往往远远早于民间情感上的真正愈合,这种“不同步性”是理解当代德法关系深层情感结构的关键。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卢尔河谷地带的风声,感受到那种跨越国界的、既脆弱又坚韧的人类情感联结。这是一本充满同理心但绝不失学术严谨性的杰作,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和平是建立在无数次微小的、日常的和解之上的。
评分读罢这本关于冷战时期欧洲文化交流的比较研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边缘”视角的坚持与挖掘。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史学中聚焦于美苏对抗的主线,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在两大阵营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西欧国家,特别是德国的特殊地位。书中关于“文化马歇尔计划”在渗透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阻力,以及德国知识分子如何利用这一“援助”来重塑其民族文化主体的论述,颇具启发性。作者敏锐地指出了,文化输出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一个充满拉锯与协商的复杂过程。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战后德语文学如何通过翻译和海外出版,在国际上寻求一种“去国家化”的表达自由,这种自我放逐式的求索,为理解当代德国身份的建构提供了全新的维度。文字风格上,作者的行文流畅,充满学者特有的克制与洞察力,没有丝毫煽情,却能通过对具体文化事件的冷静剖析,激发出读者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
评分这本关于战后德国社会变迁的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后初期,西德在盟军占领下所经历的文化冲击与身份重塑的复杂过程。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去纳粹化”运动的实际操作层面,那种理想主义的宏大叙事与基层执行的犬儒主义、甚至是对历史集体记忆的消解与重构之间的张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例如,对于战时精英在战后体制中如何悄然隐身或巧妙过渡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社会观察。我尤其欣赏作者没有满足于对政治经济改革的宏观叙事,而是深入到家庭内部,探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是如何在物质重建的表象下,处理内心深处的道德困境和历史阴影。书中的案例研究,比如对某个特定城市重建过程中的公众舆论变化追踪,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微观视角,让人感觉到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事件,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日常经验的集合体。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和口述历史材料互相印证,构建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战后德国侧影。
评分包装不错,物流也及时,书名很吸引读者。
评分一如既往地快,一如既往地好。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自己买了晚上看,非常不错。
评分没有积分,评有何用。。。。
评分看了一点,感觉一般,有点看不下去了。
评分德国人对“二战”罪恶的反思,为世界敬仰。作者自30年前旅德伊始,一直收集德国人关于“二战”反思的档案。本书以德国公开的影像资料和解密档案为依据,叙述德国当年发动“二战”的历史因由,详述了欧洲战场中的重大事件,深入反思了“二战”给德国、欧洲以及世界带来的灾难。
评分买正版图书还是来京东。
评分赞 好书 与人分享 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