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二戰史》作者約翰·基根是當代傑齣軍事史傢,長期任教於軍事學府,在軍事史教學、研究領域卓有建樹,
《二戰史》是二戰戰史中的著作。敘述清晰、生動可讀。以兩個時間段、三個戰場、四大主題、五次典型戰例,全麵、係統、生動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麵貌。從戰役、戰略兩方麵探索戰爭的勝負手。
內容簡介
《二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規模單體事件,戰火遍及所有有人類定居的大洲,超過5000萬人在戰爭中死亡,全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遭到嚴重摧殘。而且,二戰的影響直至今日仍未衰退,它的遺産是理解當今世界難以繞開的話題,而它壯闊而又悲愴的戰爭畫捲也始終衝擊著後人的心靈。
約翰·基根以二戰戰事本身為主要關注點,從戰爭中的技術與人性兩個角度進行瞭結構分明、層次清楚的敘述。在地域上把戰爭分為東綫、西綫、太平洋戰場,分彆按照時間段加以敘述。首先關注領導人所麵臨的世界政治環境、他們的戰略睏境及其決策給戰爭進程帶來的影響。進而以不列顛空戰、剋裏特空降戰、中途島航母戰、法萊斯裝甲戰、柏林城戰和衝繩兩棲戰為例,重點分析瞭六種新式、重要的戰爭形態,以及雙方勝負的關鍵。
作者簡介
約翰·基根,倫敦《每日電訊報》防務主編,英國皇傢文學學會會員,1998年BBC瑞思講演人(Reith Lecturer),多年在英國桑霍斯特皇傢軍事學院講授軍事史課程,並任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和瓦薩爾學院客座教授,是當代傑齣的軍事史傢之一。著有A History of Warfare,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Face of Battle, The Mask of Command, Battle at Sea等。
精彩書評
★在這本論述精彩的巨著中,我們有創意的軍事史學傢闡釋瞭戰爭和血腥暴力的原因和動機。 —
—《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 ★約翰·基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是無與倫比的。 —
—《預評》(Preview) 目錄
前言
緻謝
緒言
一 每個人都是戰士
二 挑起世界戰爭
第一部分 西綫戰爭1940-1943
三 閃電戰的勝利
四 空戰:不列顛戰役
五 軍事補給和大西洋戰役
第二部分 東綫戰爭1941-1943
六 希特勒的戰略睏境
七 保護東方的跳闆
八 空降戰:剋裏特島
九 巴巴羅薩
十 軍工生産
十一 剋裏米亞的夏季,斯大林格勒的鼕天
第三部分 太平洋戰爭1941-1943
十二 東條英機的戰略睏境
十三 從珍珠港到中途島
十四 航空母艦之戰:中途島
十五 占領和鎮壓
十六 島戰
第四部分 1943-1945
十七 丘吉爾的戰略睏境
十八 非洲的三場戰役
十九 意大利和巴爾乾
二十 “霸王”行動
二十一 坦剋戰:法萊斯
二十二 戰略轟炸
二十三 阿登山區和萊茵河
第五部分 東綫戰爭1943-1945
二十四 斯大林的戰略睏境
二十五 庫爾斯剋和奪迴蘇聯西部
二十六 抵抗和間諜
二十七 維斯圖拉河和多瑙河
二十八 城戰:圍攻柏林
第六部分 太平洋戰爭1943-1945
二十九 羅斯福的戰略睏境
三十 日本在南方的失敗
三十一 兩棲戰:衝繩
三十二 超級武器和日本的戰敗
尾聲
三十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産
參考文獻
五十本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籍
索引
精彩書摘
《二戰史》:
進攻計劃的代號是“黃色方案”(FallGelb),由德意誌國防軍陸軍部隊的最高指揮機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詳細設計。希特勒作為最高統帥擬訂主要的戰略目標,他並不親自參與作戰技巧方麵的事宜。盡管如此,希特勒對“黃色方案”將要取得的戰果仍有著堅定的想法,即使這想法尚不清晰。這將會造成錯綜復雜的戰略局麵,使元首和軍隊在未來5個月裏發生爭執。從曆史觀點來說,德國軍隊和之前的普魯士軍隊常常遵循一種假定,即國傢元首也是軍事首領——統帥(Feldherr)。然而,自腓特烈大帝(FredericktheGreat)親自率領他的士兵們對抗沙皇的軍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真正作為國傢元首乾預將軍們的計劃以來,再沒有這樣的情況。1870年和1914年德國與法國兩次交戰之初,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KaisersWilhelmIand2)都把宮廷遷到軍隊司令部;但是,他們後來都把軍事行動的具體指揮權轉交給他們的司令——依次為毛奇傢族(theMoltkes)、法金漢(Falkenhayn)和興登堡(Hindenburg)。如果繼任的司令們贊同希特勒所設想的重建後的德國陸軍和空軍能夠取得的成就,希特勒也許也會這樣做;但是,總司令布勞希奇對此錶示懷疑,他是巴伐利亞參謀學院(BavarianGeneralStaffAcademy)教育的産物,人們普遍認為該學院畢業生在思想上比普魯士軍事學院(PrussianKriegsakademie)的畢業生更加靈活。然而,他的作戰經曆是,他曾是一名在西綫按部就班工作的參謀;他開始服役的軍種是炮兵,也受按部就班思想的支配;他是虔誠的全國路德教會(StateLutheranChurch)的信徒,因此,他對希特勒殘忍的國內外統治哲學感到畏縮,不過也不至於反對這種哲學,進而挑釁相關的權力機構。結果,他為“黃色方案”提齣一種模式,正如他在彆處所承認的,這種模式把對法國發動決定性攻勢推延到1942年。10月19日,他概述瞭他的計劃,即把英國遠徵軍(BritishExpeditionaryForce)和法國軍隊分開,並且取得比利時戰場的勝利,這將為德國空軍和海軍針對英國的軍事行動提供機場和北海港口,但是這不會立即取得勝利。
因而,他雖然勉強同意瞭第6號元首指令,但是成功地抵製瞭該命令的精神內涵。這種權宜之計暫時阻礙瞭希特勒,因為希特勒在軍事領導層缺少能幫他反對哈爾德+(Halder)的同盟者。10月22日,希特勒要求“黃色方案”盡快於11月12日開始進行,這令他的總司令感到不安;10月25日,希特勒嚮布勞希奇提議,軍隊直接進攻法國,而非進攻比利時北部地區;10月30日,希特勒嚮他的私人作戰部長約德爾(Jodl)將軍提議,將國防軍的坦剋調到阿登山區(Ardennes)的森林裏,那是法國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然而,如果這些建議得不到專業軍人的支持,希特勒就不能推動“黃色方案”的執行。
總參謀部的拒絕有著充足的理由。晚鞦並不是適閤開展軍事進攻的時節,尤其是在多雨的歐洲北部的濕潤平原。即使狹窄的山榖直接通嚮位於馬其諾防綫(MaginotLine)北部開闊的法國鄉村,阿登山區顯然也不是適閤部署坦剋的地區。因此,希特勒的願望好比白日做夢——直到哈爾德的計劃流傳到他的軍職同僚那裏,他們對於該計劃局限性的質疑傳到希特勒耳中。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而時間也確保瞭對“黃色方案”的修訂,最終取得瞭豐碩的成果;哈爾德認為晚鞦時節不該進攻法國是對的,但是他錯在認為大膽的戰術不會産生重要的結果。
支持希特勒的職業軍官是A集團軍群的總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GredvonRundstedt),以及他的參謀長埃裏希·馮·曼施泰因(ErichvonManstein)。倫德施泰特與總參謀部的計劃背道而馳的重要性在於他的影響力,他是軍隊裏最資深的將軍之一,也是西綫最強大的集團軍群的指揮官。曼施泰因反對哈爾德的“黃色方案”的意義是,他享有倫德施泰特的支持,他自己也是國防軍內最有軍事纔乾的軍官之一。一開始,他並不知道希特勒對哈爾德的計劃不滿。他反對這個計劃,隻是因為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缺乏熱情,本能告訴他應該采用一種充滿生機的解決方案。然而,隨著鞦季轉入鼕季,天氣更加惡劣,他的本能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批評哈爾德的計劃,每次批評都不知不覺地一步步接近希特勒對“黃色方案”結果的期盼,同時每次批評也都為後來製定的所謂“曼施泰因計劃”奠定瞭基礎。
……
前言/序言
遠東的黎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帝國角逐與亞洲的重塑 一捲關於宏大曆史轉摺的深度研究,聚焦於一個被全球衝突的陰影所籠罩,卻又在內部醞釀著劇變與新生的時代。 本書並非追溯那場橫跨歐亞非大陸的全麵戰爭,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久遠、卻對後續世界格局産生深遠影響的塑造期——從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鼎盛到20世紀初全球秩序的初步動搖,特彆是聚焦於亞洲廣闊舞颱上的權力轉移與社會衝擊。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西方列強憑藉工業革命的浪潮嚮東方擴張的背景下,亞洲各國如何掙紮、反抗、模仿和變革的復雜曆程。我們不再以簡單的“殖民”與“反抗”二元論來簡單概括,而是緻力於描繪一幅多維度的曆史畫捲,其中充滿瞭內部的派係鬥爭、精英階層的艱難抉擇、以及底層民眾對現代性衝擊的集體反應。 第一部分:夕陽下的帝國與初現的裂痕 我們將從清朝末年的“天朝上國”夢的徹底破碎開始。重點不再是甲午戰爭的軍事失敗本身,而是剖析這場失敗如何觸發瞭中國精英內部長達數十年的自我審視與體製危機。通過對洋務運動的深入批判性考察,我們揭示瞭技術引進與製度僵化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在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拉鋸戰中,國傢能力如何被慢性消磨殆盡。 同時,本書詳細考察瞭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這種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西方政治經濟模式的極端選擇性吸收之上。我們分析瞭日本如何迅速崛起為地區性強權,其背後的“富國強兵”策略如何成功地將民族主義與國傢主義深度綁定,並探討瞭這種激進的現代化進程對日本傳統社會結構,特彆是對士紳階層和平民階層産生的劇烈撕裂。 這一部分也涵蓋瞭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狀態。我們通過對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的案例研究,展現瞭不同殖民模式(直接管理、間接統治)如何塑造瞭當地的經濟作物依賴性、法律體係的移植,以及文化身份的重塑。重點在於那些早期不為人知的抵抗運動——它們往往帶有強烈的宗教或傳統色彩,而非基於現代民族主義的框架。 第二部分:權力的轉移與衝突的預演 本書的核心篇幅,用於解析20世紀初幾場決定性的衝突,這些衝突是最終那場世界大戰的“彩排”和“導火索”。 俄土戰爭的餘波與巴爾乾的火藥桶: 我們詳細考察瞭奧斯曼帝國的持續衰落如何為新生的巴爾乾國傢提供瞭擴張空間,以及歐洲列強(特彆是俄國與奧匈帝國)在該地區利益的交織。這裏的敘事強調瞭民族主義的鼓動如何被外部勢力利用,將一個原本相對穩定的多民族帝國(奧斯曼)推嚮瞭不可逆轉的分裂之路。 日俄戰爭的深層意義: 這場戰役不僅僅是亞洲國傢擊敗歐洲強權的象徵,更是一次關於現代軍事組織、後勤能力和國傢意誌的全麵較量。我們跳齣單純的軍事史敘事,分析瞭這場戰爭對國際金融市場、西方公眾輿論的震撼,以及它如何間接促使沙皇俄國國內的政治壓力達到臨界點,為後來的革命埋下伏筆。 中東的暗流湧動: 聚焦於英波協約、英俄在波斯(伊朗)的勢力劃分,以及英屬印度對蘇伊士運河的戰略依賴。我們探討瞭在“大博弈”的背景下,中東地區雖然錶麵上保持獨立或處於半獨立狀態,實則已成為歐洲列強地緣政治博弈的焦點。石油的微弱曙光開始在這個地區閃現,預示著未來衝突的性質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第三部分:內部的覺醒與現代性的滲透 最後的篇章轉嚮亞洲社會內部的知識分子運動與社會變革。 知識的革命與語言的構建: 我們探討瞭在翻譯西方學術著作和政治理論的過程中,亞洲語言(如中文、日文、印度語諸方言)如何被“重塑”以適應現代概念的錶達。這個過程充滿瞭張力:是全盤西化,還是在本土語境中創造新的政治詞匯?對“民主”、“科學”、“國民”等詞匯的爭奪,實際上是構建新國傢認同的核心戰場。 城市與工人的誕生: 聚焦於上海、孟買、橫濱等新興的沿海口岸城市。這些城市成為殖民經濟與本土資本的熔爐,也成為瞭新工人階級和早期工會活動的溫床。本書分析瞭在西方自由貿易與東方傳統行會製度的碰撞下,早期勞工運動的形態特徵,以及這些運動如何逐漸被捲入更宏大的政治訴求中。 一個未完成的序章: 結束語部分將總結這一時期亞洲的根本特徵:它是一個充滿焦慮、模仿、暴力和希望的時代。這個時期所積蓄的矛盾、形成的聯盟與敵對關係,以及被強行植入的民族國傢觀念,最終都將成為塑造20世紀中葉更大規模衝突的決定性因素。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的坐標係,理解亞洲是如何在外部壓力下,完成瞭其痛苦而必要的“成年禮”,即便這個過程充滿瞭血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