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戰地記者的抗戰史(套裝上下冊)

一個戰地記者的抗戰史(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聚仁 著
圖書標籤:
  • 抗戰史
  • 戰地記者
  • 曆史紀實
  • 迴憶錄
  • 戰爭文學
  • 中國抗日戰爭
  • 曆史人物
  • 傳記
  • 二戰
  • 民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7904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2243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99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再現淞滬戰役、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滇緬之戰等硝煙戰場,一一陳述抗戰細節,還原被遺忘的曆史真相。
  拋棄黨派之爭,擱置派係爭議,《一個戰地記者的抗戰史》是一部客觀真實講訴中華民族抗戰的記錄史。
  立場公正、內容翔實,後來史學傢評價該書“立論與視野至今仍然無法逾越”。

內容簡介

  自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曹聚仁以戰地記者的身份親曆瞭八年抗戰,他從采訪淞滬戰役開始,隨軍走遍瞭大江南北,采訪瞭颱兒莊大戰等大小戰役,寫下戰地通訊無數,並收集瞭大量的一手材料。在抗戰勝利結束後的1946年,即撰成本書。
  《一個戰地記者的抗戰史》一書曹聚仁先生以戰地記者的親身經曆,用文字真實地記錄瞭這場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戰,還原曆史真實的畫麵。可以說這是第一部全麵、真實、客觀反映抗日戰爭的史論。

作者簡介

  曹聚仁,(1900—1972) 民國著名記者、作傢。浙江蘭溪人。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1922年到上海,任教於愛國女中、暨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曾主編《濤聲》《芒種》等雜誌。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戰地記者,曾報道淞滬戰役、颱兒莊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報》駐港特派記者。50年代後期,主辦《循環日報》《正午報》等報紙。後多次迴內地,促進祖國統一事業。著有《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萬裏行記》《現代中國通鑒》等。

精彩書評

  ★我將自己當作一個百年後的史人來審訂史料,力求公正、真實,要對得起戰場上的將士,更要對得起下一代讀者,絕不歪麯事實。
    ——曹聚仁

目錄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日本社會、文化與民族性
第二節 明治維新與大陸政策
第三節 日本之內在的矛盾
第四節 甲午以來日本侵略中國之行程
第五節 中日糾紛與國際
第二章 日本侵略戰序幕
第一節 日俄戰後日本侵略滿濛之陰謀
第二節 “九?一八”事變
第三節 中國訴之於國聯
第四節 一?三從淞滬戰役(上)
第五節 一?二八淞滬戰役(下)
第六節 僞滿洲國登場
第七節 長城戰役——塘沽停戰協定
第八節 陰霾中之華北
第九節 國人之抗戰情緒
第十節 西安事變
第十一節 英、美、蘇聯及德國之遠東政策
第三章 抗戰第一期(上)(“七七”事變一二十六年十二月)
第一節 暴風雨之前夕
第二節 “七七”盧溝橋事變
第三節 平津失陷
第四節 嚮“戰爭”邁進
第五節 淞滬防禦戰(前期)——“八?一三”戰役
第六節 華北防禦戰(上)
第七節 淞滬防禦戰(後期)——“八?一三”戰役
第八節 華北防禦站(下)
第九節 太湖南北地區諸戰役
第十節 南京防禦戰及蕪湖、杭州戰鬥
第十一節 中日戰後之國際反應
第十二節 戰時朝野動態(一)
第四章 抗戰第一期(中)(二十七年一月一五月)
第一節 南京陷落後之新情勢
第二節 津浦沿綫作戰
第三節 魯南防禦戰
第四節 隴海沿綫作戰
第五節 北戰場之苦戰
第六節 江南戰場之演變
第七節 敵僞之政治經濟攻勢(上)
第五章 抗戰第一期(下)(二十七年六月一十一月)
第一節 泥淖中之日本
第二節 武漢會戰(上)
第三節 敵海軍之沿海活動
第四節 武漢會戰(下)
第五節 北戰場之遊擊戰
第六節 第一期戰爭中敵我之戰略與戰術
第七節 國際暗雲之投影
第六章 抗戰第二期(一)(二十七年十一月一二十九年四月)
第一節 武漢撤退後之新情勢
第二節 南昌隨棗諸戰役
第三節 長沙第一次會戰
第四節 國際風雲與日軍南進
第五節 桂南粵北諸戰役
第六節 敵軍在華北之掃蕩攻擊
第七節 敵僞之政治經濟攻勢(下)
第七章 抗戰第二期(二)(二十九年五月-三十年十二月)
第八章 抗戰第二期(三)(三十一年一月-三十三年十月)
第九章 抗戰第二期(四)(三十三年十一月-三十四年九月)
第十章 勝利之頁
附錄 抗戰史料述評
編後記
附記



前言/序言


《烽火連天:中國現代史的側影》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國近現代史復雜肌理的力作,它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親身經曆,而是以宏大的曆史敘事和細膩的社會剖析相結閤的方式,構建瞭一幅跨越百年風雲變幻的時代畫捲。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共計六個主要部分,旨在呈現一個多維度的近代中國,側重於社會結構、思想變遷、以及民間在重大曆史轉摺點上的生存狀態。 上捲:舊世界的瓦解與新思潮的湧動 第一部分:晚清的黃昏與體製的僵化(約1860-1900)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晚清政府在麵對西方列強衝擊時的內在睏境與外在掙紮。我們從地方士紳階層的結構性變化入手,分析瞭自強運動的局限性——技術引進與製度革新的脫節。重點梳理瞭戊戌變法的前因後果,著墨於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對“救亡圖存”路徑選擇的分歧與焦慮。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章詳細考察瞭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傳統手工業在工業化浪潮下的艱難轉型。通過對江南地區幾傢早期民族資本主義萌芽企業的案例分析,揭示瞭官僚資本與私人資本在起步階段的相互掣肘,以及外國商品傾銷對本土經濟的緻命打擊。曆史檔案的運用,使得這段“學步時代”的描摹既有宏觀的政策背景,又不失微觀的市場細節。 第二部分:革命的醞釀與社會底層的心聲(約1901-1911) 本捲的第二部分轉嚮瞭辛亥革命前夜的社會情緒。我們不再僅僅關注革命黨人的活動,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廣大的鄉村和城市平民。通過地方誌、宗族文獻以及新興報刊中零星的記載,重構瞭民間對“改朝換代”的復雜期待。例如,對保路運動中農民和下層讀書人的參與動機進行瞭細緻的辨析,揭示瞭民族主義思潮如何滲透並轉化成地域性的反抗力量。 此外,本部分還對清末的文化革新進行瞭深入探討。從白話文運動的初期實踐,到新式學堂的師生關係,展現瞭新舊教育體製碰撞下,一代知識青年如何掙脫傳統倫理的束縛,轉而尋求現代化的國傢認同。我們審視瞭“新女性”概念的齣現與挑戰,及其在傢庭結構重塑中的初期錶現。 下捲:動蕩中的重建與人民的韌性 第三部分:民國初期的碎片化與軍閥的生態(約1912-1927) 民國肇建後的曆史並非一帆風順。本部分聚焦於“碎片化”的權力結構。通過對數個重要軍閥的政治手腕、經濟來源和其所轄區域社會治理模式的比較研究,勾勒齣中央權威衰弱下,地方割據的復雜邏輯。這不是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對立,而是對權力真空如何被不同利益集團填補的社會學考察。 本章還特彆關注瞭“五四運動”前後的思想解放浪潮如何從精英階層擴散至更廣大的學生群體和工人階層。我們利用當時的齣版物和私人信件,力圖還原知識分子在“德先生”與“賽先生”的追尋中經曆的理想主義幻滅與重新定位。 第四部分:國傢重塑的艱難探索(約1927-1937) 這一部分聚焦於國民政府在十年間(即“訓政時期”)推行的各項建設方針,尤其是在經濟、教育和交通領域所付齣的努力。重點分析瞭以宋氏兄弟為代錶的技術官僚如何試圖建立一個現代化的中央集權國傢。我們審視瞭稅製改革、法幣推行所遇到的阻力,這些阻力往往來自地方勢力、傳統商幫和復雜的土地關係。 同時,本部分也批判性地分析瞭這一時期文化領域的“新生活運動”及其在民間推行的實際效果。通過對城市中産階級消費習慣的變遷記錄,展現瞭“摩登”生活方式的錶層繁榮下,社會階層間日益擴大的裂痕。 第五部分:戰時體製下的社會變遷(約1937-1945) 本書的第五部分,也是最為厚重的一章,探討瞭全麵抗戰爆發後,中國社會展現齣的驚人韌性與痛苦的適應過程。這裏沒有宏大的戰役描述,而是關注“後方”的社會經濟史。我們考察瞭知識分子與技術人員西遷、內遷的壯舉,以及這些人纔在西南、西北地區建立的“大後方”教育和工業基地,這為戰後中國的重建奠定瞭基礎。 特彆地,本章詳述瞭抗戰期間的通貨膨脹如何侵蝕瞭城市居民的儲蓄,以及淪陷區人民在日據下的生存策略——從地下抵抗到灰色地帶的妥協。通過口述史料的交叉印證,還原瞭普通傢庭在物資匱乏、流離失所中的日常掙紮與互助精神。 第六部分:戰後餘波與新時代的醞釀(約1945-1949) 最後一章是對抗戰勝利後短暫的“黃金時期”到全麵內戰爆發的社會心理分析。重點剖析瞭戰後接收過程中的腐敗問題如何迅速消耗瞭民眾對光復的喜悅,以及社會思潮在戰後重建的希望破滅後,如何進一步走嚮激進化。 本書在結尾處,並沒有簡單地歸結於任何單一的政治力量的勝利或失敗,而是將焦點放在瞭這場長達百年的動蕩給中國社會留下的深刻烙印——一個被戰爭撕裂、被思想重塑、並在廢墟上努力尋找新秩序的龐大群體的共同記憶。全書力求通過紮實的文獻考證,提供一個理解中國現代史的、更具縱深感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近現代史的業餘愛好者,我常常在閱讀中尋找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灰色地帶”。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沒有迴避戰爭中復雜的人性抉擇和道德睏境。比如,關於戰時經濟和黑市的形成,書中沒有簡單地譴責,而是客觀分析瞭在極端物資匱乏環境下,這種地下經濟是如何成為維持部分社會運轉的潤滑劑,同時也暴露瞭權力尋租的陰暗麵。再比如,涉及不同派係之間在民族大義下的閤作與摩擦,作者展示瞭即便是共同抗敵,內部的路綫分歧和個人恩怨依然是真實存在的,這些描述極其剋製,沒有過度渲染,但一旦被提及,其力量便足以撼動我們對“鐵闆一塊”的傳統認知。這種對曆史復雜性的尊重,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耐人尋味,它迫使讀者跳齣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勢,去理解曆史的混沌與多維性。

評分

整部作品讀完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種獨特的“在場感”和“傾聽感”。與其說這是一本曆史書,不如說是一係列被精心整理和交叉驗證的口述實錄的集閤。作者似乎把自己放到瞭一個純粹的聆聽者位置上,他將那些親曆者的聲音——無論他們是高層將領、基層文職人員,還是身處淪陷區的平民——以最接近原始狀態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的某些章節,語言風格會突然變得非常口語化,充滿瞭方言的痕跡和情緒的起伏,仿佛你正坐在一個昏暗的茶館裏,聽著一位老人娓娓道來他那段塵封的往事。這種聲音的多元化和鮮活性,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穿透力。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絕非是教科書上那些整齊劃一的句子,而是無數個鮮活個體在特定時空中發齣的,帶著迴響的呐喊和嘆息。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純粹的學術研究,它更像是為未來保存瞭一份珍貴的“人類證詞”。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上下兩冊分量十足,拿在手裏就有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設計非常剋製和內斂,沒有采用那種煽情或誇張的戰火場麵,而是用瞭一種偏灰調的排版,僅以樸實的宋體字突齣書名和作者,這種處理方式反而更能讓人感受到曆史的肅穆。紙張的選擇也很有考究,不是那種光滑得反光的現代印刷紙,而是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紙張,讀起來眼睛不容易疲勞,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需要用油墨和紙漿來記錄時代的氛圍中。我尤其欣賞的是,內文的排版非常清晰,即使是大量引用的原始電報、信件或者日記片段,都能保持極佳的可讀性。細節控會非常滿意這種對書籍本體的尊重,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曆史的載體,本身也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那種翻開書頁時,油墨特有的微小氣味混閤著紙張的陳舊感,立刻就將你拉入瞭一個需要凝神靜氣去閱讀的嚴肅空間。這種對實體書質感的追求,在現在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強調瞭閱讀行為本身所需要的儀式感和專注度。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傳統編年史那樣機械地按時間推進,而是以“議題”和“地理焦點”作為模塊來組織的。比如說,有一部分專門聚焦於敵後情報網絡的構建和運作,詳述瞭他們如何利用電報編碼和假身份進行聯絡,其中穿插瞭不少驚心動魄的潛伏故事。另一部分則深入探討瞭戰時媒體的睏境,比如記者如何平衡報道事實真相與維護士氣之間的張力,以及在信息管製下的自我審查與突圍。這種結構的好處在於,它允許讀者在不同的曆史側麵進行深度挖掘,避免瞭敘事上的疲勞感。每當一個主題被探討到極緻時,作者又會非常自然地通過某位特定人物的迴憶或一段采訪錄音的轉述,巧妙地將敘事綫索重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錯綜復雜但邏輯嚴密的網狀結構。這種敘事手法的成熟度,體現瞭作者深厚的跨學科功底,不光是曆史學,還包含瞭新聞傳播學和社會學的視角。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史料的“去神聖化”處理。許多抗戰題材的著作,往往會傾嚮於塑造齣高大全的英雄群像,語言上充滿激昂的口號和不容置疑的定論。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卻異常冷靜和白描,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記者在整理他那些泛黃的筆記和剪報。作者並沒有急於給事件下定義,而是將大量的時間用於呈現“現場感”——那種清晨迷霧中部隊集結的低沉聲響,司令部裏關於補給綫中斷的爭吵,以及麵對嚴峻局勢時幕僚們不為人知的焦慮。我印象特彆深的是,其中關於某次重大戰役前夕,前綫物資短缺的描寫,不是宏觀上的統計數字,而是具體到戰士們分到的口糧以及對一雙乾淨襪子的渴望。這種微觀視角的切入,讓冰冷的曆史數據瞬間擁有瞭溫度和質感,它提醒我們,在那些波瀾壯闊的決策背後,站著的是無數個會疲憊、會恐懼,但依然選擇堅持下去的普通人。這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人性的真實重量,而不是單薄的符號。

評分

這是第一本完整的以記錄八年抗戰史實的著作。本書作者曹聚任先生是赫赫有名的抗戰戰地記者,八年抗戰,南北戰場上留下他的足跡,他從采訪淞滬戰役開始,采訪過淞滬戰役、颱兒莊大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滇緬之戰等大小戰役,收集瞭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發布無數戰地通訊。1946年,抗戰結束後,他完成瞭本書的編纂。讀完此書,久久不能平靜。值此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不應忘記曆史,更不能忘記為國捐軀的英靈!

評分

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彈指間,抗日先輩們崢嶸歲月已被曆史翻過,但翻過不是忘卻。曆史不容忘卻,忘卻曆史在某種意義上等於背叛。作者作為經曆戰爭的戰地記者,同時作為一名曆史學傢,從政治、經濟、國際影響、教育、文化及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麵全麵記錄瞭這場曆時八年的中國抗日戰爭,對我們後人全麵、準確、真實地瞭解與緬懷這段曆史大有裨益。

評分

剛買瞭,看著不錯,多看看書吧

評分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評分

!!!!!!!!!!!!!!!!!!!!!!!!!!!!!

評分

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彈指間,抗日先輩們崢嶸歲月已被曆史翻過,但翻過不是忘卻。曆史不容忘卻,忘卻曆史在某種意義上等於背叛。作者作為經曆戰爭的戰地記者,同時作為一名曆史學傢,從政治、經濟、國際影響、教育、文化及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麵全麵記錄瞭這場曆時八年的中國抗日戰爭,對我們後人全麵、準確、真實地瞭解與緬懷這段曆史大有裨益。

評分

可以買來讀一讀 還不錯

評分

瞭解曆史,書不錯。值得

評分

用一種不同的觀點來看戰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