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腾讯·商报 华文好书(文学类)”
2015 年度“南都好书榜 人文类”
2014年度《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作家”
王鼎钧简直就是散文界中的“博尔赫斯”。他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这样的“法无定法”,在大陆出版的众多散文集中,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王鼎钧也是文学界的大魔法师。他的散文具有非凡的透视魔力,会打通读者记忆中的每一处血栓。仅从一道缝隙,就能窥见天空的美丽与广大。他的文字,娓娓道出,种种对于生活的描绘与想象,使人置身其中,就能找回丢失的记忆,真是神奇。
《书滋味》是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的读书杂感集,作者每读到好书,心生欢喜,兴之所至,欲罢不能,这些文章因书而发,但都可以脱离原书单独存在,看一本能了解十几、二十本。作者笔落之处,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小说的审美是一面,而另一面却亦有认识之增益。王鼎钧评论莫言的《红高粱》,肯定作品的文学水准,作者“将高粱提升到人文的层次”,忽又论及小说中的“钉耙战术”,即游击队将耙(一种带尖齿的农具)向上放置于公路路面,以拦阻日本鬼子的汽车,打击敌人,不过,经历过抗战八年磨难的王鼎钧言道,这种战术并未用于那场战争,“抗战胜利,国共全面冲突,它才大发威力。言念及此,对于抗战结束后和平之终不可得,内战之终不可免,油然而生涂炭之痛,多少事只好欲说还休了!”读到这宕开的一笔,真是令人惕然而惊,由小说审美的区域进入历史审视的范畴,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评分还没拆开,有朋友推荐王,不知什么风格
评分虽如此,王鼎钧却是熟读鲁迅小说的,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即可看出。上世纪八十年代,纽约的一次茶会,王鼎钧被问及青年时期为何未受左翼思潮的影响,他答道,“这得从《阿Q正传》说起,赵家被人抢劫,阿Q蒙嫌受审,法官问作案始末,阿Q很委屈地说:‘他们没来叫我!’”一座皆笑。回答极妙,可看出其对鲁迅小说的熟稔,当然更见与左翼文学的隔膜及抵触。他引香港作家林以亮为《大亨小传》作序中的一句话,大意是昔人那样推崇斯坦贝克,后人看来未免有些不好意思,“我想斯坦贝克的名字也可以换成别人,例如巴金……”他对茅盾、郭沫若等的观感,亦大致如是。王鼎钧说,“巴金、茅盾、郭沫若都是设计大师,他们根据革命的需要拼贴情境,构成‘语文的世界’,评论家以‘写实主义’之名推广,代换人生的现在和未来”。所谓设计,大概就是我们所说主题先行的意思罢,从“载道”的角度看,或会收得一时之誉,但时间淘洗之后的文学本身之价值,显然是须重新讨论及审定的。另外,王鼎钧于沈从文的推重,贯穿其间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一致的。
评分优惠力度越来越小了,优惠券越来越难抢了,服务也越来越差了,唯一配送还是不错的
评分王鼎钧的作品之引入内地,以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关山夺路》《怒目少年》《文学江湖》为先导,继之以《山里山外》《左心室漩涡》《碎琉璃》等,扎扎实实地让我们见到其创作的实绩。而新出的《书滋味》一册,若说其特殊之处,大约即在于所辑录文章皆与书相关,王鼎钧谓之“读书杂感”,“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确未打算符合某种规范程式,只是偶然读了一本书,很喜欢,心里生出来一些意思,不免说给朋友听听,或者进一步写出来给更多的人看看,可说是兴之所至,欲罢不能”。而这些文字好就好在其“杂”,其“兴之所至”,透出作者的实感,乃予我们一新耳目的机缘,即使有偏颇,岂不亦正是读者不虚一观的所在么?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这本书很好,静下心来看看不错!
评分速度很快,朋友满意,质量还可以。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