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妮是这样一个人,受过剑桥的精英教育,却在一个女性不可能有光辉前程的年代里,做着普通的职业,穿着保守,沉静不与人争,爱生活,即使中年了,依然如少女般纯良。骨子里还有一颗文艺的心(一个人在青春年代里受过的那些美的熏陶,会历历如刻,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的)。哈罗德对她而言,是一个好人——在她经历了那么多不够“好”的人之后。而所谓对他的爱与喜欢,莫非是因为,对一个好人好,就可以让她觉得,人生也变得好了,不那么灰暗了,内心也会更明静,更丰富一些?普普通通的奎妮,以她自己的方式陪伴着哈罗德:跟他同车,聊天,讲薄脆饼干里的谜语,倒着唱歌,给他薄荷糖,听他讲他的儿子,他的烦忧和落寞,也倾听他的大笑。许多许多年,她一直都这样做。做这些的时候,她感到由衷的快乐和充实。许多许多年,她对他发乎情,止乎礼。在她而言,这样近距离地陪伴,一直这么做下去,就够了。她不要进入他的生活,不要让他动荡。
评分她在海边捡来许许多多的木头,长得像人形的木头;她把木头们一根根竖在花园里,代表她生命里经历的人们,“他们”甚至有莫琳(那是哈罗德的妻子啊!作为一个暗恋中的女人,怕是最不愿意见到的人吧),有戴维(即使他死了,才二十一岁,太短暂。然而,他们还有过一起聊天跳舞的时光,那时光让她宛如少女,闪耀,却也慌乱)。当然,“他们”中还有她的父母,给她生命和安全感的人。“他们”中,“哈罗德”站在花园的中央。尽管,他从不会爱她。奎妮很卖力地找寻这些木头,很细心地一根根竖好它们。——为什么我读到这一段,会觉得特别惆怅呢?
评分这本书里每个人物性格分明,一切从主角开始串联成一个小小的群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却也因此相互碰击出火花,看似毫无关系的每个人,也都紧密的联系着。这让我想起朱少麟的《伤心咖啡店之歌》,故事就在主角的引领之下,叙述每个人对生命的态度,而每一句对话都能令人陷入深深的沉思当中。
评分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粟特人“汉化”以前粟特聚落的情况,即这种胡人聚落被北朝隋唐中央或地方政府打散、整编为乡里以前,其内部形态问题。因为在这种聚落形态下,粟特人生活在自己的殖民地中,虽然与外界有联系,但汉文的直接记载很少,大量的粟特墓志和汉文文书的记录,大多是他们已经被编为乡里以后的材料,如西州的崇化乡和沙州的从化乡,以及长安、洛阳的粟特人,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粟特人已经不是生活在粟特聚落当中,而是由粟特聚落改变的唐朝乡里组织,或者已经散居城乡当中。
评分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内部形态
评分评分
外研社这套书非常实用,买来收集,中英对照很经典
评分但哈罗德的生活是动荡的,它不由他或是奎妮的意志而控制——哦不,小说里不会写“小三插足”这么恶俗的情节!没有的。动荡在于哈罗德之子戴维的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天底下最不应该去做的事情。而奎妮曾经是戴维视作知己的人,她在戴维最悲伤的时候,赶走了他。戴维的死,让奎妮负疚一生。她开始主动担当哈罗德工作上的错误,并彻底逃开了他的生活。——离开他,离开这段中年时候才碰到的温暖和动心,让自己不去温暖,不去动心,是不是会离痛苦少一些、愧疚少一些?
评分“生子就是把那孩子推向死亡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