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中国古代藏书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中国古代藏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楠,李杰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
  • 藏书文化
  • 民俗文化
  • 传统文化
  • 收藏
  • 古籍
  • 文化遗产
  • 历史
  • 书籍
  • 文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85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01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极其灿烂的古代文明。古代典籍之多,居于世界之首。研究我国的藏书史是研究我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打开我国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因而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中国古代藏书》共分为皇室藏书、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藏书楼藏书、藏书家藏书、名家藏书、民间藏书等类型,内容涵盖了上自秦汉,下至清末官藏、公藏和私藏的历代藏书历史。

目录

第一张聚散两依依——古代藏书文化
第一节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代书籍源流
简牍时期
缣帛时期
纸书时代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宋代刻书写华章
明清刻书盛况空前
第二节云想衣裳花想容——古籍装帧和形式
书籍的装帧
卷轴装
旋风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寺院藏书
藏书印
第四节衣冠如见列仙图——古籍珍本鉴赏
珍本
善本
禁毁本
孤本
秘本
其他版本
第二章但见金匮溢宝气——古代国家藏书
第一节天禄琳琅御之宝——皇室藏书
皇室藏书概述
汉宫兰台藏书
唐宫弘文馆藏书
唐宫集贤院藏书
宋宫秘阁藏书
宋宫太清楼藏书
……
第三章圣贤师友同沾——书院藏书
第四章寺观山寿书也寿——寺观藏书
第五章千秋仰止宫枪近——古代私家

精彩书摘

  (1)兀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善本具有“三性”,即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图书作为标志文明的重要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一起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的版本鉴定学者意见一直各不相同。宋效先先生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李致忠先生则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把“善本”标准提高到了“珍本”的层次了。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即使是有明显的文字讹脱,也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无物。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为一流了。
  “雪夜闭门读禁书”乃封建时代一些士大夫所谓的“赏心乐事”之一。禁书有多种,主要有因“诲淫”之罪而遭禁的和因政治原因而遭禁的两种。
  华夏典籍浩瀚广博,藏书文化亦渊远流长。尽数历代藏家,几无一人不好藏禁、无一人不奉禁书为奇瑰。历朝历代为王者,往往藏于内而禁于外;为臣者,往往求于民而藏于宅;为学者,往往搜于孤秘封于楼阁。如是焚钞禁刊,愈久弥珍。
  禁书者,禁毁之书、禁绝之书、焚禁之书是也。纵观历代禁书,执政者皆以‘下朝纲’为绳,合之则刊,逾之则禁。故各朝自有其禁,历代各有其毁。据史记载,中国禁书首起战国,始作俑者即为商鞅。“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然,儒士伏生仍于墙壁间藏有《尚书》。汉代有“挟书律”,但藏书家仍私借官书抄录,不异丢官罢爵。至南宋书坊,始以刻本之小者为巾箱本。巾箱或为士子怀挟之用,或为好之者雪夜玩赏。故嘉定问,遂有奏请禁毁巾箱者。此后,藏家皆视小板巾箱为贵。明代藏家以汲古阁主毛晋为最,其首访禁书,搜求秘籍,为后世藏家艳羡不已。清代乾隆朝,皇帝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向民间广求善本,所收之书均由其亲自过目,或定为全毁,或定为抽禁者,共计2855种。
  我国古代统治者历来奉行文化垄断政策,以维系道德、清净风化为由,冠以“诲淫诲盗”的罪名,对那些“难人大雅”的异编、邪论和淫词小说一律予以禁毁。然“食、色,性也”,正所谓“情难禁,欲难毁”每次焚书坑儒,都会有人冒灭顶之灾挟书犯禁。这些“人间奇品”随即转入地下,或手抄,或私刻,袖手暗递,秘相传阅。明、清之际,此风犹盛。这些私藏于民间的地下出版物是焚书炉上的“超脱之书”,是禁书库里的“漏网之书”。藏者冒杀头充军之险或壁藏,或窑藏,或梁藏,护惜如金。主人视为爱物,甚至视为生命,轻易绝不示予他人。世人多是只闻其名,难窥其庐山真貌。
  三千年之封杀焚毁,三千年之风雨沧桑,禁书与二十五朝历史相伴,禁书与二十五朝文化同行。历代禁书如今或属皇宫秘档,或属馆所孤本,或属私家秘藏,皆有所依矣。
  ……

前言/序言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中国古代藏书》一书,并非对古代中国藏书行为的系统性梳理,而是一部聚焦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脉络下,与“藏书”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涵、生活习俗及精神追求的解读。本书旨在透过“藏书”这一物质载体,窥探古代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图景,展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寄托与价值观念。 全书并非按照朝代更迭或藏书家名录来展开,而是以更具象化的民俗场景与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例如,在“乡野书香”章节,我们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并非身处显赫官宦之家,却依旧珍视书籍、将藏书视为家庭荣耀与精神传承的普通民众。这里描绘的“藏书”,可能是一户农家世代相传的几本线装古籍,是家族中长辈口传心授的读书方法,甚至是邻里之间互相借阅、分享知识的朴素场景。我们探究的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社会,书籍是如何成为连接代际、传承智慧的纽带,又是如何渗透到寻常百姓家的日常起居之中,成为一种温润而持久的文化习俗。 书中的“市井翰墨”部分,则将视线转向了古代的城市生活。这里,“藏书”不再局限于私家书斋,而是与更为广阔的社会交往、娱乐活动紧密相连。我们将触及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书肆、藏书楼,它们不仅是书籍的集散地,更是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场所。我们会探讨市民阶层如何通过购买、借阅、甚至在茶馆酒肆中听人读书,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与精神需求。那些随处可见的藏书票、批注,甚至是文人墨客在书籍上留下的游记、感怀,都将成为揭示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生动注脚。本书并非介绍藏书票的艺术价值,而是关注藏书票背后所代表的“藏书”者的身份认同、情感寄托,以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微妙作用。 “节庆与藏书”的章节,则巧妙地将书籍的“收藏”与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相结合。我们探讨在重要的节日庆典中,书籍是如何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又如何参与到民间的仪式与娱乐之中。例如,除夕夜家人围炉共读,元宵节灯谜竞猜中蕴含的文字游戏,甚至是婚丧嫁娶等人生重要节点,书籍可能扮演的角色。这里,“藏书”是一种文化仪式,是承载家族记忆、祈求美好生活的象征。我们关注的并非节庆的日期与习俗,而是节庆语境下,书籍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成为民俗文化有机组成的一部分。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藏书”背后所体现的古代中国人的“藏”的哲学。“藏”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更是一种精神的珍视,一种对知识、对智慧、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我们会从“藏”的字面意义出发,引申到“藏器于身”、“藏愚守拙”等更为广泛的文化观念,来理解为何古代中国人如此看重书籍的收藏。这种“藏”的文化,与当时社会对文人的推崇、对道德修养的追求息息相关。我们不侧重于介绍具体的收藏方法或鉴赏技巧,而是着眼于“藏书”这一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性格。 “女子与藏书”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视角。在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的藏书行为往往被忽视,而本书则试图挖掘那些在闺阁之中、在家庭之内,默默守护书籍、传承文化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藏书或许并不数量庞大,但她们对书籍的珍视,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她们通过阅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构建,都值得被细致地描绘。这些女性的藏书,可能承载着她们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寄托,甚至是她们在有限空间内的精神自由的体现。 总之,《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中国古代藏书》是一部以民俗学视角解读“藏书”文化的读物。它剥离了单纯的文献梳理和藏书史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民俗场景,展现“藏书”这一文化行为如何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又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并非一本提供具体藏书知识的指南,而是一次关于古代中国人如何与书籍相处、如何透过书籍来理解世界、如何将书籍融入自身生活方式的文化漫游。读者将从中感受到,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角落,书籍以何种朴素而深刻的方式,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籍装帧艺术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次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也很到位,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籍封面、书脊以及内页的装帧细节。从宋代的线装,到明代的锁线装,再到清代的锦纹装裱,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细致的讲解和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书衣”和“函套”的介绍印象深刻。这些看似微小的配饰,却承载着保护书籍、彰显品味的功能。作者不仅介绍了它们的材质、工艺,还探讨了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文化寓意。比如,某些朝代的书衣会采用名贵的丝绸,并绣上祥瑞的图案,这不仅是出于实用考虑,更是当时社会审美和等级观念的体现。书中的一些例子,例如某位名家收藏的孤本,其装帧的精美程度令人惊叹,让我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文人的雅致追求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关注古籍修复的工艺,书中提到的一些修复技法,如补纸、托裱等,都展现了古代匠人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常常觉得,一本保存完好的古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凝聚了时间和智慧,也承载着一段历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艺术品”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内容,更是其物理形态的独特魅力。它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收藏”的意义,认识到保存和传承古籍的艰巨性与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文化沙盘。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古代藏书”这一项内容,而是通过藏书这一载体,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再到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藏书与政治”的章节,它揭示了某些朝代为何会焚书坑儒,又为何会编纂大型藏书,这些行为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同时,书中也描绘了许多文人雅士如何通过藏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利用书籍来交流情感,这些内容都让我看到了知识在古代社会所能发挥的巨大能量。我还在书中读到了一些关于“藏书与经济”的描写,例如某些家族如何通过经营藏书来维持生计,某些商人如何通过贩卖书籍来谋取暴利。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古代社会图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方面,而是将“藏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从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让我明白了,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文化现象,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物件有着特殊情结的人,这本书完全抓住了我的目光。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书籍的名称和作者,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件藏书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版本”的讲解着迷。那些看似微小的差异,比如字体的不同、版式的差异、纸张的质地,都可能揭示出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或者反映出当时印刷技术的水平。作者对这些细节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仿佛成为了一名侦探,在历史的迷雾中寻找线索。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盗版”和“校勘”的记载,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古代知识传播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追求知识的真伪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开始明白,一本古籍能够流传至今,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它经历了多少磨难,又承载了多少智慧。这本书让我对“收藏”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责任,一种对文化的传承。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书中描绘的那些藏书家一样,拥有一份对知识的虔诚,一份对历史的尊重,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陈列着无数珍宝的博物馆里漫步。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也不是古籍收藏家,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遥远和神秘的“中国古代藏书”呈现在我面前。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讲述着关于书籍的故事,关于收藏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藏书与士人阶层”的描写,它让我看到了在古代社会,藏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士人身份、地位和品味的象征。那些藏书家,他们不仅是书籍的拥有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藏书与女性”的记载,这让我看到了古代女性在知识和文化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相对较少,但同样展现了她们独特的魅力和贡献。这本书让我对“藏书”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的堆积,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了“收藏”这件事。我一直以为收藏就是买东西,把值钱的、好看的放在家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收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它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的藏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承载着当时社会文化、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的独特载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藏书印”的章节感到着迷。那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印章,每一个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记录着书籍易主的过程,也折射出藏书家各自的身份、地位和品味。我看着书中的图片,想象着一位古人在钤盖一枚印章时的场景,那是一种怎样的仪式感,那其中又包含着怎样的情感?是占有的喜悦,还是守护的责任?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名家收藏的印章,它们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收藏不仅仅是“拥有”,更是“甄选”和“传承”。那些能够流传至今的藏书,无一不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凝结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收藏”知识,如何去“收藏”文化?是浅尝辄止,还是应该像古人一样,去深入挖掘,去精挑细选,并从中汲取养分,让它们真正滋养我们的心灵?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视角,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珍视。

评分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赤子之心。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一本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藏书的寂寞与慰藉”的描写。我能想象到,在那些孤灯残烛的夜晚,一位古人独自一人,在书堆中寻找着精神的慰藉,他在书中寻找着人生的答案,寻找着与灵魂的共鸣。这种“寂寞”并非贬义,而是一种精神的沉淀,一种内心的丰盈。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藏书的传承与流失”的故事,这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艰难,以及历史变迁对文化遗产的冲击。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努力保存和传承下来的人,我们才能够今天读到这本书,才能够感受到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让我对“收藏”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以及一种对未来的责任。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时代的收藏,都是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财富,都在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故事。

评分

我一直认为,每一件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本书就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无数故事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中国古代藏书”这个概念,更是在讲述这些藏书背后的人物、情感和历史。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文人雅士藏书的轶事,比如某位大文豪如何搜集奇书异籍,某位隐士如何将自己的藏书作为精神慰藉,甚至还有一些关于藏书纠纷、赠书雅趣的记载。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藏书癖”的描写,那种对书籍近乎痴迷的热爱,那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更不可居无书”的执念,让我深受感动。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生活方式。书中还涉及了一些藏书家的家族传承,家族几代人如何共同守护和传承一家珍贵的藏书,这种家族精神的延续,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形式。我开始想象,当一位古人,在一堆古籍中,手指拂过泛黄的书页,闻着那淡淡的墨香,他的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怀?是对前人的敬仰,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自身渺小的觉察?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遥远时空的内心世界。它让我明白,收藏不仅仅是拥有,更是与历史对话,与前人交流,并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充满浪漫的想象,而这本书则将我的想象具象化了。它描绘了那些堆满书卷的雅致书房,那些在月光下批阅古籍的身影,那些在灯下与友人论道的场景。书中的文字如同细腻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藏书室”的描述,那些精巧的隔间,那些古色古香的陈设,那些点缀在书架间的名人字画,都无不透露出主人的品味和情趣。它不仅仅是书籍的存放空间,更是主人精神世界的延伸。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藏书的趣事,比如某位官员因为藏书太多而惹来麻烦,某位隐士因为珍视藏书而隐居山林。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藏书背后的人性百态,看到了知识在古代社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让我反思,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拥有这样一种悠闲而充实的生活,是否还有机会去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知识带来的宁静?这本书让我对“家”有了新的理解,一个充满书籍的家,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家,才是真正有灵魂的家。

评分

我一直对“工匠精神”和“匠人精神”情有独钟,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书籍制作和收藏方面的极致匠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书籍装帧工艺的描述感到震撼。从纸张的制作、墨的研磨,到印刷的雕版、手工的缝线,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我看着书中的图片,想象着一位古代工匠,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雕刻着一块木版,那份专注和投入,令人肃然起敬。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校对”和“勘误”的故事,这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对知识的严谨态度,以及他们为了追求书籍的准确性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品质的精益求精,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稀缺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收藏”不仅仅是拥有,更是一种对精湛技艺的欣赏,一种对传承之道的尊重。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代人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慢”的价值,是否应该去传承和发扬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匠人精神?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感受和理解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的古朴图案吸引了。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插图,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纸墨飘香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它不仅仅是关于藏书,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诠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书房布置的章节,那些案牍、笔墨、香炉,甚至连窗外的一片竹林,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不禁想象,在那样的环境里,一位古人手捧一卷书,是如何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又如何在字里行间体悟人生哲理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我不是专业的收藏家,也不是历史学者,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怀有朴素热爱的大众读者。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知识的空白,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开始留意身边的古籍,甚至开始留意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老物件。它让我明白,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前人智慧和审美的致敬。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古人如何为书籍题跋,如何珍藏手稿,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我们现代人该如何对待我们拥有的知识和文化?是简单地占有,还是应该像古人一样,用心去理解,去传承?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所介绍的“藏书”本身,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静谧、雅致、富有深度的文化氛围,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我愿意将这本书珍藏起来,时不时地翻阅,重温那份古朴的宁静与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