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大德,吴廷嘉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梁启超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文化
  • 近代史
  • 思想家
  • 清史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大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时序为经,以学科为纬,系统地研究了梁启超的全部学术活动。

  作者用科学的态度去观察、分析传主,又用心灵和感情去接近、理解传主。其行文有跌宕,走笔见风雷。

  《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为你历历如绘地展现梁启超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图景。

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与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

作者简介

  沈大德,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
  吴廷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清史所硕士研究生。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序 戴 逸/001英文提要/001第1章 饱学少年/0011.1 动荡中的摇篮/0011.2 家学与师承/009第2章 光辉的起点/0192.1 时代骄子/0192.2 转型与抉择/0252.3 初试锋芒/0332.4 源头活水/044第3章 艰难的里程/0533.1 宪政哀歌/0533.2 理财昙花梦/0683.3 归去来兮/074第4章 一代宗师/0804.1 国粹巨子/0804.2 近代学术的开路先锋/102第5章 千秋功过谁予评说/1215.1 盖棺尚未论定/1215.2 真实的梁启超/129附录一 梁启超活动大事年表/134附录二 梁启超主要论著分类编目/148附录三 梁启超的笔名和署名/164后 记/165

精彩书摘

  从1895年起,梁启超涉足国事,到1917年结束从政生涯,其间风云变幻,酸甜苦辣真是难以言尽。他曾为舆论骄子,辉煌不可一世,在1898年,1901年至1903年和1908年至1911年,三次达到其时人共仰的鼎盛期。1898年,1901年至1903年的业绩自不必说。1908年至1911年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期间,他的威望也可谓如日中天。梁所指导的《国民公报》“为立宪运动之大本营”,“各省优秀人士,群课与先生订交论政,信仰倍增于平昔……庚戌辛亥年余之间,系先生与国内人士通函论政最多之时,亦即先生于戊戌变法后,最为欣慰之时”,不仅立宪派人士趋之若鹜,清政府的显赫大臣们也无不争相交往,求他代写报告、奏札、文章。辛亥革命时梁回国后,受到的盛大欢迎更非小可,三天一会,五天一筵,到处发表演说,学界、报界、政界洗耳恭听。梁启超深以此自负,有时狂妄起来,也会不知其所以。在段祺瑞政府争论是否对德宣战,黎元洪以舆论不利为由表示反对时,他竟声色俱厉:“舆论?什么舆论!我就是舆论界之一人,但我就是坚决主张宣战的。”①  另一方面,梁启超也尝够了大起大落之苦头。戊戌政变后,被清政府以国事犯通缉,海外流亡13年之久。政闻社成立时,被革命派学生挥拳相向,只得仓皇之中落荒而逃。苦心相劝清政府自行改革,期期艾艾写了一封《上摄政王书》,清政府不理不睬大加冷落不说,还变本加厉对立宪派大肆迫害,真是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足,寒透了梁启超的心。民国以后,由于梁启超卷入政争太多,前后变化又太大,也颇招不少非议。他的一位党徒刘伟,就批评他“内以争权为骨子……爱公者谓为学理所误,誉公者谓为鼠辈利用,此皆不足深论。明公果有救亡之志,必须洗心涤虑,除权利思想,以诚信昭国人……国事巅险,人心疑虑,众怨既归,想先生亦百难辞”①。他的一位同门刘复礼,也“深为足下痛之”,告诫他国事败坏,“信乎大厦将倾,非人力之所能及也”,切不可“如醉如痴,如昏如迷”②。更可悲的是,五四运动时,学生们因薄其为人,竟不接受他的捐款,这真是一记沉重的当头棒喝!  梁启超不时处于政治与学术的矛盾中。早在20世纪初,他就有入山之志,专心致力于学术,以兴学救国,与政治无涉。在给其师的信中,他曾多次致意于此。辛亥之后,他的改革方案均成画饼,隐退之志自然时有萌动。1914年冬,他给周印昆一信,自诉其不得摆脱之苦。“弟则如古诗所云:‘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力求解脱,至今未得,而环顾世变,至使人无复乐生之思,何可言耶?”“抑神志之萧索,致可哀也”③。1915年,他著《吾今后以报国者》,发表了一个脱离政治的宣言书。“吾之所主张,在今日万难贯彻”,过去曾“颇尝有所规画,思效铅刀之一割,然大半与现在之情实相阂”,有鉴于此,“自今以往,除学问上或与二三朋辈结合讨论外,一切政治团体之关系,皆当中止。乃至生平最敬仰之师长,最亲习之友生,亦惟以道义相切劘,学艺相商榷。至其政治上之言论行动,吾决不愿有所与闻,更不能负丝毫之连带责任”④。1916年、1919年,他又曾两次发表过类似宣言。过去,人们多指责这是他谋求仕途进取的“障眼法”,这个结论未免过于武断和简单。在社会角色的选择上,梁启超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他的内心痛苦是真实的。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 目录 序言:溯流而上,追寻思想的足迹 第一章:少年立志,风华初露 家学渊源与早期启蒙 广东乡试的震撼 踏入康门,思想巨变 第二章:戊戌变法,慷慨悲歌 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公车上书”与改革的洪流 变法的失败与流亡生涯 第三章:东方之雄狮,觉醒的呐喊 日本岁月的反思与探索 《清议报》与《新民丛报》的创办 “新民说”的时代意义 第四章:辛亥革命,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回国参与政治 二次革命与政治失意 对袁世凯的批判与斗争 第五章:留学西洋,学贯中西 游历欧洲的见闻与体悟 对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深入研究 “新文化运动”中的复杂立场 第六章:教育救国,桃李芬芳 投身高等教育事业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辉煌 对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贡献 第七章:学术生涯,百科全才 史学巨擘:《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文学大家:《文心雕龙》研究、《饮冰室文集》 哲学探索: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 社会科学的开拓者 第八章:晚年岁月,智慧与宁静 从政治舞台的淡出 晚年思想的沉淀与升华 对文化传承的期许 第九章:精神遗产,永恒的启迪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人格 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融汇中西的视野 永不止息的学习精神 附录:梁启超年谱简编 后记:回望来时路 --- 序言:溯流而上,追寻思想的足迹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颗璀璨的巨星,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思想光芒万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他,便是梁启超。这位集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文学家于一身的伟人,以其澎湃的热情、深邃的洞察和不懈的求索,在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翻开《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我们并非仅仅在阅读一个人的生平事迹,而是在追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触摸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阵痛与新生。梁启超的思想,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自古老的国学,又汇入世界文明的海洋,最终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他的文字,或激昂慷慨,或沉静如水,都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民族前途的关切,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探求。 本书旨在梳理梁启超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深刻剖析其思想的演进与嬗变,全面展现他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位“新民”倡导者、维新变法的重要参与者、近代学术的开创者的深入研究,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他思想的时代意义,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 梁启超的一生,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充满了理想与失落,奋斗与反思,创新与传承。他少年时代便以“少年强则国强”的宏愿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在戊戌变法中,挥洒热血,不畏强权;他在流亡日本期间,以笔为戈,唤醒国人;他回国后,又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力图改变中国命运;他更在晚年,将毕生精力投入学术研究,成为百科全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他的少年时代开始,循着他的足迹,一步步走入他的精神世界。我们将审视他如何从一个旧学功底深厚的青年,成长为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启蒙思想家;我们将探讨他在激烈的政治变革中,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我们将跟随他一同游历世界,理解他如何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我们将走进他的学术殿堂,领略他作为一位史学大家、文学巨匠的风采,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把握和创新性解读;我们也将关注他教育救国的理想,以及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所播撒的学术火种。 梁启超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调整。他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从热烈拥抱到审慎反思的过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扬弃与创新中走向成熟。正是这种动态的、发展的思想特质,使得梁启超的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梁启超生平事迹的客观呈现,更在于对其思想的深度挖掘与解读。我们将力求剥离历史的尘埃,还原一个立体、真实、鲜活的梁启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读者能够走近梁启超,理解他的伟大,感受他的魅力,继承他那份永不止息的求知欲、批判精神和家国情怀。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溯流而上的旅程,去追寻这位国学大师思想的光辉,感受他那颗永恒跳动着的、为民族复兴而跳动的心。 --- 第一章:少年立志,风华初露 梁启超,字卓如,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他的出生,正值晚清中国风雨飘摇之际。然而,即便在这样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的少年时期却并未被压抑,反而充满了家学熏陶与个人禀赋的交融,为他日后波澜壮阔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学渊源与早期启蒙 梁启超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梁锦泉,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儒生,对梁启超的早期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梁启超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过人的记忆力。他四岁开始读书,五岁便能诵读《论语》,七岁时已开始接触《诗经》、《尚书》等经典。这种扎实的国学功底,为他日后涉猎古今、贯通中西的思想打下了坚实根基。 然而,梁启超的成长并非仅仅沉溺于故纸堆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属于那个时代之中相对开明的人物,他们并非一味地强调科举仕途,而是注重培养梁启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广阔的视野。这种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得梁启超能够接触到一些当时被视为“奇谈”的观点,激发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广东乡试的震撼 1889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赴广州应试,参加了广东的乡试。在考场上,他遇到了他的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启蒙者——康有为。康有为当时是广东著名的学者,以其“新学”思想闻名。梁启超在考卷上以非凡的见解和雄辩的文笔,令康有为惊为天人,认为他“问疑深切,言必中肯,如龙门之鱼,一旦得水”。 这次乡试对梁启超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更重要的是,他因此结识了康有为,并被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深深吸引。康有为打破了传统的经学束缚,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提出了一套具有时代意义的改革方案。这种“尊孔子为变法之祖”的说法,为梁启超提供了将改革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依据,也为他日后投身维新运动指明了方向。 踏入康门,思想巨变 在康有为的引导下,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开始系统地学习康有为的新学理论,接触到了西方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禁书,其中不乏西方人的著作,这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 梁启超迅速地将所学转化为实践。他开始在广州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变法图强的主张。他以其锐利的文笔和澎湃的热情,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此时的梁启超,已经不再是那个埋头苦读的少年书生,而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热情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的知识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梁启超与康有为一同发起了“公车上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地向政府请愿的政治运动。虽然“公车上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它标志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开始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姿态,投身于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 在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已经显露出其鲜明的特征: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以及对中国社会弊端深刻的认识。他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改革模式已经无法挽救危亡的国家,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性的变革。他的少年时代,虽然短暂,却孕育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思想火种。 --- 第二章:戊戌变法,慷慨悲歌 1895年甲午战败的耻辱,如同惊雷炸响,在中国社会激起了巨大的震动。梁启超,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青年学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与他的老师康有为一道,成为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核心人物。这场发生在光绪年间的改革,虽然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而梁启超,在这场悲壮的变革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在甲午战败后,梁启超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他们认识到,仅仅依靠政治上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从思想、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进行革新,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梁启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澎湃的激情,在《时务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阐述变法图强的道理。 他提出的“变法”思想,并非简单的制度调整,而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革新。他强调“变则全,不变则亡”,将改革的紧迫性与民族的生存联系在一起。他的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极具感染力,迅速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支持,也引起了清廷一些开明官员的关注。 梁启超更是积极参与到推广维新思想的实际行动中。他与唐才常、陈炽等人在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这所学堂成为了维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基地。梁启超在学堂中担任教习,为学生们讲授变法图强之道,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人才。这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精神,是梁启超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使得他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切实地影响了当时社会。 “公车上书”与改革的洪流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台湾,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梁启超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再次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此次上书,汇集了全国十八个省的一千二百多名举人,他们联合起来,向光绪皇帝递交了一份长达万言的奏折,请求“变法图强,拒和约,迁都,练兵,改官制”。 “公车上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知识分子联合起来,以和平的方式向政府请愿的政治运动。它不仅暴露了清廷的腐朽无能,更重要的是,它将维新变法的主张,推向了全国的视野,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梁启超在这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宣传作用,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为这场改革的启动贡献了力量。 之后,维新派的活动日益频繁,他们在各地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报刊,积极倡导变法。梁启超更是参与了《时务报》的创办,并担任主笔。他以“饮冰室主人”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抨击时弊、呼吁变法的文章,如《变法论》、《论学术之将倾》等,这些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激昂的文笔,成为当时影响深远的维新思想的代表作。 变法的失败与流亡生涯 1898年,光绪皇帝受维新派影响,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梁启超满怀希望,认为中国即将迎来新的曙光。他被任命为《时务报》总办,并在京城参与筹办机器局、翻译院等机构。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对维新派的改革感到威胁,他们与袁世凯等旧官僚勾结,发动了“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宣布训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 梁启超在政变发生前,收到消息,在友人的帮助下,仓皇逃离北京。他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涯。流亡期间,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改革事业。他在日本,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与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有过接触,但两人在改革的道路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梁启超始终坚持君主立宪的道路,而孙中山则主张暴力革命。 流亡生涯,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但却也成为了梁启超思想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他得以在远离政治漩涡的环境中,深入思考,博览群书,为他日后在学术和思想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没有磨灭梁启超的斗志,反而让他在痛苦与反思中,更加坚定了改造中国、振兴民族的决心。 --- 第三章:东方之雄狮,觉醒的呐喊 戊戌变法的失败,将梁启超推向了漫长的流亡生涯。然而,流亡并未磨灭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广阔的视野。在日本,他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思想的草原上纵横驰骋,他所发出的呐喊,如同东方雄狮的觉醒,震动了整个中国。 日本岁月的反思与探索 1898年,梁启超在康有为的庇护下,抵达日本横滨。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西方文明气息的国度。与当时的中国相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已经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梁启超在这里,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一个成功实现现代化的东亚国家,这为他反思中国的问题,提供了鲜活的参照。 在日本,梁启超不仅继续他的政治活动,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了系统而深入的学术研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西方原著和日本学者对西方文明的解读,对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他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中国的传统知识,已经不足以应对现代世界的挑战。他意识到,中国需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开始从单纯的政治改革,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国民性改造。他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独立人格的“新民”,就没有强大的现代国家。这种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成为了他日后思想的核心。 《清议报》与《新民丛报》的创办 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梁启超在流亡期间,创办了多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清议报》创刊于1898年底,以“开通民智,补助时政”为宗旨。梁启超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评论时政、分析社会问题的文章,他的文笔依然是那么犀利、激昂,充满了战斗性。《清议报》的出现,在海外华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维新思潮的重要阵地。 1902年,《清议报》因日本政府的压力而停刊。梁启超立即筹办了《新民丛报》,将办报宗旨调整为“开通民智,蔚为新民”。《新民丛报》的创刊,标志着梁启超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不再仅仅呼吁政治改革,而是更加强调对国民进行启蒙,塑造具有现代国家意识的“新民”。 在《新民丛报》上,梁启超发表了一系列震聋发聩的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新民说”。 “新民说”的时代意义 “新民说”是梁启超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系统地阐述了梁启超对于现代国家构建的理念。他认为,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首先必须改造中国国民的精神面貌,塑造一群具有现代意识、独立人格、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的“新民”。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分析了国民性中的种种弊端,如愚昧、麻木、保守、缺乏公德意识等,并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具体途径。他强调要培养国民的“国家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学问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美感思想”等,从而使国民具备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素质。 梁启超的“新民说”,不仅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反思,更是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积极探索。他认识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国家强大的根本。他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中国指明了方向,也为后世的国民教育和思想启蒙,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新民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在中国乃至海外的华人社会,激起了广泛的响应。无数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被梁启超的思想所感召,开始关注国民性改造的问题,并积极投身于启蒙教育事业。 在流亡日本的岁月中,梁启超以其不屈的斗志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东方雄狮的代言人,他发出的觉醒呐喊,不仅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更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点燃了不灭的火炬。 --- 第四章:辛亥革命,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梁启超,这位饱经流亡之苦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终于迎来了回归祖国的机会。然而,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异常复杂的时代,他的理想与现实,在这个波诡云谲的舞台上,进行了深刻的交织。 回国参与政治 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立即与袁世凯取得联系,表达了自己回国参与政治的意愿。他认为,在国家危难之际,应当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的进步。1912年,他得以回国,并被任命为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 然而,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他所在的北洋政府,在袁世凯的把持下,逐渐走向腐败和专制。梁启超虽然怀揣着改革的理想,但在当时政治环境中,举步维艰。他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抱有警惕,但他又不认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认为暴力革命容易导致社会动荡。 这种在政治立场上的摇摆和不确定性,使得梁启超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试图通过法律改革,来约束权力,维护民主,但他所提出的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挠。 二次革命与政治失意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孙中山等人不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发起了反袁的军事行动。梁启超在此次事件中,虽然同情革命,但最终选择不参与军事斗争,而是呼吁通过政治协商来解决问题。 他的这种立场,引起了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的不满,认为他背离了革命的初衷。而保守派则对他抱有疑虑。梁启超夹在两派之间,境遇十分尴尬。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梁启超对政治彻底失望。他看到,中国的政治局面,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而得到根本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他认识到,单纯依靠政治斗争,难以实现国家的真正强大。 对袁世凯的批判与斗争 尽管梁启超在政治上失意,但他并未放弃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当袁世凯试图称帝,复辟帝制时,梁启超挺身而出,以其犀利的笔触,在报刊上发表大量文章,严厉批判袁世凯的卖国行径,揭露其专制野心。 他创办的《庸言》杂志,成为了批判袁世凯的重要阵地。他将自己毕生的学识和经验,都倾注于对国家政治的分析和批判之中。他以“纸炮”的力量,与袁世凯的政治阴谋进行斗争,为捍卫共和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袁世凯称帝的阴谋最终破产,与梁启超等人的舆论斗争,不无关系。然而,这次斗争也让梁启超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共和,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他试图在政治变革中,扮演建设者的角色,但却屡屡受挫。他所倡导的“新民”理念,也在此过程中受到了现实的严峻考验。他所坚持的君主立宪道路,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然而,正是在这次政治的磨砺中,梁启超的思想,更加成熟和深刻。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学术研究,他相信,只有在思想文化领域,才能找到真正改造中国、提升国民素质的钥匙。他意识到,政治的动荡,往往是深层社会问题的表象,而解决这些深层问题,需要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加坚实的学术根基。 --- 第五章:留学西洋,学贯中西 经历了政治上的跌宕起伏,梁启超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中国的问题,并找到解决之道,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和融合。于是,他踏上了远赴欧洲的求学之路,这场旅程,不仅为他带来了全新的学术视野,也让他对东西方文明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游历欧洲的见闻与体悟 1919年,应徐世昌总统的邀请,梁启超出访欧洲,考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他先后访问了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这对他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思想洗礼。 在欧洲,梁启超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社会。他看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反思。他参观了名胜古迹,拜访了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当地的学者进行交流。 他深切地感受到,西方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其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法治精神以及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西方文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物质主义的泛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这次欧洲之行,极大地开阔了梁启超的视野,也加深了他对中西方文明的比较和反思。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盲目地崇拜西方文明,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和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 对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深入研究 在欧洲期间,梁启超对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如议会制度、政党政治、民主选举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比较了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分析了其优劣之处。 同时,他对西方经济学,如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等,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特别关注了当时在欧洲兴起的各种社会思潮,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 梁启超对西方哲学,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著作,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人的作品。他试图理解西方哲学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发展,并思考如何将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 这次留学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梁启超的知识储备,为他日后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文明。 “新文化运动”中的复杂立场 梁启超的欧洲之行,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作为一位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渊源的学者,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的某些激进观点,持保留态度。 他认为,“新文化运动”虽然有其进步意义,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时过于片面和激进,忽视了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价值的部分。他主张,在拥抱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梁启超发表了《欧游心影录》等文章,表达了他对中西方文明的思考。他强调,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应该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中体西用”的深化和发展。 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复杂立场,体现了他思想的成熟和深刻。他既不固守传统,也不盲目追随西方,而是力求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他的这种“折衷”与“调和”,虽然不被激进派所理解,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沉关怀。 梁启超的欧洲之行,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他从一个政治家,逐渐转向一位更具深度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用学贯中西的视野,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 第六章:教育救国,桃李芬芳 在经历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思想的深度锤炼后,梁启超将自己晚年的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他深信,“教育救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途径。他将自己毕生的学识、经验和人生智慧,倾注于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投身高等教育事业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但他并未因此而闲置。他接受了多所大学的聘请,在各个领域进行讲学和研究。他的讲座,以其深刻的思想、渊博的学识、生动的语言,吸引了众多听众,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他曾先后在朝阳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大学等校任教。他的授课范围极广,涵盖了中国历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试图通过教育,来唤醒青年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辉煌 梁启超一生中,在教育领域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是他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期间的贡献。1925年,梁启超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四大导师”。 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机构。它的成立,旨在延揽海内外一流学者,整理国故,造就人才。梁启超在研究院期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开设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墨子学案”等课程。 他的讲课,不仅仅是学术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引导。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他以身作则,展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求知精神。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梁启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如周一良、向达、魏建功、王力等。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史学、文学、语言学等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们继承了梁启超的治学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梁启超在研究院期间,不仅在教学上成果丰硕,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继续完善和发展他在学术史、史学方法等方面的理论,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贡献 梁启超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在史学领域,开创了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新方向,也对中国哲学、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主张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打破了传统学术的藩篱。 他倡导的“学术独立”精神,对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学术研究应当不受政治和功利的干扰,而是追求真理本身。 在人才培养方面,梁启超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关注他们的人格塑造。他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希望通过教育,为国家培养出能够担当大任的栋梁之才。 梁启超晚年的教育生涯,是他人生智慧和人生价值的集中体现。他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点亮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心智,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播下了芬芳的桃李。 --- 第七章:学术生涯,百科全才 梁启超的一生,是贯穿政治、思想、学术的壮丽篇章。在政治舞台上,他曾是叱咤风云的变革者;在思想领域,他是启蒙的先驱;而在学术领域,他更是百科全才,涉猎广泛,成就卓著,为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史学巨擘:《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在史学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深刻地认识到,要理解中国的现代命运,必须首先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将西方科学的史学方法,引入中国。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史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梁启超对清代三百年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梳理和评价。他不仅勾勒了学术流派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他分析了学术思想与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他开创了以学术史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方法,为后人研究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中国历史研究法》则是梁启超在史学方法论上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历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他强调史料的批判性,主张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辨别史料的真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他提出了“史料学”的概念,并对史料的分类、整理、运用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部著作,是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大家:《文心雕龙》研究、《饮冰室文集》 梁启超不仅是一位史学大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明清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对刘勰的《文心雕龙》的研究,是他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他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解读,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文学理论进行对话。 《饮冰室文集》,是梁启超一生重要著作的结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政论、杂文、游记、诗词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思想深刻,充满了人文关怀。他的诗词,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 梁启超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民族前途的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寻。 哲学探索: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 梁启超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他关注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特别是对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试图在中国哲学中,寻找能够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思想资源。他强调中国哲学中的“民本”思想,以及对个体德行的重视。 他对待西方哲学,也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抱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力图从中西哲学的对话中,寻找新的哲学突破。 社会科学的开拓者 除了史学、文学、哲学,梁启超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所涉猎。他可以将西方现代的社会科学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进行分析和探讨。 他提出的“新民说”,本身就是一种关于社会改造和国民性教育的社会学理论。他对政治制度的探讨,也展现了他对现代政治学的理解。 梁启超的学术生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百科全才的博大精深。他的研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而是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他不仅为中国学术界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传承了一种不懈的求知精神,一种独立的思想人格,一种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 --- 第八章:晚年岁月,智慧与宁静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奋斗,也经历了世事的起伏。当他步入晚年,仿佛卸下了政治的重担,也告别了激昂的文字,开始回归内心的宁静,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沉的体悟。 从政治舞台的淡出 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动荡,以及袁世凯复辟帝制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后,梁启超对政治的热情逐渐冷却。他深刻地认识到,以他个人的力量,很难在中国这个庞大的政治体系中,实现他所期望的变革。 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中。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但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冲锋在前,而是选择以一种更加冷静和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退出政治舞台,并非意味着他放弃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而是他找到了更适合他贡献的方式。他相信,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他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能够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晚年思想的沉淀与升华 晚年的梁启超,思想更加趋于成熟和深刻。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对西方文明有过度的热情,而是开始更加深入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他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他开始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合理性,并主张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诚信、孝道等价值观,仍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的晚年思想,表现出一种更加平和、理性、包容的态度。他不再轻易地对他人进行批判,而是更加注重沟通和理解。 对文化传承的期许 梁启超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抱有极大的期许。他深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就难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立足。 他积极参与整理国故的活动,鼓励学者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 他相信,只要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就有可能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晚年的梁启超,虽然身体逐渐衰弱,但他精神依然矍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继续为中国的发展,贡献着最后的力量。 1929年,梁启超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岁。他的离去,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巨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永恒地激励着后人。 --- 第九章:精神遗产,永恒的启迪 梁启超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为我们今天理解世界、认识自身,提供了深刻的启迪。他的精神遗产,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人格 梁启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便是他所倡导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人格。他从小便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无论是面对保守的旧学,还是激进的新潮,他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 他一生都在鼓励人们“独立者,如树木然,自有其根,自有其干,自有其枝叶,自有其花实,决不能依傍他人,汲汲效人之形,而能成其为独立之实体。”这种对独立人格的强调,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挑战既定的观念。 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梁启超的一生,都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少年立志,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与富强。他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后来的教育救国,始终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当。 他提出的“新民说”,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他认为,只有成为合格的“新民”,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这种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融汇中西的视野 梁启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学者,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便是他融汇中西的视野。他既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思想。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是简单的“全盘西化”,也不能是僵化的“固守传统”,而应该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这种融汇中西的视野,为我们今天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告诉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保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永不止息的学习精神 梁启超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从年轻时的博览群书,到流亡日本后的深入研究,再到晚年的学术精进,他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他以“饮冰室”为名,寓意自己如饮冰水般,时刻保持清醒和警醒。 他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他对待学术,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追求。这种永不止息的学习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不断超越自我。 梁启超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思想,穿越时空,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学习梁启超,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是继承一种精神,一种面对时代挑战的勇气,一种追求真理的执着,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附录:梁启超年谱简编 (此处应列出梁启超的生平大事记,例如: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 1889年:乡试中举,结识康有为。 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提出“新民说”。 1912年:回国,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1919年:出访欧洲,考察各国。 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9年:逝世。) 后记:回望来时路 回望梁启超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它源于古老的东方文明,又汇入浩瀚的现代世界。他以非凡的才华和勇气,在这条河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记述,更是对一段伟大历史的追溯,对一种不朽精神的传承。梁启超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变革、探索、求索的史诗。他曾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位重要推动者,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走近梁启超,理解他的伟大,感受他的魅力。他的思想,并非尘封在历史的故纸堆中,而是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为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提供宝贵的启示。 重读梁启超,就是重温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重拾那份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重塑那份独立思考的精神。愿梁启超先生的精神,能够继续激励我们,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智识生活”的全新感悟。梁启超的一生,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一生。即便是在政治风云变幻,人生际遇跌宕起伏之际,他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寻,也从未停歇。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从一位维新派的青年才俊,成长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涉猎广泛,从经史子集到政治经济,从哲学美学到历史地理,无不涉猎,且都有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梁启超学术研究方法和风格的分析,那种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有机结合,都为后世治学树立了典范。更让我感动的是,梁启超将自己的学术成就,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思考,都旨在为民族的复兴寻找出路。这种“为天下识”的治学精神,在当今社会尤显珍贵。读完此书,我仿佛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激励,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学习,深入思考,不负“智识”之名。

评分

这套《国学大师丛书》的编纂,实在是功德无量,尤其是其中的《梁启超评传》一册,更是让我对这位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巨匠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像梁启超这样跨越多个领域的大家,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学术成就上,更要深入其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他对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照本宣本,而是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将梁启超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解读他思想的形成、发展乃至转变。无论是他对西方思潮的吸收与消化,还是他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亦或是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情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梁启超“善变”的解读,作者并未将其视为贬义,而是深刻揭示了这种“善变”背后所蕴含的审慎、务实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挖掘,让梁启超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梁启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那个变革中的中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在我阅读《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书中对梁启超“启蒙者”角色的细腻刻画。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关于“唤醒”的史诗。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为当时的国民播撒下新思想的种子。他不仅仅是政治变革的倡导者,更是文化革新的先行者。书中通过大量的篇幅,展现了他如何通过报刊、书籍等多种形式,将西方先进的科学、哲学、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如何鼓励国民独立思考,如何倡导普及教育,如何试图重塑民族的文化自信。他的文字,时而慷慨激昂,如惊涛骇浪,直击人心;时而又温文尔雅,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梁启超对国民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于“新民”理念的阐释,印象深刻。他深知,要实现国家的强大,首先需要国民的觉醒和素质的提升。这种超越时代的远见,以及他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都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启蒙者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梁启超的传记,更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史的一幅生动画卷。

评分

《梁启超评传》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面映照中国近现代史的镜子,而梁启超,正是那镜子中最耀眼的一道光。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梁启超的生平事迹,而是将他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之中,去审视他的选择,去理解他的困惑,去感悟他的担当。从甲午战争的屈辱,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再到北洋政府的混乱,直至五四运动的启迪,梁启超的身影无处不在,他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书中对他不同时期政治立场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并非是在指摘他的“摇摆”,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努力寻找最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他曾激进,也曾审慎;他曾呐喊,也曾沉思。这种复杂性,正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也让梁启超的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与梁启超一同经历着历史的洗礼,感悟着一个民族的觉醒与探索。

评分

读完《国学大师丛书:梁启超评传》,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感,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追思,更是对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深刻体悟。梁启超,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故事,他的生平跌宕起伏,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书并没有将他简单地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国学大师”,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也曾有过迷茫和挣扎的凡人。从他早年投身维新变法,到后期转向文化启蒙,再到晚年对国运的深切忧虑,作者层层剥茧,将梁启超这位巨擘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选择和担当,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他激昂的呐喊,感受到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甚至能体会到他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不甘。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对学问的严谨态度,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都让我深受触动。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思想的领航者,一位时代的先驱。这本书让我对“大师”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代表着高深的学问,更是一种胸怀、一种担当、一种对时代的回应。

评分

名人传记,阅后收藏。

评分

好。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非常伟大的人物,正在阅读中,很满意。

评分

好书,有人推荐的,买来看看

评分

非常伟大的人物,正在阅读中,很满意。

评分

非常好的书,发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了解大师的生平,这套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