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景观实录:景观设计中的雨水管理》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解读,并邀请设计师撰写相关文章、接受采访,让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景观方法来对雨水这一重要资源进行管理。透水性铺装、地下蓄水池、绿色屋顶、生态过滤沼泽等科学手法在本书中均有较为详尽的介绍,并配合了丰富的实例照片和技术详图,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内容简介
水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必不可少的资源,良好的水资源管理极具挑战性,同时也会让人类受益无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雨水被认为是无用的东西,为人们所忽视和浪费。实际上,雨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涝灾害,最大限度地去除雨水中污染物,还能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稀缺的淡水资源。本书以景观设计为角度,深入探讨雨水管理这一较为前沿的课题。丰富的案例以及设计师对于雨水管理的独到见解,不仅可以让读者对景观设计中的雨水管理有更为全面的认知,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雨水管理方面实用的技巧与方法。
作者简介
乔吉奥·斯特拉帕佐恩,意大利建筑师,景观设计师,VS建筑事务所创始人,1988年毕业于威尼斯建筑大学,一贯注重设计品质,致力于寻求创新性、现代化的解决方案,同时注重设计视野的开阔性,关注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背景。
内页插图
目录
景观新闻
4米兰“垂直森林”大厦荣获2014年国际高层建筑奖
4第四届国际绿色屋顶大会即将拉开帷幕
5“活的防波堤”设计方案荣获2014年巴克明斯特·富勒挑战奖
5 2015年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大会即将召开
6第二届“变化的城市”国际大会开始筹备
6格兰特景观事务所发布新加坡国会开发区设计方案
7 “飞跃启德”城市规划设计概念国际竞赛优胜作品公布
7 2015年未来景观与公共空间大会将于阿布扎比召开
作品
8 MK泰式火锅店户外景观
16阿卡思雅购物中心中央公园
22波兰科学基金会总部
主题项目
28 北七家镇科技商务区
34 爱丁堡公园雨水花园
40巴厘岛的世外桃源——萨希迪·库塔喜来登度假酒店
48诺和诺德制药公司自然花园
54林荫道开发区景观设计
62唐普勒弗火车站景观重建
68埃斯特里拉山社区学院
74 SWT景观设计公司总部
80新加坡裕廊生态园
深度策划
86萨巴尔马蒂河滨水公园
100 新门瓦若赛恩区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与竞赛
110 沃尔特·戈尔斯公园
设计交流
114自给自足的水循环系统——帕多瓦大学植物园水循环分析
117景观设计新风向——水敏性城市设计与雨水花园改造
设计师访谈
120水:我永远的创作灵感之源
——访佐佐木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师张韬
123地下创新才有地上美景
——访SWT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师邦妮·罗伊、克劳斯·劳施
126“水园”:被动式雨水管理设计
——访泰国OPNBX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苏万纳泰、詹帕尼卡恩
前言/序言
《低语的河川:城市水文与生态脉络的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亦非单纯的景观项目集萃。它是一次深入城市肌理的探索,一次对流淌于钢筋水泥缝隙中的生命之河的追寻。我们试图透过“景观”这一具象的载体,去触碰隐藏在其背后的城市水文的宏大叙事,以及生态系统在人为干预下的微妙嬗变。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遗忘或忽视的角落,那些曾经滋养生命的河流、湿地,以及它们如何与城市的发展进程交织,形成今日的景观面貌。 这是一本关于“感知”的书。我们鼓励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去感受那些肉眼可见的景观背后,涌动着的、无声的、却至关重要的水文力量。从宏观的城市格局如何受制于自然水系,到微观的每一处绿地、每一条街道如何成为雨水径流的通道,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水文之旅。 第一部分:城市的脉搏——被遮蔽的水文肌理 城市,如同一个庞大的生命体,其健康的运作离不开血液的循环。在城市的建造过程中,我们往往将自然的水系视为阻碍,将其截断、覆盖、甚至彻底抹去。然而,河流的记忆并未因此消失,它们以各种隐秘的方式,继续影响着城市的生态、地质,甚至居民的生活。 河流的“前世今生”: 我们将回溯城市选址的历史,追溯那些被填埋的河流、消失的湖泊。通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以及考古发现,我们将勾勒出城市与水系共生的早期画卷,以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水系如何一步步退居幕后。例如,许多城市最早的聚落都选择在河流附近,河流不仅提供了水源,也是重要的交通通道。然而,为了城市的扩张,河流常常被纳入地下管道,成为“看不见”的河流。 地下水的沉默奏鸣曲: 地下水是城市一个巨大的、沉默的储水库。工业污染、过度抽取地下水,以及地表不透水面的增加,都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书将探讨城市地下水系统如何与地表径流相互作用,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引发的地质沉降、地面塌陷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将分析那些看似“平坦”的城市地面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地下水脉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城市的稳定性。 雨水的“漂流瓶”: 城市中的雨水,不再是滋养万物的甘霖,而常常成为被快速排走的“麻烦”。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如油污、重金属、塑料垃圾等,最终汇入河流和海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书将审视城市雨水径流的形成机制,从不透水路面到排水系统,分析雨水在城市中的“漂流”过程,以及它所承载的污染信息。我们将借用“漂流瓶”的比喻,形象地描绘雨水携带的各种物质,在城市水系中不断移动和扩散的轨迹。 第二部分:重塑的涟漪——生态在城市中的新生 尽管人类活动对城市水文造成了巨大的改变,但自然的生命力从未完全熄灭。在城市中,我们开始重新认识水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让生态在城市中得以再生,让水流重新找到归宿。 “海绵城市”的哲学思考: “海绵城市”并非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它更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应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能力。本书将探讨“海绵城市”背后的生态智慧,以及它如何借鉴自然的循环模式,来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污染等问题。我们将深入分析“海绵城市”的实践,并非仅仅关注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具体措施,更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哲学:如何与水共处,而不是对抗。 “绿色基础设施”的生命力: 绿色基础设施,如湿地公园、生态河岸、屋顶绿化等,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详细阐述绿色基础设施在雨水管理、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以生动的案例,展现这些“绿色”节点如何成为城市中微型的生态系统,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的空间,同时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例如,一片看似普通的湿地公园,如何通过植物的净化作用,悄悄地改善着周围的水质。 “城市河川的复苏”: 许多曾经被遗忘的河川,如今正被重新发现和激活。本书将聚焦那些成功的城市河川复苏案例,分析其背后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以及社会参与。我们将讲述河流如何从“臭水沟”蜕变成城市绿廊,如何重新成为居民喜爱的休闲场所。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去工程化”的设计思路,如何通过生态修复,让河流恢复自然的活力,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混凝土的修饰。 “微生物的守护者”: 水质的净化,离不开微生物的默默工作。本书将揭示隐藏在水体中的微生物世界,以及它们在自然净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为有益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这部分将更多地从微观的生物学视角,来理解城市水系的生态健康。 第三部分:人与水的对话——景观中的智慧与情感 景观,是人与环境互动最直观的载体。在景观设计中,对雨水的理解与管理,不再仅仅是技术性的问题,更关乎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重新建立人与水的深层联系。 “看得见的水”的艺术: 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将雨水管理巧妙地融入空间美学,让“看不见”的雨水管理“看得见”。这包括设计富有表现力的雨水花园、溪流、水景,以及利用不同的铺装材料来引导雨水流向。我们将强调,景观设计不应只是堆砌植物和构筑物,而应是理解并回应自然过程的艺术。 “雨水的叙事”: 每一场雨,都在城市中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本书将尝试解读这些“雨水的叙事”,如何通过景观的设计,唤起人们对雨水的感知和情感。例如,通过设计能够收集雨水的座椅,或是在广场上设置能够让雨水汇集的微地形,来引导人们关注并体验雨水。 “社区参与的活水”: 成功的雨水管理,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和认同。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社区花园、生态教育活动等方式,提升公众对雨水管理的认知,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雨水收集和利用的行动中来。我们将强调,景观不仅仅是设计师的杰作,更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共同创造和维护的家园。 “未来的水岸线”: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城市的水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书将展望未来,探讨更加前沿的雨水管理理念和技术,以及景观设计在适应未来水文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思考,在未来的城市中,水将如何重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景观又将如何承载这份重塑的和谐。 《低语的河川:城市水文与生态脉络的重塑》是一次关于城市、关于水、关于生命力的深入对话。它邀请您一同走入城市的“水”的内心世界,去倾听那些被遮蔽的低语,去感受那些正在重塑的生命脉动,并最终,在人与水的和谐共生中,发现城市景观的未来可能。这不是一本告诉您“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引发您“如何想”的书,它期望能够激发您对城市水文与生态的深层理解,并最终影响您观察和设计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