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在《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中,蒋勋先生讲述了自己心中精彩的诗,好的唐代诗人。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
唐诗用凝练的表达将汉语的美推向,字形、发音、呈现出的画面、给读者的留白,唐诗中很多意向就像自然生长出来一样。蒋勋先生解释说,唐诗经过整个冬季的蛰伏,用尽全力盛开,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是个性不同、际遇不同的诗人用才华挣来的不朽。《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以《春江花月夜》开篇,讲述得那么美,使人恨不得刻在记忆里,而蒋勋先生却说: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刻等着你。
蒋勋先生讲唐诗,既是在讲文学之美,也是在讲自己的生命情怀。珍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珍视不同个性的美,珍视自由意志的价值,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唐诗留给我们的财富。
沉浸于唐诗的世界之中,就仿佛在青春时刻遇到知己,可以把酒言欢,可以肝胆相照,可以一同去追求生命中的理想。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才华超卓而风采各异的诗人纷纷登场,呈现出令人沉醉的生命意境。唐诗的迷人在于丰富,有发亮的激情,有缠绵的幽思,有昌盛时代的张扬,有繁华过后的怅惘,带着我们回到真实的世界,去感受美,去构筑私人的文学空间。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上)》《蒋勋说文学(下)》同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延伸阅读——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①》。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说宋词》,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词”并非始于宋代,却与宋代的文化品质浑然天成。有浅吟低唱,有大江东去,有柔肠粉泪,有家国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却未必要分出高下。
蒋勋先生讲宋词,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尝试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烈性之间游刃有余,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里。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上)》《蒋勋说文学(下)》同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延伸阅读——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①》。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书系在《蒋勋说唐诗》(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属于“蒋勋说文学之美系列”。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蒋勋先生说:“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缺乏的经验,在*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蒋勋先生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蒋勋先生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深藏在文字中的诗意与挚情,经由蒋勋先生的讲述,也可以开放在每天经过的街心花园中,流淌在城市的月光里。
在《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中,蒋勋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这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书系在《蒋勋说宋词》(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蒋勋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重要词人的佳作一一道来。
在宋词当中,既有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也不乏豪放、浓烈与激扬。美从无定规,却皆可成为个人生命的色彩。这是宋词带给我们的启发,以及慰藉。
阅读宋词,就像在阅读生命本身,饱满与孤独、喜悦与感伤各具其美。记得花间晚照,记得金戈铁马,豁达面对得失起落,好好珍惜自己。
蒋勋先生潜心于艺术与文化之美,“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曾这样描述这位“美的布道者”——“(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
★蒋勋用古典、现代艺术带我们阅读唐诗,一会儿让心灵出走,一会儿又把它拉回来。除了艺术,除了爱与美,还有什么能让我们的心自由跳动如斯?
解读唐诗,是一段感性迷人的散文,从*细致处体味语言的味道,用准确的白话复活古老的情感,为读者搭起一座桥,走过*幽暗的一段,走入唐诗的世界,眼前豁然开朗:灿烂、辽阔、明亮,令人沉醉。
唐诗用*凝练的表达将汉语的美推向,字形、发音、呈现出的画面、给读者的留白,唐诗中很多意向就像自然生长出来一样。蒋勋解释说,唐诗经过整个冬季的蛰伏,用尽全力盛开,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是个性不同、际遇不同的诗人用才华挣来的不朽。
——信息时报
他们仨一边在起居室用着晚餐,一边看一档智力竞赛的电视节目。沿楼梯而上的墙上,整齐地挂着镶金画框,那些是柯尔斯滕幼儿园时的画作。过道处摆着她的洗礼照片;厨房里有她身穿校服的肖像画,那时她七岁,牙齿稀疏,模样敏感。书架上有一张她十一岁时的海滩快照,她穿着T恤、短裤,骨瘦如柴,头发蓬乱,满脸无畏
评分(11)我不鼓励大家去读那些有关李商隐诗句的注解,越注解离本意越远。有时候我跟学生说,我很喜欢李商隐。他们问读哪一个版本的注解,我说读王尔德吧。我觉得王尔德是注解李商隐最好的版本,他们仿佛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们关注的内容是那么相似。(《蒋勋说唐诗》第197页)
评分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评分评分
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
评分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真心喜欢先生的书。
评分(6)“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杜甫想到心里烦得不得了,就走到门外看看到底李白有没有来,忍不住抓自己的头。这个动作几乎是杜甫最常见的动作,李白从来不会“搔白首”,李白总是长风几万里……(《蒋勋说唐诗》第127页)
评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评分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1] 另有笔名陈鲁、冯瑜宁、梁慧如、李夫人、冯显华、幻萍、佟硕之、凤雏生。三打哈都是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