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把《效率、平等和财产所有权》作自己的著作,在书里考察了导致财产所有权不平等问题的经济、人口和社会因素,并提出了许多对策和建议,如发展教育、改革遗产税和资本税,推进人口政策、工会行动、财产社会化、建立财产所有民主制和福利国家。他提出了三种重要的政策建议。
第一种是对富人征税,包括生前赠与累进税、死后遗产累进税、个人所得累进税和资本税等,政府通过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穷人的收入(福利国家方法)。
第二种是用财政和其他政策措施实现财产所有权的均等化,从而实现财产收入平等,即所谓的“财产所有民主制”。“财产所有民主制”是指让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在他看来,只有在“财产所有民主制”下,公民才能摆脱对权力滥用的恐惧,真正作为决策单位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
第三种是把部分私人财产转变成国有财产,使得资本财富收入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更加平等的分配(社会主义国家方法)。
米德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第二种和第三种政策措施上。实行这两种措施的目的主要在于用非劳动收入的较大不平等直接或间接地抵消劳动收入的较大不平等,从而在不影响效率或者尽量少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平等。
★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这将是国内*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圣殿。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这本书的书名《效率、平等和财产所有权》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经济和社会议题的大门。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追求的“效率”是否总是以牺牲“平等”为代价?在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希望经济蓬勃发展,鼓励创新和竞争,这通常意味着承认和保护财产所有权,并允许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社会更加公平,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这可能需要对财产所有权进行一些限制或再分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张力,揭示效率、平等和财产所有权之间复杂而动态的相互关系。作者是否会探讨一些历史上的社会实验,比如计划经济或某些福利国家的模式,来分析它们在追求效率和公平性方面的得失?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和完善财产所有权制度的建议,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效率和公平的目标。这本书的立意深刻,涵盖的领域广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最近一段时间,我对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效率、平等和财产所有权》这个书名,恰好精准地触碰到了我关注的这些核心议题。我常常感到,在讨论经济发展时,效率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而财产所有权又是效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强调市场经济的语境下。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又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平等”的重要性。这本书似乎试图将这三个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制约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考察,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迫切想知道,作者会如何构建这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否会提出一种理论模型,能够清晰地阐述在不同财产所有权制度下,效率和公平性各自的体现,以及它们之间的取舍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为何不同的社会在追求效率和公平性方面会采取不同的路径,以及这些路径的长期后果如何。
评分我是在某个学术论坛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的,当时就被它在主题上的独特性所吸引。大多数经济学书籍要么侧重于微观的个人决策,要么宏观的经济波动,很少有能将“效率”、“平等”和“财产所有权”这样具有哲学深度和社会意义的概念融为一体进行探讨。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这三个要素的均衡。效率保证了生产力的提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平等则关乎社会公正和稳定,一个高度不平等的社会终将面临巨大的内部张力;财产所有权,作为连接效率和分配的枢纽,其制度设计更是重中之重。我个人尤其对书中会如何处理“平等”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指的是机会的平等,还是结果的平等?不同的平等观会对财产所有权和效率产生怎样的反作用?这本书是否会借鉴不同政治经济学流派的观点,比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或者一些折衷的混合模式,来阐述它们各自对这三者关系的理解?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呈现出一个更为 nuanced 和多元的视角。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财产所有权制度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效率和公平性,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质感,散发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经济学和政治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很感兴趣,特别是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并塑造我们的社会。这本书的书名——《效率、平等和财产所有权》——直接触及了我所关注的这些领域。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效率与平等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紧密关联的概念。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又能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平,避免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而我也一直认为,财产所有权制度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效率的驱动力,也可能是加剧不平等的根源。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解析财产所有权的各种形式,例如私有制、共有制、公有制等,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经济模型下的表现。是否会涉及历史上的财产制度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这些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或者通过数学模型来量化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将大大增强这本书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评分坦白说,最初被这本书吸引,纯粹是因为它的书名勾起了我的一些模糊但强烈的思考。我常常在新闻里看到关于贫富差距、经济增长停滞、以及各种所有权纠纷的报道,这些问题似乎都指向了“效率”、“平等”和“财产所有权”这几个核心要素。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框架,来系统地审视这些现实问题。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会如何界定“效率”和“平等”这两个概念。在一些语境下,过度追求平等可能会牺牲效率,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不平等的加剧反过来会损害效率。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财产所有权在这个平衡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应该更加强调私有产权的稳固,以激励创新和投资,还是应该在某些领域增加集体或公共所有权,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福利?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财产,比如土地、知识产权、金融资产等,它们在效率和公平性方面的不同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见解,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下社会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好书 好评 内容很经典
评分好
评分东西不错,挺好得,很好
评分第三种是把部分私人财产转变成国有财产,使得资本财富收入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更加平等的分配(社会主义国家方法)。
评分无产阶级。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约二百万人。中国因经济落后,故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多。二百万左右的产业工人中,主要为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五种产业的工人,而其中很大一个数量是在外资产业的奴役下。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我们看四年以来的罢工运动,如海员罢工、铁路罢工、开滦和焦作煤矿罢工、沙面罢工以及“五卅”后上海香港两处的大罢工所表现的力量,就可知工业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的重要。他们所以能如此,第一个原因是集中。无论哪种人都不如他们的集中。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地位低下。他们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都市苦力工人的力量也很可注意。以码头搬运夫和人力车夫占多数,粪夫清道夫等亦属于这一类。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物,其经济地位和产业工人相似,’惟不及产业工人的集中和在生产上的重要。中国尚少新式的资本主义的农业。所谓农村无产阶级,是指长工、月工、零工等雇农而言。此等雇农不仅无土地,无农具,又无丝毫资金,只得营工度日。其劳动时间之长,工资之少,待遇之薄,职业之不安定,超过其他工人。此种人在乡村中是最感困难者,在农民运动中和贫农处于同一紧要的地位。
评分好
评分东西不错,挺好得,很好
评分很好用,做工不错,质量很好!
评分正版图书没问题,内容还没细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