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柳公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公权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楷书
  • 柳公权
  • 间架结构
  • 书法技法
  • 字体结构
  • 书法教学
  • 临摹
  • 字形分析
  • 传统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580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20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柳公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适合书法爱好者学习,借鉴。

内容简介

  柳公权(七七八——八六五),字诚悬,唐代书法家,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柳公权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道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宋代文人画的兴盛与流变:从米芾到苏轼的艺术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文人画艺术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勃兴、发展及其内在的流变规律。宋代,特别是北宋中后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文人阶层凭借其深厚的儒学修养、高超的文学素养以及对自然生命哲学的独特感悟,彻底革新了传统绘画的审美范式,使绘画从纯粹的“匠作”升华为具有个体精神和哲学深度的“士人言志”之学。本书将以米芾、苏轼等核心人物为轴心,详细梳理他们如何通过对笔墨语言的革新、题材选择的转向,以及与诗词哲理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独立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体系,并探讨这种体系如何影响了后世元、明、清的中国画发展脉络。 第一章:宋代社会背景与文人阶层的崛起 本章首先回顾了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特别是科举制度的成熟对士大夫阶层成分和思想倾向的影响。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使得文化精英在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社会结构为“士人”将个人情感、学问融入艺术创作提供了沃土。我们将探讨宋代理学思想,尤其是“格物致知”与“内省修身”的理念,如何渗透到艺术创作的本体论中,要求画家不仅要“形似”,更要追求“神似”与“意在笔先”。 重点分析了宋代士人对魏晋风度和唐代田园诗的追溯与理想化,这种文化回溯倾向,为文人画对“隐逸情怀”和“闲适生活”的偏好奠定了基调。 第二章:笔墨本体的革命:米芾的“尚意”与“刷”法 米芾作为“宋四家”之首,其在书法和绘画领域的革新性贡献是本书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章将详尽剖析米芾“刷”墨技法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基础。 对“形似”的超越: 论述米芾如何公开批判院体画的过度写实和对物象的拘泥,提出“不如作书”的观点,强调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 “墨戏”的兴起: 探讨米芾如何将自然界的瞬间景象(如风雨中的树木、云雾的变幻)转化为高度抽象化的笔墨符号。重点分析其标志性的“米点”技法,不仅是模仿苔藓和树叶,更是画家主观心绪在宣纸上留下的即时印记。 书法与绘画的融合: 细致比对米芾行草书的用笔节奏与他山水画中的点染皴擦,揭示“书画同源”理论在实践中如何被推向极致,使画面成为个人性情的直接投射。 第三章:哲思的融入:苏轼与“论画”的理论构建 苏轼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本章集中分析苏轼提出的“论画三绝”——“论诗以画论、论画以诗论、论画以文论”——如何系统地将绘画提升到哲学高度。 “意在笔先”的阐释: 深入解析苏轼对绘画“有我之境”与“无人之境”的区分。他推崇的不是对客观景物的完美再现,而是画家内心世界与宇宙万物的契合点。这种契合,需要高度的学养和对“理”的洞察。 对“拙”的审美偏好: 考察苏轼推崇晚唐杨凝式书法和早期山水画中“不甚工巧”之处的原因。这种对“拙”的赞赏,实则是在肯定创作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天真与本真,是对士人追求的“返璞归真”的艺术表达。 诗、书、画、印的复合结构: 探讨苏轼如何确立了题跋在文人画中的核心地位,使画作不再是孤立的视觉图像,而成为包含了时间维度(诗文的叙述)和空间维度(笔墨的布局)的多媒介艺术作品。 第四章:风格的扩展与地域性的分野 在米、苏确立了理论框架之后,本章将考察其他重要文人画家的实践,以展现文人画内部的多样性与流变。 黄庭坚的笔墨探索: 分析黄庭坚在书法上的“长枪大戟”如何影响其绘画(尽管存世作品有限),特别关注他对线条结构和画面张力的追求,如何侧重于结构的内在力量。 “湖湘画派”的兴衰: 探讨以范宽、李唐为代表的,虽然受到院体影响,但在精神内核上承继了文人意趣的画家群体,分析他们如何在宏大叙事与个体表达之间寻求平衡。 南北两宗的初现端倪: 初步对比苏轼、米芾的尚意一派与后来偏向于水墨写意一派的早期雏形,为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埋下伏笔。 第五章:文人画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影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归到更宏观的文化层面。文人画的兴起,不仅是艺术史的事件,更是文化权力转移的表征。 士人自我的确立: 文人画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政治场域的自我实现空间,画家通过艺术创作完成对道德理想的坚守与审美情趣的展示。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总结文人画理论对元代“四大家”以及明清以来的“吴门画派”和“金陵画派”所提供的理论武器和审美参照系。 艺术教育的转向: 探讨文人画对传统“教习”模式的挑战,倡导“以学养画”,强调个人体验和独立思考在艺术学习中的不可替代性。 总结 《宋代文人画的兴盛与流变》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文本分析,重建宋代文人画从思想萌芽到成熟体系的完整图景。它不仅是一部绘画史论,更是一部关于宋代知识分子如何以笔墨语言对抗时代、实现精神自由的文化史。通过对米芾和苏轼的深度挖掘,本书试图揭示,中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革新,往往源于对传统形式的深刻理解,并最终指向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表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成熟的书体,都是在学习古人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柳公权的书法,尤其以其挺拔、俊秀、结构严谨著称,这恰恰是当代许多人(包括我)在追求速度和效率时所缺失的工匠精神。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提炼出整整九十二条结构法则的?这个数字本身就透露着一种系统性和完备性。我设想,其中必定涵盖了对各种偏旁部首的组合规则、对长画和短画的呼应处理、以及对整体字形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平衡策略。我希望作者在阐述这些法则时,能够引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柳公权作品中的实例进行佐证,以说明这些结构法的演变和适用范围。如果能结合宋代以后的书家对柳体结构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对比分析,那就更好了,这能帮助我理解“结构”这一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发展,而不是将其视为静止不变的教条。

评分

这本关于楷书的著作,虽然我手里没有实物,但光是冲着“柳公权”这三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学习古代书法大家精髓的无限向往。我猜想,既然是深入探究“间架结构”的秘籍,那想必对我们这些在习书路上摸索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市面上关于楷书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将结构之法提炼到“九十二法”这种精细程度的,绝对是下过苦功的。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手把手地领我进入柳体那端正雄健、法度森严的艺术殿堂。不是简单地临摹字帖,而是要理解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内在的力量感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剖析出柳公权在安置点画、穿插避让、重心取舍上的独到见解,那对于我个人楷书水平的提升,将是质的飞跃。我尤其关注那些被书法理论家称为“秘不传人”的微妙之处,希望这本书能将这些深藏的奥义,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让我不再对着字帖茫然无措,而是心中有数,落笔有依。

评分

从一个资深书法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市面上很多关于结构的书籍,往往停留在“形似”的层面,教你把笔画摆到正确的位置,却忽略了支撑这些笔画的“力”。柳体楷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内在的筋骨和挺拔的气势。因此,我对这本书最核心的期待是,它必须能够将“形”与“力”结合起来讲解。结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布局,更是对笔势的承载和导引。例如,撇画出锋后,它的力量应该如何通过下一笔的起笔得以延续?横画的收笔如何为上方的部件提供支撑点?如果这本书能够将结构分析与用笔的提按顿挫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读者明白结构安排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笔法的精神,那么它就不再是一本简单的结构图解,而是一部深入体悟柳体精神的指南。我期待它能揭示,在柳公权的作品中,那些看起来方正的结构,是如何通过微妙的倾斜和呼应,实现了“外圆内方”的极致和谐。

评分

我对这本所谓的“九十二法”抱持着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毕竟,古代书法讲究“心手相应”,结构的美感往往是作者多年功力积累和心境的自然流露,并非简单的公式堆砌。因此,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法”与“变”的关系的。柳体的特点是骨力森严,但如果一味地死抠结构,很容易写出僵硬、缺乏生命力的“印刷体”效果。我期望这本书能高明地指出,哪几条结构法则是必须死守的“铁律”,而哪几条结构变化又是可以根据具体字形进行灵活调整的“活法”。比如,面对结构相似但笔画繁简不同的字,如“福”与“祐”,其间架布局的处理差异应该如何体现?这本书如果能超越单纯的“拆字”分析,上升到“造字”的层面,教会读者如何自己去调整和优化结构,而不是被动接受预设的九十二个模板,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它应该提供的是一种分析结构、构建结构的能力,而不是一套固定不变的死法。

评分

说实话,我对书法学习的态度一直是比较“务实”的,更看重“有用”的技法总结,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所以,当看到“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这种带有点“方法论”色彩的书名时,我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摒弃掉那些玄之又玄的“气韵生动”之类的描述,而是拿出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处理“宝盖头”与下部结构的比例关系?“竖”笔在不同偏旁中的形态变化规律是什么?书中是否提供了大量不同字例的对比图解,用箭头、线条、标记等直观方式,清晰地标注出结构上的“得与失”?我尤其关注它对“中宫紧收”和“四面舒展”这对看似矛盾的原则是如何统一和实践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把结构中的那些“度”量化,哪怕是粗略的比例参考,对我这个追求精准度的练习者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希望翻开它的时候,感觉就像在阅读一本严谨的工程设计图纸,而不是一本文学散文集,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在书写中遇到的“结构散架”的顽疾。

评分

习惯好习惯好评习惯好习惯好习惯好评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评分

非常好!不论是纸张的质量还是字体的清晰度都没得说!小时候爷爷就教我练习柳公权的字,现在大了也早已经扔了很久。看到这本字帖就想起了小时候爷爷手把手教我练毛笔字的场景了,好怀念!

评分

二十年前起步用贴,其实九十二法内容不多,临玄秘塔碑占篇幅更大。由欧而柳,笔画工整,入门足矣!

评分

很好 是正品 很划算 还会回购!

评分

服务好,发货快,是正品

评分

送货很及时,方便而不贵!

评分

很好的字帖,宝宝初学值得买。实惠,价廉物美!

评分

纸质很好,写的不错,作者用心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