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熱銷的《武則天》版本,還原你一個真實生動的武媚娘。揭示一代女皇的真相。
★濛曼登百傢講壇講述的《武則天》,至今仍為百傢講壇講述曆史的經典之作。在各類重復收聽排行榜中,一直名列前三。
★作者係北大曆史係博士,大學教授,曆史學者,功底紮實,語言生動,觀點新銳,讓聽者難忘。
★修訂版增加瞭多幅唐代曆史美圖,增加瞭閱讀的視覺享受。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大氣磅礴的王朝,這是中國曆史上亙古未有的一代女皇。她的智慧和韜略,令男權社會的須眉俯首稱臣。她是怎麼樣從唐太宗的纔人變成唐高宗的皇後的?她為什麼要突破人倫的底綫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女?她怎麼能夠在一個韆百年來都由男人統治的世界裏,成為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怎麼又會及身而止,不能傳之後世?她推翻瞭李唐王朝建立瞭武周王朝,為什麼李唐的子孫又始終對她尊奉有加,把她當做自己的皇帝?一韆三百年來,她是曆史也是傳奇,她的曆史功過,猶如那塊“無字碑”一樣,任由後人評說。
作者簡介
濛曼,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副教授。北京大學博士。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及中國古代婦女史。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軍製度研究》。發錶論文《開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團》、《公主婚姻與武周以後的政局》、《唐玄宗朝北衙禁軍準內廷體製的形成及其影響》、《唐代長安的公主宅第》等。2007年登上央視百傢講壇,先後講述《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等。
目錄
新版序
引 子
第一集 則天傢世
一 山西文水的小門戶
二 傢族崛起
三 童年故事
第二集 初入宮廷
一 見天子庸知非福
二 獅子驄事件
三 非凡的預言
四 太宗不愛武則天
第三集 狐媚惑主
一 流落尼姑庵
二 愛上父皇的纔人
三 病榻偷情
四 尼寺傳情
五 執手激情
第四集 後宮風雲
一 後妃爭寵
武二 重返後宮
三 晉位昭儀
四 淑妃失寵
五 武昭儀的野心
第五集 衝擊後位
一 小公主死亡之謎
二 收買長孫國舅
三 後宮巫蠱案
四 宸妃風波
第六集 殿廷對決
一 誰在支持武昭儀
二 殿廷上的鬧劇
第七集 正位中宮
一 此陛下傢事
二 三種力量的角逐
三 六宮新主
第八集 兩種命運
一 王蕭之死
二 改立太子
三 重組外廷
第九集 國舅之死
一 國舅謀反案
二 案中案
三 血雨腥風
第十集 母儀天下
一 提高傢族地位
二 打造公眾形象
三 理順傢庭關係
四 一朝理政
第十一集 帝後爭鋒
一 李義府失勢
二 上官儀伏誅
第十二集 垂簾聽政
一 二聖臨朝
二 封禪泰山
三 魏國夫人之死
四 武後避位
第十三集 晉升天後
一 自封天後
二 培植外戚
三 建言十二事
第十四集 李弘之死
一 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 母子衝突
三 李弘死亡疑團
第十五集 李賢之廢
一 天後攝政事件
二 母子鬥法
三 太子謀反案
第十六集 高宗賓天
一 病篤離鄉
二 客死東都
三 費解的遺詔
第十七集 廢黜兒皇
一 太後圖謀奪權
二 李哲一朝被廢
三 李旦糊塗接班
第十八集 揚州叛亂
一 酒館裏的密謀
二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傢之天下!
三 平定反叛
第十九集 誅殺裴炎
一 意外的逼宮
二 莫須有的謀反
三 朝堂立威
第二十集 燕啄皇孫
一 瘋狂的石頭
二 宗室聯反
三 燕飛來,啄皇孫
第二十一集 女皇登基
一 標新立異的改革
二 祥瑞滿天飛
三 聲勢浩大的請願
四 一代女皇
第二十二集 風聲鶴唳
一 告密吃香
二 酷吏橫行
三 鬼樸來瞭
第二十三集 請君入甕
一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 惡人自有惡人磨
三 酷吏時代的終結
第二十四集 大柱擎天
一 英雄不問齣處
二 君子滿朝
第二十五集 奪嫡大戰
一 武承嗣的野心
二 李旦的桃花劫
第二十六集 重立廬陵
一 立子還是立侄
二 男寵的枕邊風
三 廬陵王東山再起
第二十七集 嵩呼萬歲
一 封禪嵩山
二 金簡祈福
三 沉湎享樂
四 調和李武
前言/序言
流光似電。當年初齣茅廬的《濛曼說唐—武則天》也迎來瞭再版時刻。這當然體現瞭讀者諸君對我的厚愛,但更多地,還應該歸功於武則天獨特的魅力—這幾年,關於這位女皇的話題就沒消停過,《武則天秘史》也罷,《武媚娘傳奇》也罷,或舊事重提,或故事新編,爭為紅顔作傳,不讓青史成灰。
吸引人的,除瞭武則天的傳奇人生之外,怕是還有人們對女權或隱或顯的關切吧?如今,從剩女到丈母娘,從女職工的三年産假到女博士的三胎不多,隻要涉及女性議題,總能在各大網站占據一個顯赫的位置。武則天是女權主義者嗎?有多少次,我也被追問這個問題。記得初版宣傳的時候,我曾小心翼翼地迴答說:不是,女權主義是個很現代的概念,不早於十八、九世紀,而武則天追求更多的是政治權力,等等。但今天,若容我重新作答,我會說,雖然武則天未嘗接受過女權主義的教育,但她若生在今天,一定是個女權主義者。
是的,武則天即便身為皇帝,也未曾給其他女性安排一官半職,讓她們名正言順地齣頭露麵。即便是她最欣賞的上官婉兒,也隻能封為纔人,以高宗妃嬪的身份擔當機要秘書;即便是她最疼愛的太平公主,也一定是“內與謀,外畏檢”,纔能夠在武周的天空下找到容身之所。武則天並不曾清晰地反對過男權,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女權主義者,都曾經擁護過男權,因為人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教育長大。“古生女,弄之瓦,明卑弱,臥床下。”這樣的觀念,我們不陌生,武則天更不陌生。女性本身沒有齣路,隻有討得男性喜歡,纔有齣路。而討喜的辦法,就是符閤男性對女性的價值判斷—柔軟嬌媚,依人從人。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獨立人格,在精神上介於人與動物之間。誰說武則天沒有過這樣的時代呢?當那個十四歲的小小女孩走入大內深宮的時候,太宗賜號武媚,不也曾是她人生最大的成就嗎?
然而,男性的標尺其實極端狹隘和冷血,即使是一代聖君唐太宗也不能免俗—設若武媚娘一味嫵媚下去,也終有年老色衰的悲涼時刻;而一旦武媚娘展現齣教訓獅子驄的堅強,她的前途就更加萬劫不復—所謂伸頭一刀,縮頭一刀,十二年冰冷的纔人生涯,大概這纔是最沉痛的教訓。
所以,當武則天真的可以自己選擇的時候,她堅決拋棄瞭武媚這個名字。媚成就不瞭她的事業,媚也不是她的人生。站在高山之巔,她是則天。她不相信自己不行,無論是智力,還是體力、精力。她也一步步證明瞭自己的能量,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建設力、創造力。構建跟這個世界聯係的,不再是唐太宗或唐高宗的妻,也不再是唐中宗或唐睿宗的母,而是她自己—武瞾:日月淩空,陰陽同體。她的成就確實未曾帶來製度性的變更—無論是女皇帝還是女大臣,在此後的一韆年都成為絕響;但是,她的成就已經足夠重要,重要到讓此後一韆年、兩韆年乃至無窮盡的年代裏,人們引她為證據。
她為如下事實作證:三纔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這個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它就是人,天地之間有靈有肉的人而已。先有瞭人,然後纔是有個體差異的你我她他,蕓蕓眾生。這種信仰,在武則天的所有智謀之上,也在武則天的所有奇跡之上。這個信仰,還有基於這個信仰的一切實踐,照亮曆史,更照亮未來。
在綫試讀
《武則天(修訂版)》精彩試讀
《大唐風雲:李世民的帝國與初唐的變革》 一、引言:初唐的黎明與奠基 本書聚焦於中國曆史上最輝煌、最具開創性的時代之一——唐朝的建立與早期發展,重點剖析唐太宗李世民的統治藝術、其對帝國格局的塑造,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政治、軍事和思想上的深刻變革。我們不再把目光局限於某一特定的曆史人物,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脈絡之中,審視一個嶄新王朝如何從戰火中崛起,並迅速奠定此後數百年中華文明的基石。 初唐,是隋末亂世硝煙散盡後的重建期,是帝國製度從隋朝的僵硬嚮唐朝的靈活過渡期。李世民,這位被後世譽為“韆古一帝”的君主,其文治武功,不僅是個人能力的體現,更是時代選擇與製度創新的完美結閤。本書將深入挖掘貞觀之治背後的復雜機製,而非僅僅停留在對盛世的歌頌。 二、從秦王到天子:權力的邏輯與繼承的藝術 李世民的登基之路充滿瞭戲劇性與殘酷性。玄武門之變,是理解唐初政治生態的關鍵切入點。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一事件的深層動因,探討關隴集團的利益訴求、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權力結構衝突,以及隋末以來對“嫡長子繼承製”的動搖。 然而,權力的鞏固絕非僅憑武力。我們重點分析李世民如何迅速實現政治和解,將昔日的對手轉化為忠誠的臣屬。這不僅依賴於他的人格魅力,更依賴於他所構建的“容忍與製衡”的政治哲學。通過對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核心集團成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成熟的帝王如何處理君臣關係,如何將“犯顔直諫”製度化,從而有效規避瞭曆代王朝常見的因君主剛愎自用而導緻的決策失誤。 三、貞觀之治的製度性創新:文治的基石 貞觀之治的偉大,在於其製度上的持久性與開創性。本書將跳齣傳統史書對“清明”的簡單描述,著重剖析其背後的具體操作層麵: 1. 三省六部製的完善與運作: 隋朝創立的三省製在唐初得到瞭優化,極大地分散瞭相權,確保瞭皇帝的決策權和行政效率的平衡。本書將詳述中書省的“決策起草”、門下省的“審議封駁”和尚書省的“具體執行”之間的互動機製,分析這種結構如何避免瞭前朝宰相權力過大的弊端。 2. 賦稅與均田製度的調整: 麵對初唐的人口流失和土地兼並趨勢,唐初推行的均田製與租庸調製是國傢財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我們將探討這些製度在“輕徭薄賦”口號下的實際執行效果,以及它們如何有效地將大量農民鎖定在土地上,為國傢提供穩定的兵源和稅收基礎。 3. 選官製度的革新: 雖然科舉製在唐朝初步發展,但初唐時期的官僚選拔仍以門第和薦舉為主導。通過對《唐會要》等文獻的梳理,分析“考課”製度如何被引入,旨在建立一套初步的、以績效為導嚮的官員考核體係,盡管這一體係尚未成熟,但已顯露齣對未來官僚體係的深刻影響。 四、北擊四夷:軍事集團的重塑與邊疆治理 李世民的軍事生涯是其政治生涯的重要注腳。本書將詳述他對突厥的戰略部署,特彆是對渭水之盟的深入分析。這不僅僅是一場軍事勝利,更是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塑。 1. 府兵製的效能與局限: 唐初的府兵製是一種寓兵於農的製度,它極大地減輕瞭國傢的常備軍開支,並能迅速集結精銳力量。我們將分析初唐時期,在國傢尚未完全富庶時,這一製度如何成功支撐瞭對東突厥的決定性勝利,同時指齣其在地方治安維護和長期軍事動員方麵的內在張力。 2. 羈縻政策的智慧: 對待草原民族,李世民采取瞭懷柔與威懾並重的策略。冊封頡利可汗為“天可汗”,是中華帝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和政治定性。本書將探討“天可汗”稱號的內涵,它標誌著唐朝對中原世界主導權的延伸,超越瞭單純的藩屬關係,構建瞭一個以唐朝為中心的東亞共主體係。 五、文化與思想的包容性:李唐的文化底色 貞觀朝的強盛,離不開其開放的文化胸襟。本書將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1. 儒釋道的平衡: 李世民推崇儒學,將其作為治國理念的核心。但同時,他對道教的扶持(李唐皇室的道教淵源)以及對佛教的寬容,共同營造瞭一種多元的宗教生態。分析魏徵等儒臣與玄奘等僧侶在朝堂上的不同影響力,揭示瞭統治者如何利用不同的思想資源來鞏固政權。 2. 異域文化的接納: 粟特商人、波斯貴族的湧入,使得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國際化的都市。本書將描述長安城內西市的繁榮,以及這種文化交流對唐代藝術、音樂、服飾乃至飲食習慣産生的革命性影響,展現唐朝“兼收並蓄”的帝國胸襟。 六、結語:曆史的迴響 李世民的時代,是中華帝國在經曆瞭長期分裂後,重新找到自信與秩序的“範本”。《大唐風雲》旨在通過對貞觀時期政治結構、軍事戰略和文化政策的細緻解構,揭示一個偉大君主如何在內憂外患中,打造齣一個能夠為後世所仰望的黃金時代。其製度的精妙、用人的寬廣以及邊疆的開拓,構成瞭唐朝盛世的底層邏輯,其深遠影響一直延續到開元盛世乃至整個中晚唐的曆史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