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高校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专业的学生;政府、民间智库的研究人员; 2.作者本人的读者群; 3.该套丛书其他作者的读者群; 4.关注思想史,中国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普通读者。 在集体和社群的价值被不断高估的西方,“自由及其局限”一度成为主流,社群主义应运而生。以至于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正义,而8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题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在20世纪90年代,正义和社群两者同时成为政治哲学的主题。
对于长期饱受集体主义浸淫,如今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讨论社群主义,究竟是早还是晚?这就需要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进入社群主义的思想内核。《社群主义》作者,十年前曾因“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引起轰动的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在梳理西方政治哲学流变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社群主义及其价值,并明确指出,离开自由主义,谈论社群主义的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内容简介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它是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社群主义是个人主义极端发达的产物,是对个人主义不足的弥补。它的价值只有在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极端发达的前提下才得以凸显,它自己的不足也只有通过自由主义才能得以补偿。离开发达的自由主义就无法真正理解社群主义,离开自由主义谈论社群主义就会发生时代的错位,这种错位的后果很可能是危险的。社群主义似乎类似于集体主义,但对社群主义进行研究却可以预示的未来社会的分化方向。《社群主义》在介绍了新自由主义一社群主义之争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之后,着重论述了社群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特别是社群主义关于自我、个人、社群、认同、权利,美德、公益、国家等的观点。最后作者还简要分析了社群主义对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及实际政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因倡导“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而广受关注。2006年因发表“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引起轰动,2008年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2011年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选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家”,著有《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敬畏民意》《民主与陀螺》《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等。
精彩书评
★在自由主义的自由人士为私有经济辩护,而平等主义的自由人士为福利国家辩护;社群主义者则为与私有经济和福利国家相适应的公共生活辩护。
——桑德尔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强化社群的职能,因为没有社群的资本主义只是个空壳子。
——英国前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德 ★对自由主义政策的失望,加上政府管治的诸多问题导致了近年来社群主义思想的崛起。对社群主义而言,社群和整个公民社会的巩固能够克服市场的支配地位带来的社会分裂。社群主义者不但已对新民主党和新工党产生了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群主义代表了一种“恢复公民美德”和“振兴社会的道德基础”的呼声。
——安东尼·吉登斯 目录
前言 / 001
导言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从新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 / 001
第一章 政治哲学及其在当代西方的流变 / 007
一、政治哲学及其流变 / 008
二、功利主义 / 016
三、新自由主义 / 023
四、社群主义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 030
五、新自由主义者对社群主义挑战的反应 / 043
第二章 个人与社群 / 057
一、自我 / 058
二、认同 / 067
三、社群 / 070
四、成员资格 / 083
五、公民资格 / 088
第三章 权利与公益 / 093
一、权利 / 096
二、美德 / 105
三、公益 / 116
四、国家 / 125
结语 离开自由主义谈论社群主义的后果是危险的 / 139
附录 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 / 151
参考文献 / 163
第二版跋 / 173
第三版跋 / 175
精彩书摘
离开自由主义谈论社群主义是危险的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它是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正义,8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题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在90年代,正义和社群两者同时成为政治哲学的主题。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规范理论上都与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从方法论上说,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而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从价值观方面看,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社群主义则强调公共利益。对于自由主义国内学术界已多有介绍,而对于社群主义则问津者少。
……
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JohnRawls)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罗尔斯长期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1971年因发表《正义论》(ATheoryofJustice)而声名鹊起,他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被公认为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NewLiberalism)秉承了康德的个人主义传统,所以又称为新康德主义或新个人主义(NewIndividualism)。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社会正义(SocialJustice),8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Community)。我们说,在90年代社会正义和社群两者同样成为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规范理论上都与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从方法论上说,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个人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反之,一切复杂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政治运动等等,最终都被约简为个人行为,所以自由主义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Atomism)。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各种各样的群体而不是个人成为分析和解释的核心范式,社群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集体主义,它把社会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最终归结为诸如家庭、社区、阶级、国家、民族、团体等社群。
从价值观方面看,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人的自由选择以及保证这种自由选择在公正的环境中得以实现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它认为一旦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实现其个人的价值,那么个人所在的群体的价值和公共的利益也就随之而自动实现。社群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善和公共的利益,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个人权利都离不开个人所在的社群。个人权利既不能离开群体自发地实现,也不会自动导致公共利益的实现。反之,只有公共利益的实现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所以,只有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才是人类最高的价值。
社群主义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反应,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演变过程。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各种新自由主义的反对观点在许多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共识,而且这种共识是如此的广泛和具有系统性,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思潮,人们把这种系统地批评新自由主义的思潮称为政治社群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新自由主义的批评者们自己在从事这种批评时就意识到了自己在构造一种新的社群主义政治哲学,事实上,他们当中的不少主要代表人物至今也未宣称自己是社群主义者。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J。Sandel)被公认为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但他自己对此却“感到某种不安”。他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第二版“前言”中说:与当代其他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批评者的著作一样,“《局限》一书也已经被确认是对权利取向的自由主义(rights-orientedliberalism)所做的社群主义批评。由于我的部分论点是,当代自由主义对社群所做的解释是不适当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社群主义这一称谓是合适的。然而,这一标签在许多方面容易令人误解。近年来在政治哲学家之间爆发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已经勾画出了问题的范围,而我发现自己并不总是站在社群主义这一边”C。
社群主义者内部的观点也远未一致,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仍争论不休,他们之间的分歧有时甚至大于他们与新自由主义者的分歧。桑德尔坦率地承认了这一点:“如果‘社群主义’只是多数主义的代名词,或者说它仅代表下述这样一种观点,即权利在任何既定的时间中都应当取决于在特定的社群中那些预先占据支配地位的价值,那么,这就不是我所辩护的观点”D。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社群主义者在与自由主义者的论战中,他们的一致性远大于他们的分歧性,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社群主义业已形成,并且是自由主义最有力的挑战者。
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一对由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壤所培育出来的同胞兄弟,离开发达的自由主义就无法真正理解社群主义,离开自由主义谈论社群主义就会发生时代的错位,这种错位的后果很可能是危险的。
……
前言/序言
《共生之道:个体、群体与未来社会的构建》 引言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始终离不开“群体”这一基本单元。从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到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社群网络,个体从未真正孤立存在。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无不深深烙印着社群的痕迹。然而,随着个体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爆炸和碎片化,传统的社群联结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体在追逐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可能面临着疏离、孤独和意义感的缺失。 《共生之道》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探讨某种特定的政治哲学或意识形态,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社群”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个体与社群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演化的复杂关系。我们试图打破对“社群”的狭隘理解,将其视为一种贯穿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存在,一种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个体成长的基石。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我们如何理解、构建和维系更有价值、更具生命力的社群,从而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生,共同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第一篇:社群的根基——个体与连接的本质 第一章:个体性的悖论:自由与归属的张力 本书开篇,我们将首先审视“个体性”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个体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拥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这种自由并非没有代价。当个体过度强调自我,忽视与他人的联系时,便可能陷入“存在的孤独”。我们将剖析个体主义思潮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它如何深刻影响了我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人类内心深处对于“归属感”的天然需求。这种需求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维系心理健康、获得情感支持、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将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揭示归属感在个体成长和幸福感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分析个体自由与归属需求之间的张力,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如何在享受个体自由的同时,不失去与他人的连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二章:社群的细胞:人际关系的模式与演化 如果说个体是社群的细胞,那么人际关系便是连接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本章将聚焦于人际关系的多元形态,从最亲密的家庭关系,到朋友、同事、邻里,再到更广泛的兴趣社群、职业社群等。 我们将考察不同类型人际关系的核心特征、互动模式以及它们在个体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亲密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而利益共同体则聚焦于合作与互助。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人际关系的动态演化。在社会变迁、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线上社群的兴起,对线下关系的形成和维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勾勒出人际关系在当下社会图景中的脉络。 第三章:连接的力量:信任、互惠与集体行动的涌现 人际关系并非仅仅是孤立的个体互动,而是构成社群生命力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连接”本身所蕴含的强大力量。 信任是社群运转的润滑剂。我们将分析信任是如何在社群中建立、维护和瓦解的。信任的缺失,往往是社群分裂和衰败的根源。 互惠是连接的动力。无论是物质的交换,还是情感的支持,互惠原则是维系社群长期稳定的重要机制。我们将探讨互惠的多种形式,以及它如何促进个体间的合作与依赖。 集体行动是社群力量的集中体现。当个体联合起来,能够达成个体无法企及的目标。本章将考察集体行动的条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激励机制,激发社群的集体智慧和行动力。从社会运动到社区互助,从企业协作到线上众筹,我们将看到连接的力量如何改变世界。 第二篇:社群的形态——多样性与适应性 第四章:从“邻里”到“网络”:传统与新兴社群的变迁 历史的长河中,社群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本章将回顾人类历史上社群的主要演变阶段,从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社群,到以职业、兴趣、信仰为基础的现代社群。 我们将深入分析传统社群(如村落、家族)的特点,它们如何提供强大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支持,但也可能带来固化和排他性。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新兴社群的崛起,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线上社群。我们将探讨其便捷性、多元性以及潜在的匿名性、碎片化等问题。我们还将分析线上社群与线下社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融合。 第五章:社群的边界:包容、排斥与身份的构建 任何社群都存在其边界,这些边界定义了“我们”与“他们”。本章将探讨社群边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个体和社群自身的影响。 包容性是社群活力的源泉。一个开放、包容的社群,能够吸引更多元的成员,激发出更丰富的思想火花。我们将讨论如何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社群,以及包容性对创新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排斥性是社群保护自身和维持同质性的手段。然而,过度的排斥可能导致社群的僵化和孤立。我们将分析社群排斥的心理和社会根源,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身份构建与社群紧密相连。个体在社群中获得归属感,同时也塑造和强化自身的身份认同。我们将探讨社群如何在个体身份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及不同社群的身份认同如何相互影响。 第六章:功能性社群的崛起:知识、技能与目标的共享 在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因共同的知识、技能或目标而聚集,形成了功能性社群。本章将重点关注这类社群的特点和价值。 例如,知识共享社群(如学术研究小组、技术论坛),它们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技能学习社群(如手工艺工作坊、编程训练营),它们帮助个体掌握新技能,提升自我。目标导向社群(如环保组织、公益团体),它们汇聚力量,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努力。 我们将分析这些功能性社群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作,实现个体难以达成的目标,以及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篇:社群的未来——构建与共生 第七章:社群的“健康”指标:凝聚力、活力与韧性 如何判断一个社群是否“健康”?本章将尝试定义社群的几个关键“健康”指标。 凝聚力是社群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和归属感。高凝聚力的社群,成员愿意为社群付出,共同应对挑战。 活力体现在社群的创新能力、成员的参与度以及新陈代谢的速度。充满活力的社群,能够不断适应变化,保持生命力。 韧性是指社群在面对危机、冲突或外部压力时,能够自我修复、调整并持续存在的能力。我们将探讨提升社群韧性的要素,例如多元化的成员构成、灵活的组织结构以及有效的沟通机制。 第八章:社群的构建:从“缘起”到“共建”的实践路径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社群现象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主动构建和优化社群。本章将提供一系列实践性的指导。 缘起:社群的萌芽往往源于共同的兴趣、需求或价值观。我们将探讨如何发现和捕捉这些“缘起”,为社群的诞生奠定基础。 吸引与留存:如何吸引具有共同理念的成员加入?又如何让成员保持活跃和投入?我们将分享有效的社群运营策略,包括清晰的愿景、明确的规则、积极的互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共建:一个成功的社群,不是由少数人主导,而是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结果。我们将探讨如何赋能成员,鼓励他们承担责任,发挥自己的才能,共同塑造社群的未来。 第九章:人机共生时代下的社群新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迈入一个人机共生时代。本章将探讨这项技术变革将如何影响社群的形态和功能。 虚拟社群将变得更加真实和沉浸,线上线下社群的界限将更加模糊。我们将思考,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环境中,建立有意义的人际连接,避免信息茧房和社交隔离。 人工智能能否成为社群的“智能助手”,辅助社群管理、内容推荐和问题解决?我们将探索人机协作在社群发展中的潜力,同时警惕潜在的伦理挑战和技术依赖。 最终,我们将展望在人机共生时代,社群将如何演化,以及我们如何以更开放、更前瞻的视角,去理解和拥抱这种变化,确保社群能够继续承载人类的情感需求,促进个体的成长,并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结语 《共生之道》并非一部提供终极答案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索社群奥秘的旅程。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理解和构建有价值的社群,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关乎我们个体幸福、社会和谐乃至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课题。愿本书能为您的思考提供启发,为您的实践注入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个体与集体的相互依存中,寻找到通往更美好未来的“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