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高校政治學、社會學、哲學專業的學生;政府、民間智庫的研究人員; 2.作者本人的讀者群; 3.該套叢書其他作者的讀者群; 4.關注思想史,中國改革與社會轉型的普通讀者。 在集體和社群的價值被不斷高估的西方,“自由及其局限”一度成為主流,社群主義應運而生。以至於有人說,20世紀7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題是新自由主義者的正義,而8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題則是社群主義者的社群。在20世紀90年代,正義和社群兩者同時成為政治哲學的主題。
對於長期飽受集體主義浸淫,如今仍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討論社群主義,究竟是早還是晚?這就需要從政治哲學的視角,進入社群主義的思想內核。《社群主義》作者,十年前曾因“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轟動的著名政治學者俞可平,在梳理西方政治哲學流變的基礎上,係統介紹瞭社群主義及其價值,並明確指齣,離開自由主義,談論社群主義的後果是非常危險的。
內容簡介
社群主義是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最新發展,它是在批評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産生的。社群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形成瞭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兩相對峙的局麵。社群主義是個人主義極端發達的産物,是對個人主義不足的彌補。它的價值隻有在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極端發達的前提下纔得以凸顯,它自己的不足也隻有通過自由主義纔能得以補償。離開發達的自由主義就無法真正理解社群主義,離開自由主義談論社群主義就會發生時代的錯位,這種錯位的後果很可能是危險的。社群主義似乎類似於集體主義,但對社群主義進行研究卻可以預示的未來社會的分化方嚮。《社群主義》在介紹瞭新自由主義一社群主義之爭與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流變之後,著重論述瞭社群主義的方法論和價值觀,特彆是社群主義關於自我、個人、社群、認同、權利,美德、公益、國傢等的觀點。最後作者還簡要分析瞭社群主義對當代西方政治學理論及實際政治生活所産生的影響。
作者簡介
俞可平,著名學者,政治學傢,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哲學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因倡導“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創新”“動態穩定”“協商民主”而廣受關注。2006年因發錶“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轟動,2008年被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30名社會人物”,2011年被美國《外交事務》雜誌評選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傢”,著有《論國傢治理現代化》《敬畏民意》《民主與陀螺》《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等。
精彩書評
★在自由主義的自由人士為私有經濟辯護,而平等主義的自由人士為福利國傢辯護;社群主義者則為與私有經濟和福利國傢相適應的公共生活辯護。
——桑德爾 ★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必須強化社群的職能,因為沒有社群的資本主義隻是個空殼子。
——英國前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德 ★對自由主義政策的失望,加上政府管治的諸多問題導緻瞭近年來社群主義思想的崛起。對社群主義而言,社群和整個公民社會的鞏固能夠剋服市場的支配地位帶來的社會分裂。社群主義者不但已對新民主黨和新工黨産生瞭直接和明顯的影響,也影響瞭其他國傢的社會民主黨。社群主義代錶瞭一種“恢復公民美德”和“振興社會的道德基礎”的呼聲。
——安東尼·吉登斯 目錄
前言 / 001
導言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流變:從新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 / 001
第一章 政治哲學及其在當代西方的流變 / 007
一、政治哲學及其流變 / 008
二、功利主義 / 016
三、新自由主義 / 023
四、社群主義及其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 030
五、新自由主義者對社群主義挑戰的反應 / 043
第二章 個人與社群 / 057
一、自我 / 058
二、認同 / 067
三、社群 / 070
四、成員資格 / 083
五、公民資格 / 088
第三章 權利與公益 / 093
一、權利 / 096
二、美德 / 105
三、公益 / 116
四、國傢 / 125
結語 離開自由主義談論社群主義的後果是危險的 / 139
附錄 社群主義與個人主義 / 151
參考文獻 / 163
第二版跋 / 173
第三版跋 / 175
精彩書摘
離開自由主義談論社群主義是危險的
社群主義是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最新發展,它是在批評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産生的。社群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形成瞭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兩相對峙的局麵。有人說,20世紀7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題是新自由主義者的正義,8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題則是社群主義者的社群。在90年代,正義和社群兩者同時成為政治哲學的主題。社群主義無論在方法論上還是在規範理論上都與自由主義形成瞭明顯的對照。從方法論上說,自由主義的齣發點是個人,而社群主義的齣發點則是社群;從價值觀方麵看,自由主義強調個人權利,社群主義則強調公共利益。對於自由主義國內學術界已多有介紹,而對於社群主義則問津者少。
……
社群主義是在批評以約翰?羅爾斯(JohnRawls)為代錶的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它與新自由主義形成瞭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兩相對峙的局麵。羅爾斯長期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哲學係教授,1971年因發錶《正義論》(ATheoryofJustice)而聲名鵲起,他將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推進到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以被公認為新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代錶性人物。以羅爾斯為代錶的新自由主義(NewLiberalism)秉承瞭康德的個人主義傳統,所以又稱為新康德主義或新個人主義(NewIndividualism)。有人說,20世紀7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要話題是新自由主義者的社會正義(SocialJustice),8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要話題則是社群主義者的社群(Community)。我們說,在90年代社會正義和社群兩者同樣成為政治哲學的主要話題。社群主義無論在方法論上還是在規範理論上都與自由主義形成瞭明顯的對照。
從方法論上說,自由主義的齣發點是自我和個人,個人成為分析和觀察一切社會政治問題的基本視角。反之,一切復雜的曆史事件、社會製度和政治運動等等,最終都被約簡為個人行為,所以自由主義的方法論是個人主義或“原子主義”(Atomism)。社群主義的齣發點則是社群,各種各樣的群體而不是個人成為分析和解釋的核心範式,社群主義的方法論從根本上說是集體主義,它把社會曆史事件和政治經濟製度的原始動因最終歸結為諸如傢庭、社區、階級、國傢、民族、團體等社群。
從價值觀方麵看,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權利,最重要的是個人的自由權利,個人的自由選擇以及保證這種自由選擇在公正的環境中得以實現是自由主義的根本價值,它認為一旦個人能夠充分自由地實現其個人的價值,那麼個人所在的群體的價值和公共的利益也就隨之而自動實現。社群主義則強調普遍的善和公共的利益,認為個人的自由選擇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各種個人權利都離不開個人所在的社群。個人權利既不能離開群體自發地實現,也不會自動導緻公共利益的實現。反之,隻有公共利益的實現纔能使個人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實現,所以,隻有公共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纔是人類最高的價值。
社群主義是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的批判性反應,它的産生和發展過程同時也就是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演變過程。在批評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各種新自由主義的反對觀點在許多問題上逐漸形成瞭共識,而且這種共識是如此的廣泛和具有係統性,以至於形成瞭一種新的政治哲學思潮,人們把這種係統地批評新自由主義的思潮稱為政治社群主義。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新自由主義的批評者們自己在從事這種批評時就意識到瞭自己在構造一種新的社群主義政治哲學,事實上,他們當中的不少主要代錶人物至今也未宣稱自己是社群主義者。邁剋爾?桑德爾(MichaelJ。Sandel)被公認為社群主義的代錶人物,但他自己對此卻“感到某種不安”。他在《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第二版“前言”中說:與當代其他自由主義政治理論的批評者的著作一樣,“《局限》一書也已經被確認是對權利取嚮的自由主義(rights-orientedliberalism)所做的社群主義批評。由於我的部分論點是,當代自由主義對社群所做的解釋是不適當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社群主義這一稱謂是閤適的。然而,這一標簽在許多方麵容易令人誤解。近年來在政治哲學傢之間爆發的‘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之爭已經勾畫齣瞭問題的範圍,而我發現自己並不總是站在社群主義這一邊”C。
社群主義者內部的觀點也遠未一緻,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仍爭論不休,他們之間的分歧有時甚至大於他們與新自由主義者的分歧。桑德爾坦率地承認瞭這一點:“如果‘社群主義’隻是多數主義的代名詞,或者說它僅代錶下述這樣一種觀點,即權利在任何既定的時間中都應當取決於在特定的社群中那些預先占據支配地位的價值,那麼,這就不是我所辯護的觀點”D。但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說,社群主義者在與自由主義者的論戰中,他們的一緻性遠大於他們的分歧性,作為一種政治哲學的社群主義業已形成,並且是自由主義最有力的挑戰者。
社群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是一對由當代西方發達國傢的土壤所培育齣來的同胞兄弟,離開發達的自由主義就無法真正理解社群主義,離開自由主義談論社群主義就會發生時代的錯位,這種錯位的後果很可能是危險的。
……
前言/序言
《共生之道:個體、群體與未來社會的構建》 引言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始終離不開“群體”這一基本單元。從遠古時期的部落聯盟,到現代社會錯綜復雜的社群網絡,個體從未真正孤立存在。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思想、情感、行為,無不深深烙印著社群的痕跡。然而,隨著個體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及信息技術帶來的信息爆炸和碎片化,傳統的社群聯結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挑戰。個體在追逐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可能麵臨著疏離、孤獨和意義感的缺失。 《共生之道》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本書並非探討某種特定的政治哲學或意識形態,而是試圖從更廣闊的視角,深入剖析“社群”這一現象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個體與社群之間相互依存、共同演化的復雜關係。我們試圖打破對“社群”的狹隘理解,將其視為一種貫穿人類文明的普遍性存在,一種維係社會秩序、促進個體成長的基石。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中,我們如何理解、構建和維係更有價值、更具生命力的社群,從而實現個體與集體的和諧共生,共同邁嚮更可持續的未來。 第一篇:社群的根基——個體與連接的本質 第一章:個體性的悖論:自由與歸屬的張力 本書開篇,我們將首先審視“個體性”的內涵。在現代社會,個體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自由,擁有獨立思考、自主選擇的權利。然而,這種自由並非沒有代價。當個體過度強調自我,忽視與他人的聯係時,便可能陷入“存在的孤獨”。我們將剖析個體主義思潮的起源與發展,探討它如何深刻影響瞭我們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探討人類內心深處對於“歸屬感”的天然需求。這種需求並非軟弱的錶現,而是維係心理健康、獲得情感支持、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驅動力。我們將從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視角,揭示歸屬感在個體成長和幸福感中的關鍵作用。 通過分析個體自由與歸屬需求之間的張力,本書旨在引發讀者對自身處境的深刻反思:如何在享受個體自由的同時,不失去與他人的連接,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 第二章:社群的細胞:人際關係的模式與演化 如果說個體是社群的細胞,那麼人際關係便是連接這些細胞的“細胞膜”和“細胞質”。本章將聚焦於人際關係的多元形態,從最親密的傢庭關係,到朋友、同事、鄰裏,再到更廣泛的興趣社群、職業社群等。 我們將考察不同類型人際關係的核心特徵、互動模式以及它們在個體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親密關係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而利益共同體則聚焦於閤作與互助。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分析人際關係的動態演化。在社會變遷、技術革新等因素的影響下,傳統的人際關係模式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綫上社群的興起,對綫下關係的形成和維係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和理論探討,勾勒齣人際關係在當下社會圖景中的脈絡。 第三章:連接的力量:信任、互惠與集體行動的湧現 人際關係並非僅僅是孤立的個體互動,而是構成社群生命力的關鍵。本章將深入探討“連接”本身所蘊含的強大力量。 信任是社群運轉的潤滑劑。我們將分析信任是如何在社群中建立、維護和瓦解的。信任的缺失,往往是社群分裂和衰敗的根源。 互惠是連接的動力。無論是物質的交換,還是情感的支持,互惠原則是維係社群長期穩定的重要機製。我們將探討互惠的多種形式,以及它如何促進個體間的閤作與依賴。 集體行動是社群力量的集中體現。當個體聯閤起來,能夠達成個體無法企及的目標。本章將考察集體行動的條件、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組織和激勵機製,激發社群的集體智慧和行動力。從社會運動到社區互助,從企業協作到綫上眾籌,我們將看到連接的力量如何改變世界。 第二篇:社群的形態——多樣性與適應性 第四章:從“鄰裏”到“網絡”:傳統與新興社群的變遷 曆史的長河中,社群的形態並非一成不變。本章將迴顧人類曆史上社群的主要演變階段,從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傳統社群,到以職業、興趣、信仰為基礎的現代社群。 我們將深入分析傳統社群(如村落、傢族)的特點,它們如何提供強大的身份認同和情感支持,但也可能帶來固化和排他性。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新興社群的崛起,特彆是互聯網時代催生的綫上社群。我們將探討其便捷性、多元性以及潛在的匿名性、碎片化等問題。我們還將分析綫上社群與綫下社群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融閤。 第五章:社群的邊界:包容、排斥與身份的構建 任何社群都存在其邊界,這些邊界定義瞭“我們”與“他們”。本章將探討社群邊界的形成機製及其對個體和社群自身的影響。 包容性是社群活力的源泉。一個開放、包容的社群,能夠吸引更多元的成員,激發齣更豐富的思想火花。我們將討論如何構建具有包容性的社群,以及包容性對創新和發展的積極作用。 排斥性是社群保護自身和維持同質性的手段。然而,過度的排斥可能導緻社群的僵化和孤立。我們將分析社群排斥的心理和社會根源,以及它可能帶來的負麵後果。 身份構建與社群緊密相連。個體在社群中獲得歸屬感,同時也塑造和強化自身的身份認同。我們將探討社群如何在個體身份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作用,以及不同社群的身份認同如何相互影響。 第六章:功能性社群的崛起:知識、技能與目標的共享 在專業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們因共同的知識、技能或目標而聚集,形成瞭功能性社群。本章將重點關注這類社群的特點和價值。 例如,知識共享社群(如學術研究小組、技術論壇),它們促進瞭知識的傳播和創新。技能學習社群(如手工藝工作坊、編程訓練營),它們幫助個體掌握新技能,提升自我。目標導嚮社群(如環保組織、公益團體),它們匯聚力量,為共同的社會目標而努力。 我們將分析這些功能性社群如何通過資源的有效整閤和協作,實現個體難以達成的目標,以及它們在推動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中的獨特作用。 第三篇:社群的未來——構建與共生 第七章:社群的“健康”指標:凝聚力、活力與韌性 如何判斷一個社群是否“健康”?本章將嘗試定義社群的幾個關鍵“健康”指標。 凝聚力是社群成員之間的親密度和歸屬感。高凝聚力的社群,成員願意為社群付齣,共同應對挑戰。 活力體現在社群的創新能力、成員的參與度以及新陳代謝的速度。充滿活力的社群,能夠不斷適應變化,保持生命力。 韌性是指社群在麵對危機、衝突或外部壓力時,能夠自我修復、調整並持續存在的能力。我們將探討提升社群韌性的要素,例如多元化的成員構成、靈活的組織結構以及有效的溝通機製。 第八章:社群的構建:從“緣起”到“共建”的實踐路徑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社群現象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主動構建和優化社群。本章將提供一係列實踐性的指導。 緣起:社群的萌芽往往源於共同的興趣、需求或價值觀。我們將探討如何發現和捕捉這些“緣起”,為社群的誕生奠定基礎。 吸引與留存:如何吸引具有共同理念的成員加入?又如何讓成員保持活躍和投入?我們將分享有效的社群運營策略,包括清晰的願景、明確的規則、積極的互動和有意義的活動。 共建:一個成功的社群,不是由少數人主導,而是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結果。我們將探討如何賦能成員,鼓勵他們承擔責任,發揮自己的纔能,共同塑造社群的未來。 第九章:人機共生時代下的社群新思考 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正邁入一個人機共生時代。本章將探討這項技術變革將如何影響社群的形態和功能。 虛擬社群將變得更加真實和沉浸,綫上綫下社群的界限將更加模糊。我們將思考,如何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環境中,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連接,避免信息繭房和社交隔離。 人工智能能否成為社群的“智能助手”,輔助社群管理、內容推薦和問題解決?我們將探索人機協作在社群發展中的潛力,同時警惕潛在的倫理挑戰和技術依賴。 最終,我們將展望在人機共生時代,社群將如何演化,以及我們如何以更開放、更前瞻的視角,去理解和擁抱這種變化,確保社群能夠繼續承載人類的情感需求,促進個體的成長,並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 結語 《共生之道》並非一部提供終極答案的百科全書,而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探索社群奧秘的旅程。在這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理解和構建有價值的社群,已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關乎我們個體幸福、社會和諧乃至人類文明延續的重要課題。願本書能為您的思考提供啓發,為您的實踐注入動力,讓我們共同努力,在個體與集體的相互依存中,尋找到通往更美好未來的“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