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宗师:朱熹传

理学宗师:朱熹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耕 著,周茹 编
图书标签:
  • 朱熹
  • 理学
  • 宋明理学
  • 传记
  • 历史
  • 哲学
  • 教育
  • 文化
  • 学术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60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95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36
字数:38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吃透、弄熟了史料性的东西,把它们化成为故事性的叙事,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平凡的朱熹作为理学宗师不凡的一生,使作品读来一气呵成,也引人入胜。

内容简介

  《理学宗师——朱熹传》是一部传写历史人物的传记。作者对传主朱熹的生平与家世,学问与思想等,基本做到成竹在胸,如数家珍。作者以平和冲淡的笔触传写出一个一生都在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不懈追求的殉道者,让读者得以领略一个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相交织的东方文化圣哲的不凡风采。

作者简介

  卜谷,男,原名卜利民,1953年生,江西赣州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赣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少共国际师》,长篇纪实《红军留下的女人》《走歌的红妹子》《为毛泽覃守灵的红军妹》,散文集《种山》等10部作品约400多万字,获各类文学奖20余次。
  水耕,男,原名刘水根,1962年生,江西于都人。1987年在《芙蓉》第6期发表小说《渡女》,2003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经略赣西南——曾山与苏维埃》(合著),2011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传记《蓝韵》。
  “卜耕”系二人合作的笔名。

目录

001 第一章/多舛童年
035 第二章/寄人篱下
067 第三章/青春做伴
095 第四章/同安任上
134 第五章/仕途蹇涩
172 第六章/讲学论道
217 第七章/人文匡庐
253 第八章/浙东风云
286 第九章/九曲武夷
318 第十章/暮色临安
361 第十一章/书生本色
387 第十二章/浩然长天
413 附录一/朱熹重要纪事年表
421 附录二/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多舛童年
  1
  秋意甚浓的一天,在城西昼锦坊永兴寺赏罢桂花,朱松写下了一首《月桂花》诗:“窗前小桂丛,著花无旷月。月行晦朔周,一再开复歇。初如醉肌红,忽作绛裙色。谁人相料理,耿耿自开落。有如贫家女,信美乏风格。春风木芍药,秾艳倾一国。芳根维无恙,岁晚但枯枿。”
  书生仗剑亦风流,但长身玉立的朱松并不轻松,作为一个被朝廷遗忘的中年小官,寄居在一个同样被人遗忘的地方。
  那就是闽北的尤溪。
  公元一一三○年,那是南宋建炎四年。其时,此地名为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唐朝那个时候,有位出言成谶的异僧叫文炬,见玉溪桥滩下有枚青石,坐卧人高,状如官印,曾为尤溪留下偈语:“塔前青印见,家家亲笔砚。水流保安前,尤溪出状元。”诚然,四大皆空的文炬给了后人一个吉祥的向往,同样在唐朝,已是末期,诗人韩偓却以他的眼光发现笼罩尤溪的一层阴影。那时四分五裂,家国无保,韩偓弃官逃亡,尝受战乱,流寓沙县、尤溪县,却对冷落僻静的尤溪做了另一番现实主义的描绘:“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就在这个时期,南宋遭到南侵金人的野蛮掠夺,皇帝出逃,“京城围久,中外莫知帝处”。这且不算,不少地方农民起义军又横刀立马,争夺领地。尤溪出现像韩偓面对的一样境况。朱松不计较自己是朝廷遗官,与几个士子上午在县学讲课,慷慨激昂地宣扬抗金御敌;下午应约又一起到永兴寺为大宋诵经祈福,然后赋诗题画。
  当时几人皆为尤溪名流,也同是良师益友。其中朱松题罢诗,寺里人觉得少了,掌灯时分,又缠着朱松在壁上另写了两首。
  用过斋饭,朱松、郑安道、庄光、卢安邦几人都辞着要走,寺里人也不再强留了,打着灯笼相送。走过照壁时,老态龙钟的郑安道叫停住步,他在灯光中拿杖头点点朱松题罢的两首诗,说:“我说朱老弟,你这字尤见功力了,诗也好。”
  几人站一起,庄光不禁又朗诵一遍:“胸中一壑本超然,投迹尘埃只可怜。斗粟累人腰自折,不缘身在督邮前。”“来解征衣日未斜,小轩泉竹两清华。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
  朱松:“过奖了,权宜之作,笑煞诸公了。”
  郑安道:“那倒不是,寺里无酒,要是有了,诗会写得好上几分。朱老弟,上次你喝多了,填的那首《蝶恋花》,依老拙之见,才是佳作。”
  这时,卢安邦拉了朱松衣袖,说:“我倒未曾耳闻,乔年兄读来听听。”
  几个人一撺掇,朱松见拂不过,捋须整冠,清清嗓音,朗声诵道:“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余寒犹倚芭蕉劲。拟托行云医酒病,帘卷闲愁,空占红香径。青鸟呼君君莫听,日边幽梦从来正。”
  众人都道好。
  郑安道赞道:“这词甚好,不光老夫说好,我那在外头公干的犬子,还手书好,裱在中堂赏玩。”
  听得大家称赞,朱松不免脸红,忙着自谦。
  这朱松,字乔年,人称韦斋先生,祖籍徽州婺源松岩里(今江西婺源县紫阳镇),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政和八年(1118)考得进士,同太学上舍出身,登第,授迪功郎。但他这几个好友也不同凡响,均是尤溪原籍人,归隐之士。这郑安道是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颇有治绩;庄光建炎二年(1128)进士,道不容,遂弃官,识明志高,杰然自拔于流俗;卢安邦宣和三年(1121)进士,少时颖异,过目不忘,博学通古。让朱松心中愈发不安的,郑安道讲的儿子郑德予,是他与弟弟朱槔的共同好友。他任政和县尉,郑德予任知县,还是他上司,与他情同手足。郑安道看重朱松文章,郑德予尊重朱松为人,亦师亦友,父子俩都成了朱松至交。朱松尤溪县尉任满之后,不回政和县居所,让给母亲弟弟住,而在水南郑氏别墅寓居,等待朝廷召命,也是郑德予出的主意,郑安道拍的板,朱松自己点的头。
  ……

前言/序言



经纬乾坤:一部探索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史诗 书名: 经纬乾坤 作者: [此处留空,可自行填写] 字数: 约 1500 字 --- 卷一:溯源与觉醒——士的生成与时代的呼唤 《经纬乾坤》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记述,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画卷,它深入剖析了自先秦至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士”——如何在礼崩乐坏与时代巨变中寻求自我定位、确立精神坐标的复杂历程。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春秋战国之际。彼时,周室衰微,礼乐崩坏,旧有的贵族体系瓦解,“士”这一阶层开始以其学识和道德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我们细致描摹了孔子周游列国,周游列国所构建的“仁”的理想人格,以及其后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如何以不同的路径尝试安顿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这不仅仅是思想流派的对比,更是不同士人面对“出世”与“入世”永恒抉择的最初形态展现。 进入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对“士”的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汉代独尊儒术,士人的价值开始与治国平天下紧密挂钩。本书重点探讨了“察举制”下,个体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道德修养和经学研习,努力成为帝国治理的基石。然而,权力中心的压制与士人良知的冲突,也催生了早期的“清议”传统——一种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道德监督机制。我们通过对汲黯、曹植等历史人物的侧写,展现了这种张力带来的个人悲剧与群体坚守。 魏晋风度,是全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玄学兴起和门阀政治的阴影下,士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向内收缩。曹魏名士的放诞不羁,竹林七贤的清高避世,并非是简单的享乐主义,而是对腐朽政治环境的消极抵抗,是知识分子在无法施展抱负时,对独立人格的最后一种坚守。本书将深入剖析玄学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挖掘,以及这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对后世文人气质的深远影响。 卷二:转折与重塑——佛道冲击与新的秩序构建 隋唐之际,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标志着“士”的选拔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打破了世袭和门第的桎梏,为有抱负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也使得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被重新强化。本书将详细分析科举对儒家教育体系的重塑,以及“学而优则仕”这一社会信条的再度巩固。 然而,佛、道两家思想的盛行,对传统儒家构筑的伦理世界发起了强烈的挑战。佛教的“空”与“因果报应”观念,动摇了士人对现世秩序的绝对信仰;道家的自然无为,则与儒家的积极干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本书用大量篇幅,梳理了唐代士人如韩愈、柳宗元等人如何为儒学辩护,如何进行“排佛”的文化反击,最终促成了儒学的自我革新与重生。这一时期的士人,不再仅仅是经注的传人,而是积极的“文化卫道者”。 卷三:内观与格物——宋明理学的精神内核与社会影响 进入宋代,是中国士人精神史上最为辉煌也最具争议的阶段。面对更成熟的官僚体系和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士人对“义理”的探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经纬乾坤》在此部分将重点描绘宋代理学的勃兴。从北宋的周敦颐、二程,到南宋的理学集大成者,他们试图构建一套涵盖宇宙本体论、人心修养论和政治实践论的完整体系。本书着重阐释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并非简单的禁欲主义,而是对人内在道德潜能的极致开发,是将个体道德修养提升到关乎宇宙秩序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细致考察这一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理学不仅是书斋中的学问,更是乡村教化、家族伦理、乃至女性教育的指导纲领。我们探究了理学对社会秩序的巩固作用,同时也审视了它在后期可能带来的僵化与保守性。 卷四:经世致用与晚清的挣扎——士的转型与现代性的冲击 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心学的兴起,士人的关注点从“格物致知”转向了“致良知”,强调个体内在觉醒与实践的统一。王阳明及其后学如何将儒学从官方学说转化为一种更具个人能动性的精神力量,是本卷的重要内容。 步入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学”复兴,标志着士人对实学、对文献源头的回归。这既是对明代空疏心学的反拨,也是在王朝由盛转衰之际,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扎实的学问来为现实提供可行方案的努力。 然而,西方的坚船利炮带来的冲击,使得“士”的传统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晚清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为顽固守旧派、洋务改良派和激进革命派。本书通过对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经历考察,展现了“士”这一群体在面对巨大文化断裂和民族存亡之际,所经历的痛苦抉择、思想蜕变以及最终的自我牺牲。他们如何努力将传统士人的道德情怀,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精神与政治责任,是全书最终的落脚点。 结语:不朽的精神遗产 《经纬乾坤》旨在提供一个宏观且充满细节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中国数千年间,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思考“人应当如何生活”、“国家应当如何治理”的终极问题。它探讨的不是单一的学派或人物的得失,而是士的“精神谱系”——一种对道德自律、社会责任以及超越性价值的持久追求,这种追求本身,构成了中华文明最深沉的底色。本书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思想的张力,让读者在浩瀚的史料中,触摸到那份贯穿始终的“士人风骨”。

用户评价

评分

《理学宗师:朱熹传》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启迪和震撼。作者通过对朱熹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深度剖析,展现了一代儒学宗师的传奇人生。书中对朱熹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如何应对和超越这些挑战的描写,都充满了力量。我被朱熹面对政治斗争时的坚定和智慧所感动,也为他晚年坚持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毅力所鼓舞。作者在解读朱熹思想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思想的根源和影响,特别是他对于“道统”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他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中,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和价值追求的教科书。它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评分

读完《理学宗师:朱熹传》,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本书的文字极富感染力,作者以一种近乎于散文的笔触,将朱熹的生平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沉浸其中,仿佛能听到他在书斋中低沉的诵读声,看到他在山水间徘徊的身影,感受到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的决心。书中对于朱熹与同时代名士的交往,以及他与弟子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描写得尤为生动。那些关于辩论、关于问难、关于切磋琢磨的片段,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蓬勃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朱熹教育理念的阐述,他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将儒家经典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都为我们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格物致知”的深刻内涵,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惊叹的学术巨著!《理学宗师:朱熹传》以极其详实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波澜壮阔的一生。书中不仅仅是对这位伟大学者的思想梳理,更是对其人生轨迹的深度挖掘。作者仿佛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考古学家,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一点点地拼凑出朱熹的成长环境、学术渊源、师友交往以及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细节所震撼:朱熹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的讲学,他对君父之道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在政治动荡中展现出的超凡智慧和道德勇气。作者没有将朱熹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成功也有遗憾的凡人。他的困惑、他的坚持、他的追求,都跃然纸上,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其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见解,足以让任何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朱熹思想体系时,那种化繁为简、循序渐进的写作手法,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学概念,变得清晰明了,如同拨云见日。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荡气回肠”。《理学宗师:朱熹传》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朱熹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官员、一个教育家、一个父亲的多重身份。我被书中对朱熹治学态度的描述所折服,他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对学术问题的刨根问底,以及他跨越时空的跨文化对话,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广阔的胸襟。作者在描述朱熹的学术成就时,并没有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证,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鲜活的故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朱熹社会实践的描写,他如何参与地方治理,如何推行教育,如何致力于社会风俗的革新,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思想与行动完美结合的伟大人物。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理学宗师:朱熹传》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典籍。作者在叙述朱熹一生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他不仅仅关注朱熹个人,更将他置于当时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朱熹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我被书中对于朱熹晚年遭遇的描写深深打动,尽管身处逆境,遭受谗毁,他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学术的执着,这份人格魅力足以穿越千古。作者对朱熹思想的梳理,也远非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特别是关于“理”与“气”的辩证关系,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在书中得到了鞭辟入里的阐释,让我对这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要著作,它帮助我理解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思想来影响时代。

评分

本来想了解一下朱子其人,书规矩是规矩,可是太死板了,读起来味同爵蜡,这个系列的出书目标是达到了,可我觉得至少这本书很失败,看了两章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是去买《朱子大传》吧。

评分

这服务非常满意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的正版书,作家版,价格也亲民。

评分

理学大家,作家出版社这个系列书不错,谢谢京东

评分

好书,好评....

评分

本来想了解一下朱子其人,书规矩是规矩,可是太死板了,读起来味同爵蜡,这个系列的出书目标是达到了,可我觉得至少这本书很失败,看了两章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是去买《朱子大传》吧。

评分

《理学宗师——朱熹传》是一部传写历史人物的传记。作者对传主朱熹的生平与家世,学问与思想等,基本做到成竹在胸,如数家珍。作者以平和冲淡的笔触传写出一个一生都在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不懈追求的殉道者,让读者得以领略一个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相交织的东方文化圣哲的不凡风采。

评分

很好,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