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傢之言:譯心與譯藝:文學翻譯的究竟(中英雙語)

譯傢之言:譯心與譯藝:文學翻譯的究竟(中英雙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童元方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翻譯
  • 翻譯理論
  • 譯學
  • 中英對照
  • 雙語
  • 翻譯技巧
  • 譯傢經驗
  • 文化交流
  • 比較文學
  • 翻譯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ISBN:978751355966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3159
品牌:外研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譯傢之言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學生,教師,一般讀者
  《譯傢之言 譯心與譯藝:文學翻譯的究竟》匯集瞭童元方的所學所感,她在書中所談甚廣,從古典詩詞的翻譯談到現當代小說的翻譯,引經據典,並選用多個版本的譯文進行比較分析。更在“紅樓夢譯話”中詳細介紹瞭“紅學”的流派。還舉證《紅樓夢》的兩個英譯版本,進行對比。她運用優雅、細膩的筆觸對文學翻譯給予點評,文中所見不是說理性的教導,更多的是作者所學與所得的分享。

內容簡介

  《譯傢之言 譯心與譯藝:文學翻譯的究竟》是學者、翻譯傢童元方的翻譯論集,收錄瞭作者關於翻譯的專欄文章,分詩的翻譯、小說的翻譯、紅樓夢譯話、譯者譯事、翻譯餘話五大部分,結閤自己的翻譯經驗與文化感悟,娓娓道來。本書對英語研究者、學習者,尤其是有誌於翻譯工作的讀者來說,具有實踐和理論兩方麵的價值。

作者簡介

  童元方,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士,美國俄勒岡大學藝術史、東亞研究雙碩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係教授,香港東華學院教授兼語言及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現為颱灣東海大學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中文著作有《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為彼此的鄉愁》、《田間小徑——走嚮科學的人文隨筆》、《選擇與創造——文學翻譯論叢》、《遊與藝——東西南北總天涯》、《閱讀陳之藩》。譯作有《德日進思想簡介》、《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風雨弦歌:黃麗鬆迴憶錄》。編有《寂寞的畫廊》、《萬古雲宵》、《花近高樓》。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譯作有明代女子曹靜照、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吳規臣、梁德繩的詩,收錄於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書中。

目錄

詩的翻譯
- 踟躕歲月--從白居易的"泊舟"到薩費爾的"Let's Roll"
-《正氣歌》的英譯
-《楓橋夜泊》的英譯
- 廬山與湖橋--兩首東坡詩的英譯
- 治遊與綺夢--兩闋北宋詞的英譯
- 作詩的創造與譯詩的選擇--論李清照《聲聲慢》的英譯
- 奧瑪開儼的知音--論《魯拜集》的英譯與漢譯
- 卡片上的詩
小說的翻譯
- 丹青難寫是精神--論梁實鞦譯《咆哮山莊》與傅東華譯《紅字》
- 譯與不譯--艾柯與錢锺書
- 周作人與巴金的譯筆--王爾德的《快樂王子》
- 趙元任的翻譯用心--《阿麗思漫遊奇境記》
- 始、終與我--《愛因斯坦的夢》的翻譯
紅樓夢譯話
- 春易為夏,綠即是紅--論霍剋思譯《紅樓夢》與泰戈爾譯自己的詩
- 翻譯上的閤作
- 櫳翠庵品茶--名物的翻譯
- 敬禮譯者--悼英譯《紅樓夢》的霍剋思
- 樹陰與樓影--譯前的考證與研究
譯者譯事
- 歐巴馬的親人
- 二月說古典愛情
- 詩人與譯傢
- 可譯與不可譯--悼劉殿爵教授
- 利瑪竇的科學翻譯
- 管窺和閤本《聖經》譯事
翻譯餘話
- 切磋與琢磨

精彩書摘

  《紅樓夢》既是未竟之作,版本問題又相當復雜,霍剋思覺得他法從現存各本之中挑一本來譯,反而以程本為主綫,旁及其他抄本。異文選譯則以故事講得好為原 則,如果有地方不太連貫,或不閤邏輯,他就自己補充或修改瞭。所以他亦視自己的譯本為《紅樓夢》的另一版本。……這第四部分的頭一頁是黛玉《葬花吟》的譯 文,筆記上未附原文,現舉開頭與結尾兩節如下: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秀簾。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再看霍氏譯文: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 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 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 round the Maiden's bower,Or softly strikes against her curtained door.
  As petals drop and spring begins to fail 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One day, 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 has fled, 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葬花辭》是一首七言古詩,霍剋思分節排列,每節四行,有的一節一韻,如上引詩的開頭;有的隔行換韻,如上引詩的結尾。全詩首句的"花"字,重 復瞭兩次,霍氏隻用一"blossoms",卻連押三頭韻:"fade,falling,fill",真是搖蕩生姿,與第三行的"floss"、 "flutter"遙相呼應。再看結尾首句的"花",因春已殘,落英繽紛,他便用"petals"來替"blossoms",最後再用 "flowers",是以變化代重復瞭。春盡之時即花落、人亡之日,霍氏又用"the bloom of youth"來譯紅顔,與花兩兩相照。曹雪芹的詩心幽微,點染齣黛玉的一縷花魂;而霍剋思的譯筆剔透,捕捉到一閃即逝的靈光。
  ……

譯者之思:語言的橋梁與文化的交融 圖書名稱: 譯傢之言:譯心與譯藝:文學翻譯的究竟(中英雙語)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文學翻譯的理論構建或技術探討,而是深入挖掘瞭譯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其內心世界與實踐技巧的交織。全書以一種更貼近“匠人精神”的視角,審視瞭翻譯工作中的取捨、掙紮與最終的實現,旨在為讀者描繪齣一幅文學翻譯的真實圖景。 第一部分:譯者的“心”——跨越藩籬的內在驅動 文學翻譯,首先是一場精神的遠徵。譯者並非單純的語言轉換機器,而是兩種乃至多種文化深層精神的連接者。本部分著重探討瞭驅動譯者前行的核心動力,以及他們在翻譯過程中所經曆的心理曆練。 1. “知彼”與“知己”的張力: 成功的翻譯要求譯者不僅要精通源語言的語境、曆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更要對自己母語的錶達力、文化習慣有深刻的體認。這種雙嚮的認知需求,構成瞭譯者日常工作的核心張力。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閱讀、生活和沉浸,達到“知彼”的境界,以及如何在“知己”的基礎上,構建齣既忠實於原作精神,又符閤目標語讀者習慣的錶達體係。這不是簡單的詞匯替換,而是心智的重塑。 2. 忠誠的邊界與創新的必然: 翻譯界常談“信、達、雅”,但在文學語境中,“信”的定義變得模糊而復雜。譯者如何平衡對原作者意圖的絕對忠誠與對目標讀者審美體驗的維護?本書細緻剖析瞭譯者在處理詩歌韻律、幽默諷刺、時代俚語等敏感內容時的內心權衡。真正的忠誠,往往需要適度的“背叛”——即創造性地重構,而不是機械地復刻。 3. 孤獨的創造者: 翻譯工作本質上是高度個人化的。譯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與原作者的靈魂單獨對話。這種“孤獨”是深入理解的必要條件,但也帶來瞭巨大的精神負荷。本部分記錄瞭譯者在麵對晦澀文本、尋找最佳措辭時所經曆的沉思、自我懷疑乃至最終豁然開朗的心路曆程,展現瞭翻譯工作者作為“幕後英雄”的真實狀態。 第二部分:譯者的“藝”——技術、直覺與語境的雕琢 如果說“心”是翻譯的根基,那麼“藝”則是將這種心意外化為可感文本的技巧。這部分內容聚焦於文學翻譯的實踐層麵,強調瞭直覺判斷在技術操作中的決定性作用。 1. 語流的“音樂性”重構: 文學作品的魅力往往在於其獨特的語流和節奏感。對於非母語的讀者而言,即便是精準的翻譯,若缺乏原有的“音樂性”,也難以打動人心。本書探討瞭譯者如何運用句法變異、詞序調整、節奏停頓等技巧,重建文本的聽覺美感。這涉及對目標語言文學傳統的深刻理解,如何避免“翻譯腔”,使譯文讀起來如同母語作品一般自然流暢。 2. 文化符號的“在地化”策略: 許多文學作品充滿瞭特定地域的文化符號,如特定的食物、曆史典故、地方習俗或典雅的修辭。如何處理這些“不可譯”的部分,是衡量譯者功力的重要標尺。本書提齣瞭多種實踐策略,從直接注釋到創造性的意象替代,重點分析瞭在不破壞文本整體氛圍的前提下,實現文化信息有效傳遞的方法。這需要譯者具備敏銳的文化嗅覺和靈活的語言調適能力。 3. 從“詞”到“意象”的升華: 優秀的文學翻譯超越瞭詞匯對等,它是在翻譯一種“意象係統”。譯者必須能夠捕捉到原作者構建的視覺、聽覺和情感圖景,並用目標語言的有效意象重新描摹齣來。本部分通過對具體文學片段的解構與重構分析,展示瞭譯者如何從對單個詞語的執著中解放齣來,轉而關注整體的氛圍和情感張力。 結語:翻譯的“究竟”——永無止境的對話 本書最終將目光投嚮翻譯實踐的終極追求——即在語言的極限處,尋求一種超越文本本身的連接。文學翻譯的“究竟”,不在於找到一個“完美”的譯本,而在於譯者是否成功地在兩種文化之間架設瞭一座堅固、美觀且富有生命力的橋梁。 本書並非一套操作手冊,而是一次對翻譯本質的深度叩問。它獻給所有對語言藝術懷有敬意的人,尤其是那些正在或即將踏入文學翻譯領域的探索者,旨在引發對翻譯工作更深層次的思考:譯者如何在精確與靈動之間,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與聲音。它記錄的,是譯者在語言的曠野中,一次又一次的跋涉與重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序言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完全沒有學術著作的刻闆與沉悶,反而充滿瞭敘事的力量和真誠的情感。這種敘事風格讓閱讀過程變得非常愉悅,仿佛不是在啃一本理論書,而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娓娓道來他的心得體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信、達、雅”這三個翻譯核心概念的重新詮釋。在當代的語境下,這三個詞的內涵無疑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保持其精神內核的同時,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的。這種對經典的繼承與革新,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時代洞察力,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更加充滿期待。

評分

從這本書的整體基調來看,我感受到瞭一種對文學翻譯事業的深切關懷和使命感。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的討論,而是更希望探討翻譯工作者在麵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時所應有的精神姿態和道德準則。這種對“譯傢精神”的追尋,讓我聯想到那些偉大的譯者們,他們不僅是語言的轉換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守護者。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這種精神層麵,探討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學翻譯如何保持其獨立性和純粹性。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抵禦商業化和快餐化傾嚮的深刻見解,幫助我們這些熱愛文字的人,堅守住翻譯藝術的至高境界。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那種復古又帶著現代感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文字的敬畏與熱愛。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的名字吸引住瞭——“譯傢之言”,聽起來就充滿瞭深度和溫度。作為一名業餘的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對翻譯這個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好的翻譯是連接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而這本書似乎正是在探討這座橋梁的建造哲學。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剖析“譯心”與“譯藝”之間的辯證關係,是側重於情感的投入和語感的把握,還是更偏嚮於技巧的運用和語言的轉換。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明白翻譯不僅僅是文字的搬運工,更是一個充滿創造性和智慧的藝術過程。那種在兩種語言的夾縫中尋找最佳錶達的掙紮與喜悅,是我非常好奇的。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目錄,我感覺自己仿佛進入瞭一個知識的迷宮,每一個章節的標題都像一個獨特的綫索,引導著我深入探索文學翻譯的深邃世界。我注意到作者對特定文本的分析案例非常豐富,這對於我這種實踐派讀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我一直覺得,理論的探討如果沒有實際案例作為支撐,就會顯得空泛而無力。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解讀,來闡釋那些抽象的翻譯原則。尤其是那些涉及文化背景差異和語境重構的部分,我相信這些內容能幫我理解為什麼有些譯作能夠流芳百世,而有些卻顯得生硬晦澀。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麵的視角,既有宏觀的理論構建,又有微觀的細節打磨,這正是我在尋找的平衡點。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內頁的字體選擇和排版布局都透露著一種匠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有一本書在形式上做到如此的精緻,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作為一本中英雙語對照的讀物,它在排版上似乎也做瞭很多巧妙的處理,既保證瞭原著的完整性,又方便讀者進行對比閱讀。我推測作者在選擇雙語呈現時,一定也考慮到瞭不同語言讀者在理解上的差異,也許書中會有一些針對性的注釋或者比較分析。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懷,對於那些希望提升雙語能力或者從事跨文化交流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高質量的交流平颱。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內容是新的,不是修訂版或者增訂版,當然不可避免有些例子在作者其他書中齣現過。裝訂居然是綫裝的,太感動瞭。順便譴責商務齣版社,莊老的另一本《翻譯漫談》隨便膠粘的,不齣一星期就開裂瞭。

評分

買瞭一套 很不錯

評分

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我覺得寫的也挺好的,是因為開學第一課呢我纔買瞭這本書,體現瞭中華文化的另一種美,同時也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英語夢.

評分

因為莊老那本翻譯教程很不錯,慕名而來買瞭這本,還沒看太多,相信品質不會差。

評分

慕老爺子之名買的《西風落葉》?,還沒開始看,但應該是不枉盛名的。

評分

評分

非常好,內容很經典,值得購買的書籍。

評分

王佐良老師對於譯詩的感悟,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