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在国际上率先深入开展了无线极化信道建模,无线信号极化调制,无线信号极化感知,无线极化频谱共享等一系列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
2.本书的研究均来自作者从事的实际研究工作,部分内容汇总了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认知与极化信号处理的功放能效研究”(项目编号:61271177)和“极化域频谱感知理论与技术研究”(项目编号:60902047)等项目的突出研究成果.
3.该书成果将开创无线通信极化信息处理的新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极化信息处理基础理论。
4.该书的出版有望填补国内外关于无线通信领域极化信号处理研究的空白。
内容简介
极化作为电磁波的固有性质,是线通信可资利用的重要信息。但在线通信中,对这一信息资源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能与其重要性相称。本书围绕线通信中极化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展开,共分为7章。第1~2章介绍了极化信息处理概况及极化基础理论;第3~6章深入探讨了线通信中极化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极化信道建模,极化调制/解调,极化频谱感知,极化频谱共享等;第7章展示了实验验证平台在极化频谱共享方面的功能和成果。
作者简介
郭彩丽, 2008年6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IEEE WCM ,IEEE ICC, IEEE Globlecom等通信领域期刊和会议审稿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1
第1章概论 2
1.1 引言 2
1.2 极化的历史 2
1.3 极化信息处理概况 3
1.3.1 雷达通信中的极化信息处理 3
1.3.2 光通信中的极化信息处理 8
1.3.3 卫星通信中的极化信息处理 10
1.3.4 线通信中的极化信息处理 11
1.4 线通信中极化信息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极化基础理论 19
2.1极化概述 19
2.1.1电磁波基本场方程 19
2.1.2 极化概念与极化椭圆 21
2.2 电磁波的极化表征 27
2.2.1 完全极化波表征 27
2.2.2部分极化波表征 32
2.2.3 瞬态极化波表征 36
2.2.4随机极化波表征 38
2.2.5 电磁波极化表征方法的相互关系 43
2.3极化基及其变换 45
2.4极化时频分布表征 46
2.4.1 电磁波瞬态极化短时傅里叶变换 47
2.4.2电磁波瞬态极化Wigner-Ville分布 48
2.5 任意极化状态的产生 52
2.6极化电波的最佳接收问题 53
2.6.1 任意极化接收原理 54
2.6.2极化匹配与失配 55
参考文献 58
第3章 线极化信道 59
3.1概述 59
3.2经典MIMO信道模型 59
3.3线极化信道模型 61
3.3.1极化信道物理模型 62
3.3.2极化信道解析模型 71
3.3.3标准化工作中的极化信道模型 77
3.4线信道去极化效应分析 82
3.4.1极化相关性与极化功率不平衡 83
3.4.2极化模式色散和极化相关损耗 87
3.5线极化信道未来挑战及研究方向 94
参考文献 95
第4章 线信号极化调制与解调 98
4.1 概述 98
4.2 线信号极化调制解调理论 98
4.2.1极化调制原理 98
4.2.2极化解调原理 100
4.2.3极化调制收发信机设计 102
4.2.4极化调制性能 103
4.3 极化和传统幅-相联合调制解调理论 107
4.3.1联合调制原理 108
4.3.2联合解调原理 109
4.3.3 PAPM收发信机设计 110
4.4 极化调制理论在绿色线通信中的应用 111
4.4.1基于极化调制理论的功放能效优化 112
4.4.2基于联合调制理论的功放能效优化 122
4.4.3基于联合调制理论的多载波系统功放能效优化 128
4.5 线信号极化调制未来挑战及研究方向 134
参考文献 135
第5章极化频谱感知 138
5.1概述 138
5.2极化感知模型 138
5.3极化似然比检验 140
5.3.1基于似然比检验的极化感知 141
5.3.2加性高斯白噪声下的极化似然比检验 144
5.4极化匹配滤波器 147
5.5极化能量感知 149
5.5.1基于能量最优加权的极化感知 149
5.5.2基于虚拟变极化的极化能量感知 153
5.5.3极化能量感知性能仿真分析 156
5.6基于广义似然比检验的极化感知 160
5.6.1 已知, 未知的广义似然比检验 161
5.6.2 已知, 未知的广义似然比检验 162
5.6.3 和 均未知的极化盲感知算法 164
5.6.4感知性能仿真分析 168
5.7基于瞬态Stokes矢量的极化感知 172
5.7.1基于瞬态归一化Stokes矢量的极化感知 172
5.7.2基于瞬态Stokes子矢量的极化感知 177
5.7.3感知性能仿真分析 181
5.8考虑PMD现象的极化感知 183
5.8.1PMD现象及其对感知性能的影响 184
5.8.2频域差分极化感知算法设计 186
5.8.3极化距离方差盲感知算法设计 188
5.8.4感知性能分析 192
5.9非理想噪声下的极化感知 195
5.9.1非理想噪声问题 195
5.9.2非理想噪声下的极化盲感知 196
5.9.3基于预白化的极化感知 198
5.9.4 非理想噪声下的极化感知性能分析 200
5.10考虑空间到达角的极化感知 202
5.10.1极化频谱感知中的到达角问题 202
5.10.2 未知, 和 已知的广义似然比检验 205
5.10.3 和 未知, 已知的广义似然比检验 206
5.10.4 , 和 未知的广义似然比检验 207
5.10.5感知性能仿真分析 209
5.11未来可能研究方向 211
参考文献 212
第6章线极化频谱共享 216
6.1 概述 216
6.2 基于变极化的极化域频谱共享 216
6.2.1系统及信号描述 216
6.2.2 极化域频谱共享模型 218
6.2.3 基于干扰约束的极化域频谱共享算法(IC-PSS) 220
6.2.4 基于半盲极化适配的极化域频谱共享算法(SBPA-PSS) 222
6.2.5 频谱效率分析 224
6.2.6 仿真分析 227
6.3 基于联合变极化和波束赋形的极化-空域频谱共享 231
6.3.1 系统及信号描述 232
6.3.2 极化-空域频谱共享模型 234
6.3.3 基于联合变极化和波束赋形的极化-空域频谱共享算法 237
6.3.4 理论分析 240
6.3.5 仿真分析 243
6.4 PMD现象下的极化域/极化-空域频谱共享 250
6.4.1 影响PMD现象的因素分析 251
6.4.2 PMD现象对极化频谱共享的影响分析 252
6.4.3 基于子载波分簇的极化频谱共享算法 253
6.4.4 实验和仿真分析 256
6.5 具有极化频谱共享功能的OFDM发射机原理框图设计 259
6.5.1 具有PSS功能的OFDM发射机原理框图 259
6.5.2 具有PSSS功能的OFDM发射机原理框图 260
6.5.3 具有DCPSS功能的OFDM发射机原理框图 261
6.6 极化频谱共享未来挑战及研究方向 263
参考文献 264
第7章基于极化信息处理的线频谱共享系统实验平台 266
7.1 平台结构设计 266
7.1.1 平台网络结构 266
7.1.2 平台节点架构 267
7.2 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70
7.2.1 物理层的设计与实现 270
7.2.2 MAC层的设计与实现 273
7.2.3 PHY-MAC接口设计与实现 278
7.3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79
7.3.1 RFX2400子板引入的相位差问题 279
7.3.2 平台发送端相位差校准问题 282
7.3.3 调制/解调方式选择问题 283
7.4 平台测试及分析 284
7.4.1 相位差校准测试及分析 284
7.4.2 任意极化状态的发送和识别测试及分析 285
7.4.3 极化域频谱共享平台的性能测试 286
参考文献 289
附录 英文缩略语 291
前言/序言
《无线通信中的极化信息处理》 核心内容与应用前瞻 本书深入探讨了无线通信领域中极化信息处理这一前沿性理论与技术。在信息传输日益密集、数据需求爆炸式增长的当下,如何高效、可靠地在复杂无线环境中传递信息,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核心挑战。极化码(Polar Codes)作为一种能够达到香农容量极限的线性分组码,以其独特的编码构造和译码机制,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从极化码的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其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设计、实现与优化。我们将从信息论的基石——香农定理出发,阐释信道容量的概念,并引出极化码的数学基础。随后,将详细介绍极化码的构造过程,包括极化信道的概念、信道极化现象的数学证明,以及如何通过信道极化构建出性能卓越的极化码。读者将学习到极化码的两种主要构造方式:基于高斯近似(GA)的构造和基于蒙特卡洛(MC)的构造,并理解它们各自的优劣及适用场景。 在编码构造之后,本书将重点阐述极化码的译码算法。作为极化码性能的关键,高效的译码算法对于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我们将深入剖析几种主流的极化码译码算法,包括: 连续删除译码(SCD): 作为最早也是最直观的译码算法之一,SCD在理解极化码译码原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将详细介绍其工作流程、复杂度以及在理论性能上的局限性。 广义连续删除译码(GSCD): 对SCD的改进,GSCD在译码性能上有所提升。我们将分析GSCD的算法细节,以及它如何通过引入更精细的度量来优化译码决策。 贝叶斯近邻传播译码(BP): BP算法是实现接近理论性能的关键。本书将深入讲解BP算法的原理,包括其在极化码上的具体实现方式,如BP-SCA(Successive Cancellation with Auxiliary)和BP-Fast算法。读者将理解BP算法如何通过迭代信息传递来逼近最优后验概率判决。 串行极化译码(SCL): SCL算法是当前最受欢迎和性能最优的极化码译码算法之一。本书将详细介绍SCL算法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列表译码(List Decoding)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增加列表大小来显著提升译码性能。我们将分析SCL算法的复杂度与性能之间的权衡,并探讨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策略。 改进型SCL算法(如FC-SCL): 针对SCL算法在长码字和高码率下的性能瓶颈,本书还将介绍一些先进的改进型SCL算法,例如全连接SCL(FC-SCL),分析其优化思路和带来的性能提升。 除了基础的编码与译码,本书还将拓展到极化码在各种先进无线通信场景中的应用,这些场景对通信的可靠性、速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G及未来通信系统: 极化码已经被3GPP标准化,成为5G NR(New Radio)通信系统中的控制信道编码方案。本书将详细分析极化码在5G NR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其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中的编码设计、码率匹配、性能评估等。同时,也将展望极化码在6G及未来通信系统中的潜在发展方向,如与AI、量子通信等技术的融合。 信息论安全(Physical Layer Security): 在追求通信安全性的同时,物理层安全以其固有的安全机制成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极化码的特性来增强物理层安全性。例如,通过设计安全的极化码,使得合法用户能够可靠地接收信息,而窃听者则难以破译。我们将分析极化码在安全通信协议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抵御不同类型窃听攻击方面的潜力。 高效硬件实现: 实际部署的无线通信系统需要高效的硬件实现来满足实时性和功耗要求。本书将探讨极化码的硬件实现挑战,包括译码器的并行化设计、内存访问优化、以及低功耗设计策略。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硬件架构,例如基于FPGA和ASIC的实现方案,并分析不同算法在硬件实现上的复杂度与性能权衡。 与其他先进编码技术的比较与融合: 在无线通信领域,除了极化码,还有LDPC码、Turbo码等成熟的编码技术。本书将对极化码与LDPC码、Turbo码在性能、复杂度、码率适应性等方面的优劣进行详细比较,帮助读者理解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此外,还将探讨极化码与LDPC码、Turbo码等其他编码技术进行混合编码或联合设计的可能性,以期在特定场景下获得更优的整体性能。 读者对象与价值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高校研究生与博士生: 对信息论、编码理论、通信原理等有浓厚兴趣,希望深入研究极化码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通信工程师与研发人员: 致力于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优化与实现的工程师,希望了解和掌握极化码这一关键技术,以提升产品性能和技术竞争力。 科研人员: 从事信息论、编码理论、信号处理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可以从中获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理论分析。 本书的价值在于: 系统性: 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再到前沿研究的完整知识体系。 前沿性: 聚焦于极化码这一当前通信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涵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深入性: 对极化码的编码、译码原理和算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对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 实践性: 关注硬件实现和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前瞻性: 展望了极化码在未来通信技术中的发展潜力,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向。 通过研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极化信息处理的核心机制,掌握其在不同无线通信场景下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并为迎接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挑战做好准备。本书旨在成为一本权威的参考书,赋能读者在无线通信领域实现更高效、更可靠、更安全的信息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