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諾奬得主奈保爾首部遊記作品,中文版首次齣版
★ 紀實文學典範之作!《尋路中國》作者何偉推崇的旅遊寫作範本!
★ 一趟加勒比文化之旅,帶我們體驗急速轉型期的社會萬象
★ 奈保爾關注的是鏇渦中的小人物,一群無法擺脫生活慣性的人。他們生活在藉來的文化中,永遠無法抵達心安之處。
海報:
內容簡介
《重訪加勒比》是諾奬得主奈保爾的首部遊記作品,堪稱紀實文學典範之作!在《重訪加勒比》中,我們看到的是典型的奈保爾:他用準確、敏銳的洞察力,寫下瞭他對這部分世界真實的印象。奈保爾重訪傢鄉特立尼達和另外四個加勒比國傢和地區。一路上,他目睹瞭特立尼達的繁華與落後、英屬圭亞那的熱情與冷漠、蘇裏南的多樣與空洞、馬提尼剋的偏見、牙買加的茫然……
這些急速轉型中的國傢和地區充滿變化,卻又停滯不前。奈保爾用驚人的報道技巧和敏銳的曆史思維冷靜地再現瞭這裏“毫無創造”的文化。他關注的是這裏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的處境。在他看來,這裏的人是模仿者,生活在藉來的文化中,是一群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的旅行者。
《重訪加勒比》為“美洲三部麯”第一部。
作者簡介
V.S.奈保爾(V.S.Naipaul):英國著名作傢。1932年生於特立尼達島上一個印度移民傢庭,50年代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後開始寫作。著有《米格爾街》《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自由國度》《遊擊隊員》《大河灣》《非洲的假麵劇》和“印度三部麯”“美洲三部麯”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奬。
精彩書評
★ 奈保爾用藝術傢的方式去看、去聽旅途中的一切,他的觀察極富洞察力。——伊夫林?沃
★ 奈保爾的文章具有批判性,同時也懷有仁慈。他用一種令人贊嘆的喜劇感緩和瞭不可避免的憤慨。——《觀察傢報》
★ 《重返加勒比》是對西印度的自鳴得意猛烈的撼動……V.S.奈保爾先生是一位真正傑齣的作傢。——安德魯?索剋《新聯邦》
目錄
序/1
第一章 中途航道/3
第二章 特立尼達/41
第三章 英屬圭亞那/99
第四章 蘇裏南/191
第五章 馬提尼剋/227
第六章 奔赴牙買加/255
精彩書摘
天氣和煦,在下艙憋瞭一兩天的經濟艙旅客,此時似乎一個個或一對對地冒齣來,曬著太陽。那兩個精神病患者也和看護一起齣來。有一位來自北愛爾蘭的年輕浸禮會傳教士,他是第一次去西印度群島任聖職,齣於責任感選擇瞭經濟艙。他邊讀大部頭的神學著作邊記筆記。一位年約八旬的黑人老太太穿著紮眼的舊衣服,歡快而好奇地走來走去。當年她離開聖基茨島去英國找工作,有傳言說,她返鄉的船票由英國政府買單。 因為旅客人數少,船上的階級分界就被忽略瞭。一個來自英屬圭亞那的印度屠夫上午下午都在頭等艙甲闆上溜達。一個高大英俊的黑人也在甲闆上走來走去,一走幾個小時,跟誰都不搭話。他吸著一隻極小的煙鬥,拿著平裝書《十誡》,同名電影的原著。麥凱先生說,這個人在英國得瞭精神病,應他自己的要求,英國政府遣送他返鄉,路費也由英國政府承擔。 我們紮進經濟艙的人堆裏,迴來時都帶瞭故事。 那位圖書管理員塔爾小姐迴來時悶悶不樂。她遇到一個女人,那女人離開英國,是因為她沒辦法為自己和寶寶找到棲身之所。塔爾小姐說:“孩子一齣生,母子倆就被房東掃地齣門,房東還竪起一塊大牌子,用綠漆寫著:有色人種勿入。難道偌大一個英格蘭容不下一對母子?” “他們容的人已經不少啦。”麥凱先生答道。 “我真不明白,你們西印度人好像滿不在乎。” “寬容啊什麼的,說說還可以,”麥凱先生說,“但是你們很多英國人都忘瞭,有一種黑人——像牙買加人——其實隻是動物。” “可這女人不是牙買加人啊。”塔爾小姐有點讓步瞭。 “這些黑人啊,不少人都把英國人給惹毛瞭。”麥凱先生說到此,打住話頭。他像所有善良的西印度人一樣,不願聽人傢說英國不好。 我自己遇到的是一個棕色皮膚的格林納達人,三十三歲,長得膘肥體壯。他說他在格林納達有十個孩子,他們身處各地,生母各異。他當年背井離鄉奔赴英國,就是為瞭甩掉他們。可後來他的想法變瞭,覺得應該迴去正視自己的責任。他甚至覺得該成傢瞭。至於同哪一個結婚,他還沒拿定主意,但很可能是和他最小孩子的媽媽。他很喜愛這個孩子;對其他孩子他都沒有感情。我問他,那你乾嗎生那麼多呢,難道格林納達沒有避孕措施嗎?他憤然答道,他可是羅馬天主教徒。此後的旅途中他再也不搭理我。 我們貿然闖入經濟艙旅客中,有人帶迴故事,有人還擄迴人口。剋萊亞擄迴來的是一個來自英屬圭亞那的印度男孩,名叫剋裏帕爾·辛格。這孩子太討人喜歡瞭,於是大傢約他一起喝茶。 麥凱太太翻來覆去地說:“好帥,好白淨啊!” 剋萊亞說:“這孩子來自英屬圭亞那最好的人傢。你沒聽說過?土産生意巨頭,辛格兄弟公司,好傢夥,辛格三兄弟呀。” 剋裏帕爾·辛格看起來謙恭有禮,言談舉止也證明剋萊亞說的不假,隻是他不想自吹自擂。他身材高挑,五官俊秀,嘴唇如同女孩般嬌柔,吸煙的姿勢緊張中透著優雅。 “剋裏帕爾,給我講講你傢裏的情況吧!”剋萊亞說。 剋裏帕爾稍稍欠身,給大傢遞煙。他酒意微醺,剋萊亞也是醺然欲醉。 “你得知道,他們不是生産土産的,”剋萊亞邊接過剋裏帕爾遞過的煙邊說道,“他們隻做買賣。剋裏帕爾,給大傢講講。” “好白淨啊!”麥凱太太說。 此後的旅途中,除瞭迴經濟艙吃飯睡覺,剋裏帕爾一直泡在頭等艙。他在經濟艙找不到閤適的人陪他喝酒;與他同住的是一個令他深惡痛絕的英屬圭亞那屠夫。 “那人說、說他是去英國度假的,”想起那屠夫在甲闆上跑來跑去的情景,他說,“可他七、七個星期都是靠領、領救濟金過來的。” 剋裏帕爾自己是去英國求學。遊學英倫是西印度青年,尤其是富傢子弟的奇特行為之一,可以一直持續到壯年。剋裏帕爾在英國和歐洲大陸悉心鑽研,直到有一天,他父親驚覺開銷之大,便召他迴國成傢立業。他的學業已經接近尾聲,坐經濟艙迴國是他最後一次花傢裏的錢。 ……
前言/序言
奈保爾:重訪加勒比 導論 V.S. 奈保爾,這位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其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犀利的筆觸和對身份、曆史與文化交織的精妙描摹而聞名於世。他的創作生涯橫跨數十年,足跡遍布全球,而加勒比地區,作為他齣生和成長的故土,更是他永恒的創作主題之一。 《奈保爾:重訪加勒比》一書,並非簡單意義上的旅行遊記,也非純粹的學術研究,而是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對那個在他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的群島進行的一次深入而復雜的“重訪”。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空間上的迴歸,更是一次對曆史、文化、身份以及殖民遺留的復雜遺産的深層探索。奈保爾以其標誌性的清醒與批判,審視著加勒比地區在後殖民時代所麵臨的挑戰與變遷,以及那些隱藏在風景之下的,關於人性、記憶與歸屬的宏大敘事。 地理與曆史的斑駁拼貼 加勒比海,這片碧波萬頃的汪洋,孕育瞭眾多風格迥異的島嶼,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曆史軌跡和文化印記。從特立尼達,奈保爾的故鄉,到牙買加、格林納達、巴巴多斯、聖盧西亞,再到古巴、多米尼加等地,每一個島嶼都如同一個獨立的文學空間,承載著不同的故事。奈保爾的“重訪”並非蜻蜓點水式的遊覽,而是深入到這些島嶼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它們跳動的脈搏。 他會提及曆史的殘酷烙印。奴隸貿易的陰影,種植園經濟的興衰,以及由此産生的種族與階級的深刻分裂,這些曆史遺留的傷痕,至今仍未完全愈閤。奈保爾不會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他會用他精準的語言,揭示齣那些被刻意遺忘或掩蓋的過去,例如被奴隸製度摧殘的非洲裔靈魂,以及那些在殖民統治下被塑造的,扭麯的社會結構。他會審視那些宏偉建築背後的血淚,那些寜靜海灘之下隱藏的悲愴。 同時,他也會捕捉到加勒比地區獨特的文化活力。音樂的律動,例如雷鬼、薩爾薩、卡裏普索,它們不僅僅是悅耳的鏇律,更是抵抗、融閤與身份認同的載體。宗教的色彩,從非洲的傳統信仰與基督教的融閤,到東印度教的傳入,構成瞭加勒比地區多元的精神圖景。語言的混閤,剋裏奧爾語的生命力,見證瞭不同文化碰撞與交融的奇跡。奈保爾在這種生機勃勃的景象中,看到瞭在曆史的重壓下,生命頑強不屈的韌性。 身份的追尋與失落 “重訪”的核心,在於對身份的追尋。對於奈保爾而言,加勒比地區是他身份認同的起點,但同時也是一個復雜且充滿矛盾的源頭。他作為印度裔移民的後代,身處一個由非洲、歐洲、印度、中國等多元文化交織而成的社會,這種邊緣化的身份讓他對“歸屬”和“認同”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 書中,奈保爾會探討這種多重身份帶來的睏惑。在加勒比,他既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本地人”,因為他的祖輩來自遙遠的印度;他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殖民者”的後代,盡管殖民文化深刻地影響瞭他的成長環境。這種“中間地帶”的身份,讓他成為瞭一個天生的觀察者,一個永遠在尋找自己定位的流亡者。 他會深入分析殖民主義對當地社會造成的文化侵蝕和精神閹割。西方式的教育體係,西方價值觀的滲透,都在一定程度上剝奪瞭當地人對自己原生文化的自信。那些曾經擁有輝煌文明的民族,在殖民者的眼中,被簡化為“原始”、“野蠻”,他們的曆史被改寫,他們的語言被貶低。這種文化上的“內化”和“失語”,構成瞭加勒比地區身份認同的深層睏境。 奈保爾也會審視後殖民時代,那些試圖重新找迴自身文化根脈的努力,以及其中齣現的各種偏差和誤讀。他會以一種審慎的態度,觀察那些激進的民族主義口號,以及它們背後可能隱藏的新的壓迫和排斥。他知道,真正的身份認同,並非簡單地迴到過去,而是要在復雜而動態的現實中,進行不斷的自我構建與調適。 政治與經濟的現實圖景 加勒比地區,在曆史上曾是殖民列強爭奪的焦點,其經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塑造為滿足宗主國需求的殖民地經濟。獨立之後,這些島國麵臨著如何擺脫經濟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奈保爾的“重訪”,自然會觸及這些現實問題。他會關注那些依然存在的經濟結構性問題,例如對旅遊業和初級産品齣口的過度依賴,這使得他們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他會觀察那些試圖振興經濟的政策,以及它們所帶來的實際成效,有時是喜人的,有時則是令人扼腕的。 政治層麵,他會分析後殖民政府的運作,以及由此産生的權力結構和腐敗問題。不同島國在政治體製上呈現齣多樣性,但許多都麵臨著政治精英與民眾之間存在的隔閡,以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奈保爾會以其一貫的敏銳,捕捉到政治錶象之下的權力運作和人性弱點。 他也會關注人口流動對加勒比地區社會結構的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加勒比人,或齣於經濟原因,或齣於政治動蕩,選擇離開自己的故土,前往北美、歐洲等地尋求更好的生活。這種“人纔流失”的現象,對島國的長遠發展構成瞭挑戰,同時也使得加勒比文化在全球範圍內得以傳播,並與新的文化相遇。 奈保爾的寫作風格與深度 《奈保爾:重訪加勒比》之所以引人入勝,還在於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奈保爾的語言精煉、準確,充滿瞭哲思的光芒。他善於用看似平實的敘述,揭示齣深層的矛盾與張力。他不是一個煽情者,也並非一個空談傢,他更像是一個冷靜的解剖師,用文字剖析現實,毫不留情地揭示真相。 他的觀察細緻入微,無論是對一個人物的微錶情,還是對一個社會現象的細微之處,都能被他捕捉到,並賦予其深刻的含義。他筆下的風景,不僅僅是文字的描繪,更是情感與曆史的載體。海水的蔚藍,陽光的熾烈,都承載著不同的曆史記憶和情感色彩。 然而,奈保爾的“重訪”也並非總是充滿懷舊與溫情。他的批判是尖銳的,他的審視是毫不留情的。他不會對任何事物進行簡單的贊美或謳歌,他更傾嚮於在復雜的事物中尋找其內在的矛盾與不完美。這種毫不妥協的批判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充滿瞭力量,也引發瞭許多爭議。 結語 《奈保爾:重訪加勒比》是一次對這片土地的深度凝視,一次對曆史、文化與身份的復雜探尋。奈保爾以其獨一無二的視角和筆觸,為讀者呈現瞭一個多維度的加勒比世界。這個世界既有碧海藍天的浪漫,也有曆史遺留的傷痕;既有文化融閤的活力,也有身份認同的睏惑;既有獨立的希望,也有現實的挑戰。 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在讀者心中播下疑問的種子。它邀請我們去思考,在曆史的洪流中,個體與群體如何定義自身;在文化交融的時代,如何保持文化的主體性;在後殖民的語境下,如何實現真正的解放與發展。奈保爾的“重訪”,是對一個地區,也是對人性,以及對曆史真相的一次永恒的追問。他的作品,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加勒比地區豐富而矛盾的光彩,也映射齣我們每一個身處復雜世界中的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