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譯叢書 紅與黑

名著名譯叢書 紅與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司湯達 著,張冠堯 譯
圖書標籤:
  • 經典文學
  • 法國文學
  • 斯丹達爾
  • 紅與黑
  • 名著名譯叢書
  • 浪漫主義
  • 社會批判
  • 愛情
  • 曆史小說
  • 19世紀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044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143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名著名譯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人民文學齣版社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社之初即緻力於外國文學名著齣版,延請國內一流學者研究論證選題,翻譯更是優選專長譯者擔綱,先後齣版瞭“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名著名譯插圖本”等大型叢書和外國著名作傢的文集、選集等,這些作品得到瞭幾代讀者的喜愛。
  為滿足讀者的閱讀與收藏需求,我們優中選精,推齣精裝本“名著名譯叢書”,收入膾炙人口的外國文學傑作。豐子愷、硃生豪、冰心、楊絳等翻譯傢優美傳神的譯文,更為這些不朽之作增添瞭色彩。多數作品配有精美原版插圖。希望這套書能成為中國傢庭的必備藏書。

內容簡介

  《名著名譯叢書 紅與黑》是十九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個人與社會間的對抗是《紅與黑》的中心主題。該書嚮傳統習俗挑戰,譴責瞭社會價值的虛僞。

作者簡介

  司湯達(1783-1842),法國小說傢,法國十九世紀上半葉獨創性、zui復雜的作傢之一,代錶作有《紅與黑》《巴馬修道院》等。

  張冠堯(1933-2002),北京大學法語係一級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195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譯著有《狄德羅美學論文選》(閤譯),巴爾紮剋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颱》,司湯達的《紅與黑》,《梅裏美中短篇小說集》,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等。

精彩書評

  ★司湯達的《紅與黑》已顯示瞭20世紀小說的方嚮,進入這本書中,我們就會感受到隻有流的心理小說傢纔能給予的震撼,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是更富真實感的精神內涵。
  ——美國教授費迪曼

目錄

告讀者
上捲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長
第三章 窮人的財産
第四章 父與子
第五章 談判
第六章 苦悶
第七章 情有獨鍾
第八章 紛紜世事
第九章 鄉村之夜
第十章 人窮誌大
第十一章 如此良宵
第十二章 一次齣門
第十三章 鏤花長襪
第十四章 英國剪刀
第十五章 雞鳴
第十六章 翌日
第十七章 第一副市長
第十八章 王駕親臨維裏業
第十九章 痛定思痛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與一傢之長的談話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年的行事方式
第二十三章 當官的煩惱
第二十四章 首府
第二十五章 神學院
第二十六章 世界或富人之所缺
第二十七章 初次經曆
第二十八章 聖體瞻禮
第二十九章 初次提升
第三十章 野心勃勃
下捲
第一章 田園記趣
第二章 初見世麵
第三章 第一步
第四章 侯爵府
第五章 敏感的心與虔誠的貴婦
第六章 說話的口氣
第七章 痛風病發作
第八章 什麼勛章使人身價百倍
第九章 舞會
第十章 瑪格麗特王後
第十一章 小姐的權威
第十二章 難道他是個丹東?
第十三章 陰謀
第十四章 少女情懷
第十五章 難道是圈套?
第十六章 半夜一點
第十七章 一把古劍
第十八章 難熬的時刻
第十九章 滑稽歌劇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記錄
第二十二章 討論
第二十三章 教士、林産、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道德的本分
第二十六章 道德之愛
第二十七章 教會肥缺
第二十八章 曼儂·萊斯戈
第二十九章 苦悶難熬
第三十章 劇院包廂
第三十一章 要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弱者遭殃
第三十四章 聰明人
第三十五章 晴天霹靂
第三十六章 案情經過
第三十七章 塔樓之囚
第三十八章 權貴
第三十九章 幕後打點
第四十章 心境平和
第四十一章 開庭審訊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精彩書摘

  教堂發生的那件事使於連陷入瞭深深的夢境之中,思想還沒緩過來。一天早上,嚴厲的彼拉爾神甫便差人來喊他。
  “夏斯·貝爾納神甫來信說瞭您不少好話。對您的整個錶現,我頗感滿意。您行為極不檢點,甚至很輕率,雖然錶麵看不齣來。不過,直到目前為止,心地還算好,甚至寬宏大度,思想高尚。總的來說,我在您身上看到瞭不容忽視的星星之火。
  “我在這所房子工作瞭十五年,現在就要離開瞭:我的罪過就是讓神學院的學生去自由判斷,既沒有保護,也沒有幫助您在懺悔亭裏和我談過的那個秘密團體。在走之前,我想為您做點事。要不是在您房間裏找到阿曼達·比奈的地址,你被告發,我兩個月之前就想這樣做瞭,因為這非您莫屬。現在,我任命您為《新約》和《舊約》的輔導教師。”
  於連感激萬分,真想跪下來謝謝上帝,但最後還是實實在在地嚮彼拉爾神甫走去,拉著神甫的手,送嚮唇邊。
  “這是怎麼迴事?”神學院院長生氣地叫瞭起來。但於連的眼睛比他的行動更能說明問題。
  彼拉爾神甫多年來已經沒有看見過這種真情的流露,覺得很不習慣,驚訝地看著於連,感動之狀,難以自已,連聲音都變瞭。
  “啊!不錯,我的孩子,我對你有感情,上天知道我對此無能為力。我應該公正,對任何人都不應有愛,也不應有恨。你命途多舛,我看得齣在你身上有某種與凡俗格格不入的東西。你將擺脫不掉嫉妒和誹謗。無論救世主把你安置在什麼地方,你的同伴一見就會恨你。如果他們假裝喜歡你,那隻不過為瞭更有把握地齣賣你罷瞭。對此,隻有一種對付的辦法,就是求助於上帝,是他,為瞭懲罰你的心高氣傲,使你處處受人仇恨。你的行為必須高尚,我看這是你惟一的法寶。如果你不屈不撓堅持真理,你的敵人遲早也會無計可施。”
  於連很久沒聽到友善的聲音瞭,因而一時軟弱也不足為怪:他聞聽此言,不禁淚如雨下。彼拉爾神甫把他摟在懷裏,兩人都沉浸在無限溫馨之中。
  於連欣喜若狂,這是他獲得的第一次提升,會帶來巨大的好處。要體會這些好處,就必須一連好幾個月得不到一分鍾屬於你個人的時間,要與至少很討厭而大部分則使你無法忍受的同學直接接觸。光是他們的叫喊就足以使身體脆弱的人神經錯亂。這些農傢子弟吃得好,穿得好,僅僅鬧鬧嚷嚷還不足以宣泄內心的快樂,非鼓足肺部的力量大叫大喊纔算過癮。
  現在,於連單獨吃飯,或者也差不多,比其他同學晚一小時。他有花園的鑰匙,可以在園裏無人的時候去散步。
  使他非常驚訝的是,原來他預料,大傢會加倍恨他,但現在反而不那麼恨他瞭。原先他私下不願彆人跟他說話,但做得太明顯,以緻到處樹敵,現在大傢覺得這隻是他高傲可笑的標記。在他周圍那群粗野不文的人看來,這是他的身分所應有的感覺。於是仇視的心理明顯減少,尤其是今天成為他學生的那些年輕同學,他對他們總是以禮相待。逐漸地,也有人擁護他瞭,稱他為馬丁·路德已經變成有失體統。
  但誰是敵,誰是友,說齣來有什麼意思?一切都很醜惡,若是真有意圖就越醜惡。但他們卻是民眾惟一的德育教師,沒有他們,民眾會變成什麼樣子?報紙能取代神甫麼?
  自從於連被提升以後,修道院長故意裝齣沒有旁人在場就不和他談話。這樣謹慎的做法對師徒二人都有好處。但尤其是一種考驗。彼拉爾是嚴格的冉森派信徒,他一成不變的原則是:要想知道一個人是否有能耐,那就對他想的或者做的一切都故意作梗。如果他真有能耐,就必然會推倒或者繞過你所設置的障礙。
  當時是狩獵的季節。富凱心血來潮,以於連雙親的名義,給修道院送去一隻鹿和一頭野豬。兩隻打死的野獸就放在廚房和食堂之間的過道上。所有學員去吃飯時都看得見。大傢十分好奇。那頭野豬雖然死瞭,最年輕的學員看見仍然害怕,他們用手去摸它的獠牙,光談這個就談瞭足足一個星期。
  這一饋贈使於連的傢庭被歸入瞭社會中受人尊敬的那一部分,給瞭嫉妒者緻命的一擊。財富決定瞭於連高人一等的地位,沙澤爾和學員中最有身分的幾個主動接近他,還幾乎埋怨他不早點把父母的財産告訴他們,使他們對金錢有失尊敬。
  徵兵開始瞭,於連以神學院學生的身分免服兵役。這一情況使他無限感慨。真是時不再來,要是早二十年,沒準我便能叱吒風雲,不虛度此生瞭。
  有一次,他獨自一人在修道院的花園散步,聽見幾個修理圍牆的瓦匠在說話。
  “得!這迴該走瞭,徵兵又開始瞭。”
  “換瞭‘那一位’的時代,就有意思瞭!瓦匠能當上軍官、將軍,這都是見過的事!”
  “現在你就去看吧!隻有要飯的纔去當兵。有子兒的人都在傢呆著。”
  “生來窮,一輩子也窮。事情就是這樣。”
  “噢,對瞭,他們說那一位死瞭,是真的嗎?”第三個瓦匠又問道。
  “那是有權勢的人說的,你知道嗎?他們怕那個人。”
  “真是大不一樣,在他那個時代,活兒乾得也順手。聽說他是被手下的元帥齣賣的!不是叛徒不會這樣!”
  瓦匠們這番話使於連頗感安慰,走開時,他嘆瞭口氣,低聲念道:
  惟此國王,百姓乃念!
  (上捲第二十九章初次提升)
  ……

前言/序言

  司湯達(1783—1842)的《紅與黑》(1830)中譯本問世以來,一直是讀者群和外國文學評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圍繞這部小說的社會內容、主人公於連的形象和他的兩次愛情、《紅與黑》書名的來源及其象徵意義等問題,已經開展過那麼多討論,專傢學者們也已從各個不同角度做過相當充分的論述,以緻不論再談些什麼,都像是在“老調重彈”瞭。為瞭盡可能不讓讀者感到厭倦,本文不擬再對作傢作品做全麵的分析,隻想嘗試著探討這樣一個問題:《紅與黑》的魅力何在?
  一個生前默默無聞、在文壇尚無立足之地的公職人員(一八三○年七月革命以後,司湯達一直在政府供職。),死後竟憑著兩三部小說(司湯達的文學創作主要是《紅與黑》,《巴馬修道院》(1839)和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還發錶過一篇不成熟的中篇小說《阿爾芒斯》(1827)和一些以意大利軼事為題材的中短篇小說,於一八五五年被後人收集成冊齣版,題名《意大利軼事》。此外,斯丹達爾還寫過若乾散文、遊記及有關音樂、繪畫及文學的論述,如《拉辛與莎士比亞》、《愛情論》、《亨利·勃呂拉的一生》、《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意大利繪畫史》、《英國通訊錄》等。),更確切地說,主要是憑著《紅與黑》,便取得文學史上幾乎與巴爾紮剋比肩而立的地位,這個事實本身,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探究一下麼?如果我們進一步做些調查,大約還會發現,盡管《紅與黑》初版時,印數隻有區區七百五十冊,擺在書店裏幾乎無人問津,但一個半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最著名的作傢、批評傢卻很少有對它保持沉默的。歌德、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阿拉貢、薩特等大作傢對它錶示由衷的贊賞;泰納、保爾·布爾熱、勃蘭兌斯、盧那察爾斯基、盧卡契等著名批評傢都高度評價它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這部書被列為世界文學經典名著,在許多國傢都不止有一個譯本(如果我的統計沒有遺漏的話,在中國至少已有十種譯本)。特彆是在青年讀者群中,它始終是最受歡迎的文學讀物之一。那麼,是什麼因素使這部以一個普通刑事案件為素材的小說(《紅與黑》的主要情節取自法國伊澤爾省的一個刑事案件:馬掌匠的兒子貝爾德受到本村神甫的關懷,受到較高的文化教育,進入有身分的米肖先生傢當傢庭教師,因與女主人發生戀情而被辭退,後來一直命途多舛,教會也對他關上瞭大門。他將厄運歸罪於米肖夫婦,企圖槍殺米肖夫人後自殺,犯罪未遂,後被判處死刑。)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呢?
  當然,所有的評論傢都一緻肯定司湯達深刻地反映瞭他的時代。隻要看看小說的副標題“一八三○年紀事”就可以體會到,司湯達和巴爾紮剋一樣,是在自覺地為當代社會譜寫曆史。的確,就同步地反映法國大革命以後的社會大動蕩而言,也隻有他可以與巴爾紮剋媲美瞭。他那明晰、敏銳的頭腦,對王政復闢時期錯綜復雜的政治鬥爭做齣瞭何等準確的分析判斷!但是,如果他僅僅寫齣瞭當時的政治鬥爭形勢,寫齣以維裏業城為代錶的“三頭政治”,寫齣貴族和大資産階級的相互妥協及相互滲透,寫齣極端保王黨為進一步復闢封建勢力而召開的秘密會議以及教會在復闢政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是否就能使那麼多讀者對這部書興味盎然呢?毫無疑問,這些描寫十分重要,很有價值,離開瞭這些,便不可能理解這部作品的深意。可是,對大多數讀者來說,顯然不是因為關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纔喜愛《紅與黑》的。人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它的主人公於連。於連和整個社會環境的衝突,他的野心抱負與孤軍奮鬥,他對現實的憤懣不平和報復性的反抗,這纔是小說中真正扣人心弦的地方。離開瞭於連的悲劇,其他一切對讀者便毫無意義。何況,於連也正是藝術傢悉心照料的對象,其他人物和事件在書中不過是陪襯而已。比起《人間喜劇》中的埃斯格裏尼翁侯爵、馬蘭·德·貢德維爾和脫魯倍神甫,(以上提到的均係巴爾紮剋《人間喜劇》中的人物:埃斯格裏尼翁侯爵是外省舊貴族的典型;馬蘭·德·貢德維爾是資産階級新貴;脫魯倍神甫是耶穌會中有權有勢的人物。)他筆下的德·雷納先生、華勒諾先生、德·拉摩爾侯爵和弗裏萊神甫算得瞭什麼呢?不過是一張張剪紙而已。有特徵,卻無立體感,作者根本不打算在這些次要人物身上多費筆墨。他所嘔心瀝血塑造的,是於連。《紅與黑》四十萬字的篇幅,隻圍繞著一個於連。離開這個人物,《紅與黑》的魅力就無從談起。
  作為一種社會典型,於連屬於法國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青年,在王政復闢時期,是被排斥在政權之外的中小資産階級“纔智之士”的代錶,這類人受過資産階級革命的熏陶,為拿破侖的豐功偉績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瞭封建等級的權威,而將個人纔智視為分配社會權力的惟一閤理依據。他們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與毅力上大大優越於在惰怠虛榮的環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隻是由於齣身低微,便處在受人輕視的僕役地位。對自身地位的不滿,激起這個階層對社會的憎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們投入上流社會的角鬥場。
  於連·索海爾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瞭要齣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有關英雄偉人的美夢,他幻想自己像拿破侖那樣,憑著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睏的地位,年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
  然而於連不幸生不逢時,在王政復闢時期,平民甚至沒有穿軍官製服的可能,惟一能夠通嚮上層社會的途徑就是當教士瞭。當於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多歲的神甫就拿到三倍於拿破侖麾下名將的薪俸,他就不再提起拿破侖的名字,而發奮攻讀神學瞭。他想:“在一切事業裏,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侖統治之下,我會是一名軍官;在未來的神甫當中,我將是一位主教。”
  為瞭不讓歲月消磨掉他那博取榮譽的熱情,於連拒絕瞭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的道路,而寜願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因為,按照富凱的建議,要到二十八歲纔能實現他的計劃,而在同樣的年齡,拿破侖已經乾齣很偉大的事業瞭。
  由於受野心的驅使,於連不得不生活在一連串矛盾痛苦之中: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卻需要裝齣一副熱烈的、虔誠的麵孔;把全部《聖經》看做謊言,卻將整部拉丁文《聖經》和《教皇論》讀到能夠背誦;明明憎恨貴族的特權,卻不能不用包藏著“痛苦的野心”的熱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務,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為貴族的秘密會議送情報……。然而這一切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級的鴻溝,在那般貴人的眼裏,於連至多是個服務得很好的僕人罷瞭。貴族社會按人的身分等級劃分得極為周全的禮貌,談吐中冷淡輕衊的錶情、餐桌上的末席地位,……種種無形的刺激,隻能加深於連的痛苦和嫉恨。他在那個腐朽的“上流社會”裏,成為惟一能以冷靜、批判的眼光觀察一切的人。他鄙視貴族階級的僵化保守、平庸無能,痛恨耶穌會教士的僞善、貪婪和資産階級暴發戶的寡廉鮮恥,他把巴黎視為“陰謀和僞善的中心”,把神學院稱作“人間地獄”,在內心咒罵華勒諾之流是“社會蠹賊”和“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
  不過,於連對社會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個人受屈辱的感情齣發,他對統治階級的特權錶示憤慨時,並非不想和他們分享特權的一部分;他指責官場的腐敗時,自己也不知不覺仿效他們的行徑;當他獲得十字勛章時,他想到的是“我必須感恩圖報,為政府辦事”;當他為父親謀求官職而損害瞭一個正直人的利益時,他想“這沒什麼,如果我想齣人頭地,這種昧良心的事還得乾不少”;而當他徵服瞭侯爵小姐,接受瞭侯爵贈予的領地、封號和騎士頭銜,以為即將實現自己的一切願望時,他真是大喜過望,剛剛當瞭兩天中尉,就已經盤算像過去的大將軍一樣,在三十歲當上司令瞭。這樣一來,於連實際上又肯定瞭許多被自己否定過的東西,追求著自己所詛咒的對象,他自身的行動與他對社會的指責形成瞭尖銳的對比,使他自己也成為被諷刺的對象。
  但是,於連畢竟來自受排斥的那個階層,他的纔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人們韆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置障礙,終於完全粉碎瞭他的幻想,迫使他在絕望中公開與統治階級決裂,他在法庭上那段自殺性的發言,畫龍點睛地道齣瞭全書的主題:“我是一個齣身卑微而敢於起來抗爭的鄉下人。”他尖銳地指齣統治者之所以如此嚴厲地對待他,隻是為瞭使那些齣身貧賤,但是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於混跡於上流社會的年輕人永遠喪失進取的勇氣。
  高爾基曾經有過一個精闢的論斷:“十九世紀的歐洲文學和俄國文學的基本主題,乃是跟社會、國傢、自然界對立著的個人。”(高爾基:《蘇聯的文學》,《高爾基論文學》第124頁。)司湯達的卓越纔能就錶現在他能夠比彆人更敏銳地感受到,捕捉住,而且以鮮明、強烈、富有挑戰意味的姿態點明這個主題。更瞭不起的是,在其他作傢還沒有意識到這一命題的曆史價值的時候,他已經以成熟的思想和藝術,通過塑造一個孤立的、反抗的“個人”典型,淋灕盡緻地發揮瞭這一主題。盡管在當時他沒有被理解,但他深信自己日後會獲得成功:“我將在一八八○年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僅僅是一九○○年被重新印刷。”如此堅定的自信,說明他對自己的時代做過何等深刻的曆史的、哲學的思考。
  這種與社會對立的個人,正如馬剋思所說,“一方麵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産物,另一方麵是十六世紀以來新興生産力的産物。”(馬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2捲第86頁。)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確立,“自我”的觀念日益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個人幸福,個人價值,個人意誌,個人的自由和獨立……總之,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衝擊著封建時代的一切道德觀念。這既是曆史的巨大進步,又包含著對自身的反動。市場經濟的競爭法則,既喚醒瞭個人的能動性,釋放齣人們潛在的創造力,同時又不可避免地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處於某種對抗的狀態。因而個人的孤立感,個人與社會的不協調,個人與社會的對立與抗爭……便成為這一時代最富特徵意義的曆史現象。民族史詩消亡瞭,代之而起的是個人史詩:個人命運的不幸,個人意誌與境遇的衝突,個性的受壓抑,失戀的痛苦……以及形形色色的個人苦難,必然成為作傢們描繪的主要對象。悲壯嚴肅的羅馬共和國的英雄退到幕後,(法國十七、十八世紀的悲劇均以希臘、羅馬史詩為題材。)從今以後在悲劇中充當主角的,是那些為謀求個人幸福在生活中衝鋒陷陣的“英雄”瞭。於連,便是這類英雄的典型代錶。
  顯然,於連不是完人。他的感情並非純潔無瑕,他的行動和思想充滿矛盾。但正因為如此纔是一個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人。肯定不是所有的讀者都喜愛這個形象,然而又無一例外深深受到他的吸引,無一例外對他寄予同情。十九世紀文學中充滿瞭這種孤立的個人,於連始終是他們當中齣類拔萃的一個。較之一般的個性,他的形象似乎更充實,更豐富,更獨特,也更富於魅力。他不像法國大革命後的“世紀病”患者那樣在生活中找不到依傍,不像塞南古的奧倍曼和夏多布裏昂的勒內那樣因不滿現狀而逃避現實,不像貢斯當的阿道爾夫和繆塞的沃達夫那樣因百無聊賴而在愛情中尋求排遣,他也不像巴爾紮剋的拉斯蒂涅和呂西安,除瞭名利之外沒有其他信仰……於連和他們不同,他有信仰,有信念,他是啓濛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賓派,拿破侖的崇拜者。在他身上更多地錶現齣的,是下層青年中最有活力、最有進取性的一麵。他屬於新興市民階級那種精力充沛、敢作敢為、具有頑強意誌和冒險精神的類型,這種人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生活對於他們是一場殘酷的搏鬥,要麼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麼粉身碎骨而死。在《紅與黑》中,這個人物是法國大革命以來種種新觀念的代錶,他的對立麵是腐朽落後的復闢勢力。他以平民階層的平等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的齣身,他對自身的價值有充分的自信,並認為有權要求自己的社會地位配得上他的價值。他狂熱地崇拜拿破侖,因為這個人的成功意味著等級製度的破産和個人價值的獲勝。他高傲,敏感,時刻不忘維護自己的尊嚴。他寜願在傢挨父親的拳頭,也不願到貴族人傢當奴僕,關注和誰同桌吃飯,勝於關心薪金的多寡。他的全部生活目標就是要擺脫低賤的地位,登上社會的頂層。
  這種不甘屈居人下的思想,支配著於連所有的情感和行動。甚至他的兩次愛情,最初也都是從“戰勝衊視”的心理齣發的。他崇尚自由和獨立,認為人應當擁有對自己的一切權力,個人的行為隻需接受自己心靈的指揮,隻要認為自己的目的正當,為達目的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因此任何習俗和社會法規對他都失去瞭約束力。他隻承認自我,隻考慮自我,既不顧及傳統,也不考慮“道德”。他隻對自己負責。或者說,他心目中隻有一種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己的尊嚴。他為瞭肯定自己的價值去戀愛,為抗議對自己的侮辱而殺人,最後為保持自己的尊嚴而拒絕乞求赦免……總之,於連的全部心靈都體現著一種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係,一種以個人為核心的思想體係。這種思想體係決定瞭他和那個行將滅亡的社會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也決定瞭他無可挽迴的悲劇命運。作者以這個人物作為生氣勃勃的平民階層的代錶,並以他的受壓抑和抗議來揭示一八三○年七月革命(一八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法國波旁王朝頒布新法令,取消言論自由,實行報刊預審製度,解散眾議院,提高選舉資格,全國輿論嘩然。七月二十七日,巴黎人民舉行起義,二十九日攻占杜伊勒裏宮,推翻瞭波旁王朝。自由派議員組成以銀行傢拉菲特為首的臨時政府。八月七日,正式建立七月王朝。)的“因”。雖然這一類型人物作為個人並非不可收買,並非不會墮落,但作為一個被壓抑的階層,卻注定是貴族社會的對抗力量,在他們當中總會不斷産生丹東和羅伯斯庇爾。
  於連之所以比一般的“個人”典型給予人更強烈的印象,顯然不是道德力量引起的美感,而在於他是一種信念和力量的化身。特彆因為周圍充斥著“世紀病”患者的一片呻吟,這個形象就顯得格外突齣。他不是一般的個性,而是作者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的個人主義“英雄”。司湯達太坦率瞭,他把利己原則錶現得那麼露骨,以緻引起不少人的指責,似乎他本該塑造一個為民請命的仁人誌士。然而那樣一來,於連就不是於連瞭。這個人物也就喪失其典型意義,變成一個虛假的幻影。利己主義也是個曆史範疇,個人利益和個人權利,正是“市民社會”存在的基礎。司湯達是個現實主義者,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絕不會犧牲真實去製造一個虛假的幻象。何況司湯達本人就是一個直言不諱的自我中心論者,在他心目中,“利己”是人的本性,謀求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人類一切行為的惟一動機。為榮譽、地位、財富和愛情而奮鬥,是人生在世無可爭議的“偉大事業”。在他的《自我中心主義者的迴憶》中有這樣一段話:“社會好比一根竹竿,分成若乾節。一個人的偉大事業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階級更高的階級去,而那個階級則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他爬上去。”這句話非常明確地概括瞭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司湯達是十六世紀以來人本主義學說的繼承者,人的價值是他心目中惟一的基本價值。人的纔智能否發揮,人的價值能否受到承認,理所當然是衡量社會正義與否的惟一標準。
  從上述觀點齣發,司湯達筆下的於連必然是一個叱吒風雲的正麵英雄形象,代錶著正義的呼聲。盡管這位英雄我們今天看來未必偉大,可當年在作者心目中肯定不渺小。即使這個人物的行為並非無可指摘,他卻是作者所贊賞的那種勇於為自己的幸福去衝鋒陷陣的人。他敢於公開捍衛自己的權利,敢於衊視封建等級和門當戶對的婚姻,並以個人的價值及兩次“不道德”的愛情對傳統觀念提齣大膽的挑戰。
  於連是司湯達匠心獨運的傑作,這個形象特有的魅力和作者的個人特色是分不開的。魅力往往與獨特聯係在一起。沒有特色意味著平庸,而平庸是不可能産生吸引力的。司湯達無疑是十九世紀法國最有個性的作傢之一。盡管他生活在浪漫主義的極盛時代,還曾以浪漫主義者的名義發錶過一個討伐古典主義的纔華橫溢的小冊子:《拉辛和莎士比亞》,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不曾順應浪漫派的潮流。他從來不曾染上浪漫派中流行的“世紀病”;也從來沒有沾染浪漫主義的感情泛濫和語言、形象的誇張。
  司湯達的思維方式和浪漫派作傢不同。他屬於啓濛思想傢那種邏輯推理型。他對形象的感受力不算很強,對心靈的理解和判斷力卻非常人所能及。和巴爾紮剋一樣,他在成為文學傢以前,已經或多或少是個哲學傢。他從小在信奉啓濛思想的外祖父身邊長大,曾悉心鑽研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學說和十八世紀啓濛時代的唯物主義哲學。濛田、馬基雅弗利、孟德斯鳩、愛爾維修和孔狄亞剋是他最敬佩的思想傢、哲學傢。(濛田(1533—1592),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傢;馬基雅弗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傢和曆史學傢;孟德斯鳩(1689—1755),法國啓濛思想傢,法學傢;愛爾維修(1715—1771),法國啓濛思想傢,唯物主義哲學傢;孔狄亞剋(1715—1780),法國啓濛思想傢,感覺論者。)他是真正的啓濛思想信徒,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他憎惡一切宗教囈語和似是而非的幻夢,隻喜愛準確無誤的真相和充滿睿智的判斷,他對法國大革命比其他作傢更有感情,政治態度也更加激進。他贊同雅各賓派的革命主張,而且從來不曾懷疑革命給社會帶來的進步。他又是同時代作傢中惟一真正瞭解拿破侖時代的人。他十七歲就投身軍界,三次隨拿破侖遠徵歐洲,親身參加過馬朗戈戰役、耶拿戰役,曾經進駐米蘭、占領柏林,目睹過莫斯科的熊熊烈火,經曆過撤離俄羅斯的大潰退……他對拿破侖的功過並非沒有自己的評斷,但拿破侖之於他,首先是一個“偉人”,人本主義者關於“人”的理想,似乎在拿破侖身上實現瞭。他始終忠實地追隨拿破侖,而且在軍中備受重用。拿破侖的失敗使他喪失瞭一切,他倒不像有些並無損失的人那樣怨天尤人。王政復闢也沒有使他喪失信念。僑居米蘭期間,他因與意大利燒炭黨人來往而被奧地利政府驅逐齣境;返迴法國以後,他很快又和復闢王朝的反對派建立瞭聯係。他甚至敢於把自己的《意大利繪畫史》題獻給囚禁在聖赫勒拿島的拿破侖。總之,比起其他作傢,司湯達更有政治信念,思想更敏銳,也更富於理性。他不像浪漫派作傢那樣由於英雄年代的消逝或“理性王國”的破産而苦悶,而是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寄希望於下層青年。在他看來,“隻有在那些為實際需要而奮鬥的階級中,纔能找到魄力。”(司湯達:《亨利·勃呂拉的一生》(1835)。)
  ……
  艾瑉
  寫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
  二○○二年六月修改


用戶評價

評分

書不錯的,就是有個角碰壞瞭,?!!!!!!!!!!!!!!!!!!!

評分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盧梭的名著,印刷好包裝好,字跡清晰,大小閤適,紙張也很不錯,人民文學齣版社的這個版本非常不錯,值得好好閱讀。

評分

  人民文學齣版社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社之初即緻力於外國文學名著齣版,延請國內一流學者研究論證選題,翻譯更是優選專長譯者擔綱,先後齣版瞭“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名著名譯插圖本”等大型叢書和外國著名作傢的文集、選集等,這些作品得到瞭幾代讀者的喜愛。

評分

評分

這次買買買?,一不留神就買瞭一箱子的書,每一本都是經典,源氏物語很好看!

評分

 《名著名譯叢書一韆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相傳一國王痛恨王後與人有私,將其殺死,此後每日娶一少女,翌晨即殺掉。宰相女兒為拯救無辜女子,自願嫁給國王,每夜講故事,以引起國王興趣。她的故事一直講瞭一韆零一夜,終使國王感化。故事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寓言童話、婚姻愛情、航海冒險、宮廷趣聞和名人軼事等等。故事中的人物有天仙精怪、國王大臣、富商巨賈、庶民百姓,三教九流,應有盡有。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相互交織,組成瞭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社會生活的復雜畫麵,是研究阿拉伯和東方曆史、文化、@、民俗等的珍貴資料。高爾基譽之為民間口頭創作中“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

評分

評分

  我從未見過大人哭,也不明白外祖母再三地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