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岁月留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二南 著,樊云 编
图书标签:
  • 回忆
  • 成长
  • 家庭
  • 亲情
  • 时光
  • 人生
  • 情感
  • 岁月
  • 往事
  • 温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49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69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岁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岁月留痕》的意义绝不在于是樊氏家族的家族史,也不仅仅是樊二南教授对于自己早年岁月的回忆。它的背后,是中国的大历史。
  通过作者的笔,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去体验、品味作者成长的那个时代;去触摸、观察作者成长的那个家国;去了解那段中国的真实历史画卷。

内容简介

  《岁月留痕》记录了旧中国一个普通的家庭历经抗战、解放战争等大的时代背景下颠沛流离的聚散故事,由“动荡的童年”“还乡之旅”“金色年华”三部分组成。本书作者用他刻印在脑海深处的记忆片段,重建他的家族在民国那个纷乱岁月中的苦难与辉煌。本书的意义绝不在于是樊氏家族的家族史,也不仅仅是樊二南教授对于自己早年的岁月的回忆。它的背后,是中国的大历史。通过作者的笔,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去体验、品味作者成长的那个时代;去触摸、观察作者成长的那个家国。

精彩书评

  ★本书的意义绝不在于是樊氏家族的家族史,也不仅仅是樊二南教授对于自己早年岁月的回忆。它的背后,是中国的大历史。
  一个家族的兴衰与荣辱,其实正是一个国家的兴衰与荣辱的断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请读者朋友透过二南教授的文字,去触摸近代中国的蓬勃心跳,国家虽有苦难,但是心跳之声却是铿锵有力、蓬勃激越!
    ——张宪文(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

目录

动荡的童年
在动荡的年代里我来到人间 / 1
我的父亲和母亲 / 4
走向大后方——我的少年时代从此开始 / 8
航行在西江和桂江之上 / 11
空袭中的桂林 / 12
难忘的贵阳逃难岁月 / 15
继续西行 向涪陵进发 / 19
最难令我忘怀的几件涪陵往事/20
三姐樊和玉不幸早逝/25
再见涪陵 向雅安进发 / 28
幽静古朴的古城雅安 我少年的摇篮 /. 30
康定——难忘的边陲小城/ 38
重返雅安 / 44
邻居邱万英和他的父亲 / 47
令人烦恼的童军服/ 48
我渴望的是关爱 / 50
马王庙街的日日夜夜/51
雅安的三月会 / 54
雅安龙灯和舞狮 /56
马王庙街的小伙伴张世忠和罗开庆 / 58
国家面临危机 国人团结抗日 /60
狂欢中庆祝抗战胜利 / 66
沉浸在胜利返乡的期盼中/67
还乡之旅
再见雅安 还乡之旅由此开始 / 74
初到成都的前前后后 /81
钱明陶和麻姑姑 /84
漫游在成都大街小巷 游新都桂湖 / 90
告别成都前夕 /95
川陕路上的一路风情 / 98
小镇柳沟见闻 /104
过巴山越秦岭/110
初到西安 混乱中的陇海线 /115
一路风尘奔汉口/122
武昌寻亲 找到匿迹八年的外公/128
顺江而下 身在江中游/133
1946 年的大上海 回到久别的出生地 /135
北国初冬结束还乡之旅 /145
金色年华
小镇新浦 /153
入住朱家大院最初的那段日子里 /156
徘徊在校门外的烦恼/160
海州东海县中二部的短暂岁月 /167
在东海县中的点点滴滴 /175
归来的一生大哥 /183
宿舍大院中的人和事 /190
重访海州百事不解/195
多事之秋的深秋 /199
1948 年几件难忘的往事/205
告别新浦的前前后后 /212
盛夏里的青岛 /221
七弟住院转危为安/225
1948 年深秋的青岛 /231
海上一路见闻 /236
再次来沪 短暂逗留/240
途经杭州游西湖 /247
长沙短暂逗留 /260
落脚桂林的初期/266
汉民中学 /270
回到成都迎接解放/295
后 记 /303



前言/序言

  2001年10月,上海,APEC会议期间,上海放假,我第一次随父亲回到故乡绍兴寻根,凭着父亲依稀的碎片记忆,几经周折,找到了绍兴下方桥祖居(现浙江绍兴县齐贤镇西徐巷村),并与樊姓高龄长者樊锦龙打探家族至亲下落。答案令人失望,无奈只好留下父亲一张名片,以备来日派上用场。2003年春天,父亲接到从成都回乡寻根的二哥樊二南、三哥樊三立的一个电话,声称见到名片方打来电话,并说明他们此次来意。意外得知亲人信息分外高兴。父亲当时已患帕金森症,此情此境让他激动不已,通话结束却忘了留下对方的联系信息。苦苦等待一夜,次日方得知此次回乡寻根全部亲人已到南京。父母当即决定连夜赶赴南京,这是一次久违的历史性家族大聚会,从此亲情的纽带把家人凝聚起来。
  同年八月,古稀高龄的父母专程赶往成都,参加一生大哥葬礼,并商讨重修家谱事宜。2004,年,我和父母前往北京,见到了比我大43岁的大姐樊和珠,聆听述说我们家族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的亲属往事近况,多年来大陆海外中断沟通,改革开放后开始取得联系,亲人们纷纷回大陆公干探亲,彼此思念万千,割不断的亲情,道不完的沧桑。
  2005年初,我组团带队,由父母、大姐夫妇及侄儿李宁组成,一行六人借道泰国辗转前往台湾。在台期间,先后探访了家居台北的三伯父樊祥孙(字爱庐)和三伯母樊胡佩玉、家居高雄的二伯父樊伯滋(字奎荪)的遗孀樊曹毅。父亲与他们失联近六十年,彼此畅述说不完的相互思念,道不完的别后沧桑,血浓于水在乐意融融中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当时伯父樊祥孙年高100岁,父亲72岁,我意外地感到他们相貌极其相似,神韵表情几乎一致。虽然三伯父坐在轮椅上,已失去了大脑思维和语言功能,但见到久别的父亲和亲人,眼角竞流淌下了眼泪,这是内心强烈的感应,此情此景深深触动了我。海峡两岸,相隔半个多世纪,离别情、思念苦,如今一挥而去。2005年,三伯父在台湾去世。2006年安葬在美国休斯顿。我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携同母亲远赴美利坚,参加三伯父的葬礼。在美期间前后见到在纽约联合国工作的三伯父长子樊慰祖及夫人凯柔(德裔美籍),在休斯顿三伯父五女樊琴真姐姐家中再度相聚,在密歇根与二伯父爱女樊晓毅家相会,我们共叙亲情。樊氏家族由于历史的跨越,半个世纪以来,彼此天各一方。一些已在异国土地上扎根多年,一些定居我国台湾。2009年,我和母亲赴成都参加三哥葬礼,宽慰二哥痛失爱子。2011年我亲爱的父亲也永远离开了我们。从2004年至2012年,我们共失去了樊祥孙(台北)、樊曹毅(高雄)、樊三立(成都)、樊文元(南京)、樊申(上海)、樊和珠(北京)六位亲人。
  我在上海生活多年,每次去北京开“两会”,一定要去看望高龄大姐樊和珠,大姐是大陆的长者,对家史知晓颇多,每次见面总是将小时候家中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从曾祖父、祖父辈、父辈到如今的子辈,述说他们的辉煌成就,到教育后代如何做人,为社会奉献,传承家风。
  从此,海内外亲属频频相聚上海,团聚加深亲情,沟通增进了解。
  为告慰亲人,2010年我完成了《绍兴齐贤镇西徐巷村(下方桥)樊氏家谱》编印,但家族史尚未完成,任务十分艰巨,知情者逐一作古,所剩资料寥寥无几。目前唯一的线索,是大伯樊亚宣于1937年离开上海时存放在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哈同(SilasAaronHardoon)公司的八大箱文物古迹书籍字画,但现已无处可查,家史缺乏史料佐证,是一大憾事,樊氏家族参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活动难以完整呈现。当我去年在南京见到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担纲《中华民国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张宪文教授时,他果断地说,你们家族的历史已经到需要“抢救”的时刻,鼓励我抓紧家族史的编辑工作。我回沪后立刻翻阅了二哥来上海探亲时,留下的少年时的自述记录,阅读中仿佛走人了久违的年代。第二天我就打电话给南京的张教授,请他替此书写个序言,张教授当即应允。去年正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年又逢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张教授忙于史料整理、演讲、出席活动、上电视,在百忙之中挤出宝贵时间,完成了“序言”,不免让我心中产生深深的不安和浓浓的谢意。
  我的先辈们从晚清开始,参与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旧中国的改造建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等大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事件。樊氏族人堂堂做人,默默奉献,无一民族败类。我祖父樊肇澜(字松季)曾担任孙中山的侍卫长,参加了杭州起义,对这些历史,过去我一无所知。
  记得1985年,我怀着强烈的好奇与敬仰,携同伴专程赴京参观。当我踏着民主革命先驱者走过的道路,循着“五四”运动的轨迹,翻阅着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历史档案,读到先辈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可歌可泣的事迹时,不由得肃然起敬。为近代史上这些伟大人物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也遗憾自己没有出生在那样激情荡漾、热血沸腾的年代。
  今天,《岁月留痕》即将出版,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每每想起先辈们为国为民的奋斗历史,浑身便热血沸腾。这就是这些年使我奋斗不息的一股支撑力量。今天当我了解了自己家族的历史之后,才知道冥冥之中有先人的基因和护佑,因为我的身上流淌着父辈的血液。无论何时何地,忠诚爱国、自强奋斗的情怀始终在我心中激荡!
  一部家族迁徙的历史,也是民族迁徙的历史冰山一角。个人的命运、家族的命运永远和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对颠沛流离岁月的回顾,正是渴望美好生活的期待。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樊申及已故逝者,以及关注中华民族近代史的读者。
  樊芸
  2015年4月10日于上海

《尘封的信笺:晚清海关的浮沉与人情》 作者:林怀安 出版信息: 华章文化出版社,初版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 装帧描述: 仿古线装,封面以靛蓝色麻布包裹,烫金书名,侧边附有一枚以旧时海关火漆印模具翻制的圆形铜饰,内页采用宣纸印刷,字迹古朴典雅,散发着樟木箱中特有的陈旧气息。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亦非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它是一部以“小切口”洞察“大时代”的纪实性笔记与人物速写集。作者林怀安,曾是清末民初供职于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海关的外籍雇员(后转为华籍职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海关这一中西交汇点上所折射出的社会百态、官场生态以及中外人士复杂微妙的情感纠葛。 全书分为三辑,共收录三十九篇独立成章的札记、书信摘录与口述回忆,其核心主旨在于展现“制度的坚硬外壳下,流淌着怎样的人间烟火与权力博弈”。 第一辑:税吏与洋行——制度的棱角 此辑聚焦于海关日常运作的冰冷与高效。林怀安详尽描绘了光绪年间,海关如何从一个半殖民色彩浓厚的机构,逐步被中国力量渗透和改造的过程。重点描绘了以下几个侧面: “厘金”与“验关”的较量: 探讨了地方势力对海关税收权力的觊觎,以及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如何运用其超然的地位,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效率惊人的税收体系。作者通过记录几次著名的走私案与关税争端,揭示了制度的“合理性”是如何建立在对地方利益的巧妙平衡之上的。 文牍与印章的权力: 详细描述了海关内部公文的往来流程,那些盖有不同花押和印章的文书,如何决定一船货物的命运、一个官员的升迁,乃至一个港口的兴衰。其中穿插了作者对几位清末汉族海关官员(如早期上海的某些同僚)如何学习、模仿并最终适应这套外来的制度规范的观察。 “关平银”的重量: 记录了当时贸易中,不同货币体系——如墨西哥鹰洋、龙洋、英镑和海关的统一“关平库平银”之间的兑换波动,以及这种金融波动对普通商人和码头工人的实际影响。 第二辑:洋房与烟土——人情的幽暗 第二辑是全书最具文学色彩的部分,侧重于晚清口岸社会生活中的灰色地带与复杂人情。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了那些不被正式档案记载的故事: 天津的“雪夜密会”: 记述了义和团运动前夕,驻津洋人官员与地方缙绅之间虚与委蛇的交涉。重点刻画了一位深谙中西礼仪的道台,如何在保持“体面”的同时,暗中保护被视为“仇洋”风潮中可能受牵连的洋行职员。 “红颜知己”与“走私通道”: 讲述了数位青楼名妓或交际花如何利用她们在官商两界的特殊地位,充当中间人,为走私烟土或违禁品提供便利,同时也为一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官员提供情感慰藉与政治庇护。这些女性角色并非被简单符号化,而是被描绘成那个混乱时代中,深谙生存法则的“活棋”。 码头工人的“行会”: 记录了长江和珠江口岸码头上,以宗族和地域为纽带形成的搬运工帮派,以及他们与海关巡检、洋行买办之间围绕工价和安全发生的激烈冲突。作者对底层人民的艰辛与他们内部建立的秩序,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第三辑:弃船与故园——时代的漂泊 第三辑更为个人化,是作者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追问,以及对故土情怀的寄托。 “归化”的代价: 林怀安记录了自己从一个纯粹的外来观察者,逐渐融入中国生活,甚至娶妻生子的过程。他描写了在接受中国教育、学习官话后,内心产生的“身份错位感”——既不完全被中国士绅接纳,也无法彻底回归西方社会的疏离感。 “关友”的凋零: 记录了辛亥革命后,一批长期服务于海关的老一代中外职员,如何面对政权的更迭、制度的改革而选择退休或远走他乡的结局。书中着墨于一位老德籍税务司,在被遣散后,将其毕生收藏的中国古籍,通过海关渠道秘密运回欧洲,表现出一种“旧秩序的挽歌”。 最后的口岸景象: 结尾部分,作者描绘了民国初年,上海滩外滩的景象——电车声、汽笛声与人力车的叫卖声混杂在一起,各国旗帜在风中飘扬,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稳定的躁动。他以一艘载满出口丝绸的货轮缓缓驶向大海作结,寓意着中国这艘巨轮,正在风浪中艰难地调整航向。 本书特色: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非官方性”和“全景性”。它不讨论宏大的条约谈判或战争起因,而是专注于制度执行的微观层面、中外人士在利益驱使下的真实互动,以及传统社会结构在现代制度冲击下的断裂与重塑。作者的文笔洗练,擅长以西方视角观察东方礼仪,又以东方视角洞察西方逻辑,使得整部作品读来,既有历史考据的严谨,又不乏故事叙述的韵味。它更像是一幅用留白和侧影勾勒出的晚清民初的社会风俗画卷,细致入微,令人回味无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很久,终于合上最后一页,心里五味杂陈。我总觉得,它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箱子,里面盛满了时间的碎片,有的是闪闪发光的宝石,有的却是饱经风霜的粗糙石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捕捉到最微小的时光流逝,又能在不经意间勾勒出宏大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挣扎、迷茫、期待与失落,都写得入木三分。有时候,读到某个情节,我甚至会停下来,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感受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某些内核似乎从未改变。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关于选择的困境,在不同时代的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过往的选择,以及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立刻获得什么“人生导师”般启示的书,但它提供了一个视角,让你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理解身边的人,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它更像是一个安静的陪伴者,在你某个失眠的夜晚,或者某个感到孤独的午后,为你点亮一盏灯,让你在阅读中找到一种莫名的慰藉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一开始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它独特的节奏和视角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摄影师,捕捉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然后将这些瞬间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组合起来。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沉浸感,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亲身经历这些故事,而不是旁观者。我非常欣赏它对细节的刻画,那些不起眼的物件,那些日常的对话,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生命力,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我常常会为书中某个角色的一个小动作,或者一句无心之语而反复琢磨,试图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能抓住你的眼球,但它有一种绵长的力量,在你读完之后,仍然会在你的脑海中回响。它迫使我去思考,去感受,去解读。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看似平凡的瞬间组成的,而正是这些瞬间,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挑战了我对“故事”的传统认知,让我开始欣赏那种含蓄、内敛、却又充满力量的表达方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旅行。它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只是在时间的河流中,随着作者的笔触,随意地漂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那些对环境的描写,无论是城市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都刻画得非常生动,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声响。而人物的塑造,更是立体而饱满,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过去和未来,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它们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者触动人心灵的柔软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陪伴,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也不给你明确的答案,只是邀请你一起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之中。它是一个需要你用心去品味的“慢”作品,但一旦你投入其中,便会发现它所带来的深刻而持久的回味。

评分

这大概是我近年来读过最“沉”的一本书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甚至连明确的主人公都很难界定。它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细微笔触勾勒出的时代群像,每个人物都只是这幅画卷中的一个缩影,却又都那么真实、那么鲜活。我感觉作者是一位极其冷静的观察者,他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那些时代的变迁,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承受和前行的生命。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那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然而,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带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温情。它让我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个体是多么渺小,但同时,每一个生命又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本书不是用来“享受”阅读的,它是用来“体会”的,用来“沉思”的。它需要你放下浮躁的心,静下心来,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去体会那些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坚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印记,也照出了我们自身。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那些节奏很慢的书,总觉得会浪费时间。但这本书,却让我意外地放慢了脚步。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简洁,甚至有些朴素,但正是这种朴素,反而显得格外有力。它不像很多现代作家那样追求“金句”或者“亮点”,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它很少直接告诉你人物的想法或者情感,而是通过他们说的话,他们的行为,来让你自己去体会。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技巧,它给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和解读,也让你在解读的过程中,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更深的连接。它让我觉得,我不是在读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在观察一群真实的人,在过着真实的生活。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阅读的快感,而是一种沉静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得很多道理,但真正去理解一个人,去理解一段经历,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感同身受。它是一个让你慢下来,去感受,去思考的好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