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作者之一为院士所在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航天人写航天院士,将于本水院士渊博的知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难曲折历程,以及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书稿语言平实,情节感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本书生动翔实地描述了我国防空导弹领域著名专家,曾任航天二院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于本水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了于本水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王雨培,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二院高级工程师。在航天二院第二总体设计部从事导弹系统总体设计工作,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第二总体设计部十佳通讯员。
陶社兰,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著有《影响中国未来政策的30双眼睛》《和香港一起走过》等。
第一章农家之子尝尽生活苦滋味
1.出生于动荡年代
2.父母的言传身教
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4.小学成绩名列前茅
5.两位启蒙老师
6.11岁做童工
第二章中学阶段如饥似渴学知识
1.土改工作队的小队员
2.考上九台中学
3.接受正规化教育
4.空军英雄引发航空兴趣
5.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章留学苏联激情立志航天梦
1.成为留苏学生
2.赴苏途中的“列车大学”
3.一年过语言关
4.刻苦钻研每个问题
5.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6.转学火箭导弹专业
7.聆听毛主席讲话
8.繁忙而充实的留学生活
第四章投身创业“红旗三号”创新高
1.踏入防空导弹大门
2.深入到生产一线去
3.吃透“543”,反设计“543”
4.国防部五院改名七机部
5.“543”改进和“1028”会议
6.“红旗三号”开启导弹创新之路
7.“文革”中坚持科研工作
8.“红旗三号”曲折研制路
第五章近快战法击落U-2创奇迹
1.地空导弹部队应运而生
2.首次击落U-2飞机
3.承担抗U-2机动光荣使命
4.精心策划“系统工程”
5.“近快战法”击落机动U-2飞机
6.“近快战法”屡立战功
第六章十年奋斗防御研制攻尖端
1.“某工程”的来源
2.论证防御总体方案
3.投入“三号任务”研制
4.“一百单八将”十年攻坚
第七章 下放干校感受农村苦与乐
1.与贫下中农“五同”
2.自己动手打井
3.在艰苦的劳动中发现快乐
4.到袁寨公社宣讲文件
5.田野上的“导弹梦”
第八章 二次创业二代导弹建奇功
1.二院重返地空导弹战线
2.解决导弹总体最迫切的三个重要问题
3.从正常式气动布局到鸭式气动布局
4.首个具有麦撒效应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5.筒弹状态出厂开先河
6.从设计源头确保安全
7.建立防空导弹领域第一个火箭助推柔性滑轨试验场
8.导弹测试迈上新台阶
9.茫茫戈壁“干打垒”
10.“二院真有两下子”
11.导弹定型试验的三次历史时刻
12.紧密团结合作单位
13.转战巡航战术地地导弹研制
第九章舰空导弹由陆转海闯新关
1.国外低空超低空反舰导弹研制风起云涌
2.中国低空超低空反反舰导弹研制拉开序幕
3.“陆转海”跳跃式进入研制
4.集智攻关重大关键技术
5.五脏六腑做“相对运动”
6.导弹测试实现数字化
7.型号研制成功的法宝
第十章三代导弹野战防空抗精导
1.研发陆军野战防空导弹
2.论证高度集成的武器系统
3.拍板定下导弹创新方案
4.确定重大关键技术方案
5.导弹设计的创新
6.对青年一代“扶上马送一程”
7.归零工作引导型号研制有序前进
第十一章亦师亦友通百家而精一道
1.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
2.善于化解工作中的纷争
3.善于协调多方面关系
4.坚持做科研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5.重视培养人才
6.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第十二章八旬院士追逐空天防御梦
1.进行空天防御技术发展课题研究
2.远程防空导弹推进与弹道问题研究
3.质量矩控制导弹研究
4.防空导弹颤振问题研究
5.大气层内导弹的机动与控制问题
6.临近空间课题研究
7.自旋导弹的新问题
8.八旬院士的空天防御梦
9.“非典”期间奔赴一线解难题
10.航天系统人才观
11.著书立说
第十三章大爱无疆情系亲人与家乡
1.相识于留苏预备部
2.事业上相互支撑
3.孩子们心中“山一样高大的父亲”
4.子欲养而亲不待
5.难忘故乡养育情
6.出钱出力改善家乡教育条件
7.捐资改善乡亲们的吃水条件
8.爱读书,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于本水大事年表
后记
序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 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 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 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 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 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对于于本水院士这本书,我无法用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来概括。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思想对话,让我对科学、对时代、对个人价值有了全新的思考。书中没有渲染个人情感,而是将焦点完全放在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贡献上。每一页都充满了严谨的数据、详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科研年代。我被书中描述的那些“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突破深深震撼,那需要何等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他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建树,更在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关于他如何搭建团队、如何激发团队潜能的部分,对我启发很大。这本传记,与其说是关于一个人,不如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国家富强、为了科学进步而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振奋和力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决心。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于本水院士的书,我立刻被那种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传记那样,过分强调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八卦轶事。相反,它更像是历史画卷的徐徐展开,将于本水院士置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书中详细介绍了他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时代挑战,以及他如何凭借超凡的智慧和远见,引领团队攻克一个个世界性难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他如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部分,那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也展现了他非凡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实干家。通过对他所参与项目的深入剖析,我看到了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是如何一点点追赶和超越的,而于本水院士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就像一部关于中国科技崛起的史诗,而于本水院士则是这部史诗中闪耀的星辰。虽然他本人在书中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声音”,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却通过字里行间的力量,传递得淋漓尽致。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关于于本水院士的书,这本书让我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描绘他的个人生活细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情。他投身科研的决心,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些都通过他参与的重大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得以展现。每一次的突破,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科技进步的深切责任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如何在高压下做出关键决策的部分所吸引,那不仅仅是科学的严谨,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于本水院士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那个时代科研工作者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这本书虽然没有过多渲染个人情感,但却用扎实的事实和严谨的论述,展现了一位真正科学家的人生高度。
评分读完于本水院士的传记,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伟大往往是内敛的,是专注于事业本身的。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科学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书中通过对他所负责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在面对未知时的探索精神,以及在面对质疑时的坚定信念。他如何平衡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如何培养和激励年轻一代的科研人才,这些都是书中着墨不少的篇章。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他工作方法和科研思维的描述,那是一种严谨、逻辑性极强的思考方式,也是他取得一项项重大成就的基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在浮躁的时代,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用智慧和汗水去创造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于本水院士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评分这本书关于于本水院士的叙述,带给我一种平静而又深邃的力量。它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通过对他所经历的科研历程的客观呈现,展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人生轨迹。书中对每一个科研项目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立项的背景、研究的难点,到最终的成果和意义,都做到了条分缕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他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决策的描写,那不仅仅是基于科学的判断,更融入了他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他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而他始终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着科技的发展方向。书中对于他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描述虽然不多,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状态,一种对事业的无怨无悔。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往往隐藏在那些默默无闻的付出和不懈的追求之中。于本水院士的故事,是对“静水流深”最好的诠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