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

传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燕,张晓光,孟祥文 著
图书标签:
  • 传热学
  • 热传导
  • 热对流
  • 热辐射
  • 传热现象
  • 工程热物理
  • 传热计算
  • 传热分析
  • 热交换器
  • 传热系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2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5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热工理论与技术丛书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4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热学》是以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传热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在总结青岛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多年来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传热学》的内容,密切结合对节能与环保的日益重视,注意吸收进展,系统阐述了热量传递的规律、机理以及传热计算的方法。共分9章,包括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总传热过程和换热器等,每章后还附有小结、思考题与习题。《传热学》系统性好,文字简练,特色明显,有利于读者掌握所学知识。
  《传热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安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机械工程等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的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科技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何燕,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教学经历
  近五年来的主要教学经历如下:课堂教学(1)《工程热力学》: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4届,210人;(2)《传热学》: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5届,540人;(3)《制冷技术》:专业课,3学时/周,3届,180人;(4)《高等传热学》:研究生学位课,4学时/周,5届,56人;(5)《高等工程热力学》:研究生学位课,4学时/周,3届,33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热工专业基础实验::24学时/每届,5届,共300人;(2)传热学实验:16学时/每届,5届,共300人;(3)毕业设计/论文:5届,共40人。(4)指导本科生实习:三周/每届,5届,共300人(4)指导硕士研究生,5届,10人。

内页插图

目录

1 绪论
1.1 传热学的研究内容
1.1.1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1.2 传热学在科学技术和工程中的应用
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2.1 热传导
1.2.2 热对流
1.2.3 热辐射
1.2.4 传热过程
1.2.5 传热热阻
1.3 传热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1.3.1 研究传热问题的一般方法
1.3.2 学习传热学的一般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2 稳态热传导
2.1 概述
2.1.1 热传导的物理机理
2.1.2 热传导的基本定律
2.1.3 热导率
2.2 导热微分方程
2.2.1 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
2.2.2 导热微分方程适用的范围
2.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2.3 一维稳态导热问题
2.3.1 平壁
2.3.2 圆筒壁
2.3.3 球壳
2.3.4 其他变面积或变热导率问题
2.4 有内热源的热传导
2.4.1 有内热源的平壁导热
2.4.2 有内热源的圆柱体导热
2.5 肋片导热问题
2.5.1 肋片的传热
2.5.2 通过等截面直肋的导热
2.5.3 肋片效率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3 非稳态导热
3.1 非稳态导热概述
3.1.1 两类非稳态导热
3.1.2 非稳态导热的数学描述
3.2 零维非稳态导热——集中参数法
3.2.1 集中参数法
3.2.2 集中参数法的判别条件
3.2.3 毕渥数BiV与傅里叶数FoV的物理意义
3.3 典型一维非稳态导热
3.3.1 无限大平板的分析解
3.3.2 分析解的讨论
3.3.3 诺谟图
3.3.4 分析解应用范围的推广及讨论
3.4 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
3.4.1 半无限大物体的概念
3.4.2 半无限大物体定性温度分布
3.4.3 第一类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温度场的分析解
3.4.4 半无限大物体概念的适用范围
3.5 热导率的实验测量方法
3.5.1 稳态热流法
3.5.2 非稳态热探针法
3.6 热导率的数值模拟方法
3.6.1 概述
3.6.2 导热性能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3.6.3 ANSYS热分析基础
3.6.4 分析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4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4.1 对流传热概述
4.1.1 局部和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4.1.2 换热微分方程式
4.1.3 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
4.1.4 对流传热现象的分类
4.1.5 对流传热的研究方法
4.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及定解条件
4.2.1 连续性方程
4.2.2 动量微分方程
4.2.3 能量微分方程
4.2.4 对流传热问题完整的数学描述
4.3 边界层与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
4.3.1 流动边界层
4.3.2 热边界层
4.3.3 普朗特数
4.3.4 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
4.4 对流传热的实验研究
4.4.1 相似原理
4.4.2 相似分析法获取特征数
4.4.3 特征数方程(实验关联式)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5 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5.1 管内强制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5.1.1 管槽内强制对流流动和换热的特征
5.1.2 管内湍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5.1.3 管槽内层流强制对流传热关联式
5.1.4 过渡区对流传热关联式
5.2 流体外掠平板对流传热
5.2.1 流动和传热特点
5.2.2 流体外掠等温平板传热的层流分析解
5.2.3 比拟理论求解湍流对流换热方法
5.3 外部强制对流传热实验关联式
5.3.1 流体横掠单管的实验关联式
5.3.2 流体外掠球体的实验关联式
5.3.3 流体横掠管束的实验关联式
5.4 大空间与有限空间内自然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5.4.1 大空间自然对流流动和传热特点
5.4.2 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5.4.3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5.4.4 混合对流传热
5.5 冲击射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5.5.1 单孔冲击射流的流场分布
5.5.2 单孔射流平均传热特性的实验关联式
5.5.3 单个狭缝喷嘴射流平均传热特性的实验关联式
5.5.4 多孔冲击射流简介
5.6 微尺度传热与纳米流体传热
5.6.1 微尺度传热
5.6.2 纳米流体传热
5.6.3 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中的基本分析方法
5.6.4 微尺度流动与传热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6 相变对流传热
7 热辐射基础理论
8 辐射换热计算
9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附录
好的,以下是为您量身定制的一份《传热学》之外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介绍一本假设的、与“传热学”主题完全无关的图书的内容,旨在提供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并且力求自然、专业。 图书名称:《失落的亚特兰蒂斯文明:深度考古学与哲学猜想》 导言:海洋深处的幽灵 亚特兰蒂斯——这个由柏拉图笔下所描绘的、辉煌而最终沉没的岛屿文明,自古以来便激发了无数探险家、历史学家乃至哲学家的无尽想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迷思,更是人类对理想国度、技术巅峰以及文明兴衰周期探讨的一个永恒的符号。 《失落的亚特兰蒂斯文明:深度考古学与哲学猜想》并非又一本贩卖奇谈怪论的通俗读物。本书的作者群,由海洋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地质构造专家和比较人类学家组成,他们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的、极其审慎的研究路径。我们的目标是:将亚特兰蒂斯的叙事从神话的迷雾中剥离出来,置于严谨的科学与历史框架下进行重新审视。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即便柏拉图的记载存在夸张,其所描绘的那个高度发达的、与地中海文明同时期或更早的海洋贸易强权,其原型必然基于真实发生的、但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史前文明事件。我们追寻的不是黄金和水晶宫殿,而是那些可能被记录在深海沉积物、远古岩层断裂带,以及世界各地不相干神话碎片中留下的“文明回声”。 --- 第一部分:地质学证据与板块构造的重塑 在探寻亚特兰蒂斯之前,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大岛屿”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消失的?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地中海及大西洋中脊的地质构造历史。我们引入了最新的高精度海底地形测绘数据(MBES),结合深海钻探岩芯的分析结果,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快速地壳沉降事件研究: 分析了可能导致大规模陆地(或岛屿群)在数天内沉没的构造性滑动、火山陷落(Caldera collapse)和海啸触发机制。我们特别对比了古希腊记载中提到的“一日一夜”的灾变与现代地质模型中“地震液化”导致的局部快速沉降之间的吻合度。 2. “遗失的大陆”假说辨析: 对比了亚特兰蒂斯神话与地质学上已证实的“微大陆”漂移现象(如马达加斯加或新西兰部分地区的地质历史)。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火山弧断裂与再聚合”理论,暗示亚特兰蒂斯可能并非一个单一的巨大岛屿,而是一个由数个相互关联的火山群落构成的复杂群岛系统。 3. 古代气候与海平面波动: 详细考察了末次冰期结束(约公元前一万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对沿海低地文明的冲击。本书展示了古海洋学数据,论证了即使是相对稳定的陆地,在短时间内也会因气候突变而“消失”于海平面之下。 --- 第二部分:考古学的深海遗迹与符号学破译 亚特兰蒂斯的“物理证据”是本书最具争议和创新性的部分。我们摒弃了对失落城市地点的直接定位,转而关注“文明散落的碎片”。 1. 米诺斯文明的“前身”与“输入”: 通过对克里特岛、塞浦路斯以及黎凡特海岸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早期青铜器时代遗物的元素分析,我们尝试追踪一些在当地地质中不常见的稀有金属(如特定的锡、金合金)的来源。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克里特文明中的部分先进技术和贸易网络,可能继承自一个更古老、更具海洋支配力的文化。 2. “同源符号”的全球对比: 本书汇集了来自中美洲(如奥尔梅克)、爱尔兰以及南亚次大陆发现的早期环形城市布局图、复杂的航海罗盘符号,以及记载中被反复提及的“神圣几何学”。通过应用现代拓扑学分析,我们揭示了这些看似无关的文明之间,在概念结构上存在着惊人的共性,暗示着一个共享的“母文化”传播源。 3. “水下遗址”的测绘挑战: 本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团队在北非和直布罗陀海峡附近进行的高精度声纳扫描工作。我们分析了那些被误认为自然构造的、具有高度规则几何形态的水下结构——它们是否为人类建造?我们如何区分自然侵蚀与人工雕刻?书中提供了详尽的图像证据和数据处理流程。 --- 第三部分:哲学重构:技术、道德与文明的熵增 亚特兰蒂斯的故事终极关乎人类的“过度自信”与“道德沦丧”。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研究重点从“它是否存在”转向“它意味着什么”。 1. 柏拉图文本的哲学提纯: 深入解读《蒂迈欧篇》和《克里底亚篇》,分析柏拉图在构建亚特兰蒂斯时,如何运用这个虚构的、完美与堕落并存的文明模型,来批判他所处的雅典社会。本书探讨了“技术超前于伦理”的文明模型,如何必然走向自我毁灭的内在逻辑。 2. “大停摆”的社会学模型: 借鉴现代社会学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以解释一个高度专业化、依赖复杂基础设施的社会(如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在面对单一的、突发性灾难时,其崩溃的速度和彻底性。书中探讨了知识的集中化与信息断裂如何加速了社会机能的瓦解。 3. 史前文明的“经验教训”: 亚特兰蒂斯是否只是众多“失败的文明实验”中的一个样本?本书将该文明的衰落放置于更宏大的时间尺度内,对比了其他史前或被遗忘的文化(如印度河谷文明的突然式微),探讨了人类文明发展中是否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技术与道德平衡点”。 --- 结语:超越神话,铭记警示 《失落的亚特兰蒂斯文明》是一场跨越数千年历史、数千米深海的智力探险。它不承诺找到沉船,而是邀请读者参与一场严肃的、基于证据的哲学思辨。亚特兰蒂斯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关于我们自己:关于我们如何构建社会、如何运用知识,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自然界那不可抗拒的、周期性的重置力量。 本书的结论是审慎而有力的:无论亚特兰蒂斯是否真实存在于大西洋,它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和一种历史警示,已经以无可辩驳的力量,烙印在了人类文明的集体潜意识之中。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学习倾听深海中传来的那些微弱的回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如何提高传热效率、减小设备体积等工程优化问题很感兴趣。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强化传热的技术和方法,并且能分析这些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和效果。当我浏览书中关于传热设备的部分时,看到了一些关于换热器的介绍,比如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并且书中也提到了一些提高换热效率的手段,比如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流速、引入湍流等。这些内容确实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路。然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些更具创新性和系统性的方法。例如,在强化传热方面,书中提到了几种方法,如使用翅片、插入物、以及改变表面结构等,但对于这些方法的具体设计原理、计算模型以及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我感觉书中的内容更偏向于理论的介绍,而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方案,指导我进行有效的工程优化,则显得有些不足。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合理的传热设计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效率问题,或者如何通过计算来预测不同强化传热措施的效果,从而帮助我做出更明智的设计决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百科全书,信息量很大,但要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则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挖掘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让我大脑宕机的巨著!一开始我满心欢喜地抱着它,想着终于能把那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弄明白,结果……嗯,可能是我对“明白”的定义和作者有点不太一样。我以为会有一系列清晰的推导,从基础的热力学定律出发,一步步构建起传热的理论框架,然后辅以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能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然而,这本书仿佛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公式、方程、图表和数据,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却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偏微分方程,试图找到它们背后简洁的物理意义,但常常发现自己陷入了一连串的数学符号中,越陷越深,最终只能感叹:“我,太难了。” 尤其是那些关于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讨论,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个非常严谨但又略显顽固的数学家对话,他坚持着自己的逻辑,而我,这位读者,似乎总是缺了那么几步才能跟上他的思路。当然,我承认,里面的一些图示确实挺有帮助的,比如那些表示热流方向的箭头,以及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对比,这些都为我勾勒出了一些模糊的轮廓。但是,总的来说,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了我一张藏宝图,上面标记了无数的宝藏点,却没告诉我如何找到最佳的路线,甚至连宝藏的形状是什么都没说清楚。我只能在这里摸索,在那里尝试,希望有一天能拼凑出完整的画面。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学习一下关于相变传热的知识,因为在我的工作领域,很多设备都涉及到水的蒸发和冷凝过程。我期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相变传热的机理,比如沸腾和冷凝,并且能提供一些关于传热系数的估算方法,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特性曲线。当我翻到这部分内容时,确实看到了不少关于沸腾和冷凝的图表,比如“沸腾曲线”,以及一些关于不同沸腾模式(如泡状沸腾、膜状沸腾)的示意图。这些图确实给我提供了一些宏观的认识,让我了解到在不同的热流密度下,传热机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当我试图去理解这些图背后的物理过程时,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例如,关于“临界热流密度”和“最小热流密度”的概念,虽然书中给出了定义,但我始终无法完全体会它们在实际中的具体意义和影响。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微观机理的解释,比如气泡的形成、脱离,液膜的流动和破裂,以及这些过程是如何影响整体传热效率的。书中的公式虽然不少,但很多时候,它们都显得非常复杂,需要输入大量的参数才能得到一个结果,而这些参数的获取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我期待的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公式,而是一种能够让我“感受”到相变传热过程的描述。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热辐射的奥秘一直充满好奇。我一直想象着,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热辐射的本质,从黑体辐射定律开始,逐步讲解实际物体表面的辐射特性,以及多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计算。我特别希望能理解那些复杂的视角因子和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之间的关系,并且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简化复杂辐射换热计算的方法。当我翻开关于辐射的部分时,确实看到了一些公式,比如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以及一些关于光谱辐射亮度分布的图。但是,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对我来说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例如,书中提到了“漫辐射表面”和“镜面辐射表面”的概念,但我很难直观地理解这两种表面在实际中有什么区别,以及它们会对辐射换热产生多大的影响。当我尝试去计算一个包含多个相互辐射表面的系统时,我发现需要引入很多“表面间辐射换热系数”这样的概念,而这些系数的计算过程又涉及大量的几何因子和表面属性,让我感觉非常吃力。我希望能有一些更形象的比喻,或者是一些简单的模型,来帮助我建立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直观认识。书中的数学推导虽然严谨,但对我而言,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艰深的数学论证,而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指导我“看懂”和“应用”的物理过程。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一本“重量级”的参考书。我抱着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心态来翻阅它,期待能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工程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是能够指导我如何进行初步设计和计算的方法。一开始,我主要关注了书中关于对流传热的部分,毕竟在很多工程场景中,对流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热机制。我希望能找到关于不同几何形状(比如管道、平板)以及不同流体(空气、水)在不同流动状态(层流、湍流)下的努塞尔数关联式,并且希望这些关联式有清晰的适用范围和推导依据。然而,书中虽然提供了相当多的关联式,但很多时候,这些公式的出现显得有些“空降”,它们似乎直接从某个理论的最高点坠落下来,而缺乏足够的铺垫和解释。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那些无量纲参数的物理意义,比如雷诺数、普朗特数、努塞尔数,它们各自代表着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会影响传热系数?书中确实有一些简略的说明,但往往只是一笔带过,让我感觉像是为了满足列表的完整性而存在。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当我想将这些公式应用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时,我发现很难判断哪个公式是最适合的,因为影响因素实在是太多了,而书中的例子又不够具有代表性。我渴望看到更多“一步步带你解决问题”的案例,而不是仅仅罗列出一堆公式和图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