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

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春荣 等 著
图书标签:
  • 太阳能光伏
  • 光伏组件
  • 光伏技术
  •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
  • 电力电子
  • 半导体
  • 材料科学
  • 能源工程
  • 太阳能发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3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83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240
字数: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等院校新能源相关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太阳能光电企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
《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或者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太阳能光电企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及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以太阳能光伏组件的设计封装为主要内容!在简要介绍太阳能电池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太阳能光伏组件的设计、封装、检测和应用等各个方面。
  《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围绕“如何设计并制备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这个主题展开,在体系安排上遵循从基本原理到组件设计再到应用,内容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应用。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太阳能利用 1
1.1 社会发展需要新能源 1
1.2 太阳能利用特点 3
1.3 太阳辐射特性 7
1.4 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发电系统 12
思考题 15
第2章 晶硅太阳能电池 16
2.1 半导体基础 16
2.2 晶硅太阳能电池特性 29
2.3 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设计 42
2.4 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展 55
2.5 晶硅太阳能电池质量控制 62
2.6 小结 65
思考题 65
第3章 薄膜太阳能电池 66
3.1 太阳能电池分类 66
3.2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特性 67
3.3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 68
3.4 多结叠层太阳能电池 71
3.5 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 70
3.6 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 81
3.7 有机太阳能电池 94
3.8 高效太阳能电池探索 108
思考题 113
第4章 太阳能光伏组件设计 114
4.1 太阳能光伏组件概述 114
4.2 光伏组件的封装密度 114
4.3 光伏组件的电路设计 115
4.4 光伏组件中的错配效应 116
4.5 光伏组件的温度效应 125
4.6 光伏组件的电力保护和机械保护 128
4.7 光伏组件的退化机制 128
4.8 光伏组件的功率设计 130
4.9 制约组件输出功率的因素 131
4.10 太阳能光伏阵列 132
思考题 138
第5章 太阳能光伏组件封装工艺 139
5.1 太阳能光伏组件封装概述 139
5.2 太阳能电池的分选与划片 143
5.3 太阳能电池的焊接 145
5.4 叠层与层压 149
5.5 装框与清洗 153
5.6 终检与包装 154
思考题 155
第6章 太阳能光伏组件封装材料 156
6.1 晶硅太阳能电池 156
6.2 前表面材料 162
6.3 EVA胶膜 165
6.4 背板材料 167
6.5 边框材料 170
6.6 其他材料 173
思考题 177
第7章 太阳能光伏组件封装设备 178
7.1 光伏设备简介 178
7.2 单片分选仪 180
7.3 组件测试仪 182
7.4 激光划片机 183
7.5 焊接设备 184
7.6 组件层压机 186
7.7 组框装框机 189
7.8 玻璃清洗机 190
思考题 190
第8章 太阳能光伏组件测试 191
8.1 组件电性能测试 193
8.2 组件耐压绝缘测试 194
8.3 组件EL测试 195
8.4 组件机械载荷测试 199
8.5 组件湿热湿冷实验 199
8.6 组件冰雹实验 200
8.7 组件紫外老化实验 200
思考题 201
第9章 太阳能光伏组件故障分析 202
9.1 组件辨别 202
9.2 组件常见问题 203
9.3 组件常见问题分析 205
9.4 图解组件产品质量问题 207
9.5 组件的衰降和失效 218
思考题 220
第10章 太阳能光伏组件应用 221
10.1 光伏组件的应用领域 221
10.2 光伏系统 222
10.3 光伏建筑 229
10.4 太阳能汽车 236
思考题 238
参考文献 239

精彩书摘

  《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
  2.1.4 载流子的复合
  导带中的电子回到价带的同时有效地消除了一个空穴,这种过程称为复合。在单晶半导体材料中,复合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辐射复合、俄歇复合和肖克莱—雷德—霍尔复合。
  辐射复合是LED灯和激光这类半导体器件的主要复合机制,硅太阳能电池中辐射复合不是主要的,因为硅的禁带不是直接禁带,电子不能直接从导带跃迁到价带。发生辐射复合时电子与空穴直接在价带结合并释放一个光子,释放的光子的能量接近禁带宽度,所以被吸收的概率很低,大部分能够飞出半导体。
  通过复合中心的复合即肖克莱—雷德—霍尔或SRH复合,它不会发生在完全纯净的、没有缺陷的材料中。SRH复合过程分为两步:①一个电子(或空穴)被由晶格中的缺陷产生的禁带中的一个能级所俘获。这些缺陷要么是无意中引入的,要么是故意加入材料当中去的,如掺杂。②如果在电子被热激发到导带之前,一个空穴(或电子)也被俘获到同一个能级,那么复合过程就完成了。载流子被俘获到禁带中的缺陷能级的概率取决于能级到两能带(导带和禁带)的距离,处在禁带中间的缺陷能级发生复合的概率最大。
  俄歇复合过程有3个载流子参与。一个光子与一个空穴复合释放的能量不是以热能或光子的形式传播出去的,而是把它传给了第三个载流子,即在导带中的电子。这个电子接收能量后因为热作用最终又回到导带的边缘。俄歇复合是重掺杂材料和被加热至高温的材料最主要的复合形式。
  如果半导体中少子的数目因为外界的短暂激发(如光照)而在原来平衡的基础上增加,这些额外激发的少子将因为复合过程而渐渐衰退回原本平衡时的状态。激发态的载流子在复合之前存在的平均时间,称为“少子寿命”,用符号f。或c。表示。与之相关的一个参数为少子扩散长度,指载流子从产生到复合运动的平均路程。复合发生的速率,称为复合率,它取决于额外少子的数目,例如,当没有额外少子时,复合率将为零。
  ……

前言/序言


《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作为该领域的权威参考,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更新与拓展,旨在为光伏行业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产品开发者以及相关决策者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洞察。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各个层面,重点聚焦于提升光伏组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可靠性、耐久性以及降低制造成本。 一、光伏电池技术进展: 晶硅电池技术: 详细介绍了 PERC、TOPCon、HJT (异质结) 等主流晶硅电池结构的原理、工艺流程、性能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深入分析了钝化技术、金属化工艺、载流子传输机制等关键环节对电池效率的影响。 薄膜电池技术: 重点阐述了碲化镉 (CdTe)、铜铟镓硒 (CIGS) 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特点、制造工艺、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潜力以及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势。 新型电池技术: 展望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叠层电池 (Tandem Cells) 等新兴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材料特性、器件结构设计、稳定性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光伏组件设计与制造: 组件结构与材料: 详细讲解了组件的各项组成部分,包括玻璃、封装材料 (EVA/POE)、背板、边框、汇流条、接线盒等,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的性能指标、选择标准以及它们对组件整体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组件制造工艺: 详细介绍了组件的串联、汇流、层压、装框、测试等关键制造工艺环节,并分析了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方面的应用。 可靠性与寿命预测: 探讨了影响光伏组件长期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如湿热老化、光照老化、温度循环、机械载荷等,详细介绍了 IEC 标准的测试方法与要求,以及先进的失效分析技术与寿命预测模型,旨在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并确保其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智能组件与系统集成: 介绍了具有功率优化、监测与通信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技术,以及组件如何与逆变器、储能系统等其他光伏系统组件进行有效集成,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三、性能优化与前沿应用: 发电量预测与性能评估: 介绍了各种先进的光伏系统性能评估方法与发电量预测模型,包括基于实测数据、气象信息以及组件模型的方法,为项目投资决策与运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特殊应用场景的光伏组件: 探讨了建筑集成光伏 (BIPV)、漂浮式光伏、农光互补、车辆集成光伏 (VIPV) 等领域的特殊光伏组件设计需求与技术解决方案。 光伏组件的环保与回收: 关注光伏组件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包括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材料的回收利用与废弃组件的处理技术,推动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特色: 深度与广度并存: 既有对基础理论的深入剖析,也涵盖了当前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动态,内容全面且具有前瞻性。 理论与实践结合: 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工程案例和行业标准,使理论知识更具指导意义。 系统性与条理性: 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电池片到组件,再到系统应用,层层递进,方便读者系统学习。 面向未来: 重点关注了下一代光伏技术和新兴应用领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是光伏领域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将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光伏组件的核心技术,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并在实际工作中应对挑战,推动光伏产业的持续进步与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光伏行业的从业者,从事组件的研发工作已有数年。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求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更新我技术知识的书籍,希望能跟上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及时雨”。它不仅涵盖了我所熟悉的传统晶硅电池技术,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N型电池技术,如TOPCon、HJT、IBC等,以及薄膜电池和新型光伏电池(如钙钛矿)的最新进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技术的详细解读,从材料选择、晶体生长、PN结形成,到钝化、减反射、金属化等关键工艺步骤,都做了深入的分析。这有助于我更清晰地理解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性能和成本上的权衡。书中对组件的可靠性、衰减机制和失效分析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在研发阶段就预见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产品的长期稳定性。例如,书中关于PID效应、热斑效应、灌封老化等内容的讲解,就为我们优化组件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关于组件的性能测试、质量控制和行业标准的介绍,这对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前沿,体系完整,对于我这样的研发人员来说,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技术资料,能够帮助我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光伏技术的进步贡献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保和可持续能源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最新进展。当我得知《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出版后,我立刻购买了这本书,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详尽的光伏组件技术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光伏效应原理,到各种先进的电池结构设计,再到组件的制造工艺和可靠性评估,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光伏组件技术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材料科学原理在光伏技术中的应用的阐述。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理论、晶体结构、掺杂工艺如何影响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和传输,以及不同钝化和减反射层材料的选择对提高电池效率的关键作用。此外,对于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包括其光电转换机理、稳定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了解行业前沿动态非常有价值。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组件封装、电气连接、以及长期可靠性方面的技术细节,这些都是确保光伏系统能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作者在讲解这些技术时,不仅阐述了原理,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工程实践经验,使得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应用。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内容翔实、体系完整、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光伏技术专著,为我深入理解和研究光伏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最近我刚好在研究一个关于光伏发电系统的项目,需要对光伏组件的技术细节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找到了这本《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的光伏电池原理,比如光伏效应、PN结的形成、载流子动力学等,还深入探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包括晶硅电池(单晶硅和多晶硅)、薄膜电池(如CIGS、CdTe、非晶硅)、以及一些新兴的电池技术(如染料敏化电池、有机光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书中对每种技术的优缺点、制造工艺、以及发展趋势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数据,这对于我进行项目研究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组件设计和封装的内容。组件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其能量产出效率和可靠性,而封装技术则是保护电池片免受环境侵蚀、延长组件使用寿命的关键。书中对不同的封装材料、封装工艺以及密封技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分析了它们对组件性能和寿命的影响。此外,关于组件的性能测试、可靠性评估和失效分析的部分,也为我理解光伏系统的性能衰减和故障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逻辑清晰,内容由浅入深,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作者也通过生动的图解和实例进行解释,使得阅读起来并不枯燥。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进行光伏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第一页,那清晰排版的字体和合理的章节划分,就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花时间去研读的著作。我是一名在新能源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一线工程师,平时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类型的太阳能光伏组件,从单晶硅到多晶硅,从薄膜到新型的钙钛矿,可以说每天都在和这些“发电精灵”打交道。然而,即便如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很多组件背后的技术原理、生产工艺的细节、以及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势,仍然存在着不少模糊甚至是不准确的认知。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一层一层地剥开了光伏组件的神秘面纱。它没有止步于表面化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材料的微观结构,晶体生长的过程, PN结的形成机理,以及各种光电转换效率提升的技术手段,比如钝化技术、背接触技术、异质结技术等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组件失效分析和可靠性评估的部分,这对于我们现场排查问题、优化运维策略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组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例如高温、高湿、低光照条件下的衰减特性,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和数据支持,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非常看重的。此外,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图表和实际案例,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易懂,也帮助我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深入理解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每一个细节,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学生,我选择这本《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纯粹是出于对这个行业的强烈兴趣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我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未来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石,而光伏技术又是新能源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拿到书后,我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深深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技术演进的大致脉络,这为我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随后,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如同精心设计的拼图,逐步展开了太阳能电池的各种类型,从传统的硅基电池,到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电池技术,如薄膜电池、有机光伏、染料敏化电池,乃至最新的钙钛矿电池,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书中对每种电池的物理原理、材料特性、制造工艺、优缺点以及发展前景,都做了非常深入和细致的探讨。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物理过程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插图、示意图和公式推导,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比如,在理解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机制时,书中对表面钝化、减反射涂层、载流子传输层设计等方面的讲解,让我对如何进一步提高电池性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末关于光伏组件的封装、可靠性测试和标准规范的章节,也为我理解整个光伏产业链的运作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基础知识的渴求,更激发了我对光伏技术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无疑为我的考研之路增添了重要的助力。

评分

我是一名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工程师,虽然离开了生产一线,但对光伏行业的发展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当年我工作的时候,太阳能发电的概念还刚刚萌芽,技术也远没有现在这么成熟。如今看到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我感到非常欣慰。偶然的机会,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收到书后,我翻阅了几章,立刻被书中内容所吸引。作者的叙述,既有对基础理论的深入剖析,也有对前沿技术的广泛覆盖,而且还结合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这让我这位老技术人员也耳目一新。书中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组件,比如晶硅电池的两种主要工艺(单晶和多晶),薄膜电池的各种类型(非晶硅、CdTe、CIGS等),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钙钛矿电池,都做了非常全面的介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组件的失效模式和可靠性评估的部分印象深刻。当年我们对组件的衰减和失效原因并没有这么深入的理解,很多时候是靠经验和反复试验来解决问题。这本书则系统地梳理了导致组件性能下降的各种因素,比如PID效应、热斑效应、湿气侵蚀、紫外线老化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和预防措施。这对于我理解当前光伏电站的长期运行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我已经不在一线工作,但我仍然能从书中感受到作者对光伏技术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也很实在,为我了解当前光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评分

我是一名对新能源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生,目前正在进行关于太阳能光伏电池效率提升的研究。在广泛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资料后,我发现《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这本书被多次提及,并被誉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从最基础的光伏物理原理讲起,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包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以及最新的异质结、TOPCon、HJT、PERC等技术。书中对每一种技术的理论基础、材料选择、工艺流程、以及性能特点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并且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这为我深入理解各种电池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光伏电池光吸收、载流子产生、复合与传输等关键物理过程的深入分析感到受益匪浅。作者通过精妙的数学模型和详实的图表,将这些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明了,这对我开展理论研究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光伏组件的封装技术、可靠性评估和寿命预测的内容,也为我理解整个光伏系统的实际应用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这本书无疑为我深入开展光伏电池效率提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光伏技术发展的更多思考。

评分

我是一名在光伏制造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型号的光伏组件,对组件的性能和生产工艺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是,我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技术原理和最新的技术发展还存在不少盲区。所以,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提升我专业知识的书籍,而《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专业,而且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它详细介绍了从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物理原理,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如晶硅、薄膜、异质结、TOPCon、HJT、IBC等)的制造工艺、性能特点和技术难点。书中对每一种技术的优劣势都做了非常客观的分析,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数据和图表支持,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品优化非常有指导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组件失效分析和可靠性测试的部分。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例如,书中对PID效应、热斑效应、灌封失效等常见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都做了详细的讲解。此外,书中对光伏组件的封装技术、互联技术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介绍,也让我对整个生产制造流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巩固了现有的知识,更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技术理念和发展趋势,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

评分

作为一名光伏电站的运维工程师,我深知组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讲解光伏组件技术,并且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组件失效原因和优化运维策略的书籍。《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为我量身打造的宝典。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如单晶硅、多晶硅,还对新兴的薄膜电池、钙钛矿电池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市场上不同类型组件的特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是,书中专门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组件的失效模式、可靠性评估方法和寿命预测模型。这对于我在日常工作中排查故障、分析组件衰减原因,以及制定科学的运维计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书中对光致衰减(LID)、电势诱导衰减(PID)、热斑效应、灌封老化等常见问题的机理、影响因素和检测方法都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建议。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各种组件的检测设备和测试标准,这对于我提高现场检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光伏组件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运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为提高电站的发电量和降低运维成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评分

我是一个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对于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潜力一直很关注。当我看到《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时,就被它宏大的主题所吸引。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对这个改变我们能源结构的伟大技术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翻开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他善于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历史故事,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发展的魅力。书中对于太阳能电池是如何将阳光转化为电能的原理,讲得非常透彻。我之前一直对PN结、光生伏打效应这些概念感到困惑,但在读了这本书后,结合书中大量的示意图和比喻,我终于豁然开朗。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原理讲解,还详细介绍了目前市面上各种类型的太阳能光伏组件,比如我们家里屋顶上常见的晶硅组件,还有一些更轻便、更灵活的薄膜组件,甚至还介绍了正在快速发展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者对每一种组件的材料构成、制造工艺、性能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类型的组件在价格、效率和应用场景上会有所差异。书的后半部分,关于组件的集成、封装技术以及如何保证组件的长期可靠性,更是让我对整个光伏系统的运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光伏发电技术,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科学智慧和工程创新,我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为我打开的这个知识世界。

评分

一般,不是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运输包装没做好

评分

和介绍的一样的内容很不错值得学习一下,很好的学习资料,希望能够读完有所收获。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没有看!

评分

和介绍的一样的内容很不错值得学习一下,很好的学习资料,希望能够读完有所收获。

评分

运输包装没做好

评分

运输包装没做好

评分

运输包装没做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