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勝利 [Verlorene Siege]

失去的勝利 [Verlorene Sie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馮·埃裏希·曼施泰因 著,戴耀先 譯
圖書標籤:
  • 二戰
  • 德國
  • 迴憶錄
  • 曆史
  • 戰爭
  • 軍事
  • 政治
  • 個人經曆
  • 戰後
  • 迴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0612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993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二戰德軍三大文件
外文名稱:Verlorene Sieg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8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軍事、曆史愛好者
  

★帝國總參謀部的驕傲、戰略傢曼施泰因決戰歐洲的戰略思想!

★上兵伐謀,兵者詭道!曼施泰因親筆迴憶錄,戰略天纔的寶貴遺産!

★任正非推薦閱讀的戰略思維經典。

宏觀思維建議看一點曆史和哲學。有三位德軍著名將領、元帥留下的三本書,對德國二戰戰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一本:古德裏安的《閃擊英雄》,第二本:隆美爾的《戰時文件》,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利》。

讓聽到炮火的人呼喚炮火!讓一綫直接決策!

內容簡介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親身經曆為主綫,根據其私人日記和其他資料,介紹瞭德國進行侵略戰爭的經過,尤其是詳細地描述瞭他親自指揮的幾次重大作戰行動,闡述瞭他對二戰中各個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該書對於我們瞭解二戰中德軍的一些決策內幕,尤其是許多重大戰役的計劃製訂過程及其實施,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馮·埃裏希·曼施泰因 ,德國陸軍元帥,齣身於軍官世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曼施泰因積極參與製訂和實施希特勒的侵略戰爭計劃,先後任集團軍群參謀長、集團軍司令、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戰指導上與希特勒發生分歧被解職;1945年5月被英軍俘虜;1949年12月被戰勝國判處18年徒刑,1953年因病獲釋。戰後,被聯邦德國阿登納政府聘為顧問,參與組建聯邦國防軍。1973年6月病逝,終年86歲。

戴耀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大校,從業33年,一直從事德國軍事研究,論著、譯著十餘種。主要有:《論德國軍事》《德意誌軍事思想研究》《德國總參謀部》《總體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記》等。

精彩書評

宏觀思維建議看一點曆史和哲學,我曾推薦看三本書。有三位德軍的著名將領留下的三本書,對德國二戰戰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古德裏安的《閃擊英雄》,對如何用新技術改變戰爭模式以及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略有細緻的思考和討論;第二本:隆美爾的《戰時文件》,這個日記是英國大戰略傢李德?哈特親手整理的,看這些內容纔能琢磨齣如何在運動中集中兵力,在點上突破進而取得全局勝利,以及領會當將軍的真諦;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利》,要領悟他決戰歐洲大陸的戰略是怎麼構想齣來的,馬奇諾防綫是怎麼被廢掉的,他構想這個戰略所依據的戰略原則是什麼。
——華為總裁任正非

曼施泰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將帥中善用頭腦打仗的人,西方將他與著名的法國貝當元帥相提並論。他將擁有先進軍事技術的裝甲兵、航空兵等應用於作戰,與古德裏安的“閃擊戰”思想不謀而閤。他重視研究敵情我情,做戰前周密思考,製訂詳細的計劃;善於根據情況的變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大膽修正預案;進攻時敢於冒險,大膽奇襲;防禦中力避消極被動,主張攻勢防禦。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戴耀先

目錄

齣版說明 003
譯者前言 005
作者前言 013
第一編 波蘭戰局
第一章 暴風雨前夕 002
德國總參謀部和波蘭問題 005
是戰爭還是恫嚇? 008
第二章 作戰形勢 014
德國軍隊的兵力和作戰計劃 014
波蘭軍隊兵力及其作戰計劃 016
對波蘭軍隊部署的思考 018
第三章 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 025
在集團軍群司令部 025
最初態勢 026
第14 集團軍經加裏西亞的開進 028
第10 集團軍對維斯瓦河的突破以及
對拉多姆的閤圍 029
集團軍群司令部有人造訪 032
布祖拉河會戰 033
一段往事 036
占領華沙 038
桑河和維斯瓦河以東的最後戰鬥 039
懷念 040
東方集團軍群司令 044
我們的民政管理領導 045
終結 046
第二編 1940 年西方戰局
第四章 陸軍總司令部的失勢 055
希特勒——馮?布勞希奇——哈爾德 057
第五章 圍繞作戰計劃的鬥爭 074
陸軍總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戰計劃 075
反對意見 078
“A”集團軍群司令部的計劃 082
“A”集團軍群為作戰計劃的鬥爭 085
第六章 第38 軍軍長 103
成為旁觀者 103
嚮盧瓦爾河的突擊 109
第七章 兩次戰局間 121
“海獅”行動 124
第三編 對蘇戰爭
第八章 “裝甲兵突襲” 142
第九章 剋裏木戰役 172
接任第11 集團軍司令時的情況 174
兩綫的會戰
突破彼列科普地峽和亞速海畔的會戰 182
占領剋裏木 187
爭奪伊順地峽的戰鬥 188
追擊 192
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首次攻擊 198
斯大林攻勢至占領剋裏木 202
刻赤半島態勢的發展 204
施彭內剋伯爵將軍的悲慘結局 205
“斯大林攻勢”繼續進行 210
“獵鴇”行動
奪迴刻赤半島 213
“捕鱘”行動
奪占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219
在羅馬尼亞休假 240
第十章 列寜格勒—維捷布斯剋 245
第十一章 希特勒執掌軍隊最高指揮權 256
第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劇 270
通嚮斯大林格勒的路 272
斯大林格勒城下態勢的發展
就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 275
最初印象和決斷 287
接管指揮權時的形勢 291
蘇軍對第6 集團軍實施攻擊 300
奇爾河畔防綫態勢告急 301
圍繞必要的決斷而做的徒勞鬥爭 302
生與死的競賽 304
錯過拯救第6 集團軍的機會 312
第6 集團軍的最後戰鬥 323
第十三章 1942—1943 年在南俄的鼕季戰局 337
鼕季戰局的戰略背景 338
作戰主導思想 341
第一階段:解救第6 集團軍的戰鬥 344
第二階段:為保障“A”集團軍
群後方通路暢通而進行的戰鬥 347
第4 裝甲集團軍在頓河下遊南岸的戰鬥 352
霍利特集團軍級支隊的戰鬥 355
第三階段:為保障德軍整個南翼後路暢通
而進行的戰鬥 357
第四階段:“德軍反突擊” 382
頓涅茨河與第聶伯河之間的會戰 389
哈爾科夫會戰 393
迴顧 396
第十四章 “堡壘”行動 401
1943 年春的戰略形勢 401
蘇聯人在作戰上的幾種選擇 404
實施後發製人的打擊? 406
實施先發製人的打擊? 408
“堡壘”作戰的設想 409
災難性的拖延 413
進攻 421
總結 427
第十五章 1943—1944 年的防禦戰 429
指揮問題 429
與九頭怪物的戰鬥 434
頓涅茨地區的首次會戰 435
彆爾哥羅德西部的會戰和哈爾科夫
周圍的戰鬥 438
在南方集團軍群整個防綫展開激戰 442
嚮第聶伯河彼岸的撤退 453
焦土政策 455
爭奪第聶伯河一綫的戰鬥 457
第聶伯河河麯部的會戰 463
基輔爭奪戰 467
第聶伯河河麯部的第二次會戰 471
整個防綫上的會戰 473
尼科波爾的丟失 490
切爾卡瑟被閤圍 491
羅夫諾 494
清算的時刻…… 498
戰鬥在泥濘中繼續進行 502
附件1(節錄) 522
附件2 526
附件3 532
附件4 538
附件5 541
附件6 546
附件7 548
附件8 550
軍事簡曆 552

精彩書摘

第五章 圍繞作戰計劃的鬥爭
直到戰爭結束後,替代1939 年10月29日由陸軍總司令部擬製的“黃色進軍計劃”,並構成我們西綫攻勢基礎的那個計劃,纔在更大範圍內為人所知曉。根據那個計劃,我們在西綫迅速戰勝法、英聯軍以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第一個對這個“新計劃”進行報道的大概是英國軍事理論傢利德爾?哈特,他依據的是集團軍群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元帥和我們的作訓處長布盧門特裏特將軍的報告,並以我的名字來命名這個計劃。
因此,我認為,我作為主要參與者,現在應當依靠現有資料,對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作戰計劃的産生過程做一個描述。實際上,這個計劃的基本思想確實齣自我的頭腦。我親筆起草瞭多份備忘錄,由集團軍群司令轉呈陸軍總司令部。我們是想提齣一個進攻作戰的構想,以便能按照我們的觀點在西綫取得決定性勝利。最後,在我已經離開“A”集團軍群參謀長位置後的1940 年2 月終於有瞭一個機會,我親自嚮希特勒陳述自己的思想。這個思想通過集團軍群司令嚮陸軍總司令部提齣後,一直杳無音信,而在我見到希特勒後僅僅幾天,陸軍總司令部就依據我們的思想和建議,擬製瞭一份新的進軍指令!
需要說明的是,集團軍群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將軍以及我的同事布盧門特裏特和特雷斯科夫一直同意我的思想,而且龍德施泰特先生還在我們呈送的報告上親筆簽名,以錶完全贊同和全力支持。沒有他的首肯,我們根本不可能一再嚮陸軍總司令部呈文,以說服他們接受我們的觀點。
對於研究戰史的軍官和曆史學傢而言,對這個圍繞一份作戰計劃所進行的思想上的爭論進行全程分析,或許是值得的。但是,我不想重復介紹集團軍群司令部呈送給陸軍總司令部的呈文,以免使讀者感到厭倦。那些呈文所提齣的要求和理由,對今天已沒有什麼價值,它是專門針對當時那個特定時刻的,當時如果爭取的話還有可能實現。如果想進一步研究西綫攻勢前期的曆史,可以將陸軍總司令部的進軍指令(其中的主要段落)和本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呈文當作基礎資料。
因此,我將首先介紹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的基本作戰思想,然後再解釋我是齣於什麼原因認為陸軍總司令部(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希特勒)的戰略方案是不完善的。接著,我將闡述與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相對立的基本作戰思路,這也是我集團軍群司令部戰略方案的依據。最後,我還要簡單地描述一下,在經過長時間的無謂爭論之後,原來依據集團軍群司令部思路擬定的作戰計劃最後又是如何被修改的——毫無疑問是根據希特勒的指示。
陸軍總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戰計劃
如果根據手頭的陸軍總司令部(和希特勒)的進軍指令,首先對西綫攻勢所采取的基本戰略思想做一個概述,我想這樣來介紹:
陸軍總司令部(根據希特勒10月9日的指令)企圖利用強大的右翼兵力,通過荷蘭和比利時北部,擊潰可能位於比利時的法、英軍隊以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這個強大的翼側突擊應是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主要突擊。它由“N”集團軍級支隊A 和“B”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剋大將)組成,在下萊茵和北艾費爾展開。“B”集團軍群由三個集團軍編成。德軍北翼共計30 個步兵師和快速師的大部(9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相當於德軍在西綫總兵力102 個師的幾乎一半。
“N”集團軍級支隊的任務是擊敗荷蘭軍隊,“B”集團軍群的三個集團軍則從呂蒂希B 南、北兩側,經比利時北部嚮前推進。進攻中,將利用能發揮關鍵作用的強大裝甲兵力,一舉將敵人擊潰。(關於“A”集團軍群的任務,我在下麵再談。)
10月29日,對(10月19日下達的)第一個進軍指令(見附件1)做瞭修改,荷蘭被排除在外。這或許是依據陸軍總司令部的建議。
根據新指令,“B”集團軍群以兩個(第4、6)集團軍為第一綫,另兩個(第18、2)集團軍為第二綫,由呂蒂希兩側嚮前推進。後來,荷蘭再次被納入作戰計劃中,並由第18 集團軍負責對付之。
擔負決定性作戰任務的“B”集團軍群,其南翼安全由“A”集團軍群負責。“A”集團軍群下轄的兩個(第12、16)集團軍共22 個步兵師(但沒有快速部隊),在艾費爾南部和洪斯呂剋展開,經比利時南部和盧森堡嚮前推進。
第12集團軍在“B”集團軍群左翼成梯次配置,隨“B”集團軍群一起推進,以避免“B”集團軍群在進攻中翼側遭敵攻擊。
第16集團軍在通過盧森堡之後,嚮南轉,在薩爾河與色當東部的馬斯河之間,緊貼著馬其諾防綫的北沿構築防禦陣地,以保障整個作戰行動的縱深翼側安全。
“C”集團軍群留下兩個集團軍和第18步兵師,以保障盧森堡邊界至瑞士邊界間西壁工事的安全。第17步兵師和兩個快速師留作集團軍群預備隊。
此次作戰的目標,在10月19日進軍指令的第一條中被作為“總企圖”(根據10月9日希特勒簽署的國防軍統帥部指令)規定如下:
“盡量多地擊潰法軍及其盟軍,同時盡量多地占領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領土,作為未來對英空戰和海戰的基地,以及魯爾區的遼闊前哨地。”
陸軍總司令部在該指令的第二條中,為兩個集團軍群規定的第一個進攻目標為:
“消滅荷蘭軍隊,盡量多地擊潰位於邊境要塞中的比利時軍隊,在比利時北部及中央迅速集中強大,尤其是快速兵團,為強大北翼的繼續推進和迅速占領比利時各港口創造條件。”
在10月29日的修正進軍指令中,陸軍總司令部對“總企圖”做瞭新的界定,使“B”集團軍群的作戰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有瞭擴展:
“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領土上牽製和殲滅盡量多的法軍部隊,為繼續在陸上和空中與英國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在“兵力配置和任務”一節中,陸軍總司令部為“B”集團軍群規定的目標為:
“消滅位於索姆河北部地域的同盟國軍隊,一直突貫至海峽各港口。”
“A”集團軍群的掩護任務雖然大體如前,但實際也有所擴大;它的右翼(第12)集團軍現在需在菲邁及其南部,以盡快的速度渡過馬斯河,通過法國的邊境工事地帶,徑直嚮拉昂方嚮推進。
兩份進軍指令所規定的作戰企圖可大緻概括如下:
利用一次(強大的)右翼突擊,擊潰在比利時的法、英軍,(較弱的)左翼負責對此突擊實施掩護。就地域而言,作戰目標為奪取海峽港口。實施首次打擊後應當如何,指令並沒有指明。
反對意見
這兩份進軍指令中所擬定的作戰計劃,首先給我帶來的對立情緒更多是感情上的,而不是理智上的,這很特彆。陸軍總司令部的作戰企圖,基本是對1914年著名的施利芬計劃的模仿。使我感到羞恥至極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居然無能到除瞭重復一個陳舊的方案之外,再也提不齣另一個良方的境地,盡管它是齣自像施利芬這樣的名人。如果重復一個陳舊的、敵我雙方曾共同經曆過的戰爭計劃,結果會怎樣;況且敵人肯定對這個計劃的重新啓用早有充分準備!因為,任何一個有經驗的軍人都肯定明白,比起1914年對凡爾登—圖爾—南锡築壘防綫來,德國人更不願意也不可能攻擊馬其諾防綫。
提到我在感情上對作戰計劃的惡感,自然是冤枉瞭陸軍總司令部。因為首先,計劃是齣自希特勒,而不是陸軍總司令部;其次,事實上,這個計劃並不是徹頭徹尾地照搬施利芬計劃。一種普遍認為是照搬照套的看法,其中隻有兩點是正確的。第一,1914年像1939年一樣,德國都將進攻重點放在瞭北翼;第二,都必須通過比利時。除此之外,1914年的計劃和1939年的計劃截然不同。
首先,形勢已發生根本性變化。1914年還能像施利芬那樣利用作戰的突然性。盡管不是全部軍隊都需通過比利時,但將德軍大部兵力集中在北翼,當時還是可行的。但是,1939年希特勒的類似企圖無法掩敵耳目。
其次,1914年可以像施利芬所希望的那樣,法國人會提前嚮洛林發動攻勢,從而給我們幫瞭大忙。但是,1939年不可能再希望敵人為我們幫這個忙。敵人會投入強大兵力,抗擊我們取道比利時以及荷蘭的突擊,而且與1914年不同的是,敵人將會采取正麵抗擊的形式。法國人不首先在整個戰綫的中央采取主動,但它可能後發製人,對我們取道比利時的主力實施強大的反突擊。因此說,施利芬計劃決不能簡單重復。
此外,我已經搞清楚瞭,不管是陸軍總司令部還是希特勒,都不曾想完全照搬施利芬計劃的模式。施利芬計劃的主旨在於全麵、徹底地取得對法作戰的勝利。也就是說,利用一次大規模的深遠迂迴,從北麵將敵人包圍,從而將法國北部的敵軍一網打盡,之後經巴黎北部嚮前推進,最終將敵人的全部軍隊壓至梅斯—孚日山—瑞士邊界一綫,迫其投降。為此,要冒在阿爾薩斯遭敵反突擊的風險。同時,希望敵人嚮洛林發動進攻,從而為德軍大規模包圍戰取得全麵勝利助一臂之力。
而在1939 年的作戰計劃中,爭取全麵、徹底殲敵的思想是沒有的。作戰目標十分清楚,是取得對比利時北部同盟國軍隊的局部勝利;同時奪占空間,占領海峽港口,為後續作戰準備基地。
當時的馮?布勞希奇大將和他的總參謀長在擬訂進軍指令時,或許想到瞭毛奇的話,這是毛奇在論述總參謀部一書的引言中談到1870—1871 年戰爭時說的:
“任何一個作戰計劃都不可能準確地預計到與敵主力首次遭遇後的情況。隻有門外漢纔相信,在一次戰局過程中,一個事先決定的、考慮到所有細節直到戰局結束的思想,能夠自始至終地加以貫徹。”
陸軍總司令部如果以此作為其思路的基礎,那它是想在第一目標——取得對比利時北部敵人的局部勝利和占領海峽港口——達成後,為決定是否和如何進行下一步作戰留下餘地。
然而,根據我在措森受領進軍指令時所聽到的,又不得不推斷齣,陸軍總司令部認為在法國戰場上取得全麵勝利的可能性,如果不說絕對沒有,至少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多次對本集團軍群的視察,更加深瞭我的這個印象。集團軍群一再提齣的必須爭取全麵勝利的提示,從來就沒有引起陸軍總司令部的真正注意。同時我也相信,即使希特勒當時也不相信有一舉將法國擊敗的可能性。他可能首先想到的一個事實是,當我們1914年進攻失利後,沒有事先占領對英進行潛艇戰所需要的基地。於是,他現在對占領海峽港口給予瞭極大關注。
現在已經十分清楚,一次像施利芬計劃那樣的一舉全麵擊敗法國的作戰,已是不可能的事。由於上文講到的形勢變化,已經不具備這種前提。但是,如果陸軍總司令部想在局部目標達成後繼續作戰,以求徹底擊敗法國,那麼它就早應將首次作戰列為達成這個最終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先,爭取將北翼敵軍全部殲滅,以便為第二步即殲滅在法國的西方國傢剩餘兵力取得決定性的優勢。其次,為第二步的作戰創造一個有利的前提。
但是,我覺得,現在的作戰計劃無法滿足為實施第二步行動,即達到全麵殲敵的這兩個條件。
德國的突擊集群“B”集團軍群,它的43個師在突擊到比利時境內時,將遭到20個比利時師,如若將荷蘭也包括在內,那就要再加上10個荷蘭師的抗擊。盡管這些師的戰鬥力遠遠低於德軍,但他們可依托(呂蒂希兩側和阿爾貝運河畔)強大的要塞體係或地形障礙(在比利時,有一直通安特衛普要塞的阿爾貝運河,在南部有以那慕爾為軸心的馬斯河築壘綫;在荷蘭,有無數條縱橫的江河),實施頑強低抗。
除這些敵軍外,數天之內,德軍還將遇到法、英軍(全部為裝甲師和摩托化師)的反突擊。他們早已在比利時、法國邊界準備就緒,隨時抗擊德軍。
德國的進攻翼側不再可能像1914年那樣,對敵軍實施一次突然的大規模迂迴包圍。隨著英、法軍的到來,德軍就必須與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進行在某種程度上的正麵較量。首次交戰的勝利隻有靠戰術手段來取得,進攻勝利的戰略基礎已經沒有瞭。
如果敵軍指揮巧妙,可以避免在比利時全部被殲的命運。即使敵人未能守住安特衛普—呂蒂希—馬斯河(或瑟穆瓦河)築壘綫,也必須估計到敵人仍能保持一定戰鬥力,退至索姆河下遊彼岸。在這裏,他們可以利用強大預備隊構築一條新的防綫。而到此時,德軍的進攻銳氣也被一路削弱。而“A”集團軍群就其兵力而言,也無力阻止敵人構築一條由色當東部馬其諾防綫頂端至索姆河下遊的防綫。這樣,德軍就陷入瞭與1914年鞦季作戰結束之後相類似的處境。唯一的收獲是占領瞭海峽沿岸一個寬大的海岸基地。除此之外,既未能消滅比利時境內的敵軍,從而爭取到實施決戰的足夠優勢,也未能為下一步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由陸軍總司令部計劃的作戰隻能是一個局部勝利,彆無其他。
事實上,1940年由於“B”集團軍群指揮高超,給比利時境內的敵人以毀滅性打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被迫投降,盡管我們對德軍指揮和裝甲
兵團的戰鬥力充滿信心,但這樣一個結果事先還是無法考慮到的。但是如果敵方指揮巧妙一些,也不會齣現這樣的結果。
敵人在比利時北部遭到的慘敗,其原因應歸結於我們後來對作戰計劃做瞭修正,使在比利時作戰的敵人後方聯係全部被我“A”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切斷,並被迫撤離索姆河。
最後,還有一件事是陸軍總司令部的作戰計劃沒有想到的:果敢堅定的敵軍指揮所具有的戰鬥力。他們並不缺少這樣的指揮,尤其像甘末林將軍這樣的人物,即使在我們這裏也享有很高聲譽。戰前貝剋將軍拜訪他時,就留下瞭良好印象。
敵軍果敢的指揮有可能阻止德軍取道比利時的突擊,同時對德軍南翼部隊的北翼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反突擊。即使原本計劃支援比利時和荷蘭的兵力已投入比利時,他們也能為實施這樣的反突擊集中50—60個師——當然會削弱馬其諾防綫的駐軍。在此期間,嚮西挺進的“B”集團軍群離海峽或索姆河口的距離愈近,敵軍對德軍北翼縱深的反突擊就愈加有效。“A”集團軍群的22 個師能否阻止敵人的反突擊,難下定論。但不管怎麼說,作戰行動如果照此發展,那就難以為爭取在西綫戰場贏得最終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A”集團軍群司令部的計劃
上文講到的我在研究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時想到的反對意見,構成瞭我們數次嚮陸軍總司令部呈文,力促接受我們的作戰觀點的基礎。這其中難免或多或少有些重復,所以我想將與陸軍總司令部作戰企圖相對立的觀點,簡單地加以概括。
1. 西綫攻勢的目標必須是在陸上尋求決戰。像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所提齣的局部目標,無論就政治付齣(破壞三國的中立)還是軍事付齣而言,都不盡閤理。德軍在歐洲大陸的攻擊力,對我們來說是決定性要素。為瞭局部目標將其消耗掉,實不可取,況且已考慮到瞭蘇聯的因素。
2. 我們的進攻重點必須放在“A”集團軍群,而不是“B”集團軍群。計劃中的“B”集團軍群的突擊將會與預有準備的敵軍正麵遭遇。進攻也許會取得初期戰果,但最終會停止在索姆河畔。真正有希望的是,“A”集團軍群經阿登山地(敵人認為我決不會在此處使用裝甲部隊)對敵實施一次突然襲擊,繼而嚮索姆河下遊推進,在索姆河前方將敵人投入比利時的軍隊退路切斷。僅僅通過這一手段,就有望將位於比利時的敵軍北翼全殲,從而為在法國贏得最終勝利創造前提。
3. 這既是我們的主要希望,同時也是德國攻勢的主要危險所在。
如果敵人處置得當,它會避免在比利時實施對其不利的決戰,有可能撤到索姆河彼岸。同時集中所有兵力對我南翼實施一次大規模反突擊,力圖將在比利時境內或下萊茵前方的德軍主力閤圍。盡管我們不大相信法軍統帥部會采取如此大膽的做法,其盟國也肯定不會贊成,但我們不能不考慮到這種可能性。
但是,一旦我們取道比利時北部的攻勢在索姆河下遊受挫,敵人至少會成功地利用其預備隊建立一條綿亙的防綫。這條防綫可能始自色當東部馬其諾防綫西北端,利用埃納河和索姆河的江河障礙,直至海峽。
為防止此種情況的發生,對敵軍在我南翼即馬斯河兩側或馬斯河與瓦茲河之間的展開,必須在其初露端倪時就予以粉碎。必須割裂敵人在這一地域的防綫,為我們將來迂迴馬其諾防綫創造條件。
4. 必須以“A”集團軍群為整個作戰行動的重點。盡管齣於地域原因,起初在“B”集團軍群方麵投入較多的師,但“A”集團軍群不能隻配屬兩個集團軍,而必須是三個集團軍。
其中,一個集團軍經比利時南部,渡過馬斯河,之後繼續嚮索姆河下遊突擊,從背後攻擊“B”集團軍群當麵的敵軍。另一個集團軍必須嚮西南方嚮推進,任務是粉碎敵軍集中兵力旨在馬斯河西部地域攻擊我南翼的任何企圖。第三個集團軍按計劃在謝爾剋—穆宗之間的馬其諾防綫以北組織防禦,以掩護整個作戰行動的縱深翼側。
因作戰重點由“B”集團軍群轉到“A”集團軍群,為此要求:
首先,另外準備一個集團軍(鑒於空間的原因,該集團軍在我們的攻勢取得進展後再投入使用,但必須事先做好準備);
其次,需要強大的裝甲部隊。
這就是我們集團軍群司令部多次嚮陸軍總司令部呈文的要點。

前言/序言

作者前言
這本書是一個軍人的記述。我有意避開對政治問題或與軍事沒有直接關聯的事件的闡述。人們或許記得英國軍事著作傢利德爾?哈特的一句話:
“此次戰爭中的德國將領們無論在什麼地方,都稱得上是他們這一職業中的成功産品。如果他們能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深的理解力,會更優秀。但是,如果他們成為哲學傢,那也就不再稱其為軍人瞭。”
我盡量不從事後的角度,而是以當時的眼光描述我的親身經曆、個人所想和自己的決斷。寫此書的人不是曆史學者,而是一個親曆這些事件的人。盡管我努力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當時的事、人及其決定,但仍是一個當事者的主觀判斷。盡管如此,我依然希望我的記載對於曆史學傢們不無價值。因為,他們即使依靠檔案和文件也無法獲得事情的真相。最重要的東西,即當事者的想法和判斷,很少存在於檔案或戰時日誌中,即使有也絕不會完整。
在敘述1940 年西方戰局計劃的形成時,我偏離瞭馮?澤剋特大將提齣的“總參謀部軍官要甘做無名英雄”的準則。我認為,在西方戰局計劃早已成為眾人研究對象之後——我個人並沒有介入——我可以將其公之於眾瞭。是我過去的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元帥以及我的作訓處長布盧門特裏特將軍,將這個計劃的來龍去脈講給利德爾·哈特的(可惜我本人並不認識利德爾?哈特)。
當我在描述軍事問題和事件時,也插入瞭個人的東西,這是因為個性的東西在戰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書的後幾章中缺少瞭這種個人的迴憶,原因是那段時間裏憂慮和責任的重負使我無暇顧及其他。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擔負的職務,使我基本上是從高級指揮官的立場去看待所發生的事件。我隻是希望我的描述不要使大傢忽視瞭,決定性的東西是德國軍人的忘我、勇敢、忠誠和盡職,以及各級指揮官的責任感和能力。正是這些素質使我們贏得瞭勝利。也正是憑藉這些品質,使我們能夠與占壓倒優勢的敵人對壘。
同時,我也藉撰寫此書的機會,嚮在戰爭初期擔任我的司令的馮?龍德施泰特元帥緻以謝意,他對我一直充滿信任;我還要對曾在我指揮下的全體各級官兵,以及我的助手,尤其是我的參謀長和參謀們錶示感謝。
最後,要感謝在撰寫這本迴憶錄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人,他們是:我過去的參謀長布塞將軍,以及我的參謀馮·布盧姆勒德爾、艾斯曼和安努斯;此外,還有建議我撰寫這本迴憶錄的格哈德·京特先生,嚮我提供寶貴幫助的弗雷德?希爾登布蘭德先生,以及為該書繪製地圖的馬特訥先生。
曼施泰因(簽名)



用戶評價

評分

搞活動買的,還沒看,包裝很好,書是塑封的,快遞也很贊,第二天就送到瞭。希望以後能多搞類似的活動,還有好多想買的書沒買呢。

評分

聽人介紹,立即買來看看,早上定的貨下午就到瞭。

評分

不錯,還沒細看,紙張不錯。。

評分

經常網購,總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覺寫評語花掉瞭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時間裏,我總是不去評價或者隨便寫寫!但是,我又總是覺得好像有點對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賣傢客服,

評分

經典書,閑時翻翻,不錯。

評分

書籍很好很不錯 而且還很便宜,送貨很及時~

評分

二戰德軍三大文件,一口氣都買瞭迴來。

評分

包裝完好,快遞小哥速度,給一萬個贊

評分

不錯,物流很快,紙質也不錯,活動給力,可以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