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關頭——沙子鎮土傢族生計方式變遷的人類學考察

沙子關頭——沙子鎮土傢族生計方式變遷的人類學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田阡 著,田阡 編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土傢族
  • 生計方式
  • 變遷
  • 沙子鎮
  • 地方誌
  • 田野調查
  • 文化人類學
  • 社會變遷
  • 民俗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知識産權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5130343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05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4
字數:59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將分析瞭重慶市石柱土傢族自治縣沙子鎮的自然生態與社會背景為邏輯起點,分彆從婚姻傢庭、傳播與交際、養老與教育、藝術與信仰等角度探討瞭調查點土傢族農民生計方式的變遷,並重點選取瞭興隆村、臥龍村等數個村落進行瞭個案研究,重點關注瞭在現代化、全球化大背景下,日漸空心化的少數民族鄉村地區,其民眾是如何適應變遷的時代環境,對生計方式采取何種選擇的,是一本基於大量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和數據的人類學考察報告。

作者簡介

田阡, 人類學博士,教授。1973年齣生於湖北荊州。曾先後就讀於武漢大學、中南民族大學、中山大學。現任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係主任、西南大學城鄉統籌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信訪與統籌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國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所所長。入選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兼任教育部民族教育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南大學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國傢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子課題、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多項課題。獲省部級人文社科奬勵二等奬一項。擔任《華人應用人類學學刊》執行編輯、《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編委。在《人民日報·理論版》、《新華文摘》等專業學術刊物以及人民齣版社等齣版有關於族群與區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流域研究等方麵的論文和專著。

目錄

目錄
導言1第一章沙子鎮概述8
第一節生態空間8
第二節交通區位與行政沿革21
第三節人口及其變遷30
第四節小結:農民之於自然地理與社會地理46第二章婚姻與傢庭的建立50
第一節婚姻之擇偶50
第二節愛情:婚姻中的情感因素64
第三節通婚圈及其他婚姻限製75
第四節婚姻締結的儀式過程94
第五節分傢:一個新傢庭的建立105
第六節小結:婚姻傢庭中的自由、民主以及情感116第三章信息傳播與新交際:一些新的社會需求119
第一節傳統的人際傳播119
第二節以電視為主的大眾傳播131
第三節新媒體:互聯網和手機145
第四節小結:媒體的力量169第四章“雜”的農民生計:以龍泛溪為例173
第一節時空安排:農業生計中的時令與空間173
第二節生産工具與肥料變革188
第三節“雜”的農作物及其種植方式198
第四節副業:傢庭的日常養殖220
第五節勞務經濟:以勞動直接換取現金229
第六節小結:“雜”的農民生計238第五章失地農民的生存睏境:以興隆村馬欄組為例241
第一節興隆村及其失地的現實242
第二節土地之變252
第三節農民的傢庭開支267
第四節勞動力轉移:新生計及其睏境281
第五節小結:失地農民的生存睏境295第六章趨於商品化的農民生計:以栗新地區臥龍村為例298
第一節栗新地區及農民生計概述299
第二節半個世紀以來的栗新經濟307
第三節新探索:黃連之外的商品農業321
第四節小結:山區農業的商品化之路及其挑戰333第七章農民的孩子:教育生活及其變遷335
第一節由多到少:1949年以後沙子鎮學校的變遷335
第二節村小消失:集中辦學之憂348
第三節學校與傢庭:從熟悉到陌生365
第四節結語:變遷中遺失的公平375第八章農村老人們的生活379
第一節老人的基本情況:以龍泛溪為例380
第二節何以生存:老人們的經濟來源395
第三節無以停歇:老人們的勞作生活408
第四節起居與疾病:誰來照顧他們421
第五節小結:餘熱的力量430第九章傳統藝術與信仰:職業化與消失的雙重趨勢 434
第一節孝歌:獻給亡者的最後樂章435
第二節嗩呐:用途更廣的演奏藝術456
第三節錶演藝術:以舞獅、舞龍和擺手舞為代錶468
第四節信仰:民間思想的變遷484
第五節小結:傳統的三種走嚮500第十章結語504參考文獻511後記516

前言/序言


《歲月織錦:西南古鎮的遷徙與遺忘》 序章:時空的低語 在廣袤的中國西南,群山連綿,雲霧繚繞,隱藏著無數古老的村落和不為人知的曆史。這些地方,如同被時間遺忘的角落,卻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與故事。它們是中華文明的肌理,是人類社會演變的縮影。而《歲月織錦》一書,正是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探尋其中一個古老聚落的生命脈絡,通過對一個特定社群的細緻觀察,摺射齣整個地域乃至更廣闊社會變遷的宏大畫捲。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個驚心動魄的事件,也非追溯某個顯赫的傢族傳奇。它所關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承受、悄然改變的尋常百姓。作者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為根基,以細膩的筆觸,將目光投嚮瞭一個位於偏遠山區的古鎮,那裏曾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也是近代以來社會變革風暴的親曆者。 第一章:古鎮的輪廓——地理人文的凝視 故事的開端,是這座古鎮的地理畫像。它坐落在蜿蜒的河流之畔,依山而建,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這裏的山巒峻峭,卻孕育瞭肥沃的土地;這裏的河流湍急,卻滋養瞭代代生息的居民。作者首先描繪瞭古鎮獨特的地理環境,勾勒齣它在自然法則下的生存圖景。 然而,地理僅僅是故事的舞颱。真正讓這座古鎮擁有靈魂的,是居住在這裏的人們。他們並非來自單一的族群,而是曆經歲月的遷徙與融閤,形成瞭獨特的社群結構和文化習俗。作者深入挖掘瞭古鎮的曆史淵源,探究瞭不同民族在此地紮根、交織的過程。在這裏,古老的圖騰與新的信仰並行,傳統的祭祀與現代的生活方式共存。 本書將重點呈現古鎮居民的物質生活,從他們的衣食住行,到他們的農耕方式、手工藝製作,都進行瞭細緻的描寫。那些世代相傳的技藝,那些樸實無華的物件,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是解讀當地文化密碼的鑰匙。作者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捕捉,試圖還原一個真實可感的古鎮生活圖景。 第二章:時間的漣漪——傳統生計的脈絡 在近代社會的劇烈變革到來之前,這座古鎮的人們,依照著世代相傳的節奏,過著相對穩定而自足的生活。他們的生計方式,緊密地與自然環境相呼應,也深深地烙印著傳統的文化印記。 作者將著重探討古鎮居民的傳統農業生産。他們如何開墾土地,如何種植作物,如何應對自然的挑戰?書籍將詳細描述當地的農耕技術,包括耕作方式、灌溉係統、作物種類以及與之相關的農時節令。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當地居民與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 除瞭農業,手工業也是古鎮居民重要的生計來源。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傳承百年的手藝,例如編織、木工、陶藝,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特色工藝。作者將深入瞭解這些技藝的製作過程,探究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和經濟價值。這些手工製品,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身份的象徵,是情感的載體。 此外,傳統的商業貿易和物資流通方式也將是本書探討的重點。古鎮作為區域性的集市,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當地居民如何進行商品的交換?他們的貿易網絡又延伸至何處?這些問題,將幫助我們理解古鎮在更廣闊經濟體係中的位置,以及傳統商業模式的運作機製。 第三章:時代的洪流——生計變遷的軌跡 然而,任何一個與世隔絕的角落,終將無法迴避時代變遷的腳步。《歲月織錦》的核心,在於揭示這座古鎮居民在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生計方式所經曆的深刻變化。 本書將深入分析一係列外部因素對古鎮生計模式的影響。例如,國傢政策的調整、市場經濟的引入、交通網絡的拓展、教育體係的普及,以及外來文化的滲透,都可能對當地的傳統生産方式造成衝擊。作者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和訪談,展現這些宏觀因素如何在微觀層麵,改變著居民的日常生活。 其中,農業生産方式的轉變將是重點關注的對象。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是否被現代化的種植技術所取代?土地所有權和利用方式是否發生瞭變化?農民的收入來源是否多樣化?這些問題的探討,將反映齣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 手工業的命運,也將是書中一個重要的章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大量廉價的工業品湧入市場,許多傳統手工藝麵臨著被淘汰的危險。本書將記錄那些堅守傳統技藝的匠人,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睏境與挑戰。同時,也可能展現一些手工藝如何通過創新和轉型,找到瞭新的生存空間。 商業貿易模式的變遷,同樣是本書不可或缺的部分。從傳統的集市交易,到現代的連鎖商店和電子商務,古鎮的商業生態發生瞭怎樣的演變?居民的消費習慣和商品流通渠道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影響著經濟活動,更觸及著居民的社會關係和生活方式。 第四章:遷徙與留守——人與土地的情感交織 生計方式的變遷,必然伴隨著人口的流動。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一部分年輕人選擇離開古鎮,前往城市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而另一部分人則選擇留守,繼續守護著祖輩的土地和傢園。《歲月織錦》將深入探討這種人口遷徙現象。 本書將分析年輕人外齣務工的原因,他們在外麵的世界經曆瞭怎樣的打拼?他們與傢鄉保持著怎樣的聯係?他們對傢鄉的未來又有著怎樣的期許?這些問題,將展現當下中國農村勞動力遷移的普遍圖景。 同時,本書也將關注那些選擇留守的居民。他們為何選擇留下?他們又以何種方式維係著古鎮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是否與外齣務工者有所不同?對於留守群體,特彆是老人和兒童的關懷,將是本書的一個重要視角。 作者還將探討這種遷徙和留守所帶來的情感影響。傢鄉的觀念在代際之間如何傳承?親情、友情和社會關係在人口流動中又發生瞭怎樣的重塑?這種人與土地之間復雜而深厚的情感聯係,將是本書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 第五章:記憶的遺存與新生——文化的傳承與重塑 生計方式的變遷,不僅僅是經濟層麵的改變,更深刻地觸及瞭文化的傳承與重塑。當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漸淡齣,古鎮的文化基因又將走嚮何方? 本書將關注古鎮的傳統習俗、節日慶典、民間藝術、口頭文學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狀。在現代化衝擊下,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否正在麵臨失傳的危機?作者將通過對一些關鍵性文化元素的記錄,展現傳統文化的韌性與脆弱。 同時,本書也將探討文化的新生與融閤。隨著外來文化的湧入,古鎮的居民在接受和適應的過程中,是否産生瞭新的文化形式?傳統文化是否以新的麵貌融入瞭現代生活?例如,一些古老的節日習俗,是否在新的社會背景下被賦予瞭新的意義? 作者還將審視古鎮在旅遊開發中的角色。旅遊業的興起,一方麵為古鎮帶來瞭經濟發展的機遇,另一方麵也可能對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態造成衝擊。本書將客觀分析旅遊開發對古鎮居民生計和文化帶來的雙重影響。 終章:未盡的敘事——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展望 《歲月織錦》並非一個簡單的故事的結束,而是一個曆史片段的呈現。本書的結尾,將再次迴到古鎮的宏大背景,審視它在整個中國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將總結古鎮居民在生計變遷中所展現齣的智慧與韌性,以及他們在麵對巨大衝擊時所付齣的努力。本書旨在引發讀者對於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的深刻思考。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一個具體社群的細緻描摹,更在於它所提供的洞察力。它讓我們看到,在國傢宏大的敘事背後,是無數普通人的生活軌跡,是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適應與創造。 《歲月織錦》希望通過對一個古老聚落生計方式變遷的考察,為理解更廣闊的社會變革提供一個微觀的視角。它提醒我們,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參與書寫著曆史的宏偉篇章。而那些古老的低語,那些被時間織錦般纏繞的歲月,將永遠在山巒間迴響,在人們心中流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寫實,仿佛作者本人就是當地的一員,用一種近乎“局內人”的視角來記錄和反思。我欣賞它那種不帶批判色彩的“在場感”。例如,書中描繪的傢庭結構調整場景,沒有使用任何激烈的修辭或預設立場的價值判斷,而是冷靜地呈現瞭新舊模式碰撞時産生的微妙張力。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經濟模式轉型的壓力下,傳統傢庭倫理是如何被一點點地稀釋和重構的。這種近乎紀錄片式的描摹,要求讀者必須放下既有的偏見,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那些看似不閤時宜的生活方式。對於長期關注鄉村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樣本,展示瞭如何在高密度的社會調查基礎上,依然保持文本的鮮活度和可讀性,避免瞭純粹的數據堆砌。

評分

這本書的引文和腳注係統做得非常紮實,體現瞭作者在資料搜集上的極大投入,這對於任何希望在此基礎上進行後續研究的學者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成功地將大量的學術理論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個案分析之中,使得理論不再是懸浮於空中的概念,而是成為瞭解釋眼前所見現象的有力工具。例如,書中對“社會資本”的討論,不是停留在定義層麵,而是通過具體的人際網絡互動場景,展示瞭這些看不見的聯係是如何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或失效的。這種“理論在田野中誕生並被驗證”的寫作路徑,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學術信服力,也為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例,展示瞭如何以科學的態度去理解復雜的人類社會現象,而不是簡單地進行價值判斷。

評分

我對這本書最深刻的體會在於其理論框架的巧妙構建與實際觀察的完美結閤。它成功地在宏大的社會變遷敘事下,錨定瞭一個微觀的、具體的人類群體,展示瞭“大曆史”是如何作用於“小生活”的。書中對於某個特定習俗的消亡或演變,進行瞭跨越數十年的追蹤記錄,這種時間維度的拉伸,極大地增強瞭研究的說服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變遷動因時所展現齣的復雜性視角,沒有簡單地將變化歸因於單一的外部衝擊,而是深入剖析瞭內部的張力、代際間的觀念差異以及個體在麵對時代浪潮時的能動性選擇。這種多層次的解釋結構,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社會學和人類學交叉研究的認識邊界,讓我意識到,每一次“發展”的背後,都潛藏著無數被犧牲或重塑的價值體係,值得我們保持審慎的敬畏之心。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人文溫度實現瞭罕見的平衡。它沒有沉溺於過往的田園牧歌式想象,而是直麵瞭現代化進程帶來的陣痛與重塑。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對資源分配不均現象的關注,那不僅僅是經濟學上的考量,更深入到瞭傢族權力結構、性彆角色定位等深層次的社會互動之中。書中對某些傳統技能失傳的描述,讀起來讓人心頭一緊,那份對文化遺産流逝的無力感,通過冷靜的文字被精準地傳達瞭齣來。這種對“失去”的細緻記錄,使得全書的基調雖然是考察“變遷”,但其底色卻是對“留存”的深切關懷。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想,當我們贊美進步時,我們究竟是以誰的成本為代價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對話起點。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穩而內斂,封麵的設計采用瞭質樸的土黃色調,仿佛能從指尖感受到書頁中流淌齣的曆史的厚重感。在內容上,我特彆關注到作者在田野調查中展現齣的細膩觀察力,那些對於日常生活細節的捕捉,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一個特定地域社區的脈搏。比如,書中對當地傳統手工藝品製作流程的詳盡描述,不僅僅是技藝的羅列,更是對人與物之間情感聯結的深刻挖掘。這種紮實的田野工作,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堅實的地麵支撐,避免瞭空泛的理論推演。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篇學術報告,更像是一次有溫度的文化行走,對人類如何適應和塑造環境有瞭更直觀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瞭得,敘事節奏張弛有度,該嚴謹處嚴謹,該抒情處又不失人文關懷,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社會變遷主題變得引人入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