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抑郁打败你

别让抑郁打败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瑞洁 著
图书标签:
  • 抑郁症
  • 心理健康
  • 自我疗愈
  • 情绪管理
  • 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
  • 抗抑郁
  • 心理自助
  • 个人成长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54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46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会寻求幸福,只要有正确的方法,走出抑郁并不是难题。
  别让抑郁打败你,别让抑郁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内容简介

  《别让抑郁打败你》从抑郁的成因、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征、抑郁症后果等方面向人们揭示了抑郁的“真面目”,同时它也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赶走抑郁的方法,包括心态、生活、精神、处事方式等各个方面,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彻底摆脱抑郁症的治疗体系,让抑郁无处可藏。

作者简介

  张瑞洁,心理咨询师,本科文化,长期关注抑郁症,并深入研究探讨相关议题,诸如:校园青少年常见之精神疾病、抑郁症与遗传之关系、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失眠问题等。

目录

第一章 抑郁是一种能治好的病
第一节抑郁症是心理出了问题/3
第二节抑郁症常见的症状有哪些/5
第三节抑郁症患病的原因全揭秘/8
第四节抑郁症对身体有什么危害/12
第五节抑郁症与神经衰弱的关系/14
第六节抑郁症不是一般的发愁/16
第七节抑郁与焦虑的区别/17
第八节如何正确对待抑郁症/19
第二章 抑郁症常见的类型有哪些
第一节抑郁性神经症/25
第二节内源性抑郁症/28
第三节反应性抑郁症/32
第四节继发性抑郁症/34
第五节非心因性抑郁症/36
第六节隐匿性抑郁症/37
第七节躁狂性抑郁症/39
第三章 抑郁症的判断及心理治疗
第一节你需要心理治疗吗/45
第二节测一测自己的抑郁程度/46
第三节抑郁症的自我检查/48
第四节如何对抑郁症进行心理治疗/49
第五节认知疗法/50
第六节行为疗法/53
第七节森田疗法/54
第八节有趣的其他心理治疗方法/57
第四章 抑郁的时候,学会对抗
第一节抑郁是一个幻想的“怪胎”/63
第二节威利?卡瑞尔的抗抑郁万灵公式/64
第三节根据平均率告别抑郁/68
第四节在忙碌中摒弃抑郁/71
第五节保持健康的心理,根治抑郁/75
第六节勇敢直面现实的生活/78
第五章 改变从认识自己开始
第一节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85
第二节对于情绪,要学会控制/86
第三节解铃还须系铃人/87
第四节让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快乐/89
第六章 放飞心情,让阳光照进心灵之门
第一节试着打开自己的心灵/97
第二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98
第三节生活中充满快乐的元素/109
第四节给自己多储蓄些“抗挫力”/113
第五节心理快乐法/113
第六节消除抑郁14法/114
第七节赶走你的不高兴/115
第七章 青少年有抑郁倾向怎么办
第一节关注青少年的成长/119
第二节正确调节中学生的抑郁症/121
第三节如何对待“高三抑郁症”/130
第四节大学生的抑郁症及其调节/132
第五节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状况调查/138
第八章 正确调节男人的抑郁心理
第一节男人难做/145
第二节男人也会患抑郁症/148
第三节预防男性的“产后抑郁症”/150
第四节男性更年期也可能导致抑郁症/152
第九章 正确调节女人的抑郁心理
第一节现代女人也抑郁/157
第二节职业女性压力巨大/158
第三节白领女性易患“产前抑郁症”/160
第四节产后抑郁症的调节/162
第五节女性特有的更年期抑郁症/166
第六节秋季女性抑郁症的调节/169
第十章 老年人的抑郁症及调节
第一节老年抑郁心理的一般常识/173
第二节“空巢”老人最容易患抑郁症/179
第三节“离退休抑郁症”的正确调节/180
第四节中风后抑郁症的调节/182
第十一章 其他抑郁心理及其调节
第一节星期天抑郁症/187
第二节双面人的“微笑抑郁症”/188
第三节失恋也可能带来抑郁/189
第四节摆脱“下岗抑郁症”/190
第五节“落榜抑郁症”的预防/191
第六节媒体工作者易患抑郁症/193
第七节家庭暴力引发抑郁/194
第八节过分虚荣也可能导致抑郁症/195
第十二章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第一节抗抑郁药物小常识/199
第二节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206
第三节抑郁症的药物长期治疗/207
第四节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利弊/211
第五节中药治疗抑郁症/211
第六节同医生沟通要顺畅/213
第十三章 电休克治疗抑郁症
第一节电休克治疗的适用症状/217
第二节电休克治疗的禁忌症/217
第三节电休克治疗的副作用及并发症/218
第四节治疗前的准备/218
第五节电休克疗法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218
第十四章 抑郁症的自然治疗
第一节天然的抗抑郁处方/223
第二节眼睛也可以消除抑郁/225
第三节改变饮食习惯抵抗抑郁/226
第四节光照疗法/228
第五节芳香疗法/229
第六节锂盐疗法/230
第七节其他小窍门/232
尾声 关怀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第一节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和生活/237
第二节对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护理/238
第三节对抑郁症患者的医院护理/239

精彩书摘

  一、抑郁症:人类心灵的感冒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感冒,是人类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人的身体经常会感冒,同样,人的心理也经常会患“感冒”,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罢了。专家习惯于把抑郁症称作“人类心灵的感冒”。
  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而需要治疗的抑郁症,尽管大部分人的抑郁症发作后不经治疗也能在3~6个月内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人感到抑郁时可以不用管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很多人都会经历失业、离婚、失去心爱的人或其他种种痛苦。比如,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再也不存在了;我们最爱的人,再也不能回到我们身边了。每当这些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悲伤、痛苦甚至绝望。通常,由这些明确现实事件引起的抑郁和悲伤,是正常的、短暂的,有的甚至有利于个体的成长。但是,有些人的抑郁症并没有十分明确、合理的外部诱因;另外一些人,虽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负性生活事件,但是,他们的抑郁症状持续得很久,远远超出了一般人对这些事件的情绪反应,而且抑郁症状日趋恶化,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是这样,那么很可能他们已经患上了当今世界第一大心理疾病——抑郁症。
  抑郁,英文为depression,中国港、台地区及大陆部分文献也翻译为抑郁。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抑郁”都已经存在了很多个世纪。在中国古代的中医文献中,早就有“郁症”这一类别。但是今天广义上的“抑郁症”其实指的是一大类心理障碍,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包括许多不同的障碍,其中主要有重性抑郁症和慢性抑郁症,其他还有抑郁性神经症、反应性抑郁症、产褥期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等等。狭义上的抑郁症是指重性抑郁症。国外的诊断标准已经把抑郁性神经症归于情绪障碍,而在国内的标准CCMD-2中,仍把抑郁性神经症和重性抑郁症区别开来。
  如果非要给抑郁症下个定义,那么,可以这么说,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这种障碍可能从情绪的轻度不佳到严重的抑郁,它有别于正常的情绪低落。对于普通人来说,从其症状入手,是认识抑郁症的最好办法。
  二、抑郁症:第一号心理杀手
  抑郁症的患病率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患者常有痛苦的内心体验,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自杀率高达12%~14%。在自杀者中,60%左右的人患有抑郁症,所以抑郁症被称为“第一号心理杀手”。
  广州一位曾经发誓要珍惜宝贵的生命,用一切办法劝阻别人结束生命的人——陈云清,最后竟然悬梁自尽。陈云清是《珍惜生命——论中国的自杀问题》的作者。这本洋洋十万言研究自杀问题的著作,列举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当前形形色色的自杀事件,分析了自杀的类型、性质以及应该采取的态度。他还是我国第一个防治自杀机构——广州市“培爱”防治自杀中心的组织者和负责人。
  那么,陈云清为什么会走上自尽之路呢?
  一位心理专家说:“求生是人的本性,毁灭自己的生命,不论有多少理由,都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精神支柱崩溃的表现。”
  陈云清是一位研究防治自杀问题的专家,但他的自杀,并不奇怪,因为他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导致自杀概率最高的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绪持久地低落,万念俱灰。病情越重,越不愿治疗,更不能指望他个人的力量战胜抑郁症,因为它是一种病;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并不能避免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出现。目前,全世界有2亿人患有抑郁症,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抑郁症常侵袭优秀人才。美国著名抑郁症问题专家史培勤说:“这种疾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历史名人中,如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都患过抑郁症。英国王妃戴安娜,一生中患过4次抑郁症,多次自杀,心理医生为她治疗了2年。”
  受煎熬于抑郁症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不少的患者,长期“夜不能寐”,或陷入原因不明的突发性睡眠障碍,被误诊为“神经衰弱”而久治不愈;患者存在各种躯体症状,服用多种药物而无效果,却未想到这是“隐匿性抑郁症”。儿童和青少年中,抑郁症患者亦为数不少,常表现为学习困难、成绩不佳和情绪障碍,家长与教师应对此加以重视。
  不要以为抑郁症患者必然会表现出情绪低沉、抑郁或外表特征明显,“一看即知”。事实上,许多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常常外表如常,而内心十分痛苦。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称抑郁症为“黑狗”,他以亲身体验告诉公众:“要是‘黑狗’开始咬你,千万不要置之不理,要是严重的征象已经持续了数周,而且还有自杀念头的话,那就该赶快去看医生。”
  广州著名心理专家施梦娟说:“凡有悲观、消沉与自杀意念的人,不要简单地认为是‘思想问题’,亲友及社会都要理解及关心他们,警惕‘抑郁症’的可能,及早诊治。所幸的是,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很好,对绝大部分患者都有疗效。”
  抑郁症会使人觉得疲乏无力、无价值感、无助和绝望,其实,这些症状并非全部由精神刺激所致。最新国际医学研究表明:以血清素为主的大脑“生物胺”相对或绝对不足,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故而积极而有效的抗抑郁剂治疗,会逐渐地使抑郁症的患者恢复健康。现代医治抑郁症的药物,已发展至第4代和第5代,通过3个月治疗,约90%以上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当然,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世间只有爱能治愈心灵的创伤,而宽容和理解,便是爱的桥梁。只要爱心不死,明天的太阳就永远不会陨落。
  ……

前言/序言

  此前,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这个话题就是“抑郁”。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面临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于是,一部分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从2003年香港影星张国荣的纵身一跃,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抑郁症被曝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抑郁症患者的行列,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它可以导致患者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状会反复发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另外,抑郁症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杀的想法,15%~20%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所有的自杀者中,60%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造成的。
  国际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5%~10%。据研究,在人生旅途中,人们至少会患上一次抑郁症,但是患上抑郁症的人大多数“身在病中不知病”,只有25%的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美国方面的有关研究认为,到了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世界继心脏病之后使人丧失工作能力的第二大原因。
  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抑郁的情绪正在蔓延呢?
  失眠、沮丧、倦怠、哭泣、没胃口、对未来没有信心、对生活提不起精神、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在遭到巨大压力、生活形态的改变后,你是否也常为这样的情绪感到困扰呢?
  如果有,那么你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了。本书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纠正人们对抑郁症认识的种种误区开始,使人们能够正确地对待抑郁症,进而从抑郁症的常识、调节和治疗等角度出发,尽可能详尽地使人们了解抑郁症,帮助人们走出抑郁的沼泽、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心海导航:拨开迷雾,寻回生命的色彩》 一、 触及灵魂的叩问:当世界褪去色彩 你是否曾感到,生活如同一潭静止的湖水,波澜不惊却了无生趣?日复一日的重复,压得人喘不过气,曾经的热情如同被遗忘的旧物,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清晨醒来,迎接你的不是阳光的温暖,而是沉重的倦意,连最简单的起床动作都变得无比艰难。窗外的鸟鸣婉转,在耳边却如同刺耳的噪音,世界的喧嚣似乎与你无关,你被一层无形的壁垒隔绝开来,独自陷在一方灰暗的空间。 你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活的意义。那些曾经让你心动的美好,如今看来都显得遥不可及,甚至虚伪。社交活动成了一种负担,每一次的谈笑风生都像是精心排练的戏剧,而你早已厌倦了扮演那个“正常”的角色。独处时,脑海中翻腾的不是宁静的思绪,而是挥之不去的负面情绪,它们如同藤蔓般缠绕,让你窒息。你感到孤独,即使身处人群,内心深处依然渴望理解,渴望一个能真正读懂你眼神里那份疲惫和无助的人。 你发现自己对过去的热爱失去了兴趣,曾经让你欣喜若狂的爱好,如今变得索然无味。阅读不再能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音乐也无法触动你的心弦,就连美食也失去了往日的滋味。你开始回避与他人的交流,担心自己的情绪失控,担心别人察觉到你内心的脆弱。你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更害怕自己被世界彻底抛弃。 你发现自己的身体也发出了警报。失眠成了常态,夜晚辗转反侧,思绪万千,白天却又昏昏欲睡。食欲不振,身体日渐消瘦,或是暴饮暴食,体重忽上忽下。疲惫感如影随形,即使休息再久也无法恢复精力。偶尔会有莫名的身体疼痛,像是身体在用无声的语言呐喊,却又找不到病灶。你开始感到恐慌,这种由内而外的变化,让你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你是否也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却迷失了方向?是否曾感到被世界遗弃,孤立无援?是否曾努力挣扎,却发现自己越陷越深?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停下脚步,静静地翻开这本书。《心海导航:拨开迷雾,寻回生命的色彩》并非一本描绘人生光明面的童话,它更像是一份来自深海的信号,一份关于如何面对内心风暴的真实记录,一份关于如何重新点燃生命之火的探索。 二、 探寻幽暗的根源:解析心灵的潮汐 我们并非生来就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是什么让曾经充满活力的我们,变得如此黯淡?《心海导航》将带领你深入探寻那些隐藏在心海深处的暗流。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试图理解这些情绪的成因,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肌理。 我们会一同审视那些可能被忽视的,但却深刻影响我们心灵的因素。例如,长期的压力,无论是来自学业、工作还是人际关系,都会像涓涓细流般侵蚀我们的心理防线。不被理解的委屈,被压抑的情绪,日积月累,终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你是否曾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彻夜难眠?是否曾因为一次失败而否定自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在我们心中埋下了情绪的种子。 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中的隔阂,原生家庭中的创伤,都会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童年时期的经历,往往在我们成年后依然挥之不去,它们可能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那些未被疗愈的童年伤痛,可能成为我们成年后情绪波动的根源。 社会环境的变迁,快速的节奏,竞争的压力,信息爆炸带来的焦虑,也无形中加剧了我们内心的负担。我们被鼓励追求成功,追求物质,却常常忽略了内心的需求。社会对“强大”、“坚韧”的推崇,也让我们难以袒露脆弱,不敢示弱,生怕被贴上“不够好”的标签。这种长期的“伪装”和“抗争”,最终会将我们推向疲惫的边缘。 此外,思维模式的固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是否习惯性地放大负面信息,忽略积极因素?是否容易陷入自我批评的泥沼,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消极的认知模式,就像一副有色眼镜,让我们看到的整个世界都染上了灰暗的色彩。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我不行”、“我做不到”,最终,这些信念真的会成为现实。 《心海导航》不是要让你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要帮助你理解这些情绪的来源,认识到你所经历的并非“怪异”或“不正常”,而是许多人都会面临的挑战。通过理解这些根源,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之道,才能在迷雾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三、 扬帆启航:寻觅心灵的绿洲 理解了原因,下一步便是行动。当风暴袭来,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扬帆。这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你一点点拨开迷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1. 重塑认知:看见真实的色彩 改变思维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们会学习识别那些消极的“自动思维”,并用更积极、更现实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并非是要我们盲目乐观,而是要学会客观地评估事实,不被负面情绪所裹挟。我们会练习“认知重构”,挑战那些不合理的信念,用更具建设性的想法取而代之。例如,当脑海中出现“我总是犯错”的念头时,我们可以尝试问自己:“我真的总是犯错吗?我有没有成功的时候?我从错误中学习到了什么?” 2. 情绪管理:安抚心灵的潮汐 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是找回内心平静的关键。我们会探索多种情绪调节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正念练习,它们能帮助我们在情绪激动时,迅速平静下来,重新获得控制感。我们会学习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否认它们。有时候,仅仅是将内心的感受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就能极大地缓解内心的压力。 3. 重建连接:打破孤独的围墙 我们是社会性的生物,与他人的连接是我们获取力量和温暖的重要来源。我们会探讨如何重新建立和维护健康的社交关系。这可能意味着主动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沟通,分享你的感受;也可能意味着寻找那些能够理解和支持你的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有时候,微小的互动也能带来巨大的力量。 4. 关照身心:滋养生命的能量 身体是承载心灵的容器,照顾好身体,也是照顾好心灵的基础。我们会关注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以及适度的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我们会探索一些能让你感到愉悦和放松的活动,无论是散步、听音乐,还是做一些你喜欢的手工,找到那些能滋养你心灵的“绿洲”。 5. 循序渐进:耐心与坚持的力量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本书将强调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我们不会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鼓励你从小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被肯定和鼓励。即使偶尔感到挫败,也不要灰心,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在积累经验,每一次经历都在让你变得更强大。 四、 破茧成蝶:重拾生命的热忱 《心海导航:拨开迷雾,寻回生命的色彩》这本书,并非要你立刻变成一个永远快乐、精力充沛的人。它更像是一个温柔的陪伴,一份理性的指引,它陪伴你穿越内心的幽暗,帮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连接世界。 当你能够平静地审视自己的情绪,不再被它们完全控制;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不再过度苛责;当你能够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哪怕是微小的瞬间;当你能够再次感受到与他人的连接,不再感到孤单……你就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虽然翅膀依然带着过往的痕迹,却已经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光彩。 这本书不是要你“打败”什么,而是要你“学会”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活”下去。它告诉你,即使身处风暴,你依然拥有 navigat(导航)的能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避风港,去等待彩虹的出现。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旅程,我们无法避免所有的风雨,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驾驭自己的小船,如何在这广阔的心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线。愿这本书能成为你手中的指南针,引领你穿越迷雾,最终抵达那片充满色彩的海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动辄就用学术术语堆砌起来的心理学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壁垒,难以真正触及内心。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甚至带点幽默感的叙事方式,将一些深奥的心理机制阐述得通俗易懂。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更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分享他的人生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失败”和“不完美”时的态度。他没有将它们描绘成需要立刻被“修复”的缺陷,而是看作生命体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完美主义的陷阱”,那段文字直击灵魂,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它让我意识到,我过去之所以如此焦虑,很多时候是因为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根本无法达到的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自身的价值。这本书没有给我速效药,但它给了我一个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的起起伏伏,让我学会与自己的“不完美”和平共处,这才是真正能长久支撑一个人的力量。

评分

从一个资深“内耗患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对“自我对话”的深度剖析。我们大脑里那个永不停歇的批评家,往往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这本书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这个批评家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自信的。作者没有简单粗暴地告诉你“别想太多”,而是提供了一整套与内心“那个声音”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我学会了如何去质疑那个自动冒出来的负面念头,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它。这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单一的外部鼓励都无法替代的。它教会我,真正的力量源于对内心世界的掌控,而不是外界的认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个更清晰的“防火墙”,能够更有效地过滤掉那些不必要的自我攻击和外界噪音,这对于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像有些心灵鸡汤那样,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单一方面,而是展现了一种立体和多维度的视角。作者在阐述某个心理现象时,总会穿插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个人经历或案例,这些故事极富感染力,它们不是为了炫耀或博同情,而是为了印证他所提出的观点,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我尤其喜欢它在谈论“接纳”这个主题时的深度。它不是简单地劝你接受现状,而是探讨了“接纳”背后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如何区分“无能为力的接受”和“主动选择的放下”。这种对复杂人性灰色地带的精准把握,让我感到作者是一个真正经历过并深入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传授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复杂性有了更高的容忍度,心胸也随之开阔了许多,不再执着于非黑即白的极端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墙,而是留白得恰到好处,有些关键的观点还用小插画或者加粗的引语进行了强调,非常有利于吸收和记忆。我发现自己可以很轻松地跳跃到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而不会因为错过前文而感到困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情绪急救包”。我不是说那种教人马上停止哭泣的方法,而是那种能够在情绪风暴来临时,让你不至于完全失控的工具。比如,它介绍了一种非常简单的“锚定练习”,我试着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恐慌发作时运用了它,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它帮助我把注意力从无休止的负面思维中拉回到此时此刻的物理世界。这种实操性极强的建议,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个可以随时翻阅的“精神安全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温暖和治愈的感觉,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略带手绘感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条式书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耐心倾听和陪伴。我是在一个非常低落的时期偶然翻到它的,坦白说,起初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总觉得市面上关于“走出阴霾”的书籍大多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多运动、多晒太阳、积极思考之类的。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后,才发现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空泛的口号。它没有一味地要求你“振作起来”,反而更像是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那种对人类复杂情绪的细腻描摹,让我感觉自己被深深地看见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温柔地推你一把。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情绪“卡点”的分析,非常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来对某些感受的误解,才是阻碍我前进的主要原因。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觉察,远比外部强迫的“快乐”要来得持久和实在。它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指引我重新认识自己内心的迷雾。

评分

还没开始看 但是应该很不错

评分

恩,还不错。没事看看书好一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还没看呢,不知怎么样,就价格来说,挺好的,书没有好坏。

评分

书很好,快递很快

评分

恩,还不错。没事看看书好一点

评分

送朋友,满意

评分

买给爸爸看的 希望他能快点好

评分

价格便宜;性价比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