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徐渭集(套装全4册)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徐渭集(套装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徐渭 著
图书标签:
  • 徐渭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
  • 诗歌
  • 散文
  • 明代文学
  • 书法
  • 绘画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67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564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9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渭是我国十六世纪文学艺术家,一生著述很多。这次整理出版徐渭著作以《徐文长三集》、《徐文长逸稿》、《徐文长佚草》三书作为底本,顺序编次,并从有关总集及现存真迹中补辑了一些佚作。《徐渭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套装全4册)》是目前收集徐渭诗、文、戏曲作品较完备的本子。

前言/序言


卷首:才情颠倒,孤愤满怀——一代奇才徐渭的人生与艺术 在中国璀璨的古典文学星空中,徐渭无疑是最为耀眼却也最令人扼腕的一颗。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他的才华,横溢绝伦,无人能及。他既是诗人、词人、剧作家,又是画家、书法家,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却在那个时代,因其不羁的个性与坎坷的命运,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甚至饱受磨难。然而,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时间的尘埃终将洗去浮华,沉淀下真正闪耀的艺术之光。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徐渭集(套装全4册)》,便是对这位旷世奇才最真挚、最系统的梳理与呈现,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藩篱,亲近他那颗孤傲而炽热的心,领略他那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世界。 第一册:剑气淋漓,悲歌慷慨——诗文卷 打开这第一卷,你将走进徐渭那充满挣扎与不平的诗文天地。他的诗,少了士大夫的温文尔雅,多了几分文人的傲骨与市井的烟火气,更有底层人民的疾苦与辛酸。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对真理的追寻。 早年风华,志存高远: 刚出道时的徐渭,诗歌中充满了年轻人的意气风发,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例如,他早期的诗作,常以雄浑豪迈的笔调,抒发报国之志,展现出“绣户闻歌,妆楼听曲”外的另一番胸怀。这些诗句,如同一股清泉,预示着他未来创作的磅礴力量。 宦海沉浮,历尽沧桑: 然而,徐渭的人生之路并非坦途。屡试不第的打击,加上性格中的孤高与正直,使他数次陷入仕途的泥沼。他曾短暂为官,却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备受排挤,甚至被诬陷入狱。这段经历,在他的诗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些“十年读破五车书,未曾一字近长安”的无奈,以及“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的凄凉,无不令人动容。他的诗,不再只是风花雪月,而是直面生活的残酷,拷问命运的不公。 讽刺与批判,振聋发聩: 徐渭的诗歌,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他以辛辣的笔触,讽刺官场的腐败,揭露社会的黑暗,为那些被压迫的底层人民发声。他的诗,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弊病,其批判的力量,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 个人情志,真挚动人: 除了社会批判,徐渭也毫不掩饰地抒发个人的情感。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对友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对故土的眷恋,都化为笔下的真情流露。他写给友人,笔调或轻松,或沉郁;他写给妻子,情意绵绵,感人至深。这些看似琐碎的个人情志,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他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语言的革新,思想的锋芒: 在诗歌语言上,徐渭同样是开创性的。他打破了格律的束缚,大胆地运用俗语、俚语,将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融入诗歌之中,使诗歌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他的诗句,常常出人意表,意象奇特,比喻新颖,充满了奇思妙想。这种语言的革新,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散文的力度,思想的深度: 除了诗,徐渭的散文同样不容忽视。他的散文,继承了唐宋古文的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或幽默诙谐,都展现出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的文章,常用来抒发胸中块垒,论述政事,或追忆故人,字字句句,皆是真情实感,充满了思想的锋芒。 第二册:戏谑人生,借古讽今——戏曲卷 在戏曲领域,徐渭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一座高峰。他创作的戏曲,被称为“奇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至今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四声猿》:中古杂剧的巅峰之作: 本册的核心便是徐渭的四大杂剧:《狂鼓》《龙喉》《雌木兰》《术夜叉》,合称《四声猿》。这四部作品,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主题,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狂鼓》: 讲述了秦代一位勇士抗击匈奴的故事,借古讽今,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剧中的主人公,粗犷豪迈,勇往直前,体现了徐渭对英雄主义的崇尚。 《龙喉》: 描写了汉代一位忠臣因直言进谏而惨遭迫害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与黑暗,以及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 《雌木兰》: 借用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但徐渭笔下的木兰,并非仅仅是巾帼英雄,更融入了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生存困境的思考。剧本通过木兰的视角,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勇气和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术夜叉》: 讲述了一个术士利用鬼神之说欺骗百姓,最终自食其果的故事。这其中蕴含着对迷信的批判,对愚昧的嘲讽,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奇”在何处? 徐渭的戏曲之所以“奇”,体现在多个方面: 题材的独特性: 他不拘泥于传统戏曲的爱情故事,而是将目光投向历史、政治、社会现实,甚至神话传说,赋予作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内涵。 结构的巧妙: 他的剧本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引人入胜。 人物的塑造: 徐渭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饱满,无论是正面的英雄人物,还是反面的奸臣小人,都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 语言的魅力: 他的台词,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口语的生动。他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手法,使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思想的深度: 徐渭的戏曲,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他寄托思想、表达愤懑、批判现实的载体。他借古讽今,借神话故事讽刺现实,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对后世的影响: 徐渭的戏曲创作,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对现实题材的挖掘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为后世的戏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第三册:笔走龙蛇,墨分五色——书画卷 如果说诗文和戏曲展现了徐渭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广度,那么这一册的书画作品,则直接呈现了他艺术才华的顶峰。徐渭的书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以其奔放的激情、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后世无尽的赞誉。 书法:狂放不羁,个性张扬: 徐渭的书法,继承了晋唐以来的传统,但又融入了自己强烈的个性。他的行草,笔势雄健,墨色浓淡变化丰富,既有王羲之的飘逸,又有张旭的狂放。他的字,仿佛是心中奔腾情感的宣泄,带着一股“疾风扫秋叶”般的冲击力。他的字形,有时张扬,有时内敛,在跌宕起伏中显露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他以书入画,以画助书,使得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 绘画:泼墨写意,形神兼备: 徐渭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画作,以其“粗笔水墨”,独领风骚。 笔墨的恣意挥洒: 徐渭的绘画,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笔墨的恣意挥洒。他常常用饱蘸浓墨或淡墨,大笔挥洒,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神似。他笔下的葡萄,硕果累累,晶莹欲滴;他笔下的兰花,疏影横斜,高洁脱俗;他笔下的竹子,挺拔有力,傲然独立。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意境的空灵幽远: 徐渭的画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摹,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善于利用留白,营造出空灵幽远的意境。观其画,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也能体味到画家孤傲不屈的灵魂。 “泼墨”与“破墨”技法的运用: 徐渭在水墨技法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大胆运用“泼墨”和“破墨”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独特的艺术效果。墨色在纸上晕染开来,形成自然的肌理,充满了表现力。 “书画同源”的典范: 徐渭的书画,真正做到了“书画同源”。他的书法笔意融入画中,使得他的画作既有书法般的力度,又有绘画般的韵味。他的题款,更是画作的点睛之笔,将诗、书、画融为一体,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画作的象征意义: 徐渭的许多画作,都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他画的葡萄,象征着丰收与富足;他画的兰花,象征着高洁与品格;他画的竹子,象征着刚毅与不屈。这些象征,都与他坎坷的人生和高洁的品格息息相关。 第四册:集其大成,传之万代——研究与评论卷 “集其大成”不仅在于汇集徐渭本人的作品,更在于对其一生及其艺术成就的深入研究与评论。本册汇集了历代以来对徐渭的评价、研究文章、学术考证,以及现代学者对其作品的深度解读。 历史上的评价: 从明清时期至今,历代文人学者对徐渭的评价,跌宕起伏,褒贬不一。这里将呈现一些重要的历史评价,如明代王世贞的赞赏,清代王渔洋的推崇,以及后世对其“明代第一”的肯定。这些评价,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对徐渭的认识。 学术研究的梳理: 本册将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徐渭的研究成果,包括对其生平考证、文学创作、艺术风格、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学术论述。通过阅读这些研究,读者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徐渭。 作品的深度解读: 现代学者将运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徐渭的诗文、戏曲、书画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阐释其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艺术价值的再审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徐渭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本册将探讨徐渭的艺术如何跨越时空,对当代艺术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从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徐渭的独特魅力。 文化意义的探讨: 徐渭的一生,是中国古代士人命运的一个缩影。通过研究徐渭,我们可以探讨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他的孤傲、他的才华、他的痛苦,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传承与发展: 最后,本册还将探讨徐渭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介绍受其影响的后世艺术家,以及当代如何继承和发扬徐渭的精神和艺术遗产。 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徐渭集(套装全4册)》不仅是一套文学作品的汇编,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交流。通过这套书,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才情横溢、命运多舛的奇才,感受他笔下文字的刀光剑影,欣赏他画中墨色的人情世态。徐渭,这位被埋没了一代的巨匠,他的作品,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醇厚,越读越有味。这套书,将带领你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悲欢离合,领略他那颗不屈服于命运、永远燃烧着艺术火焰的心。让我们一同翻开这四卷,一同走进徐渭的传奇人生,一同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人来说,版本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套书在版本校勘上的严谨性,是它最让我信服的一点。它似乎汇集了多个权威版本进行比对和择优取舍,在关键的疑难之处,都有详尽的说明,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我对比了其中几篇我比较熟悉的篇目,发现它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比我手头其他版本更为精审。这绝不是简单地将旧版文字照搬,而是经过了当代学者智慧的再提炼和打磨。可以说,这套书不仅是阅读的佳品,更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可靠的参考系。它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文本基础。

评分

初读这套书,就被其中蕴含的磅礴气势深深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思想深处的窗口。作者的笔法变化多端,时而如高山流水,清丽婉转,描摹细腻入微;时而又如狂风骤雨,恣肆汪洋,情感喷薄而出,令人拍案叫绝。特别是那些长篇的叙事性文字,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籍的人,也能在细致的注释和旁白引导下,逐步领悟其精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词句,体会其背后深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与那位古代的才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排版,给我的感觉是沉稳中带着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每一册的尺寸和重量都恰到好处,拿在手上,既有满足感,又不至于过于笨重。尤其是书脊的设计,简洁大气,即便是和其他现代书籍放在一起,也丝毫不显陈旧,反而衬托出一种历久弥新的气质。内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时的节奏感非常好,眼睛在字里行间跳跃时,感觉非常舒服。我特意留意了那些标点符号的使用,都非常符合现代规范,这对于理解古文的断句和语气至关重要,体现了校勘者在传承经典时的细致入微和高度的责任心。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传统文化抱着好奇心,但又时常感到无从下手的“边缘”爱好者。这套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的阅读困境。它的注释系统做得极为出色,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做简单词语解释的注本,这里的注解深入到了文化背景、典故出处乃至于作者当时心境的剖析,帮助我这个“门外汉”构建起了完整的理解框架。我特别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篇章后面附带的“赏析”部分,那些文字观点独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据,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套丛书真正做到了将学术性与普及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深奥的古典文学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没得说,拿到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绝对是那种可以收藏的精品。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好,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像我这种老花眼,长时间阅读起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尤其要赞的是,这套书的版式编排非常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在阅读那些艰涩的文言文时,心境也能跟着沉静下来。这套书的收集整理工作想必是耗费了巨大的心力,内容的选择和排布都显得十分专业和严谨,看得出编者对原著的尊重和深入研究。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纸张与指尖摩擦的那种独特的触感,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从收藏价值来看,这绝对是文学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笔重磅收藏。

评分

挺厚一本,繁体竖排,有赏析

评分

其六,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

评分

书甚好,中华书局的书有保证,又便宜又好.....忍不住开始读

评分

还可以,好评

评分

词中李商隐,空际转身法

评分

清代著名女词人,没有读过她的作品

评分

要说词中经典非苏轼莫属,他是我的最爱,但现在,我更爱京东,因为他让我买到课我的最爱,谢谢京东

评分

送货及时,书籍包装完好。

评分

上学时也没这么充实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