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升级版】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升级版)吴文君 著

【2017年升级版】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升级版)吴文君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文君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儿童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0-3岁
  • 吴文君
  • 母婴关系
  • 早期教育
  • 育儿指南
  • 亲子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磨铁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1578
商品编码:1176930115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中的亲子故事,是一个每天都在成长着的妈妈和女儿的寻常故事。吴文君老师用款款深情的文字记述了22年来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的点滴琐事,记述了从一个怀揣“农场梦”的淘孩子到一步步走进世界名校,走向艺术创作之路,独立成长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家教个案。这是一种值得每个普通家庭学习和借鉴的教育模式:陪伴成长,在孩子遭遇困境与挫折的时候,给予安慰与支持;放手养育,不随便界定、不轻易设限,让孩子顺应天性,自然快乐的成长。吴老师的女儿冉鑫安正是这种教育模式成果的验证者。全书几乎都是故事性叙述,充满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和满满的信任,即使教育理念也是在这种感觉下娓娓道出的,文笔生动,感人,令人有畅快、愉悦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全国十佳心理教师,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心理发展中心主任,苏州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学会常务理事,香港专业效能管理学院特聘首席培训导师。 
吴文君老师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见长,以亲子导师培训和心理工作者自我成长培训及教师培训为发展方向,二十年来的努力奠定了她集个别咨询、团体培训、专业督导于一身的全能型导师地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一线心理教育专家型教师之一。曾在国内多个省市主持教师培训、企业培训和亲子讲座百余场,反响热烈,深得受众好评。 

目录

1 /  再版序 
5 /  推荐序 
9 /  前 言 

一章 
不设限 
孩子比你想的更优秀 
003 /  上学是孩子自己的事 
004 /  出门看雨,连夜作画 
008 /  独自外出是好的生存教育 
012 /  顺应天性去“追星” 
015 /  “挫败和痛苦,请让我自己尝试” 
018 /  独立的孩子有颗坚定的心 
023 /  自己的未来自己把握 

第二章 
放手 
让孩子成为她自己 
031 /  正面暗示,让女儿爱上数学 
034 /  给女儿办人生一次画展 
038 /  骑在围墙上看书的孩子 
042 /  父母要及时反省自己的局限 
045 /  鼓励孩子参加心理培训 
049 /  尊重她的放弃,陪伴她的挑战 
053 /  推动梦想诞生:“我要当农场主” 
055 /  有效沟通必不可少 
059 /  有助考试的心理辅导 
061 /  关于生命的深层对话 

第三章 
你相信什么 
孩子就能成为什么 
067 /  仓鼠事件:成长中的危机公关 
072 /  零花钱与做家务 
077 /  生活比电脑和网络更有趣 
081 /  用自信迎接小升初考试 
085 /  相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089 /  “练琴伤害了母女关系” 

第四章 
你的爱 
要让孩子看得见、摸得到 
095 /  有一天我有了孩子 
097 /  记载点滴感动的早教记录 
100 /  跟着爸妈去扎根 
105 /  相同的爱,不同的教育方式 
109 /  给爸爸的生日礼物 

第五章 
给孩子空间 
她就能创造奇迹 
115 /  老社长的重托 
119 /  成为社长候选人 
123 /  正式走马上任 
125 /  有爱的学校和老师 
128 /  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实践 
132 /  平衡社团工作与学习 
135 /  小小的工作,大大的改变 
140 /  花房的“家庭顾问团” 
144 /  当社长的回顾与反思 

第六章 
妈妈才是 
那个需要改变的人 
149 /  妈妈是好的,孩子就是好的 
157 /  释放自己,就是释放孩子生命的活力 
159 /  放下自己的负累,孩子的心魔也会消失 
161 /  七彩能量的调和让全家人受益匪浅 

第七章 
我向女儿学习什么 
169 /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 
172 /  长途旅行中的泪水—加拿大留学趣事 

第八章 
读大学,逛纽约 
185 /  选纯艺,因为爱 
188 /  对舍友的付出与分享 
191 /  欧洲穷游和冰岛之旅 
194 /  做义工,中国孩子的引领者 
197 /  孤独而又热闹的行走者 

附录 
203 /  附录1 国旗下的讲话—根植大地,幼芽破土 
206 /  附录2 环保社社长感言 
 Chairman’s T h o u g h t s 
212 /  附录3  1 4 岁的自白 
214 /  附录4 带着“农场梦”走进世界联合书院 
 —高二女生“非典型”成才路的启示 
217 /  后 记

精彩书摘

出门看雨,连夜作画
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与其说是那些白天或晴天所发现不了的景致,不如说是孩子的独自探险、独自寻找和独自发现。
自从女儿有了自己晚上走路回家的经历后,我们开始相信她,给她更多空间,让她去探索。话虽这样说,但每次遇到事情后回想,还是有些后怕的。
有年夏天,一天晚上,雷雨交加,在家里就可以听到外面肆虐的风雨声。9 点多,女儿说房里很闷,想出去走走。当时,我手头正忙着什么,不能陪她去,就顺口说:“哦,去吧,早点回来。” 
她说:“好的,我转一个小时就回来,我要出门去看看雨。” 
女儿走了。等我忙完自己的事情,已经10 点了。这才发现,我做了一个很冒险的决定:这么晚了,而且还有风有雨,她一个人在小区里转,会不会碰到什么呢?小区房子稀疏,人也少,晚上的路灯都很暗。会不会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吓着她?我越想越怕,甚至有点慌乱起来。
我让先生跟我一起去找找,他说:“这么大的小区到哪儿去找,没事的,她一会儿自己就会回来的。”他不陪我去,我一个人也有点怕怕的,就只好坐在家里等,心里不断地想象着很多可能发生的可怕事情。比如, 漆黑的地方突然跳出一个人,或者某家门口突然响起的狗叫,把她吓到……
反正我的脑子里没有一点愉快的景象。就这样,我心里七上八下地等着,焦虑得直在房间里打转,耳朵听着走廊里的脚步声。
直到快11 点了,我才听到女儿特有的脚步声从走廊传来,我冲到门口打开房门,看到了女儿那张充满惊奇的、红通通的脸。
“妈妈,我有了很多惊奇的发现!我看到了一处特别特别美的花。哇, 在路灯下,美得不得了!还有一丛特别特殊的叶子,在路灯的照耀和雨水的浇灌下显得特别美,我从来没发现过那么美的叶子!”她一口气大着嗓门跟我述说着她路上的所闻所见,一副万分欣喜的忘情状态。
我的心落了地,也被她的情绪感染,附和着她,开始询问更详细的情况。
女儿脱下已经潮湿的衣服,坐下来手舞足蹈地描述她走的路线都有哪些发现。那些发现都是白天或晴天所发现不了的,那些特殊的景致让她心情大好。而我明白,她独自探险、独自寻找、独自发现的快乐是她更大的“快乐源”。我听她讲着,心里的恐惧慢慢淡去,也开始好奇路灯下那束美的花是什么样子?在哪里呢?还有,如此风雨交加的晚上,她一个人走在小区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个“贼大胆”真的没有恐惧,还是探奇的热情战胜了恐惧?我问她,有没有见到巡夜的保安,或者哪一家突然走出一个人来吓到她? 
她定定地看了我一眼,说:“你真莫名其妙,哪有那么多可怕的事情!” 
我知道又是自己内在的恐惧在作怪了,她在自我探寻的乐趣中,会把一切都赋予美好的、神秘的色彩。
她讲完后,满脸热情地望着我:“我带你去好不好?我带你去看看那些很别致的景色好不好?” 
本来很晚了,我也有些困了,但是女儿那么热情地邀请,我实在不忍拒绝。我知道这份美好的感觉是宝贵的,支持她、陪伴她、跟她一起去享受这个过程,也许是对她好的一份肯定。
犹豫了一下,我还是答应了,跟先生打了一声招呼,我们两人各撑一把伞又出门了。这会儿她是向导,她带着我循着刚才的路,给我指点着她在每个地方的惊奇发现,路灯下雨中的花、雨中的草和树。我发现她观察它们的角度很独特,往往是要弯下腰去转过头来才看得到的别致的景致, 难怪平时白天里、晴夜中看不到。
我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跟在她身后,被她拉着跑来跑去,找来找去, 由她引导着从独特的角度去看这个熟悉的小区里的树和花,还有那尊雕塑。她在引导着我从孩子的眼中去观察这个世界,观察成人不会如此用心、如此冒险地在不该出门的夜里看到的一切。
有些景致我能感受到独特和美妙,而有些我却看不出什么不同。我如实地向她表达,不过总引来她的不屑。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直到把她发现的每一处景致都看完了,她才觉得心满意足,带我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们两个又拉着先生,向他描述了一次我们共同探险的经历。先生有些羡慕,同时又忍不住地说:“两个疯家伙。”女儿越来越兴奋, 这时已快12 点了,我们实在太困了,要睡觉,可她说她睡不着,她要创作。我们跟她商量半天她还是不改决定,我们只好先睡了。她一个人坐在过道里,找来了颜料、画纸开始她的创作。
不知道她弄到什么时候,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看到过道里摆着好几幅画。那些画是她印上去的脚印,那个38 码的大脚印在几张纸上:红的、绿的、蓝的、黄的。奇妙的是,每个脚印已经变成一幅幅有创意的画,她或是在每个脚趾肚上画上不同的图案,或是在脚掌上画上不同的图案。
奇妙的是,有一幅画中,三个脚印凑在一起,而她分别在三个脚印上画上了一男、一女、一个孩子的图像,她把这幅画命名为《一起看世界》,或叫《行走》,描绘的是一家三口人共同的行走。我看着这些画,啧啧称奇。不知道她是在怎样一种高亢的创作激情中,用自己那双大脚涂上颜料踩在纸上,再把每一幅脚印创作成作品的,也不知道她忙到几点。我感动于这个孩子以如此大的热情和激情去好奇地观察生活,认真地表达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多么宝贵的状态啊。也许她牺牲了睡觉的时间,也许她感受到了风寒,可这些与她得到的、体验到的所有快乐和兴趣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她起床后,我请她给我讲每幅画的含义。她指着那个黄色的脚印和脚趾上那些小鸡告诉我:这是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去探险。每只小鸡因为脚趾肚的大小不同而显得憨态可掬。真不知她内心竟有这样美好的画面,而她又能如此形象地将这些画面表达出来。
她又指着另外一幅蓝色脚印画,说这是“夏夜的星空”。这幅画有点儿像那幅名画《星空》,她把它渲染得很是深邃沉静,同时多了很多梦幻的感觉,显得比那“星空”更有活力。
还有那一家三口的三个图像,她说是“带着我们的脚印去远行”。她指着图画说:“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这个是孩子。”她讲得头头是道, 非常沉醉。我听了有很多惊喜,很多感动,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告诉她,她真了不起。
在她身上,我一直能感受到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更感动的是,她有那份表达的能力和动力,她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图案、线条来表达她内心的画面和感受,这些都是我们所欠缺的。我又一次被她折服了。
我不知道女儿是否还记得那个夏天的雨夜,但我的脑中还清晰地留存着她探险回来后那热腾腾冒汗的面容。在这个夏夜之后,我更信任她了, 给了她更多的支持和自由,也给了她更多的欣赏和肯定。
每当她提出要去尝试做什么的要求时,我总能看到她的那份好奇和求知欲,我非常珍视体验过程对她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我总是允许她去尝试。


《童年光影》 作者: 温宜 内容梗概: 《童年光影》是一部关于成长、亲情与自我探索的温情叙事。故事围绕着小女孩艾米展开,她在一个充满爱与好奇的家庭中长大。艾米的童年,就像一幅幅细腻的水彩画,被作者用质朴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得栩栩如生。 故事的开端,艾米还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懵懂的孩子。她的世界里,有院子里追逐蝴蝶的午后,有外婆怀里温暖的故事,有爸爸笨拙却用心的手工玩具。书中,作者细致地捕捉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瞬间:第一次学会系鞋带的得意,第一次在泥巴里玩耍后的快乐,第一次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流下的眼泪。这些场景并非惊心动魄,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唤起读者对自身童年记忆的共鸣。 艾米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成长总伴随着挑战。当她第一次面对学校里的集体生活,面对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她内心的不安与渴望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作者通过艾米的视角,展现了孩子在适应新环境时的种种挣扎,以及她如何在家人的鼓励下,慢慢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交朋友。书中的友谊,简单而纯粹,无论是与邻家小男孩马克分享糖果的甜蜜,还是与班上内向的女孩莉莉一起画画的默契,都充满了童年的真挚。 然而,成长不仅仅是快乐的累积,也包含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自我情感的理解。艾米会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生气,会因为小伙伴的不理解而委屈,会因为对生离死别的朦胧认知而感到困惑。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负面情绪,而是以一种温和而理解的方式,引导读者去体察孩子内心的敏感与脆弱。通过艾米与父母之间充满智慧的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耐心而充满爱的教育方式。父母没有简单地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引导她去认识、去表达、去疏导。例如,当艾米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沮丧时,她的母亲并没有责备,而是静静地陪伴,与她一起分析原因,鼓励她从错误中学习。这种陪伴,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爱始终都在。 随着故事的推进,艾米逐渐长大,开始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她会对大人们不经意间说起的话产生疑问,会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产生好奇。她的求知欲被父母巧妙地引导,从简单的“为什么”变成对事物背后道理的探究。书中描绘了艾米与家人一同参观博物馆,一同阅读历史故事,一同讨论环保问题的情景。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艾米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她开始不再人云亦云,而是尝试去理解事物的多面性。 亲情在《童年光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艾米与父母之间,以及与她的外婆、爷爷之间的关系,是温馨而牢固的。外婆的慈祥与智慧,爷爷的幽默与豁达,都深深地影响着艾米。书中有一段描写,是艾米在爷爷的鼓励下,第一次尝试自己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小难题。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最终的成功让艾米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也让她明白了“依靠自己”的力量。这种来自长辈的信任与支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除了家庭的温暖,艾米与她周围的世界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她开始关注社区里的流浪猫,开始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开始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这些细微的视角,展现了孩子日益增长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作者通过艾米的成长,传递了一种“大爱无形”的理念,让读者看到,即便是孩子,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关怀世界。 《童年光影》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擅长运用细腻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比如,她会用“像一团软绵绵的棉花糖一样舒展”来形容孩子快乐的心情,用“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一样缩成一团”来描绘孩子害怕时的样子。这些生动的词汇,让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染力。 书中也探讨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失去”。可能是失去心爱的玩具,可能是失去一段纯真的友谊,也可能是失去一位亲近的长辈。作者以一种成熟的态度,引导读者去理解“失去”是成长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珍惜,教会我们告别,教会我们更加坚强。当艾米不得不面对外婆的离去时,书中描绘了她悲伤、不解,但也逐渐学会接受和铭记。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情感,也传递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童年光影》并非一部说教式的儿童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孩子成长中可能经历的风景。它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种平和、舒缓的节奏,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生命的美好故事。读完这本书,读者会被一种温暖而深刻的情感所打动,仿佛也经历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光影童年。它提醒我们,成长是一段漫长而珍贵的旅程,而沿途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被用心珍藏。它告诉我们,陪伴,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让孩子在爱的怀抱里,勇敢而自由地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过去也买过不少育儿书籍,很多都是大道理堆砌,读完之后感觉信息量爆炸,但真正能落地实践的却寥寥无几。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而是用大量真实的生活案例来阐述观点。比如,书中描绘了一个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不止的场景,作者没有直接批评孩子的小题大做,而是引导家长去探究哭泣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对失去控制感的焦虑。这种深入挖掘行为动机的分析,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完美父母”概念的解构,她坦诚地承认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失误和挣扎,这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母亲那种时刻需要保持完美的焦虑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反思自己最近一次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是不是过于急躁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富有同理心的育儿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处理现代亲子关系中的“科技”议题时的平衡态度。它没有一味地妖魔化电子产品,而是将其置于家庭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孩子沉迷电子设备,往往是家庭联结出现松动的一种外化表现,是孩子寻求关注和逃避现实压力的出口。这个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将问题从“孩子不听话”转移到了“我们如何更好地连接彼此”。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无屏幕家庭时间”建议,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一起做饭、听有声书等,都强调了高质量的互动和共同创造回忆的重要性。总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扎根于爱、尊重个体差异的育儿哲学,它给予我的不是焦虑,而是平静与力量,让我更愿意以一种开放、接纳的心态去迎接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与变化。

评分

与其他强调“速成”、“高效”养育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的核心思想似乎是在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真正“看见”那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书中对“慢”的定义非常深刻,它不是指效率低下,而是一种对孩子发展节奏的尊重和耐心等待。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培养独立性”的一章,作者不是简单地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逐步撤回家长的过度干预,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如何用非评判性的语言支持他们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这种循序渐进、松弛有度的引导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陪伴”不是形影不离,而是在孩子需要时,你恰好在线,并能提供最恰当的支持。这本书的内容排布也很有章法,从宏观理念到微观实践,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始终保持专注和吸收的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确实非同一般,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我很少在育儿书中看到如此具有文学性的表达,很多段落,即便是描述一个简单的亲子互动场景,也被描绘得充满诗意和哲理。它巧妙地将心理学、教育学的前沿理论融入到温暖的生活叙事中,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术语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过程重于结果”的强调,这在如今这个全民追求“学霸”、“神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反复提及,关注孩子当下的体验、感受到的爱和安全感,远比早早地学会几门技能重要得多。这就像是给一个被应试教育绑架的灵魂,提供了一次深呼吸的机会。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于家长自身的成长也有极大的裨益,它引导我们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从而打破代际传递的负面模式,这无疑是一次深层次的自我疗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调和手绘风格的插图,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治愈的气息。我本来就对育儿类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那些强调“慢成长”理念的,觉得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孩子需要的恰恰是父母更多的耐心和陪伴。刚翻开目录,我就被其中几个章节的小标题抓住了眼球,比如“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的边界”和“冲突中的和解:重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这些主题都直击当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痛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日常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亲子瞬间。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情绪爆发的部分,因为我家那位正处于“我偏不”的叛逆期,如何既能坚定原则又不至于让亲子关系僵硬,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指导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慈爱温柔的邻家长辈,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她的智慧和感悟。读起来不会让人感到压力山大,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盟友,一起面对成长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