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門看雨,連夜作畫
讓孩子感到快樂的,與其說是那些白天或晴天所發現不瞭的景緻,不如說是孩子的獨自探險、獨自尋找和獨自發現。
自從女兒有瞭自己晚上走路迴傢的經曆後,我們開始相信她,給她更多空間,讓她去探索。話雖這樣說,但每次遇到事情後迴想,還是有些後怕的。
有年夏天,一天晚上,雷雨交加,在傢裏就可以聽到外麵肆虐的風雨聲。9 點多,女兒說房裏很悶,想齣去走走。當時,我手頭正忙著什麼,不能陪她去,就順口說:“哦,去吧,早點迴來。”
她說:“好的,我轉一個小時就迴來,我要齣門去看看雨。”
女兒走瞭。等我忙完自己的事情,已經10 點瞭。這纔發現,我做瞭一個很冒險的決定:這麼晚瞭,而且還有風有雨,她一個人在小區裏轉,會不會碰到什麼呢?小區房子稀疏,人也少,晚上的路燈都很暗。會不會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東西嚇著她?我越想越怕,甚至有點慌亂起來。
我讓先生跟我一起去找找,他說:“這麼大的小區到哪兒去找,沒事的,她一會兒自己就會迴來的。”他不陪我去,我一個人也有點怕怕的,就隻好坐在傢裏等,心裏不斷地想象著很多可能發生的可怕事情。比如, 漆黑的地方突然跳齣一個人,或者某傢門口突然響起的狗叫,把她嚇到……
反正我的腦子裏沒有一點愉快的景象。就這樣,我心裏七上八下地等著,焦慮得直在房間裏打轉,耳朵聽著走廊裏的腳步聲。
直到快11 點瞭,我纔聽到女兒特有的腳步聲從走廊傳來,我衝到門口打開房門,看到瞭女兒那張充滿驚奇的、紅通通的臉。
“媽媽,我有瞭很多驚奇的發現!我看到瞭一處特彆特彆美的花。哇, 在路燈下,美得不得瞭!還有一叢特彆特殊的葉子,在路燈的照耀和雨水的澆灌下顯得特彆美,我從來沒發現過那麼美的葉子!”她一口氣大著嗓門跟我述說著她路上的所聞所見,一副萬分欣喜的忘情狀態。
我的心落瞭地,也被她的情緒感染,附和著她,開始詢問更詳細的情況。
女兒脫下已經潮濕的衣服,坐下來手舞足蹈地描述她走的路綫都有哪些發現。那些發現都是白天或晴天所發現不瞭的,那些特殊的景緻讓她心情大好。而我明白,她獨自探險、獨自尋找、獨自發現的快樂是她更大的“快樂源”。我聽她講著,心裏的恐懼慢慢淡去,也開始好奇路燈下那束美的花是什麼樣子?在哪裏呢?還有,如此風雨交加的晚上,她一個人走在小區裏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個“賊大膽”真的沒有恐懼,還是探奇的熱情戰勝瞭恐懼?我問她,有沒有見到巡夜的保安,或者哪一傢突然走齣一個人來嚇到她?
她定定地看瞭我一眼,說:“你真莫名其妙,哪有那麼多可怕的事情!”
我知道又是自己內在的恐懼在作怪瞭,她在自我探尋的樂趣中,會把一切都賦予美好的、神秘的色彩。
她講完後,滿臉熱情地望著我:“我帶你去好不好?我帶你去看看那些很彆緻的景色好不好?”
本來很晚瞭,我也有些睏瞭,但是女兒那麼熱情地邀請,我實在不忍拒絕。我知道這份美好的感覺是寶貴的,支持她、陪伴她、跟她一起去享受這個過程,也許是對她好的一份肯定。
猶豫瞭一下,我還是答應瞭,跟先生打瞭一聲招呼,我們兩人各撐一把傘又齣門瞭。這會兒她是嚮導,她帶著我循著剛纔的路,給我指點著她在每個地方的驚奇發現,路燈下雨中的花、雨中的草和樹。我發現她觀察它們的角度很獨特,往往是要彎下腰去轉過頭來纔看得到的彆緻的景緻, 難怪平時白天裏、晴夜中看不到。
我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跟在她身後,被她拉著跑來跑去,找來找去, 由她引導著從獨特的角度去看這個熟悉的小區裏的樹和花,還有那尊雕塑。她在引導著我從孩子的眼中去觀察這個世界,觀察成人不會如此用心、如此冒險地在不該齣門的夜裏看到的一切。
有些景緻我能感受到獨特和美妙,而有些我卻看不齣什麼不同。我如實地嚮她錶達,不過總引來她的不屑。我們一路走走停停,直到把她發現的每一處景緻都看完瞭,她纔覺得心滿意足,帶我迴傢瞭。
迴到傢裏,我們兩個又拉著先生,嚮他描述瞭一次我們共同探險的經曆。先生有些羨慕,同時又忍不住地說:“兩個瘋傢夥。”女兒越來越興奮, 這時已快12 點瞭,我們實在太睏瞭,要睡覺,可她說她睡不著,她要創作。我們跟她商量半天她還是不改決定,我們隻好先睡瞭。她一個人坐在過道裏,找來瞭顔料、畫紙開始她的創作。
不知道她弄到什麼時候,第二天早晨起床後,我看到過道裏擺著好幾幅畫。那些畫是她印上去的腳印,那個38 碼的大腳印在幾張紙上:紅的、綠的、藍的、黃的。奇妙的是,每個腳印已經變成一幅幅有創意的畫,她或是在每個腳趾肚上畫上不同的圖案,或是在腳掌上畫上不同的圖案。
奇妙的是,有一幅畫中,三個腳印湊在一起,而她分彆在三個腳印上畫上瞭一男、一女、一個孩子的圖像,她把這幅畫命名為《一起看世界》,或叫《行走》,描繪的是一傢三口人共同的行走。我看著這些畫,嘖嘖稱奇。不知道她是在怎樣一種高亢的創作激情中,用自己那雙大腳塗上顔料踩在紙上,再把每一幅腳印創作成作品的,也不知道她忙到幾點。我感動於這個孩子以如此大的熱情和激情去好奇地觀察生活,認真地錶達她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這是多麼寶貴的狀態啊。也許她犧牲瞭睡覺的時間,也許她感受到瞭風寒,可這些與她得到的、體驗到的所有快樂和興趣相比,又算得瞭什麼?
她起床後,我請她給我講每幅畫的含義。她指著那個黃色的腳印和腳趾上那些小雞告訴我:這是雞媽媽帶著雞寶寶去探險。每隻小雞因為腳趾肚的大小不同而顯得憨態可掬。真不知她內心竟有這樣美好的畫麵,而她又能如此形象地將這些畫麵錶達齣來。
她又指著另外一幅藍色腳印畫,說這是“夏夜的星空”。這幅畫有點兒像那幅名畫《星空》,她把它渲染得很是深邃沉靜,同時多瞭很多夢幻的感覺,顯得比那“星空”更有活力。
還有那一傢三口的三個圖像,她說是“帶著我們的腳印去遠行”。她指著圖畫說:“這個是爸爸,這個是媽媽,這個是孩子。”她講得頭頭是道, 非常沉醉。我聽瞭有很多驚喜,很多感動,我給瞭她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告訴她,她真瞭不起。
在她身上,我一直能感受到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創造力。我更感動的是,她有那份錶達的能力和動力,她可以巧妙地運用色彩、圖案、綫條來錶達她內心的畫麵和感受,這些都是我們所欠缺的。我又一次被她摺服瞭。
我不知道女兒是否還記得那個夏天的雨夜,但我的腦中還清晰地留存著她探險迴來後那熱騰騰冒汗的麵容。在這個夏夜之後,我更信任她瞭, 給瞭她更多的支持和自由,也給瞭她更多的欣賞和肯定。
每當她提齣要去嘗試做什麼的要求時,我總能看到她的那份好奇和求知欲,我非常珍視體驗過程對她成長的重要性,所以,我總是允許她去嘗試。
說實話,我過去也買過不少育兒書籍,很多都是大道理堆砌,讀完之後感覺信息量爆炸,但真正能落地實踐的卻寥寥無幾。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接地氣,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腔調,而是用大量真實的生活案例來闡述觀點。比如,書中描繪瞭一個孩子因為玩具壞瞭而大哭不止的場景,作者沒有直接批評孩子的小題大做,而是引導傢長去探究哭泣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對失去控製感的焦慮。這種深入挖掘行為動機的分析,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完美父母”概念的解構,她坦誠地承認瞭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失誤和掙紮,這極大地緩解瞭我作為母親那種時刻需要保持完美的焦慮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著書中的描述,反思自己最近一次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是不是過於急躁瞭。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可操作的、富有同理心的育兒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吸引人,那種柔和的色調和手繪風格的插圖,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溫暖、治愈的氣息。我本來就對育兒類的書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那些強調“慢成長”理念的,覺得現代社會節奏太快,孩子需要的恰恰是父母更多的耐心和陪伴。剛翻開目錄,我就被其中幾個章節的小標題抓住瞭眼球,比如“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的邊界”和“衝突中的和解:重建親子溝通的橋梁”。這些主題都直擊當代傢長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痛點。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那些日常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親子瞬間。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如何處理孩子情緒爆發的部分,因為我傢那位正處於“我偏不”的叛逆期,如何既能堅定原則又不至於讓親子關係僵硬,一直是睏擾我的難題。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指導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慈愛溫柔的鄰傢長輩,在耳邊輕聲細語地分享她的智慧和感悟。讀起來不會讓人感到壓力山大,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仿佛找到瞭一個可以依靠的盟友,一起麵對成長的挑戰。
評分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在處理現代親子關係中的“科技”議題時的平衡態度。它沒有一味地妖魔化電子産品,而是將其置於傢庭關係的大背景下進行探討。作者提齣一個觀點:孩子沉迷電子設備,往往是傢庭聯結齣現鬆動的一種外化錶現,是孩子尋求關注和逃避現實壓力的齣口。這個視角非常具有啓發性,它將問題從“孩子不聽話”轉移到瞭“我們如何更好地連接彼此”。書中提供瞭一些實用的“無屏幕傢庭時間”建議,這些建議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一起做飯、聽有聲書等,都強調瞭高質量的互動和共同創造迴憶的重要性。總體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紮根於愛、尊重個體差異的育兒哲學,它給予我的不是焦慮,而是平靜與力量,讓我更願意以一種開放、接納的心態去迎接孩子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與變化。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確實非同一般,閱讀體驗非常流暢,簡直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我很少在育兒書中看到如此具有文學性的錶達,很多段落,即便是描述一個簡單的親子互動場景,也被描繪得充滿詩意和哲理。它巧妙地將心理學、教育學的前沿理論融入到溫暖的生活敘事中,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專業術語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過程重於結果”的強調,這在如今這個全民追求“學霸”、“神童”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書中反復提及,關注孩子當下的體驗、感受到的愛和安全感,遠比早早地學會幾門技能重要得多。這就像是給一個被應試教育綁架的靈魂,提供瞭一次深呼吸的機會。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對於傢長自身的成長也有極大的裨益,它引導我們審視自己的原生傢庭影響,從而打破代際傳遞的負麵模式,這無疑是一次深層次的自我療愈。
評分與其他強調“速成”、“高效”養育的書籍相比,這本書簡直就是一股清流。它的核心思想似乎是在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真正“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孩子。書中對“慢”的定義非常深刻,它不是指效率低下,而是一種對孩子發展節奏的尊重和耐心等待。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培養獨立性”的一章,作者不是簡單地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逐步撤迴傢長的過度乾預,在孩子遇到挫摺時,如何用非評判性的語言支持他們從失敗中汲取經驗。這種循序漸進、鬆弛有度的引導方式,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陪伴”不是形影不離,而是在孩子需要時,你恰好在綫,並能提供最恰當的支持。這本書的內容排布也很有章法,從宏觀理念到微觀實踐,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讓人在閱讀時能夠始終保持專注和吸收的狀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