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

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凱撒 著,顧枝鷹 譯
圖書標籤:
  • 凱撒
  • 高盧
  • 曆史
  • 軍事
  • 古羅馬
  • 譯注
  • 戰爭
  • 古典文學
  • 拉丁文
  • 曆史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320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06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80
字數:2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高盧戰記》是羅馬著名的政治傢、軍事傢凱撒記錄的關於其在擔任高盧行省高級長官時於高盧作戰的經過。
  2. 在古典語文教學傳統中,《高盧戰記》通常被拉丁語學習者用作深入閱讀的第一部原典。
  3. 中文版《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吸收、采編瞭數傢學者的注釋,《高盧戰記》第一捲譯文以德國托伊布納爾希臘羅馬文獻叢書(Bibliotheca Scriptorum Graecorum et Romanorum Teubneriana)所收Wolfgang Arno Hering的校勘本(2008)為底本,箋注部分大體上以節為單位逐次給齣拉丁原文、中譯與注釋,涉及校勘、語文、曆史、軍事等多方麵內容,是對“注疏式翻譯”的嘗試。

內容簡介

  《高盧戰記》文辭簡潔、內容豐富而意蘊深厚,其質樸文風的背後暗藏著凱撒的政治意圖。在古典語文教學傳統中,這部著作通常被拉丁語學習者用作深入閱讀的第一部原典。本稿吸收、采編瞭數傢學者的注釋,《高盧戰記》第一捲譯文以德國托伊布納爾希臘羅馬文獻叢書(Bibliotheca Scriptorum Graecorum et Romanorum Teubneriana)所收Wolfgang Arno Hering的校勘本(2008)為底本,箋注部分大體上以節為單位逐次給齣拉丁原文、中譯與注釋,涉及校勘、語文、曆史、軍事等多方麵內容,是對“注疏式翻譯”的嘗試。

作者簡介

作者 凱撒,即凱撒大帝,古羅馬傑齣的軍事傢、政治傢和作傢。凱撒齣身貴族,曆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齣任高盧總督,在8年內徵服瞭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代錶作有《高盧戰記》、《內戰記》等。
譯箋者 顧枝鷹,畢業於上海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譯者弁言 / 1

文獻縮寫錶 / 32

高盧戰記·第一捲 / 35

箋注 / 67

赫珥威提依之役(第1-29章) / 69
第1章 高盧的地理和部族 / 70
第2章 歐爾革托瑞剋斯的陰謀 / 81
第3章 赫珥威提依人準備侵擾高盧 / 87
第4章 歐爾革托瑞剋斯之死 / 98
第5章 赫珥威提依人繼續做準備 / 102
第6章 赫珥威提依人決意取道羅馬行省 / 107
第7章 凱撒的緩兵之計 / 113
第8章 羅馬人增強防禦;赫珥威提依人企圖強渡 / 120
第9章 色剋瓦尼人允許赫珥威提依人通過他們的領地 / 127
第10章 凱撒加緊阻止赫珥威提依人行軍 / 130
第11章 海都依人和阿姆巴爾瑞人嚮凱撒求助 / 137
第12章 阿剌爾河大捷 / 141
第13章 凱撒渡河;迪維科齣使 / 148
第14章 凱撒的迴復 / 152
第15章 凱撒追蹤敵軍;騎兵間的接觸戰 / 158
第16章 久未解決的糧食問題 / 163
第17章 利斯庫斯道齣真相 / 168
第18章 都姆諾瑞剋斯的惡行 / 171
第19章 凱撒安撫迪維奇阿庫斯 / 176
第20章 凱撒寬恕都姆諾瑞剋斯 / 181
第21章 凱撒接近赫珥威提依人 / 185
第22章 科恩西迪烏斯延誤戰機 / 188
第23章 赫珥威提依人迴頭攻擊羅馬軍隊 / 192
第24章 凱撒布置戰鬥陣列 / 196
第25章 羅馬軍隊背水一戰 / 203
第26章 赫珥威提依人敗北 / 209
第27章 赫珥威提依人投降;威爾比革努斯人逃跑 / 216
第28章 戰後的安置工作 / 219
第29章 戰鬥前後赫珥威提依人的數量 / 223

阿瑞歐維斯圖斯之役導言(第30-54章) / 229
第30章 高盧首領拜見凱撒 / 230
第31章 殘暴的阿瑞歐維斯圖斯 / 234
第32章 色剋瓦尼人的遭遇 / 247
第33章 凱撒的考量 / 250
第34章 阿瑞歐維斯圖斯拒絕會談 / 257
第35章 凱撒第二次遣使 / 260
第36章 阿瑞歐維斯圖斯的迴復 / 264
第37章 凱撒決定采取行動 / 268
第38章 凱撒占領威索恩提歐 / 271
第39章 恐懼籠罩羅馬軍營 / 277
第40章 凱撒用言辭鼓舞軍隊 / 285
第41章 羅馬軍隊嚮統帥凱撒道歉;凱撒率軍齣發 / 297
第42章 阿瑞歐維斯圖斯同意會談;凱撒為之準備 / 302
第43章 凱撒的要求 / 309
第44章 阿氏的迴復 / 316
第45章 凱撒的駁斥 / 325
第46章 會談被日耳曼軍隊的襲擊打斷 / 327
第47章 凱撒拒絕第二次會談 / 331
第48章 阿瑞歐維斯圖斯迴避正麵交鋒;騎兵戰 / 336
第49章 羅馬軍隊第二次紮營 / 342
第50章 阿瑞歐維斯圖斯攻擊小營;迴避正麵交鋒的原因 / 345
第51章 雙方列陣 / 351
第52章 戰鬥開始 / 356
第53章 日耳曼人敗北 / 361
第54章 尾聲 / 368

附錄 / 373
一、Greenough本導言(第一至第五部分) / 373
二、插圖 / 420
三、簡化版拉丁文、古希臘文譯音錶 / 446
四、專名索引 / 448

參考書目 / 453

精彩書摘

赫珥威提依之役(第1-29章)

[G注]早在前58年,赫珥威提阿(Helvetia)——瑞士北部——的全部總計約360000人(譯按:即赫珥威提依人[Helvetii])打算憑藉武裝遷徙穿過高盧(Gaul)的核心地帶,以在比斯開灣(the Bay of Biscay)海濱附近的某個地方定居,他們可能還懷有主掌整片土地的企望。他們被阿爾卑斯山(Alps)、日內瓦湖(the Lake of Geneva)和尤剌山(Jura Mountains)構成的巨大天險在南麵和西麵睏住,在北麵還受到由強大的日耳曼遊牧部落(hordes)的逼迫,與他們不斷發生邊境戰爭。赫珥威提依人缺少田地,缺少田産,但這族人卻強悍而無所畏懼。他們野心勃勃的首領,歐爾革托瑞剋斯(Orgetorix),為這項企圖給他們做瞭如此充分的思想工作,以至於他的逃跑和死亡——當他被控策劃陰謀時,被判處死刑——沒有造成耽擱。在兩個星期的談判中,羅馬軍隊沿著爾霍達努斯河(La. Rhodanus, Fr. Rhône)造起瞭足夠的工事以阻止赫珥威提依人過河,由此凱撒阻礙瞭他們的企圖,他們遂沿著爾霍達努斯河與尤剌山之間的狹窄道路前進。但是赫珥威提依人在被凱撒趕上後,沒有能夠離邊境再嚮前走50英裏——凱撒通過一些小規模戰鬥和兩場血腥的戰役,迫使赫珥威提依人在損失瞭超過200000人後迴到自己的領地。這場短暫的戰役,僅僅從五月持續到六月,被稱作赫珥威提依之役(Helvetian War)。

第1章 高盧的地理和部族

Gallia est omnis divisa in partes tres, quarum unam incolunt Belgae,aliam Aquitani, tertiam qui ipsorum lingua Celtae, nostra Galli appellantur.
高盧整體分為3個部分,其中一部分住著貝珥蓋人,另一部分住著阿剋維塔尼人,第三部分住著那些以其自己的語言稱作“凱爾特人”、我們稱作“高盧人”的[人]。

·[譯按]各章標題參考諸傢箋注所加,原無。
·Gallia[高盧]:[G注]這裏所說的高盧是山外高盧(Transalpine Gaul),不包括東南邊的羅馬行省(provincia),也不包括現今北意大利的山內高盧(Galla Cisalpina)。山外高盧所指的範圍是現今的法國(包括萊茵河邊的土地)與荷蘭(Netherlands)、瑞士(Switzerland)的大部分地區。
[CA注]凱撒這裏所說的“高盧”尚未被羅馬人徵服。凱撒時代,羅馬人已經徵服瞭南邊的阿珥羅蔔若革斯人(Allobroges),在那塊地方建立瞭高盧行省,或稱作“納爾波高盧”(Gallia Narbonensis),在《高盧戰記》中簡稱作“行省”(provincia)。
[CM注]根據Zeuss的說法,gal意為“戰鬥”,由此可能衍生齣gala[戰士]一詞,復數作galat。從Γαλ?τη?來看,Κ?λτη?似乎是收縮後的形式,比如在德語中Geneva[日內瓦]常寫作Genf,而古希臘語中的?μφ?[神示的聲音;消息]來自?νοπ?[喊叫;呐喊](齶音g與k常常在專名中混同,如Gaius與Caius,Callaeci與Gallicia,一並比較:chamois[麂皮;羚羊]與Gemse[羚羊],κυβερν?ω[掌舵;統治]與guberno[駕駛;管理])。我們要注意,Gallia這個名字隻是外族定居者——可能是馬賽人(Massaliots)——用來指稱整塊地區的。因此,希臘、日耳曼這些名字在早期是不為那些地方的居民所知的。[譯按]CM注中Gemse原作gems,恐失。
·tres[3個]:[Pontet本]tris。[O注]古鈔本上作tris。復數屬格以ium結尾的名詞,其復數賓格詞尾為es,eis或is。
·Gallia est omnis divisa in partes tres[高盧整體分為3個部分]:[任譯]高盧全境分為三部分。[M譯]All gaul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E譯]Gaul is a whol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任注]凱撒徵服以前,羅馬人統稱作高盧的,指意大利的茹比擴河和丕熱奈依山脈以北、萊茵河以西,直到大西洋的大片莽莽原野。按自然區劃分,這一地區又可以阿爾卑斯山為界,分為山內高盧和山外高盧(簡稱內高盧和外高盧);內高盧再可以帕都斯河(今波河)為界,分為河南高盧和河北高盧。凱撒這裏說的全高盧,是指行省外的外高盧。
[G注]omnis意為as a whole,est divisa不是被動態完成時,divisa是用作形容詞的分詞。[K注]Gallia…omnis意為Gaul as a whole,與狹義的凱爾特高盧形成對比,因為凱爾特高盧也被稱作Gallia。[TH注]注意詞序。這句句子不能譯作All Gaul is divided…,這種譯文糟糕(hideous)又錯誤,當譯作Gaul, taken as a whole, is divided…。西塞羅(《緻親友書》(Epistulae ad Familiares)VIII.5.2,VIII.9.2等等)用復數的Galliae和Galliarum指高盧的幾個部分,而凱撒希望清楚地錶明,他所說的是整個山外高盧。[A&G;]譯作Gaul, in the widest sen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形容詞omnis暗示瞭對羅馬人原有錯誤的“高盧”概念的反駁。(§597)[譯按]G注、K注、TH注三說閤,從之。
·Belgae[貝珥蓋人]:[G注]貝珥蓋人可能是凱爾特族的威爾士(Cymric)分支,和不列顛人(Britons)與現代的威爾士人(Welsh)同屬一族。貝珥蓋人居住在現今的比利時(Belgium)和法國的北部,與日耳曼人相混雜。[譯按]Belgae是第一變格法陽性名詞。
·aliam[另一部分]:[G注]這裏一般用alteram來錶達序列中的第二個。
·Aquitani[阿剋維塔尼人]:[G注]阿剋維塔尼人是西班牙的伊比利亞人(Iberians),即現今的巴斯剋人(Basques),他們居住在西南方。
·Celtae[凱爾特人]:[G注]凱爾特人可能是以愛爾蘭人(Irish)和高地蘇格蘭人(Highland Scotch)為代錶的蓋爾人(Gaelic)分支。[TH注]這個詞從最寬泛的意義上說,包含各種血統的部落,他們所操的語言便是現在凱爾特語族的起源;凱爾特人原本生活在歐洲中部,後遷徙到瞭高盧、西班牙、不列顛、意大利以及小亞細亞。Celtae和Galli的古希臘語同源詞在頗呂比歐斯(Πολ?βιο?)筆下有多種形式。凱撒使用Celtae一詞時取其狹義,因為貝珥蓋人也是凱爾特人。Galli在凱爾特語中意為“戰士”或“勇者”。我們必須記住,盡管所有那些居住在色剋瓦納河與伽茹恩納河之間的人自稱是凱爾特人,在凱撒時代之前的幾個世紀,那裏並沒有凱爾特人。凱爾特人中混雜著多種血統的人,一部分來源於前凱爾特(pre-Celtic)居民,另一部分是凱爾特徵服者。
[CA注]Celtae一詞意味著主乾,凱爾特人是純高盧血統。希臘人根據他們領地的範圍,把整個高盧地區稱作Κελτικ?。在早期希臘人中,整個西歐從地中海(Mediterranean)海岸起都被稱作“凱爾特大陸”(Eng. Celtic land, Gk. χ?ρα Κελτικ?)。語詞Galli是Gael拉丁化後的形式。

[2]hi omnes lingua, institutis, legibus inter se differunt. Gallos ab AquitanisGarunna flumen, a Belgis Matrona et Sequana dividit.
[2]所有這些人在語言、習俗和法律方麵彼此不同。伽茹恩納河把高盧人與阿剋維塔尼人分開,瑪特若納河與色剋瓦納河把高盧人和貝珥蓋人分開。

·lingua[語言]:[TH注]凱爾特語大體上並不用於阿剋維塔尼阿(Aquitania)。阿剋維塔尼人說伊比利亞語(Iberian),即一種西班牙方言,可能包含巴斯剋語(Basque),這種語言現今在法國西南角以及靠近西班牙的地區依舊有人使用。大部分凱爾特人說的語言是高盧語(Gaulish),或稱作高盧—布立吞語(Gallo-Brythonic),這也是貝珥蓋人所操的語言,實際上與布立吞人(Brythonic)或不列顛凱爾特人(British Celts)的語言相同,是威爾士語(Welsh)的源頭。然而,在凱撒時代,一些凱爾特人可能操另一種凱爾特方言,與蓋爾語(Gaelic)之母語相近——因為晚期的高盧銘文所用的語言與蓋爾語不同——盡管這可能是一種死語言(就像我們能在倫敦見到當代的拉丁語銘文),它一定曾經通行於高盧。[G注]貝珥蓋人的語言是一種混閤著日耳曼語的凱爾特語。
·Garunna flumen … Matrona[伽茹恩納河……瑪特若納河]:[S注]伽茹恩納河即今加倫河(Garonne),瑪特若納河即今馬恩河(Marne),色剋瓦納河即今塞納河(Seine)。[譯按]比照I.12.1“阿剌爾河”及相關箋注。
·dividit[分開]:[CA注]單數的dividit跟隨著兩個主格名詞:Matrona[瑪特若納河]與Sequana[色剋瓦納河],原因在於,瑪特若納河與色剋瓦納河是一條連續的界綫,而且瑪特若納河是色剋瓦納河的支流。[TH注補遺]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兩條河被認為是分開的——動詞受較近的主語支配。
·[TH注]這些敘述對於凱撒的意圖來說是足夠精確瞭,但是並不完全正確。比圖依革斯的維維斯奇人(Bituiges Vivisci)就是他沒有提到的部族,他們是凱爾特人,居住在Bordeaux附近的土地上,伽茹恩納河兩岸——這條河的河口稱作Gironde。還有威利歐卡斯色斯人(Veliocasses),他們屬貝珥蓋族(II.4.9),在色剋瓦納河左岸有一些領地。

前言/序言

譯者弁言
解題

《高盧戰記》8捲,伽尤斯·尤利烏斯·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前100—前44)著,記述其擔任高盧行省總督時的各種事件,如戰爭、祭典、巡迴審判等等。前7捲為凱撒親筆,末捲為其幕僚、好友希爾提烏斯(Aulus Hirtius,前90—前43)補述:

Reliquit et rerum suarum commentarios Gallici civilisque belli Pompeiani. Nam Alexandrini Africique et Hispaniensis incertus auctor est; alii Oppium putant, alii Hirtium, qui etiam Gallici belli novissimum imperfectumque librum suppleverit.
[凱撒]還留下瞭關乎他自己事功的《高盧戰記》以及涉及龐培的《內戰記》。由於《亞曆山大裏亞戰記》、《阿非利加戰記》與《西班牙戰記》的作者不明,一些人就認為是歐璞皮烏斯,另一些人認為是希爾提烏斯——那位還(etiam)補寫瞭《高盧戰記》未完成的末捲的人。(蘇厄托尼烏斯[Suetonius]《羅馬十二帝王傳》[De Vita Caesarum]56)

《高盧戰記》的拉丁原名不一,主要有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對高盧戰爭的記述],Commentarii Belli Gallici[高盧戰爭紀],Bellum Gallicum[高盧戰爭]這3種形式,本稿沿用現有通行中譯“高盧戰記”。Hering校勘本的完整書名作:C. Iulii Caesaris Commentarii Rerum Gestarum: Bellum Gallicum[伽尤斯·尤利烏斯·凱撒的功業紀:高盧戰爭]。英譯本書名多作Commentaries on the Gallic War,少數作The Gallic war或The Conquest of Gaul,古希臘語譯名作?πομνημονε?ματα το? ?ν τ? Γαλατ?? Πολ?μου[高盧戰爭記聞](Μ?ξιμο?Πλανο?δη?譯本,詳後)。
Charles Anthon注雲:

這裏的“記述”(commentaries)意為以平緩、質樸為風格的對事件的簡要敘述(brief narratives of events)。平緩、質樸的主要目的在於保留對事件的記憶以方便後世想要創作更豐滿、更精巧作品的人。希爾提烏斯在第八捲開頭的信中道:Caesaris commentarii editi sunt, ne scientia tantarum rerum scriptoribus deesset[凱撒的“記述”齣版瞭,從而史傢不會缺少對那些尤其重大事件的見聞],由此commentarii與我們現今的錶達memoirs[迴憶錄]有幾分相似。與這個詞對應的古希臘語單詞有?πομν?ματα[記憶、紀念,紀念品;墳墓;備忘錄;論文],?πομνηματισμο?和?πομνημονε?ματα[迴憶錄、言行錄]。斯特拉波(Στρ?βων)在提到凱撒的“迴憶錄”時說:? Κα?σαρ ?ν το?? ?πομν?μασι,而作為學生的色諾芬(Ξενοφ?ν)給他為老師蘇格拉底(Σωκρ?τη?)所作的迴憶錄冠以Σωκρ?του? ?πομνημονε?ματα[迴憶蘇剋拉底;對蘇格拉底的迴憶]之名。普魯塔剋(Πλο?ταρχο?)提到凱撒有一部被稱作?φημερ?δε?[日誌]的作品(《凱撒傳》22),由此引發討論:這與我們手中的“記述”是同一事物還是不同事物。Rualdus認同後者,其依據的理由是,古代作傢凡是引用“日誌”(Ephemerides)的地方,都不見於“記述”(commentaries),這一觀點的支持者頗多。在另一方麵,Fabricius主張,當凱撒談及高盧戰爭的書捲流傳到我們手中時,其中存在許多lacunae[缺損;漏洞],這部作品的主題應恢復為“凱撒傳”(Life of Caesar)。

按:?πομν?ματα、?πομνηματισμο?和?πομνημονε?ματα這3個古希臘語單詞都是復數主格形式,來源於名詞μν?μη[記憶]或動詞μνημονε?ω[記憶]。《古希臘語漢語詞典》未收錄?πομνηματισμ??一詞,LSJ的?πομνηματισμ??詞條有3條義項:①memorandum;②memoirs, annals(LSJ認為此時其等同於?π?μνημα);③commentary on an author。? Κα?σαρ ?ν το?? ?πομν?μασι為Anthon所節引,完整的句子作ο?τω δ? κα? ? θε?? Κα?σαρ ?ν το?? ?πομν?μασιν ε?ρηκεν[由是,神明凱撒將其置於“迴憶錄”中],語齣《地理誌》(Γεωγραφικ?)IV.1.1。

《高盧戰記》文辭簡潔、內容豐富又意蘊深厚,是書在古典語文教學傳統中通常被拉丁語學習者用作深入閱讀的第一部原典,一如色諾芬的《居魯士上行記》(Κ?ρου ?ν?βασι?)之於古希臘語學習者。對於《高盧戰記》的文風,古羅馬最重要的作傢之一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於《布魯圖斯》(Brutus)75.262中寫道:

tum Brutus: Orationes quidem eius mihi vehementer probantur. Compluris autem legi atque etiam commentarios, quos idem scripsit rerum suarum. Valde quidem, inquam, probandos; nudi enim sunt, recti et venusti, omni ornatu orationis tamquam veste detracta. Sed dum voluit alios habere parata, unde sumerent qui vellent scribere historiam, ineptis gratum fortasse fecit, qui illa volent calamistris inurere: sanos quidem homines a scribendo deterruit; nihil est enim in historia pura et inlustri brevitate dulcius.
於是布魯圖斯[說]:“凱撒的(eius)演說辭依我看(mihi)確實極為(vehementer)齣色(probantur)。而我已讀過瞭許多,並且還[讀瞭]那些同樣是他寫的、關於他本人事跡的《[高盧戰]記》。”我說:“的確非常當為人稱道(probandos),因為它們是無修飾(nudi)、直白(recti)並且雅緻的(venusti),一切修辭的雕飾就好像已被脫下的衣袍。但是當他希望那些想要撰寫史書的人有已經齊備的[資料](parata),從而[有所]收獲時,他可能為那些意圖用燙發鉗燙捲那些[資料]的平庸之人行瞭好處(gratum ... fecit)。他的確使考慮周全的[演說傢們](sanos)打消瞭寫作[的想法](a scribendo deterruit),因為在曆史中,沒有什麼比樸素而清晰的簡潔[錶達](pura et inlustri brevitate)更美妙瞭。”

然而,無修飾、直白且雅緻的文風後麵卻是依稀可見的刀光劍影,比如《高盧戰記》I.44.12:

quodsi eum interfecerit, multis sesenobilibus principibusque p. R. gratum esse facturum–id se ab ipsisper eorum nuntios compertum habere–,quorum omnium gratiam atqueamicitiam eius morte redimere posset.
但如果[阿瑞歐維斯圖斯(Ariovistus)]殺死瞭凱撒,他就做瞭讓許多(multis)羅馬人中的貴族和要員感激的事——他從他們本人那裏(ab ipsis),經由他們的使者,把這事獲悉——他能夠用凱撒的死亡贏得他們全部的(omnium)恩惠與友誼。

元老院中的某些人意欲除掉凱撒,翱師高盧使他擔荷著很大的政治風險。凱撒擔任執政官那年(前59年)通過的《尤利阿反聚斂法》(Lex Iulia Repetundarum)此時很可能成為其政敵的武器。一般認為,這條法令規定行省總督本人——無論是否有軍隊——在未獲許可時不得越齣行省,亦不得對彆國發動戰爭,從而凱撒齣兵高盧的舉動違反瞭這條法律。這一說法與西塞羅《駁皮索演說辭》(In L. Calpurnium Pisonem Oratio)21.50相應:

hic si mentis esset suae, nisi poenas patriae disque immortalibus eas quae gravissimae sunt furore atque insania penderet, ausus esset–mitto exire de provincia, educere exercitum, bellum suasponte gerere, in regnum iniussu populi Romani aut senatus accedere, quae cum plurimae leges veteres, tum lex Cornelia maiestatis, Iulia de pecuniis repetundis planissime vetat?
設若他從屬於他自己的理智,設若他尚未嚮祖國與不朽神明償付(penderet)那些因恣暴與癲狂[而産生的]極其沉重的罰鍰(poenas),他是否敢於[做]——我不說[他]離開行省、撤走軍隊、自肆地(sua sponte)發動戰爭、在沒有羅馬人民或元老院命令的情況下(iniussu populi Romani aut senatus)嚮一個王國進發——那些許多舊法(plurimae leges veteres),[如]那時的《科爾內利阿反叛國法》、《尤利阿反聚斂法》所明確禁止的事情?

盡管我們不能明確在上述這些行為中,哪些是《科爾內利阿反叛國法》(Lex Cornelia de Maiestate),哪些是《尤利阿反聚斂法》所禁止的,但凱撒政治處境之惡劣卻是事實。凱撒齣兵是為瞭壯大軍事實力,撰寫《高盧戰記》則意在以維護政治聲譽為目的作自我宣傳——這一目的,自然需要隱藏在質樸的文風之後。
王者凱撒作瞭無修飾的、直白且雅緻的“史書”《高盧戰記》,讓我們不禁聯想起素王孔子作的同樣無修飾、文辭簡單雅緻的“史書”《春鞦》。設若我們承認,孔子之作《春鞦》非是為後人提供史料而是用以隱藏大義,而簡潔到近乎“斷爛朝報”的文辭之下蘊含有微言,那麼——這應該不是隨意比附——我們似乎就不必將《高盧戰記》理解為史料的簡單羅列而忘記凱撒的綿密用心。
綜上觀之,我們需要對這部作品進行注疏式中譯:以權威校勘本為底本,吸收西人箋注成果,得到較為精確的中譯文,由此逐步探尋凱撒的“微言大義”,理解王者之用心。

《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 作者:凱撒 譯注:[譯者姓名] 內容簡介 《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並非一本獨立的創作,而是對尤利烏斯·凱撒不朽史詩《高盧戰記》第一捲的深度解讀與精細注釋。本書將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重返那個英雄輩齣、戰火紛飛的時代,親曆羅馬共和國最偉大的軍事統帥之一——凱撒,如何以其過人的膽識、卓越的軍事纔能以及精妙的政治手腕,徵服廣袤而神秘的高盧地區,並將其納入羅馬的版圖。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精細的譯注。譯者[譯者姓名]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古籍功底,對《高盧戰記》原文進行瞭忠實且富於文學性的翻譯,力求在保留原文史料價值的同時,也展現齣古羅馬史詩般的敘事魅力。更為重要的是,譯注部分並非簡單的字詞解釋,而是對原文深層含義的挖掘與闡釋。譯者結閤瞭曆史學、地理學、軍事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對原文中的人名、地名、部族名稱、軍事術語、政治製度、宗教習俗、地理環境等進行瞭詳盡的考證與注釋。這些注釋不僅解答瞭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疑問,更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凱撒所處的時代背景、高盧各部族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特徵,以及羅馬軍隊的組織、戰略與戰術。 《高盧戰記》第一捲,即本書所解讀的原著,主要敘述瞭從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2年間,凱撒在高盧地區經曆的一係列重大軍事行動。 凱撒在這一時期,以“保護”羅馬盟友為名,巧妙地介入瞭高盧各部族之間的紛爭,並以此為契機,逐步展開瞭對整個高盧地區的徵服。 本書的敘述重點,將圍繞以下幾個關鍵的曆史事件展開: 赫爾維蒂人(Helvetii)的遷徙與凱撒的乾預: 故事的開端,赫爾維蒂人因內部原因決定舉族遷徙,尋求新的定居地。他們的遷徙路綫穿越瞭羅馬的行省,對羅馬的安全構成瞭潛在威脅。凱撒抓住這一機會,以維護羅馬邊疆穩定為由,率軍迎擊,並最終阻止瞭赫爾維蒂人的遷徙,將其擊敗。這一戰役不僅展現瞭凱撒的軍事果斷,也為他贏得瞭在日耳曼尼亞和高盧地區施加影響力的絕佳開端。 日耳曼尼亞國王阿利奧維斯圖斯(Ariovistus)的入侵與擊敗: 赫爾維蒂人遷徙受阻後,部分人尋求逃往日耳曼尼亞,並邀請日耳曼尼亞的蘇維比人(Suebi)國王阿利奧維斯圖斯援助。阿利奧維斯圖斯率領大批日耳曼人湧入高盧,成為對高盧各部族,尤其是凱撒在當地盟友的巨大威脅。凱撒認為,如果允許日耳曼人占據高盧,將對羅馬構成更大的戰略風險。因此,他決定主動齣擊,在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擊敗瞭阿利奧維斯圖斯,將日耳曼人驅逐齣高盧。這場勝利極大地鞏固瞭凱撒在高盧的聲望和地位,也為他後續的徵服奠定瞭基礎。 高盧部族的反抗與凱撒的鎮壓: 隨著凱撒在高盧的勢力日益增長,當地部族對羅馬的統治開始産生不滿和反抗。本書將詳細描繪凱撒如何應對這些反抗,包括他對不同部族的策略,例如拉攏、分化、以及軍事打擊。他運用瞭高超的軍事指揮技巧,在一次又一次的戰役中,逐步瓦解高盧各部族的抵抗力量。 羅馬軍隊的組織與戰術: 《高盧戰記》是研究古羅馬軍隊運作的珍貴史料。本書的譯注部分將深入剖析凱撒所率領的羅馬軍團的編製、裝備、訓練、行軍、宿營、攻城略地、野戰戰術等方麵。讀者將有機會瞭解到羅馬士兵的日常,以及羅馬軍隊如何以其嚴密的組織和高效的戰術,在不同地形和不同對手麵前取得勝利。 高盧地區的地理與風土人情: 凱撒的敘述中,也穿插瞭對高盧地區地理環境、氣候特點、以及當地居民(包括凱爾特人、比利時人、日耳曼人等)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宗教信仰、生活習慣、軍事實力等方麵的觀察與記錄。譯注部分將對這些內容進行詳細的解讀,幫助讀者構建一幅清晰、生動的高盧社會全景圖,瞭解這些民族的獨特文化和曆史。 《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的獨特價值體現在: 曆史文獻的權威解讀: 作為對《高盧戰記》這一史學巨著的譯注,本書繼承瞭其原著的史料價值,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深化。譯者[譯者姓名]的注釋,為理解凱撒的軍事行動、羅馬擴張的曆史邏輯,以及高盧地區的古代曆史提供瞭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據。 軍事戰略的經典案例: 凱撒的軍事生涯是軍事史上的不朽傳奇。《高盧戰記》第一捲所記載的戰役,是研究古代軍事指揮、戰略戰術的寶貴教材。本書的譯注將從軍事學的角度,對凱撒的決策、部署、作戰方式進行深入分析,為軍事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豐富的參考。 曆史文化的多維度呈現: 本書不僅僅是軍事史料,它更是對古代歐洲社會的一扇窗口。通過對高盧各部族社會、政治、宗教、文化的詳盡解讀,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時代的多元文明,理解不同民族之間的互動與衝突。 語言與文學的精妙融閤: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追求對原文的準確傳達,也注重語言的韻律與美感,力求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古羅馬文學的魅力。同時,詳盡的注釋也為文學愛好者提供瞭深入理解古羅馬敘事風格的綫索。 本書的讀者對象廣泛: 曆史愛好者: 任何對古羅馬曆史、軍事史、歐洲古代史感興趣的讀者,都將從本書中獲得深刻的認識。 軍事研究者與學生: 本書是研究古代軍事戰略、戰術、軍隊組織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古典文學愛好者: 想要深入品味古典史詩敘事風格,理解凱撒式寫作技巧的讀者,將獲得極大的滿足。 對古羅馬文明有探索興趣的讀者: 本書提供瞭理解古羅馬及其對外擴張過程的絕佳視角。 《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將是一次令人沉醉的智識之旅,它將帶領您走進凱撒的時代,親曆一場宏大的曆史進程,感受那個英雄輩齣的傳奇年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通往理解古代世界的一把鑰匙,一幅描繪文明衝突與融閤的壯麗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終於找到一本能讓我深入理解《高盧戰記》的書瞭!我一直覺得,真正好的曆史著作,不應該隻是提供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應該是一個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究的平颱。《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正是這樣一本著作。它不僅僅是翻譯瞭凱撒的原著,更重要的是,那些“譯箋”部分,是真正讓這本書升華的關鍵。譯者在譯箋中,展現瞭極高的史學素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於書中齣現的那些可能讓普通讀者睏惑的軍事術語、政治概念、地理信息,譯箋都給齣瞭詳盡的解釋,而且不是簡單地復製粘貼,而是有自己的分析和考量。我尤其欣賞它對當時羅馬政治格局和高盧地區社會結構的梳理,這些背景知識的補充,讓凱撒的徵伐行為不再顯得突兀,而是有瞭更深的時代根源。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譯箋中的某個細節而産生新的聯想,比如聯係到羅馬共和國走嚮帝國的原因,或者是高盧地區對後來歐洲曆史的影響。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古羅馬的宏偉敘事和現代讀者的求知渴望,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瞭學術的魅力。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個對古代曆史和語言都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讀懂原著精髓,又能深入瞭解背景知識的書。《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恰恰滿足瞭我的這個需求。首先,譯文本身就非常流暢,讀起來一點都不生澀,讓我能順暢地沉浸在凱撒的敘述中。更重要的是,那些“譯箋”部分,簡直是錦上添花!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詞語解釋,而是包含瞭豐富的曆史、地理、文化和社會背景信息。比如,對於書中提到的各種高盧部落、他們的習俗、武器裝備,甚至連凱撒戰術中的一些細節,譯箋都給齣瞭詳盡的考證和解讀。有時候,讀到一段原文,然後看看譯箋,你會發現作者花費瞭大量心血去梳理這些脈絡,仿佛帶領你穿越迴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親眼見證那場場驚心動魄的戰役。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關鍵人物的分析,比如凱撒本人,以及他所麵對的高盧諸侯,譯箋會從史學角度去剖析他們的動機和行為,這遠比單純的敘事要引人深思。這本書讓我對“譯箋”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是纍贅,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箋”,是幫助讀者理解原文、理解曆史的金鑰匙。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軍事史和政治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羅馬共和國晚期曆史的著作。《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以其獨特的“譯箋”形式,成功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凱撒《高盧戰記》原文的簡單翻譯,它更像是一部史學研究的輔助讀物。譯文本身力求忠實於原文的敘事風格,同時又避免瞭過於生硬的古文翻譯帶來的閱讀障礙。而最讓我稱贊的是其“譯箋”部分。譯者在譯箋中,不僅解釋瞭晦澀的詞匯,更重要的是,對書中涉及到的地理位置、民族名稱、社會製度、宗教信仰以及重要的曆史事件,都進行瞭詳盡的考證和闡釋。例如,在閱讀到關於高盧人社會結構的部分時,譯箋中的詳細介紹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氏族製度、貴族與平民的關係有瞭清晰的認識,甚至還能聯係到現代社會的一些類似現象。此外,譯者對凱撒的戰略戰術分析也十分到位,結閤地圖和考古資料,將那些宏大的軍事行動描繪得更加真實可信。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閱讀不應止步於錶麵敘事,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政治和社會語境,纔能真正把握曆史的脈絡。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於“譯箋”這兩個字有點兒顧慮,擔心它會把本來就有點厚重的曆史讀物變得更加枯燥。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譯文質量很高,語言平實卻不失磅礴大氣,讀起來非常順暢,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世界。更讓我驚喜的是,“譯箋”部分的設計。它不是生硬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像一位學識淵博的老朋友在旁邊耐心講解。當我讀到一些不熟悉的地名、人名、或者某個古老習俗時,譯箋總能及時地給齣清晰的解釋,有時候還會提供一些有趣的背景故事或者不同學者的觀點。我特彆喜歡它在處理一些文化差異時的細緻入微,比如高盧人對待戰俘的態度,或者是他們獨特的祭祀儀式,譯箋都能娓娓道來,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生動的感知。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曆史經典並非遙不可及,它完全可以是一種充滿趣味和探索性的過程。它鼓勵我去思考,去比較,去發現,這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評分

我得說,《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的齣版,對於像我這樣對古典文獻稍有研究但又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嘗試過閱讀一些純粹的白話文譯本,雖然易懂,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那種古老文字特有的韻味和曆史的厚重感似乎被稀釋瞭。而這本書,它的“譯箋”部分,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在翻譯的同時,保留瞭對原文結構的尊重,然後用精煉的語言解釋那些可能讓現代讀者感到陌生的概念、詞匯和文化習俗。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一些軍事術語時的嚴謹性,比如對兵種、陣型、攻城器械的細緻講解,讓那些讀起來略顯抽象的戰爭描寫變得具體而生動。而且,譯者在譯箋中引用的其他史料和學者的研究成果,也為我打開瞭新的研究思路。我曾經因為某個詞的翻譯産生瞭疑問,翻閱譯箋後,發現譯者提供瞭多種可能的解釋,並分析瞭各自的優劣,這種學術的態度讓我非常信服。這本書不是那種“一口氣讀完”的書,它更像是一個需要細細品味、反復咀嚼的智力遊戲。每讀一段,你都會忍不住去查閱譯箋,然後在譯箋的引導下,對原文産生更深的理解和更廣的聯想。

評分

提供的參考很詳細,而且真的是拉丁文

評分

內容簡介編輯

評分

3. 中文版《高盧戰記譯箋·第一捲》吸收、采編瞭數傢學者的注釋,《高盧戰記》第一捲譯文以德國托伊布納爾希臘羅馬文獻叢書(Bibliotheca Scriptorum Graecorum et Romanorum Teubneriana)所收Wolfgang Arno Hering的校勘本(2008)為底本,箋注部分大體上以節為單位逐次給齣拉丁原文、中譯與注釋,涉及校勘、語文、曆史、軍事等多方麵內容,是對“注疏式翻譯”的嘗試。

評分

高盧戰記 編輯

評分

體驗不錯,産品可以,值得繼續嘗試

評分

不錯,

評分

包裝不錯,內容還沒看…

評分

作品名稱 《高盧戰記》 外文名稱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創作年代 公元前58年—前52年 作品齣處 《凱撒全集》(Corpus Caesarianum) 文學體裁 報告文學 作 者 [古羅馬]伽尤斯·尤利烏斯·凱撒 字 數 218000

評分

對厄爾維幾人的戰爭。公元前58年凱撒同厄爾維幾人之間爆發的第一次戰爭是阿拉河之戰。阿拉河流經愛杜依和塞廣尼居住地,注入羅唐納斯河,因為水流並不湍急,所以厄爾維幾人打算涉險過河。根據偵察人員的報告,厄爾維幾人的部隊四分之三已完全渡過,大約還有四分之一留在阿拉河這邊,凱撒立刻率領羅馬軍團直撲尚未渡河的敵人,並消滅其中大部,其餘的敵人都四散逃走,躲到最近的森林裏去。首戰勝利後,為瞭徹底殲滅厄爾維幾人的主力,凱撒迅速渡過阿拉河,追擊厄爾維幾人。凱撒並不急於同敵人決戰,而是采取尾隨戰術,伺機殲滅敵人。當厄爾維幾人運動到彆布拉剋德城之後,凱撒發現瞭戰機。彆布拉剋德城四麵環山,凱撒利用山地地形,迅速搶占製高點,堵住敵人的齣路,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敵人的主力。經過激烈的廝殺之後,厄爾維幾人在羅馬人的打擊之下死傷慘重,嚮一座小山逃去。凱撒布置羅馬軍隊一麵繼續追擊厄爾維幾人,另一麵抵抗厄爾維幾人的盟軍一一波依人和都林忌人。經過慘烈的戰鬥之後,最終羅馬軍隊殲滅瞭厄爾維幾人的主力。厄爾維幾人不得不派人求降,“他們在路上遇到凱撒,投身在他腳下,含著眼淚低身下氣地懇求講和。”在交齣人質和武器之後,凱撒接受瞭他們的投降。戰勝之後凱撒並沒有對厄爾維幾人采取民族滅絕政策,而是采取瞭寬容的策略。凱撒命令厄爾維幾人和他們的盟友都林忌人、拉多比契人都迴到原來住地,並命令阿羅布洛及斯人嚮厄爾維幾人提供糧食救濟,穩定其殘部。[2]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