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点特征的多视图三维重建 [Multi-view 3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Image Feature Points]

基于图像点特征的多视图三维重建 [Multi-view 3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Image Feature Poi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来 著
图书标签:
  • 三维重建
  • 多视图几何
  • 计算机视觉
  • 图像处理
  • 特征提取
  • 点云
  • SLAM
  • 结构光
  • 视觉测量
  • 深度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51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54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ulti-view 3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Image Feature Poin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字数:23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视图三维重建的本质是从二维图像观察中估算相机参数以及场景点的三维坐标,因此是图像获取的逆过程。由于图像数据不可避免的受噪声和外点的干扰,多视图三维重建逆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基于图像点特征的多视图三维重建》关注基于图像点特征的、没有任何场景先验知识的多视图三维重建问题,重点研究从两视图到一般多视图、从陆上到水下环境等四类典型的三维重建问题。《基于图像点特征的多视图三维重建》着眼于提高现有多视图三维重建方法的鲁棒性和精度,从三维重建问题建模及全局优化求解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一系列创新的多视图三维重建相关算法和技术。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多视图三维重建的研究现状
1.2.1 图像特征点检测和匹配
1.2.2 基于图像的稀疏三维重建
1.2.3 多视图稠密匹配与三维重建
1.2.4 多视图水下三维重建
1.2.5 多视图几何中常用的优化方法
1.3 本书主要内容与组织
1.3.1 本书主要内容
1.3.2 本书内容组织

第2章 多视图几何及多视图三维重建基础
2.1 简介
2.2 射影空间及透视成像基础
2.2.1 射影空间点和平面的表示
2.2.2 射影空间直线的表示
2.2.3 透视相机模型
2.2.4 透视相机成像过程
2.3 两视图几何及基本矩阵估计
2.3.1 对极几何与基本矩阵
2.3.2 定标视图基本矩阵计算
2.3.3 非定标视图基本矩阵估计
2.4 多视图三维重建及其优化问题
2.4.1 射影多义性
2.4.2 度量三维重建
2.4.3 多视图三维重建优化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图像点特征检测及多视图匹配
3.1 简介
3.2 点特征定位与描述
3.2.1 图像点特征概述
3.2.2 Harris点特征检测
3.2.3 SIFT点特征检测
3.2.4 SIFT点特征描述子
3.3 两视图点特征匹配
3.3.1 两视图匹配基本策略
3.3.2 鲁棒的两视图点特征匹配
3.3.3 RANSAC迭代次数的确定
3.4 多视图点特征匹配
3.4.1 高维空间快速近邻搜索
3.4.2 快速多视图点特征匹配
3.4.3 多视图点特征匹配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视图三维重建相关优化方法基础
4.1 简介
4.2 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方法
4.2.1 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描述
4.2.2 高斯一牛顿迭代法
4.2.3 莱文伯格一马夸特迭代法
4.3 凸优化理论及方法
4.3.1 凸优化的基本概念
4.3.2 凸优化问题描述
4.3.3 凸优化问题求解的牛顿法
4.3.4 凸优化问题求解的内点算法
4.4 随机优化理论及方法
4.4.1 差分进化迭代过程
4.4.2 差分进化的终止条件
4.4.3 混合优化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定标视图直接三维重建建模与优化
5.1 概述
5.2 传统两视图三维重建方法简介
5.3 直接三维重建问题的建模
5.3.1 相机矩阵参数化
5.3.2 图像特征点对应坐标修正
5.3.3 图像对应外点剔除
5.3.4 施加Cheirality约束
5.3.5 带约束优化问题
5.4 直接三维重建问题的求解
5.4.1 全局优化流程及基本操作
5.4.2 试验向量评价与比较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合成数据实验
5.5.2 真实数据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定标视图直接三角化建模与优化
6.1 概述
6.2 传统多视图三角化方法简介
6.3 鲁棒的噪声尺度估计
6.3.1 对极转移中不确定性的传播
6.3.2 基于残差一致性的噪声尺度估计
6.4 三维重建中结构边界的计算
6.4.1 图像对应内点子集筛选
6.4.2 三维结构误差边界计算
6.5 鲁棒的全局最优多视图直接三角化
6.5.1 多视图直接三角化问题建模
6.5.2 基于混合优化的问题求解
6.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1 合成数据实验
6.6.2 真实数据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折射相机模型的水下三维重建
7.1 概述
7.2 折射相机成像模型
7.2.1 后向投影的解析计算
7.2.2 前向投影的解析计算
7.2.3 折射椭圆与折射深度
7.3 已知旋转参数的水下三维重建
7.3.1 全局最优水下已知旋转问题建模
7.3.2 鲁棒的水下已知旋转问题建模
7.4 未知旋转参数的水下三维重建
7.4.1 基于混合优化的水下相机定标
7.4.2 稀疏与稠密水下三维结构估计
7.5 实验结果与分析
7.5.1 合成数据实验
7.5.2 合成渲染图像实验
7.5.3 真实数据实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水下三维重建折射补偿理论与验证
8.1 概述
8.2 折射变形及其补偿理论分析
8.2.1 折射变形的理论分析
8.2.2 基于透视相机模型的折射变形补偿
8.3 折射补偿实验设计
8.3.1 水下图像采集装置
8.3.2 测试数据集
8.3.3 三维重建及性能评估
8.4 实验结果与分析
8.4.1 合成数据实验
8.4.2 真实数据实验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书内容总结
9.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表
术语英汉对照表
彩图

前言/序言


《视觉几何与空间感知:从图像到三维世界的探索》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从二维图像的平面视角出发,逐步揭示和构建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我们将深入探索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技术,重点关注如何利用人类或机器的视觉感知能力,从一系列静态的二维图像中提取丰富的三维几何信息,最终复原出逼真的三维场景。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性的讲解,更是一次关于理解空间、感知深度、以及如何赋予机器“看”和“理解”能力的深度思考。 第一部分:理解视觉的本质与挑战 在开始构建三维世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看”是什么。这一部分将从最基础的视觉原理入手,探讨人类视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计算机如何模拟这一过程。我们将讨论光线如何在物体表面反射、散射,最终进入镜头并形成图像。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和物理信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中“解锁”这些信息。 视觉成像模型: 详细阐述针孔相机模型,包括相机内参(焦距、主点、畸变系数)和外参(旋转、平移),这些参数是连接三维世界坐标和二维图像像素坐标的桥梁。理解这些模型,是后续所有三维重建技术的基础。我们将用直观的图示和数学公式,清晰地解释每个参数的含义及其在成像过程中的作用。 图像形成与感知: 探讨不同类型的图像传感器(CCD、CMOS)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深入分析图像的本质——像素的集合,以及像素值所蕴含的亮度、颜色等信息。我们会讨论光照、纹理、遮挡等因素对图像形成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给三维重建带来的挑战。 三维重建的意义与应用: 概述三维重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机器人导航、自动驾驶、工业检测、文化遗产保护、医学影像分析等等。通过展示这些应用场景,激发读者对三维重建技术的兴趣,并理解其巨大的潜力。 多视图几何的基本原理: 引入多视图几何的核心概念,即从不同视角的图像中获取互补信息。我们将介绍立体视觉(Stereo Vision)的基本思想,即通过左右眼(或两个相机)的视差来感知深度。同时,也会初步介绍对极几何(Epipolar Geometry),这是理解多视图关系的关键。 第二部分:图像特征的提取与匹配——“看得见的”关键点 要从图像中复原三维信息,首先需要识别图像中的“关键”元素,并理解它们在不同图像中的对应关系。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图像特征的提取和匹配技术,这是大多数三维重建算法的基石。 图像特征点的概念与重要性: 解释什么是图像特征点(Feature Points),它们通常是图像中具有显著局部变化的区域,如角点、边缘等。这些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在视角、光照、尺度发生变化时,也能在不同的图像中被检测到。我们将讨论为何特征点是三维重建的“锚点”。 经典的特征点检测器: 详细介绍多种经典的特征点检测算法,包括: Harris角点检测: 解释其基于图像梯度和局部窗口统计的方法,如何寻找图像中的角点。 Shi-Tomasi角点检测: 对Harris算法的改进,关注特征点的质量,使得检测到的特征点更易于跟踪和匹配。 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深入剖析SIFT算法的四个主要步骤:尺度空间极值检测、关键点定位、方向分配、关键点描述。重点讲解其尺度不变性和旋转不变性是如何实现的。 SURF(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 作为SIFT的加速版本,我们将介绍其基于Haar小波响应和积分图的加速方法,以及其在实时应用中的优势。 ORB(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 介绍其结合了FAST特征点检测和BRIEF描述符,并通过方向信息进行旋转不变性处理,是许多实时应用中的优秀选择。 特征描述符的设计与原理: 解释特征描述符的作用,即如何为每个检测到的特征点生成一个独特的、能够区分其他特征点的向量表示。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描述符的设计理念,例如SIFT描述符如何编码关键点邻域的梯度信息,BRIEF描述符如何进行二进制测试等。 特征点匹配算法: 介绍如何将一个图像中的特征点与另一个图像中的特征点进行匹配。我们将讨论: 最近邻匹配(Nearest Neighbor Matching): 介绍基于描述符距离(如欧氏距离、汉明距离)的匹配方法。 比率测试(Ratio Test): 解释 Lowe的比率测试如何过滤掉模糊匹配,提高匹配的准确性。 RANSAC(Random Sample Consensus)算法: 这是一个强大的鲁棒估计方法,用于从包含异常值的观测数据中估计模型参数。我们将详细讲解RANSAC在特征点匹配中的应用,如何通过迭代随机采样和投票来剔除错误的匹配,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匹配点对。 特征点匹配的挑战与优化: 讨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光照变化、遮挡、尺度差异、运动模糊等因素导致的匹配困难。并介绍一些优化策略,例如多尺度的特征匹配、基于图的匹配优化等。 第三部分:从匹配点到三维几何——“看见”的深度 有了稳定、准确的特征点匹配,我们就可以开始从二维图像推断三维信息了。这一部分将深入讲解如何利用多视图几何原理,从匹配的特征点中恢复出相机的运动以及场景的三维结构。 对极几何(Epipolar Geometry)与本质矩阵(Essential Matrix): 相机模型回顾: 再次强调相机标定(内参)的重要性。 对极线与对极点: 用清晰的图示和数学推导,解释对极几何的概念,即一个图像中的一个点,在另一幅图像中的对应点一定位于一条称为对极线的直线上。 本质矩阵: 介绍本质矩阵E如何描述两视图之间的相对位姿(旋转R和平移t)。我们将推导本质矩阵的数学形式,并解释其秩为2的性质。 从本质矩阵到相对位姿: 介绍如何从本质矩阵中分解出相机的相对旋转R和平移t(存在多种可能)。 基础矩阵(Fundamental Matrix): 无需相机内参的描述: 当相机内参未知时,可以使用基础矩阵F来描述两视图之间的几何关系。 基础矩阵与对极几何的关系: 解释基础矩阵F与本质矩阵E之间的关系(F = K'-T E K-1),以及它如何在像素坐标系下工作。 单应性(Homography): 在特殊情况下(如平面场景),将介绍单应性矩阵H,以及如何利用它来估计平面场景的位姿。 三角测量(Triangulation): 概念与原理: 介绍如何利用两幅(或多幅)图像中同一特征点的像素坐标,以及相机的位姿,来反求该特征点在三维空间中的精确位置。 线性与非线性方法: 讨论不同的三角测量算法,如DLS(Direct Linear System)方法和基于优化(如Bundle Adjustment)的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相机位姿估计(Pose Estimation): PnP(Perspective-n-Point)问题: 当已知场景三维点的坐标以及它们在图像中的二维投影时,如何估计相机的位姿。介绍P3P、EPnP等算法。 增量式与全局式位姿估计: 讨论在连续帧中如何估计相机运动,例如通过跟踪特征点来计算相对位姿。 多视图几何的鲁棒性: 再次强调RANSAC等算法在位姿估计和三角测量中的重要性,以处理不准确的匹配点。 第四部分:从离散点到连续表面——“塑造”的形态 通过三角测量,我们得到的是稀疏的三维点云。要构建出更加完整和精细的三维模型,我们需要将这些离散的点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表面。 点云的表示与处理: 点云数据格式: 介绍常见的点云数据格式(如PCD, XYZ)。 点云滤波与去噪: 讨论如何去除点云中的噪声和离群点,提高点云质量。 法线估计: 讲解如何为点云中的每个点估计法线,这对于后续的表面重建至关重要。 表面重建技术: 泊松表面重建(Poisson Surface Reconstruction): 详细介绍泊松重建的原理,它如何利用点云的法线信息来寻找一个最优的隐式函数,从而生成光滑的、封闭的表面。 Delaunay三角剖分与Alpha Shapes: 介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表面重建方法,以及Alpha Shapes如何控制生成表面的细节程度。 基于模板的重建(Template-based Reconstruction): 在特定应用场景下,介绍如何利用预先定义的模板来拟合和重建三维模型。 深度图融合(Depth Map Fusion): 当通过立体匹配或结构光等方法获得深度图时,如何将多个深度图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点云或网格模型。 三维网格(Mesh)的表示与处理: 网格数据结构: 介绍顶点、边、面等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网格表示方法(如Half-Edge)。 网格简化(Mesh Simplification): 介绍如何减少网格的面数,同时尽量保持其形状和细节。 网格平滑(Mesh Smoothing): 讨论如何去除网格表面的毛刺和不规则性。 纹理映射(Texture Mapping): 从图像到模型: 介绍如何将原始图像的纹理信息投影到重建的三维模型表面,使其看起来更加逼真。 UV坐标: 讲解UV坐标的概念,以及如何将其与三维模型关联。 纹理混合与烘焙: 讨论如何处理不同图像的纹理,并将其“烘焙”到最终模型上。 第五部分:从静态到动态——“活起来”的世界 前面几部分主要关注静态场景的三维重建,但现实世界是动态的。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处理运动,实现动态场景的三维重建和追踪。 光流(Optical Flow)技术: 概念与原理: 介绍光流的定义,即图像序列中像素的运动轨迹。 经典光流算法: 讨论Lucas-Kanade算法、Horn-Schunck算法等,并分析其计算密集度与准确性。 光流在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光流信息来估计相机运动或物体运动,以及进行动态场景的深度估计。 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 SfM): 核心思想: 结合了特征点匹配、相机位姿估计和三角测量,实现从一系列图像中同时估计相机运动轨迹和场景的三维结构。 增量式SfM: 逐帧添加新的图像,逐步构建场景。 全局式SfM: 一次性优化所有帧的相机位姿和三维点。 多视图立体(Multi-view Stereo, MVS): 概念与目标: 在相机位姿已知的情况下,利用多幅图像进行稠密(Dense)的三维重建,生成细节丰富的点云或网格。 基于匹配的方法: 介绍像素级或超像素级的匹配策略,例如一致性约束、图割优化等。 基于深度图融合的方法: 将各个视角的深度图融合到一起。 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同步进行: 介绍SLAM的核心思想,即在未知环境中,机器人或相机在未知环境中移动的同时,实时构建地图并确定自身位置。 视觉SLAM的挑战: 尺度漂移、累积误差、环境变化等。 前端(前端)与后端(后端): 讲解SLAM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前端负责姿态估计和地图点跟踪,后端负责全局优化和地图构建。 经典SLAM算法概览: 简要介绍 ORB-SLAM、VINS-Mono/Fusion 等代表性算法。 动态场景重建的挑战: 如何处理非刚性形变、运动模糊、遮挡等问题。 第六部分:展望与未来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顾学习到的内容,并对三维重建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深度学习在三维重建中的角色: 探讨神经网络在特征提取、匹配、表面重建、SLAM等方面的应用,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描述符、端到端的SfM/MVS网络、基于深度学习的SLAM等。 实时性与效率的提升: 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三维重建算法的实时性和计算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 精度与鲁棒性的挑战: 持续关注如何在复杂环境下提高三维重建的精度和鲁棒性。 与XR(VR/AR/MR)的融合: 展望三维重建技术在构建沉浸式体验中的关键作用。 跨学科的机遇: 探讨三维重建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如计算机图形学、机器人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 本书的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讲解,也融入了实际应用中的考量和优化技巧。 循序渐进的讲解: 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算法和系统。 丰富的图示与案例: 通过直观的图示和贴切的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 代码实现指导(可选): (如果书中包含实际代码示例,可在此处说明)提供相关算法的伪代码或开源库使用说明,便于读者动手实践。 面向广阔的应用前景: 旨在培养读者在视觉计算、机器人、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的专业技能,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深入理解计算机视觉和三维重建技术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希望拓展知识边界的研究者和工程师,都能从中受益,掌握从“看”到“理解”三维世界的关键技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让我对多视图三维重建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讲解了核心的算法原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应用。例如,书中对相机标定和姿态估计的详尽阐述,为理解不同视角下拍摄的图像如何能够“对齐”并构建出统一的三维空间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方法的权衡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具。书中的一些章节,如关于点云处理和表面重构的介绍,更是为后续的精细化建模提供了重要的指引。这本书无疑是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计算机视觉底层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研究者和工程师们的宝贵资源。它所传递的知识,对于任何一个对三维世界充满好奇并希望亲手“创造”它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色的书名,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我还在犹豫是否购买时,就注意到它被放在了“计算机视觉”和“三维成像”这两个领域的推荐书单里,这让我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一直对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模型的过程感到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复原历史遗迹、构建虚拟现实场景的技术。这本书的题目直击核心,似乎能够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问:究竟是如何从看似平面的照片中“挖”出空间的?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图像点特征匹配、相机标定、多视图几何约束等关键技术,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它是否能指导我们如何使用普通数码相机拍摄一组照片,然后通过书中介绍的方法构建出家中一件精致工艺品的数字三维模型?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对我个人学习和实践的巨大帮助。我尤其关注它在处理遮挡、纹理稀疏等复杂情况时的鲁棒性,毕竟现实世界中的图像往往不那么完美。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从基础的图像处理原理开始,逐步深入到点特征提取、匹配、几何约束的建立,再到最终的三维重建算法,整个脉络非常清晰,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能够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核心算法的细致讲解,例如SIFT、SURF等特征描述符的原理,以及RANSAC等模型拟合算法在点云去噪和外点剔除方面的应用。这些技术是构建鲁棒性三维重建系统的基石,能够理解它们的内在机制,对于后续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图示和伪代码,让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不同特征点方法的优劣,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纹理丰富、纹理稀疏、光照变化剧烈等)的选择策略。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对开源库(如OpenCV、PCL)的应用指导,那就更完美了,能够大大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并没有止步于对算法的机械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和几何直觉。例如,在讲解多视图几何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对极几何、本质矩阵、基础矩阵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约束了不同视图下点的对应关系。这对于理解相机模型、视角变化对图像特征的影响非常有帮助。此外,我惊喜地发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高级话题,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与匹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提升重建的精度和效率。这表明本书紧跟学术前沿,并非一本陈旧的教材。我尤其关注书中在处理大规模场景三维重建时的策略,例如增量式重建、全局优化等技术,这些在实际应用中至关重要。这本书似乎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复杂、更精细三维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提供直接指导的知识才最有价值。从标题来看,它似乎能够教读者如何利用普通相机拍摄的照片,通过一系列处理步骤,最终得到一个具有空间感的模型。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想为我的工作室制作一个三维展示模型,或者想对家中的古董家具进行数字存档,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数据采集的技巧,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拍摄间隔,以及如何进行后期的图像预处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给出关于三维模型评估和优化的建议,比如如何衡量重建精度,如何处理孔洞和噪声,以及如何将重建结果导出为常见的3D模型格式。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的“解剖”,从原始图像到最终模型,每一步都讲得清清楚楚,那将是无价之宝。

评分

很经典的教材,很实用

评分

很经典的教材,很实用

评分

很好不错哈

评分

此书值得购买,非常适合科研工作者使用。

评分

很经典的教材,很实用

评分

可以,内容不错,省的我自己总结了!

评分

可以

评分

可以

评分

偏重理论知识,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