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崇陵病案》清末民初医家力钧撰著,是其为光绪帝诊病的全记录。
《崇陵病案》有两个特色:一是为特定病人——皇帝的诊疗记录,二是记录了作为病人的光绪皇帝对自己病情及接受治疗效果的描述,"医患双方针对病情几乎逐日交换书面意见,连续数十日,恐怕在世界医学史上也甚为罕见。在这个意义上,《崇陵病案》绝不只是清官秘辛的谈资,更是一份研究医患关系的珍贵史料”。
作者简介
力钧(1856-1925),字轩举,号医隐,福建永福(今福州市永泰县)人。
力钧6岁时“从刘幼轩公读,公通医,以《说文》证《内经》”,后又师从林亦莱、张熙皋、郭秋泉、郭省三等通医饱学之士,从小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和医学的基础。21岁时,救其父于诸药无效,挽其女于众医不治,拯其妹于重病垂危。随力钧医名鹊起,开始了为人医病开方的医学生涯。光绪二十年(1894年),力钧赴京应考。在北京居留期间,“公卿显宦争相延请诊治”,力钧妙手回春,治好了多名王公大臣的病,并与他们建立了私谊。
光绪三十二年,力钧入官为慈禧、光绪诊治,开始了御医生涯,晚年著有《难经古注校补》、《崇陵病案》等。
目录
《皇上病案》
《崇陵病案》
凡例
序
引言
德宗景皇帝暑热夹积方案
德宗景皇帝血虚气弱肝胃并郁方案
附录一 慈禧皇太后感寒化热方案
附录二 记事
附录三 禀牍
附录四 王公大臣治验录
跋
精彩书摘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崇陵病案》:
叠奉上谕:上焦浮热,宜凉泻不宜温补。
自应恪遵旨意,斟酌立方。特详考病原,实由血虚。而太医院所开药方,不外柴胡、葛根、黄芪、山栀、天冬、麦冬、黄柏、知母、元参、生地、花粉、胆草,一味寒凉,以水济水。
皇上按日宣示,未必不以为然。万一误服一剂,则前功尽弃,且与章京所开之方大相反对。太医院随侍左右,难保无先入之言,上荧睿听。况服药之理,心有所疑,往往无效。章京学问浅陋,东南各省不乏名医。万恳电召,来京会同请脉。病之寒热虚实定,则药之温清补泻自定。否则,温固虑其烁阴,滋腻虑其滞气,不得不巧为趋避,逃人平淡一途。以皇上虚弱之体,深重之病,岂平淡之药所能奏效哉!章京谓庸医误人,甚于庸臣误国。皇上为社稷宗庙之主,天下臣民朝夕仰望,此次脉息已调,病机已转,心跳已愈,遗精已瘥。拨乱反正,转危为安,此其时也。再用温通以去寒,补固以填虚。加以饮食调养,不难计日报安。无如太医院故见自封,必以凉泻反对之药为主,比日寒热之病,即由柴、葛、芩、栀、知、柏所酿者。章京力辨其非疟。
皇上尚不能无疑,中国医学不明一至此,极诚堪浩叹。且皇上自去年以来,所增诸病,皆药积也。凡药入胃,必与食料俱化:如行血者到血管,则血通;增液者到液管,则液充;补脑者到脑气筋,则脑筋动。然必药力与食料相合。万一体本虚寒,所进饮食又多生冷,加以凉润之药,一团凝腻,如冰结冻,不但肠胃交伤,而血管液管亦因之窒塞。此理至浅至显,特医者不察耳。前因重用附子,皇上迟疑,遍问军机大臣。鹿传霖面奏:圣躬不但宜附子,且须加入肉桂、鹿茸。章京往见醇邸,醇邸不敢决,且令商诸殿下。章京窃惟殿下属在懿亲,伏望代达下情。俾皇上返求受病之原,渐觉误药之害,一时停药,但用饮食培养。陈、曹二医到时,辨定是疟非疟,再议方治。章京为慎重卫生起见,不避冒昧,一再渎请,伏乞谅察。
谨肃者。受业肺病,将两月矣。前在仁寿殿咯血数口,皇太后震怒,杖责太监,此夫子所知者;后在内务府公所,赏饭后,痰嗽呕吐,此夫子所见者;到承泽园请假,在回事处又复咯血,适总管崔玉贵在旁亲见,且告受业,似此病躯,必须调理。因托其代为续假。及见庆邸、醇邸,询及病情,告以必须续假,进城就诊西医。据西医云:肺叶有病,痰嗽太久,血管破裂,必须静养、服药,才能奏效。若再震动,恐不易治。现时血尚未止,人甚不支。
庆邸、醇邸处,已专窠续假。惟奏事处及军机处王大臣,应请夫子就近转告。皇太后知钧病根甚深。钧请假时,皇上面谕:一俟病好,当即上来。稍稍行步,胸胁觉痛。必须请假十日,以资静养。或先请续假五日,假满再续。钧之病情,庆邸皆知。且经免恳在先。如蒙代请,定必邀准。专此敬叩福安。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崇陵病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