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化名人評傳/艾青評傳

中國現代文化名人評傳/艾青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程光煒 著
圖書標籤:
  • 艾青
  • 現代文學
  • 詩歌
  • 傳記
  • 文化名人
  • 中國現代文學
  • 文學傳記
  • 人物傳記
  • 詩人群像
  • 現代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515457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579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現代文化名人評傳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於浙江金華,現代文學傢、詩人。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次用筆名發錶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傢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齣版瞭**本詩集《大堰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瞭二十餘年。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傢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高勛章。1996年5月5日淩晨4時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歲。程光煒、張一兵編寫的《艾青評傳(精)》對艾青的人生選擇、獨立的個性與藝術追求,作瞭詳盡地分析,力圖通過一個作傢的經曆,揭示中國現代文學的深刻的文化性格及曆史進程。

目錄

第一章 霧一般的童年(1910.3—1925.8)   一 “剋父母的人”   二 身世內外   三 大堰河的兒子   四 最初的習畫者   五 到金華去 第二章 在個人進退之間(1925.8—1929.春)   一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   二 “黃埔”之夢的幻滅   三 短暫的西湖國立藝術院歲月 第三章 “我喜歡藝術的法國”(1929.春一1932.1)   一 上午乾活,下午學畫   二 讀書、生活及其他   三 凡爾哈侖的信徒   四 受到“超現實主義”影響   五 聖約剋街六十一號的革命者 第四章 吹蘆笛的詩人(1932.3—1937.7)   一 黯然迴鄉   二 “春地藝術社”   三 在獄中   四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 結婚   六 往返於常州、上海與杭州之間   七 被抗戰炮聲震醒   八 往哪裏去? 第五章 動蕩的歲月[一](1937.1l一1938.1l:   一北上武漢   二《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三  “木刻展覽”與其他   四去臨汾   五武漢會戰前夕   六退嚮衡山 第六章 動蕩的歲月[二](1938.11—1940.5)   一 主編《廣西日報》“南方”副刊   二 《吹號者》和《他死在第二次》   三 “國防藝術社”   四 生活、交友與寫作   五 初寫《詩論》   六 婚變風波   十 蟄居湖南新寜   八 山野所思   九 “給我一個火把” 第七章 動蕩的歲月[三](1940.6—1941.2)   一 亡命重慶   二 在轟炸的日子裏   三 在北碚育纔學校任教   四 “我始終是曠野的兒子”   五 批評與反批評   六 頻繁參加“詩歌晚會”   七 在延安、香港之間徘徊 第八章 延安四年(1941.3—1945.9)   一 西進途次   二 楊傢嶺唇溝與藍傢坪   三 在“文抗”與“魯藝”之間   四 《我的父親》   五 主編《詩刊》及其他   六 《瞭解作傢,尊重作傢》   七 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   八 《吳滿有》   九 整風始末   十 秧歌隊長與邊區勞模   十一 奉命北上   十二 在張傢口、束鹿和正定 第九章 在北京(1949.2—1958.4)   一 最初的忙亂   二 在東總布鬍同二十二號   三 結識聶魯達   四 婚變內外   五 受難的日子 第十章 落難新疆(1958.4—1975.5)   一 到何處去?   二 石河子八師大院   三 苦居石窩子   四 讀《羅馬史》   五 赴京求醫   六 患難之交 第十一章 重返北京(1975.5—1996.5)   一 寄宿王府倉   二 在“四五”的日子   三 “詩要說真話”   四 《光的贊歌》及其他   五 齣訪途中   六 返鄉之路   七 “朦朧詩事件”   八 從豐收鬍同到東四十三條   九 最後歲月

精彩書摘

  《中國現代文化名人評傳/艾青評傳》:
  徐氏八歲來蔣傢做童養媳,長丈夫四歲,十九歲左右圓房。她性情忠厚柔順,對蔣傢上上下下恭敬服帖,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但也受不瞭氣,尤其爺爺三十歲上娶迴為人刁潑的小老婆寶珠之後,徐氏更成瞭兩人動輒斥罵的齣氣筒。自樓氏被娘傢接迴後,她便把全付母愛傾注到小海澄的身上,不僅一人承擔起全傢人飲食起居的傢務,調度分派幾十個粗細傭工,而且精心地照顧著長孫。第一個請來喂養海澄的奶媽不是大堰河,而是本村的媳婦珠雲姐。因蔣傢有錢,老太太又心地善良,請人條件較優厚,體格強壯的珠雲倒很賣力。可惜似乎總也吃不飽的小海澄,一吸住奶頭就不鬆口,半年下來,珠雲姐的奶頭都被吮吸爛瞭,這樣,纔不得不換瞭大堰河。因時間太短,沒見過艾青有任何迴憶這位奶媽的文字。倒是小艾青十歲的小妹蔣希寜聽人隱約說起過,她還聽傢中長輩多次談到特彆愛護海澄大哥的心眼極善的奶奶。奇怪的是,艾青本人也未迴憶過奶奶。奶奶死時,艾青大約已六七歲瞭。
  二身世內外 艾青稍解人事後,就注意到,每天除瞭幾十個男女傭人齣齣進進之外,在重要的節日如春節、端午、中鞦或紅白喜事的日子,總有一撥又一撥自稱是堂伯父、堂叔、舅舅、姨媽之類的人前來叩訪。有的著長袍馬褂,戴一頂瓜皮帽,手裏還提著一包點心之類;女眷則身穿粉紅或淺綠的旗袍,一邊手牽與自己年齡大約差不瞭多少的孩子,一邊操著金華柔細的嗓音哧哧笑著擊講堂屢 蔣傢青磚牆圍起來的高大院宅,建在畈田蔣一條東西走嚮的小街上。推開約兩米高的大門,先見著一問待客或傢人圍聚的堂屋,穿過堂屋,是一個三四米見方的天井。在江浙一帶,天井有多種用途,除為全傢老小浣洗之外,兼有為四周房屋采光之用,大戶人傢,還在天井靠近正屋的地方設有供奉祖宗的牌位,每逢喜客盈門,則可以擺下數桌宴席。天井對麵為蔣傢正屋,左邊是西廂房,右邊是東廂房,均為上下兩層木製樓房,正屋、西廂房為蔣傢老小居住,東廂房分彆為書房和客房。屋梁、簷頭、窗戶雕刻著形態生動、寓意吉祥的圖案,據說,有的還齣自擅長書法繪畫的蔣忠樽之手。東陽工匠們築造這幢房屋時,蔣甚至成瞭被眾師傅信服的設計者。宅第大門上方的金匾上“天倫敘樂”四個大字,就是蔣忠樽的手筆。
  在艾青幼年恍恍惚惚的記憶裏,這是一個關係錯綜復雜的大傢族。據老人們說,蔣傢世代在畈田蔣居住,有史可查的有四代人,曆經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等數朝,迄今這個傢族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曆史。艾青的曾祖父叫蔣田相,他從祖上繼承瞭二三百畝良田,和一處已具規模的宅院。蔣田相與原配洪氏生有四個兒子,洪氏故世時,兒子們已成傢立業,並多半做瞭父親。內有高宅,外有良田,一份不能算小的傢業亦已由兒子們支撐起來。蔣田相完全可以撒手過幾天消閑的日子,可他老先生偏偏六十歲上娶瞭年近四十的劉氏,在傢裏掀起瞭一場風波。劉氏(艾青的親曾祖母),原籍江蘇揚州,太平天國時與丈夫兒子逃難到畈田蔣,丈夫兒子最終仍死在亂刀之中。兵禍過後,劉氏一人淪落在此,因語音不通,隻好挨傢幫傭度日,境況很是淒涼。蔣田相娶她,可能是緣於一時冷憫。不想這一善舉卻招來四房兒子、媳婦的堅決反對。理由無非是,六十老翁娶一個賤婦,實在有損蔣傢體麵。性格倔犟的蔣田相卻不理這個茬,照樣把劉氏接進府裏。兒媳們不敢把父親怎樣,私下裏則把怨恨撒在名不正言不順的繼母身上,因非明媒正娶,劉氏隻好隱忍著。在蔣傢老少的眼裏,這位婦人權且是一老媽子,傢裏挑水、做飯、喂豬和打豬菜等一應粗活完全由她一人承擔,誰都可以支使她,給她臉色看。日子漸長,劉氏的肚子開始慢慢隆起,這意味著傢族中將會增添一個小小的傢産繼承人。對蔣田相公死後傢産一直各有打算的四房媳婦,對劉氏身體的變化自然非常敏感。好在時值鼕季,劉氏推說是衣服穿得太多的緣故,這纔遮掩瞭過去。
  鼕去春來,全傢上下都在為新的一年興奮地忙碌著,對東廂房樓上的動靜,誰也不曾留意。直到有一天早晨,東廂房上麵傳來一陣又一陣嬰兒尖銳的啼哭聲,全傢人纔猛然意識到,一個新成員來到瞭這個傢庭。一時氣急敗壞的四個媳婦立即咚咚咚地衝上樓,聲言要摔死賤婦的小孽種。但她們馬上被限眼前的一幕情景驚呆瞭:地闆上鋪著一堆淩亂的稻草,草堆裏躺著蜷縮在一起的母子倆。時值春寒,劉氏卻隻穿著一件單衣,所剩衣服都當做瞭嬰兒的繈褓。隻見這男嬰天庭寬闊,鼻梁筆直,雖然臉還是皺著的,沒有完全展開,但仍可以辨齣十分清秀的麵目來。可能是對這個可愛的小生命動瞭側隱之心吧,幾個媳婦沒吱聲就下瞭樓,等於承認瞭他在這個傢族的存在。這個生不逢時的嬰兒,就是艾青的祖父蔣文蓬。
  ……

前言/序言


歲月迴響: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詩 作者: 蕭寒 齣版社: 文匯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8年10月 字數: 約 48 萬字 裝幀: 精裝 定價: 128.00 元 --- 內容簡介: 《歲月迴響: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詩》並非一部專注於某個特定人物的傳記匯編,而是一部宏大、深邃的群像誌,旨在勾勒齣二十世紀這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裏,一群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心路曆程、思想蛻變及其與時代命運交織的復雜圖景。本書以時間為經,以思想流派為緯,透過對多位具有代錶性的學者、作傢、教育傢、思想傢的深入剖析與對比研究,構建起一部波瀾壯闊的知識分子心靈史。 一、 時代的底色與知識的開端(1900-1937):在啓濛與救亡之間徘徊 本書的開篇迴溯至清末民初,那個“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它詳盡描繪瞭第一代接受西方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群體所麵臨的睏境:一方麵是傳統儒傢倫理的束縛與瓦解,另一方麵是對西方“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狂熱追逐。 我們審視瞭以陳寅恪為代錶的史學巨匠,如何在他對古典的精深鑽研中,潛藏著對民族文化命運的深切關懷。他早年在海外的學術訓練,奠定瞭其史學研究的國際視野,但其最終選擇的“以學術為生命”,實際上是麵對劇烈社會動蕩時,知識分子尋求精神庇護的一種高貴姿態。書中對比瞭當時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分子,探討瞭他們為何從“全盤西化”的激昂走嚮對本土文化的反思與重估。 這一部分著重於知識分子的“齣徵”——他們如何將個人的學識與社會責任緊密捆綁,如何在新舊思想的夾縫中尋找立身之本。這是一種對現代性焦慮的集體迴應。 二、 戰爭的熔爐與思想的淬火(1937-1949):堅守、流亡與左翼的轉嚮 抗日戰爭的爆發,是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分水嶺。本書細緻梳理瞭抗戰時期知識分子的“大遷徙”。從南京、武漢到重慶,知識分子們在顛沛流離中完成瞭對國傢認同的深刻實踐。 我們不再簡單地聚焦於某位文學傢的創作高峰,而是探討瞭群體性的學術機構如何維持其存在的意義——例如,西南聯大所承載的,不僅是教育的薪火,更是“教授治校”這種現代大學精神在絕境中的頑強生命力。書中對比分析瞭留守大後方的學者與投身解放區的知識分子在信仰與生活上的巨大差異。特彆是對“左翼知識分子”群體興起的原因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分析瞭他們如何從精英主義的批判,轉嚮對工農大眾的關懷,以及這種轉嚮背後復雜的政治環境與道德驅動力。 本書特彆關注瞭那些在戰爭中被沉默或被邊緣化的聲音,他們如何在物質的匱乏中,以純粹的學術研究或樸素的文化記錄,完成瞭對“失語時代”的抵抗。 三、 理想的構建與現實的張力(1949-1976):融入、改造與異化 新中國成立後,知識分子群體經曆瞭空前的結構性重塑。這一部分是全書中最具張力也最沉重的一章。作者沒有采取簡單的批判或頌揚的筆法,而是緻力於還原那個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學習做一名‘新人’”的過程。 我們探討瞭知識分子如何努力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國傢建設的宏偉藍圖對接,從“專傢”到“勞動者”身份的轉變所帶來的心理衝擊。書中對不同學科的知識分子群體進行瞭細緻區分:理工科知識分子在“大躍進”中的實踐參與,文科知識分子在思想改造中的自我審視與外部壓力下的妥協。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運用瞭大量檔案材料,剖析瞭知識分子在特定政治運動中,個體道德選擇的艱難性。它揭示瞭在集體敘事強勢的年代,知識分子如何試圖在傢庭、職業和信仰之間尋找一個可以安放良知的角落,以及這種“安放”是如何常常落空。 四、 重新齣發與精神的迴歸(1977-2000):反思、重建與全球化視野 改革開放的春風帶來瞭知識分子的“復蘇”。本書將這一階段視為“精神的考古學”。知識分子群體開始重新發掘被中斷的學術傳統,修復被割裂的知識鏈條。 這一部分深入研究瞭“文化反思”思潮的興起,分析瞭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對曆史、哲學和文學的重新闡釋,來重建民族的文化自信。書中對比瞭早年留學海外的學者歸國後對國內學術體係的衝擊與影響,以及年輕一代學者如何迅速接軌國際前沿研究。 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知識分子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的職業焦慮與價值重估。當知識的商品化成為趨勢,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和“公共性”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如何在新舊交替中,堅守住對真理的探求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成為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 總結: 《歲月迴響》以廣闊的視野和細膩的筆觸,超越瞭簡單的個人傳記敘事,它是一部關於“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的群組史。它展示瞭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外部的巨大壓力與內部的道德睏境中,以其學識、良知和韌性,共同構築起中華民族現代精神文明的基石。這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中國現代思想史和知識分子命運讀者的厚重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充滿學術深度和思想銳度的著作,它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對艾青的文學成就和社會貢獻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作者不僅梳理瞭艾青的創作軌跡,更將其置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宏大語境下進行審視。書中對艾青詩歌的風格演變、主題特徵、藝術手法等方麵的解讀,都極具見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艾青詩歌時,所展現齣的對詩歌本體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時代文化思潮的敏銳洞察。這不是簡單的作品賞析,而是對一個重要作傢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書中還涉及到對艾青人生選擇的探討,例如他在不同政治環境下的立場和錶達,這些都為我們理解他的復雜性提供瞭寶貴的視角。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全麵的艾青,他的偉大之處,他的局限之處,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客觀而深入的呈現。

評分

一本關於艾青的書,但它不僅僅是對一個詩人生命的梳理,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現代文學波瀾壯闊的圖景。讀罷,我仿佛穿越瞭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親身感受到瞭時代洪流下文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將艾青的生平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那些他經曆的苦難、他投身的革命、他追求的藝術,都如同畫捲般徐徐展開。我看到瞭他詩歌創作的源泉,那些對人民的深情,對土地的熱愛,對自由的渴望。這本書讓我明白,詩歌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根植於現實土壤,迴應時代呼喚的呐喊。艾青的經曆,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一個縮影,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他們的堅持與妥協,都足以引人深思。我尤其被書中對艾青詩歌的解讀所打動,那些我曾經讀過的詩句,在作者的解讀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讓我對詩歌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

這部作品,與其說是一本評傳,不如說是一位老友的溫情迴憶。作者以一種近乎傾訴的姿態,將艾青這個鮮活的個體展現在讀者麵前。我仿佛能聽到他在窯洞裏的朗誦,感受到他在戰火紛飛中的堅持,甚至能想象到他晚年時的那份淡然。書中沒有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對情感的細膩描摹。那些與親友的往來,那些對生活點滴的感悟,都構成瞭艾青豐富而飽滿的精神世界。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的詩人,他有他的喜怒哀樂,有他的睏惑與執著。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溫暖的光暈,讓人物不再是曆史的符號,而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隻不過他寫齣瞭不平凡的詩篇。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對話,我從艾青身上汲取瞭力量,也反思瞭自己的生活。

評分

這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作品,它不僅僅是對一位詩人的傳記,更是對“詩人”這一身份的深刻追問。作者通過對艾青生平的點點滴滴的梳理,探討瞭在特殊的曆史時期,詩人如何在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尋求平衡,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創作的純粹性。書中那些關於創作的艱難、關於堅持的信念、關於對真理的追求的片段,都讓我深受觸動。我看到瞭一個“硬骨頭”的靈魂,如何在睏境中燃燒,如何在壓抑中呐喊。這本書讓我對“寫詩”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遊戲,更是心靈的搏鬥,是與時代對話的勇氣。它引發瞭我對許多關於藝術、關於使命、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我正置身於艾青生活的那個時代,與他一同感受那份時代的脈搏。作者的敘事非常生動,畫麵感極強。我能清晰地看到他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中年時的沉思與掙紮,以及晚年的豁達與寜靜。書中穿插瞭許多曆史事件和文化場景,將艾青的人生故事與中國現代史緊密地融閤在一起。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廣播,看到那些泛黃的報紙,感受到人們內心的激蕩。艾青的詩句,也因此變得更加鮮活,不再是紙麵上的文字,而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心聲。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塑造齣的文學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