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艾青评传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艾青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光炜 著
图书标签:
  • 艾青
  • 现代文学
  • 诗歌
  • 传记
  • 文化名人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传记
  • 人物传记
  • 诗人群像
  • 现代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54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79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程光炜、张一兵编写的《艾青评传(精)》对艾青的人生选择、独立的个性与艺术追求,作了详尽地分析,力图通过一个作家的经历,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的文化性格及历史进程。

目录

第一章 雾一般的童年(1910.3—1925.8)   一 “克父母的人”   二 身世内外   三 大堰河的儿子   四 最初的习画者   五 到金华去 第二章 在个人进退之间(1925.8—1929.春)   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二 “黄埔”之梦的幻灭   三 短暂的西湖国立艺术院岁月 第三章 “我喜欢艺术的法国”(1929.春一1932.1)   一 上午干活,下午学画   二 读书、生活及其他   三 凡尔哈仑的信徒   四 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   五 圣约克街六十一号的革命者 第四章 吹芦笛的诗人(1932.3—1937.7)   一 黯然回乡   二 “春地艺术社”   三 在狱中   四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 结婚   六 往返于常州、上海与杭州之间   七 被抗战炮声震醒   八 往哪里去? 第五章 动荡的岁月[一](1937.1l一1938.1l:   一北上武汉   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三  “木刻展览”与其他   四去临汾   五武汉会战前夕   六退向衡山 第六章 动荡的岁月[二](1938.11—1940.5)   一 主编《广西日报》“南方”副刊   二 《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   三 “国防艺术社”   四 生活、交友与写作   五 初写《诗论》   六 婚变风波   十 蛰居湖南新宁   八 山野所思   九 “给我一个火把” 第七章 动荡的岁月[三](1940.6—1941.2)   一 亡命重庆   二 在轰炸的日子里   三 在北碚育才学校任教   四 “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   五 批评与反批评   六 频繁参加“诗歌晚会”   七 在延安、香港之间徘徊 第八章 延安四年(1941.3—1945.9)   一 西进途次   二 杨家岭唇沟与蓝家坪   三 在“文抗”与“鲁艺”之间   四 《我的父亲》   五 主编《诗刊》及其他   六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七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八 《吴满有》   九 整风始末   十 秧歌队长与边区劳模   十一 奉命北上   十二 在张家口、束鹿和正定 第九章 在北京(1949.2—1958.4)   一 最初的忙乱   二 在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   三 结识聂鲁达   四 婚变内外   五 受难的日子 第十章 落难新疆(1958.4—1975.5)   一 到何处去?   二 石河子八师大院   三 苦居石窝子   四 读《罗马史》   五 赴京求医   六 患难之交 第十一章 重返北京(1975.5—1996.5)   一 寄宿王府仓   二 在“四五”的日子   三 “诗要说真话”   四 《光的赞歌》及其他   五 出访途中   六 返乡之路   七 “朦胧诗事件”   八 从丰收胡同到东四十三条   九 最后岁月

精彩书摘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艾青评传》:
  徐氏八岁来蒋家做童养媳,长丈夫四岁,十九岁左右圆房。她性情忠厚柔顺,对蒋家上上下下恭敬服帖,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但也受不了气,尤其爷爷三十岁上娶回为人刁泼的小老婆宝珠之后,徐氏更成了两人动辄斥骂的出气筒。自楼氏被娘家接回后,她便把全付母爱倾注到小海澄的身上,不仅一人承担起全家人饮食起居的家务,调度分派几十个粗细佣工,而且精心地照顾着长孙。第一个请来喂养海澄的奶妈不是大堰河,而是本村的媳妇珠云姐。因蒋家有钱,老太太又心地善良,请人条件较优厚,体格强壮的珠云倒很卖力。可惜似乎总也吃不饱的小海澄,一吸住奶头就不松口,半年下来,珠云姐的奶头都被吮吸烂了,这样,才不得不换了大堰河。因时间太短,没见过艾青有任何回忆这位奶妈的文字。倒是小艾青十岁的小妹蒋希宁听人隐约说起过,她还听家中长辈多次谈到特别爱护海澄大哥的心眼极善的奶奶。奇怪的是,艾青本人也未回忆过奶奶。奶奶死时,艾青大约已六七岁了。
  二身世内外 艾青稍解人事后,就注意到,每天除了几十个男女佣人出出进进之外,在重要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或红白喜事的日子,总有一拨又一拨自称是堂伯父、堂叔、舅舅、姨妈之类的人前来叩访。有的着长袍马褂,戴一顶瓜皮帽,手里还提着一包点心之类;女眷则身穿粉红或浅绿的旗袍,一边手牵与自己年龄大约差不了多少的孩子,一边操着金华柔细的嗓音哧哧笑着击讲堂屡 蒋家青砖墙围起来的高大院宅,建在畈田蒋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上。推开约两米高的大门,先见着一问待客或家人围聚的堂屋,穿过堂屋,是一个三四米见方的天井。在江浙一带,天井有多种用途,除为全家老小浣洗之外,兼有为四周房屋采光之用,大户人家,还在天井靠近正屋的地方设有供奉祖宗的牌位,每逢喜客盈门,则可以摆下数桌宴席。天井对面为蒋家正屋,左边是西厢房,右边是东厢房,均为上下两层木制楼房,正屋、西厢房为蒋家老小居住,东厢房分别为书房和客房。屋梁、檐头、窗户雕刻着形态生动、寓意吉祥的图案,据说,有的还出自擅长书法绘画的蒋忠樽之手。东阳工匠们筑造这幢房屋时,蒋甚至成了被众师傅信服的设计者。宅第大门上方的金匾上“天伦叙乐”四个大字,就是蒋忠樽的手笔。
  在艾青幼年恍恍惚惚的记忆里,这是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族。据老人们说,蒋家世代在畈田蒋居住,有史可查的有四代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等数朝,迄今这个家族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艾青的曾祖父叫蒋田相,他从祖上继承了二三百亩良田,和一处已具规模的宅院。蒋田相与原配洪氏生有四个儿子,洪氏故世时,儿子们已成家立业,并多半做了父亲。内有高宅,外有良田,一份不能算小的家业亦已由儿子们支撑起来。蒋田相完全可以撒手过几天消闲的日子,可他老先生偏偏六十岁上娶了年近四十的刘氏,在家里掀起了一场风波。刘氏(艾青的亲曾祖母),原籍江苏扬州,太平天国时与丈夫儿子逃难到畈田蒋,丈夫儿子最终仍死在乱刀之中。兵祸过后,刘氏一人沦落在此,因语音不通,只好挨家帮佣度日,境况很是凄凉。蒋田相娶她,可能是缘于一时冷悯。不想这一善举却招来四房儿子、媳妇的坚决反对。理由无非是,六十老翁娶一个贱妇,实在有损蒋家体面。性格倔犟的蒋田相却不理这个茬,照样把刘氏接进府里。儿媳们不敢把父亲怎样,私下里则把怨恨撒在名不正言不顺的继母身上,因非明媒正娶,刘氏只好隐忍着。在蒋家老少的眼里,这位妇人权且是一老妈子,家里挑水、做饭、喂猪和打猪菜等一应粗活完全由她一人承担,谁都可以支使她,给她脸色看。日子渐长,刘氏的肚子开始慢慢隆起,这意味着家族中将会增添一个小小的家产继承人。对蒋田相公死后家产一直各有打算的四房媳妇,对刘氏身体的变化自然非常敏感。好在时值冬季,刘氏推说是衣服穿得太多的缘故,这才遮掩了过去。
  冬去春来,全家上下都在为新的一年兴奋地忙碌着,对东厢房楼上的动静,谁也不曾留意。直到有一天早晨,东厢房上面传来一阵又一阵婴儿尖锐的啼哭声,全家人才猛然意识到,一个新成员来到了这个家庭。一时气急败坏的四个媳妇立即咚咚咚地冲上楼,声言要摔死贱妇的小孽种。但她们马上被限眼前的一幕情景惊呆了:地板上铺着一堆凌乱的稻草,草堆里躺着蜷缩在一起的母子俩。时值春寒,刘氏却只穿着一件单衣,所剩衣服都当做了婴儿的襁褓。只见这男婴天庭宽阔,鼻梁笔直,虽然脸还是皱着的,没有完全展开,但仍可以辨出十分清秀的面目来。可能是对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动了侧隐之心吧,几个媳妇没吱声就下了楼,等于承认了他在这个家族的存在。这个生不逢时的婴儿,就是艾青的祖父蒋文蓬。
  ……

前言/序言


岁月回响: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作者: 萧寒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字数: 约 48 万字 装帧: 精装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岁月回响: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并非一部专注于某个特定人物的传记汇编,而是一部宏大、深邃的群像志,旨在勾勒出二十世纪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群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心路历程、思想蜕变及其与时代命运交织的复杂图景。本书以时间为经,以思想流派为纬,透过对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作家、教育家、思想家的深入剖析与对比研究,构建起一部波澜壮阔的知识分子心灵史。 一、 时代的底色与知识的开端(1900-1937):在启蒙与救亡之间徘徊 本书的开篇回溯至清末民初,那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它详尽描绘了第一代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传统儒家伦理的束缚与瓦解,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狂热追逐。 我们审视了以陈寅恪为代表的史学巨匠,如何在他对古典的精深钻研中,潜藏着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早年在海外的学术训练,奠定了其史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但其最终选择的“以学术为生命”,实际上是面对剧烈社会动荡时,知识分子寻求精神庇护的一种高贵姿态。书中对比了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分子,探讨了他们为何从“全盘西化”的激昂走向对本土文化的反思与重估。 这一部分着重于知识分子的“出征”——他们如何将个人的学识与社会责任紧密捆绑,如何在新旧思想的夹缝中寻找立身之本。这是一种对现代性焦虑的集体回应。 二、 战争的熔炉与思想的淬火(1937-1949):坚守、流亡与左翼的转向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分水岭。本书细致梳理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大迁徙”。从南京、武汉到重庆,知识分子们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对国家认同的深刻实践。 我们不再简单地聚焦于某位文学家的创作高峰,而是探讨了群体性的学术机构如何维持其存在的意义——例如,西南联大所承载的,不仅是教育的薪火,更是“教授治校”这种现代大学精神在绝境中的顽强生命力。书中对比分析了留守大后方的学者与投身解放区的知识分子在信仰与生活上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对“左翼知识分子”群体兴起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分析了他们如何从精英主义的批判,转向对工农大众的关怀,以及这种转向背后复杂的政治环境与道德驱动力。 本书特别关注了那些在战争中被沉默或被边缘化的声音,他们如何在物质的匮乏中,以纯粹的学术研究或朴素的文化记录,完成了对“失语时代”的抵抗。 三、 理想的构建与现实的张力(1949-1976):融入、改造与异化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空前的结构性重塑。这一部分是全书中最具张力也最沉重的一章。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批判或颂扬的笔法,而是致力于还原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学习做一名‘新人’”的过程。 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努力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对接,从“专家”到“劳动者”身份的转变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书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分子群体进行了细致区分:理工科知识分子在“大跃进”中的实践参与,文科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中的自我审视与外部压力下的妥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运用了大量档案材料,剖析了知识分子在特定政治运动中,个体道德选择的艰难性。它揭示了在集体叙事强势的年代,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家庭、职业和信仰之间寻找一个可以安放良知的角落,以及这种“安放”是如何常常落空。 四、 重新出发与精神的回归(1977-2000):反思、重建与全球化视野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知识分子的“复苏”。本书将这一阶段视为“精神的考古学”。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重新发掘被中断的学术传统,修复被割裂的知识链条。 这一部分深入研究了“文化反思”思潮的兴起,分析了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历史、哲学和文学的重新阐释,来重建民族的文化自信。书中对比了早年留学海外的学者归国后对国内学术体系的冲击与影响,以及年轻一代学者如何迅速接轨国际前沿研究。 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职业焦虑与价值重估。当知识的商品化成为趋势,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公共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如何在新旧交替中,坚守住对真理的探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 总结: 《岁月回响》以广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超越了简单的个人传记叙事,它是一部关于“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群组史。它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外部的巨大压力与内部的道德困境中,以其学识、良知和韧性,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石。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知识分子命运读者的厚重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评传,不如说是一位老友的温情回忆。作者以一种近乎倾诉的姿态,将艾青这个鲜活的个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能听到他在窑洞里的朗诵,感受到他在战火纷飞中的坚持,甚至能想象到他晚年时的那份淡然。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对情感的细腻描摹。那些与亲友的往来,那些对生活点滴的感悟,都构成了艾青丰富而饱满的精神世界。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他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困惑与执着。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暖的光晕,让人物不再是历史的符号,而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只不过他写出了不平凡的诗篇。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从艾青身上汲取了力量,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正置身于艾青生活的那个时代,与他一同感受那份时代的脉搏。作者的叙事非常生动,画面感极强。我能清晰地看到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沉思与挣扎,以及晚年的豁达与宁静。书中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场景,将艾青的人生故事与中国现代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广播,看到那些泛黄的报纸,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激荡。艾青的诗句,也因此变得更加鲜活,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心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塑造出的文学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学术深度和思想锐度的著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艾青的文学成就和社会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不仅梳理了艾青的创作轨迹,更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宏大语境下进行审视。书中对艾青诗歌的风格演变、主题特征、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解读,都极具见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艾青诗歌时,所展现出的对诗歌本体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时代文化思潮的敏锐洞察。这不是简单的作品赏析,而是对一个重要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书中还涉及到对艾青人生选择的探讨,例如他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的立场和表达,这些都为我们理解他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艾青,他的伟大之处,他的局限之处,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客观而深入的呈现。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位诗人的传记,更是对“诗人”这一身份的深刻追问。作者通过对艾青生平的点点滴滴的梳理,探讨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如何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创作的纯粹性。书中那些关于创作的艰难、关于坚持的信念、关于对真理的追求的片段,都让我深受触动。我看到了一个“硬骨头”的灵魂,如何在困境中燃烧,如何在压抑中呐喊。这本书让我对“写诗”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心灵的搏斗,是与时代对话的勇气。它引发了我对许多关于艺术、关于使命、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一本关于艾青的书,但它不仅仅是对一个诗人生命的梳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现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图景。读罢,我仿佛穿越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亲身感受到了时代洪流下文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将艾青的生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那些他经历的苦难、他投身的革命、他追求的艺术,都如同画卷般徐徐展开。我看到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那些对人民的深情,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现实土壤,回应时代呼唤的呐喊。艾青的经历,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们的坚持与妥协,都足以引人深思。我尤其被书中对艾青诗歌的解读所打动,那些我曾经读过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