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雾一般的童年(1910.3—1925.8) 一 “克父母的人” 二 身世内外 三 大堰河的儿子 四 最初的习画者 五 到金华去 第二章 在个人进退之间(1925.8—1929.春) 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二 “黄埔”之梦的幻灭 三 短暂的西湖国立艺术院岁月 第三章 “我喜欢艺术的法国”(1929.春一1932.1) 一 上午干活,下午学画 二 读书、生活及其他 三 凡尔哈仑的信徒 四 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 五 圣约克街六十一号的革命者 第四章 吹芦笛的诗人(1932.3—1937.7) 一 黯然回乡 二 “春地艺术社” 三 在狱中 四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 结婚 六 往返于常州、上海与杭州之间 七 被抗战炮声震醒 八 往哪里去? 第五章 动荡的岁月[一](1937.1l一1938.1l: 一北上武汉 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三 “木刻展览”与其他 四去临汾 五武汉会战前夕 六退向衡山 第六章 动荡的岁月[二](1938.11—1940.5) 一 主编《广西日报》“南方”副刊 二 《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 三 “国防艺术社” 四 生活、交友与写作 五 初写《诗论》 六 婚变风波 十 蛰居湖南新宁 八 山野所思 九 “给我一个火把” 第七章 动荡的岁月[三](1940.6—1941.2) 一 亡命重庆 二 在轰炸的日子里 三 在北碚育才学校任教 四 “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 五 批评与反批评 六 频繁参加“诗歌晚会” 七 在延安、香港之间徘徊 第八章 延安四年(1941.3—1945.9) 一 西进途次 二 杨家岭唇沟与蓝家坪 三 在“文抗”与“鲁艺”之间 四 《我的父亲》 五 主编《诗刊》及其他 六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七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八 《吴满有》 九 整风始末 十 秧歌队长与边区劳模 十一 奉命北上 十二 在张家口、束鹿和正定 第九章 在北京(1949.2—1958.4) 一 最初的忙乱 二 在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 三 结识聂鲁达 四 婚变内外 五 受难的日子 第十章 落难新疆(1958.4—1975.5) 一 到何处去? 二 石河子八师大院 三 苦居石窝子 四 读《罗马史》 五 赴京求医 六 患难之交 第十一章 重返北京(1975.5—1996.5) 一 寄宿王府仓 二 在“四五”的日子 三 “诗要说真话” 四 《光的赞歌》及其他 五 出访途中 六 返乡之路 七 “朦胧诗事件” 八 从丰收胡同到东四十三条 九 最后岁月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评传,不如说是一位老友的温情回忆。作者以一种近乎倾诉的姿态,将艾青这个鲜活的个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能听到他在窑洞里的朗诵,感受到他在战火纷飞中的坚持,甚至能想象到他晚年时的那份淡然。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对情感的细腻描摹。那些与亲友的往来,那些对生活点滴的感悟,都构成了艾青丰富而饱满的精神世界。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他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困惑与执着。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暖的光晕,让人物不再是历史的符号,而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只不过他写出了不平凡的诗篇。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从艾青身上汲取了力量,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正置身于艾青生活的那个时代,与他一同感受那份时代的脉搏。作者的叙事非常生动,画面感极强。我能清晰地看到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沉思与挣扎,以及晚年的豁达与宁静。书中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场景,将艾青的人生故事与中国现代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广播,看到那些泛黄的报纸,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激荡。艾青的诗句,也因此变得更加鲜活,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心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塑造出的文学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学术深度和思想锐度的著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艾青的文学成就和社会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不仅梳理了艾青的创作轨迹,更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宏大语境下进行审视。书中对艾青诗歌的风格演变、主题特征、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解读,都极具见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艾青诗歌时,所展现出的对诗歌本体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时代文化思潮的敏锐洞察。这不是简单的作品赏析,而是对一个重要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书中还涉及到对艾青人生选择的探讨,例如他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的立场和表达,这些都为我们理解他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艾青,他的伟大之处,他的局限之处,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客观而深入的呈现。
评分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位诗人的传记,更是对“诗人”这一身份的深刻追问。作者通过对艾青生平的点点滴滴的梳理,探讨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如何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创作的纯粹性。书中那些关于创作的艰难、关于坚持的信念、关于对真理的追求的片段,都让我深受触动。我看到了一个“硬骨头”的灵魂,如何在困境中燃烧,如何在压抑中呐喊。这本书让我对“写诗”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心灵的搏斗,是与时代对话的勇气。它引发了我对许多关于艺术、关于使命、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一本关于艾青的书,但它不仅仅是对一个诗人生命的梳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现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图景。读罢,我仿佛穿越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亲身感受到了时代洪流下文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将艾青的生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那些他经历的苦难、他投身的革命、他追求的艺术,都如同画卷般徐徐展开。我看到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那些对人民的深情,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现实土壤,回应时代呼唤的呐喊。艾青的经历,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们的坚持与妥协,都足以引人深思。我尤其被书中对艾青诗歌的解读所打动,那些我曾经读过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