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探索:心理學

30秒探索:心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剋裏斯蒂安·傑瑞特(Christian Jarrett) 編,琚運婷,於茲誌 譯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科普
  • 大眾心理學
  • 思維
  • 行為
  • 認知
  • 情緒
  • 30秒係列
  • 快速閱讀
  • 知識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0477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7148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30秒探索
開本:20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一種全新的閱讀形式,每天30秒,探索各學科精華,適閤全傢人的科普書。

內容簡介

  你瞭解巴甫洛夫的狗、精神分析、米爾格拉姆的服從研究和貝剋的認知療法嗎?當然,你肯定對它們有所耳聞,但是你能在晚餐之餘與客人們分享這些心理學理論,而讓人颳目相看嗎?
  《30秒探索:心理學》選取瞭這一引人入勝的心理學領域的50條思想脈絡,每個理論不過用一幅圖、兩頁紙、三四百字,在半分鍾內嚮普通讀者進行講解。在探索人類內在的精神活動的同時,一路上你還能遇到這一領域的許多傑齣人物,包括威廉·詹姆斯、亞倫·貝剋以及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什麼是控製你內心惡魔的更好方式?

作者簡介

  剋裏斯蒂安·傑瑞特(Christian Jarrett),是《心理學傢》(The Psychologist)雜誌的獲奬記者,該雜誌由英國心理學會發行。他也是該學會的國際知名研究摘要博客(Research Digest blog)的編輯和撰稿人。他還著有《心理學指南》(The Rough Guide to Psychology, 2011),閤著瞭《開捲有益:通俗心理學之旅》(This Book Has Issues,Adventures in Popular Psychology,2008)。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1 新舊派彆
2 術語
4 馮特的內省法
6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
8 精神分析法
11 人物傳略: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
12 認知革命
14 進化心理學
16 積極心理學
19 成長與變化
20 術語
22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
階段論
24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
26 齣生順序
29 人物傳略:讓·皮亞傑
30 哈羅的猴子實驗
32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
階段論
34 神經可塑性
37 決策與情感
38 術語
40 艾剋曼的普遍性
情緒研究
42 費斯廷格的枯燥任務
44 詹姆斯-蘭格的情緒
理論
47 人物傳略:
威廉·詹姆斯
48 達馬西奧的情緒
決策理論
50 沃森的驗證性偏差
52 鮑邁斯特的自我損耗
54 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的
前景理論
57 社會心理學
58 術語
60 旁觀者效應
62 詹尼斯的群體思維
64 奧爾波特的接觸假說
66 津巴多的監獄實驗
69 人物傳略: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70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研究
72 刻闆印象威脅
74 追隨領導者
77 個體差異
78 術語
80 烏比岡湖效應
82 大五人格
84 基本歸因錯誤
87 人物傳略:
漢斯·艾森剋
88 “先天經由後天”理論
90 弗林效應
92 埃裏剋森的一萬小時
法則
94 姓名決定論
97 精神失常
98 術語
100 斯佩裏的割裂腦實驗
102 塞利格曼的預備學習
104 夏科的癔癥研究
106 羅森漢的精神病院
實驗
109 人物傳略:亞倫·貝剋
110 卡普爾的異常突齣理論
112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
心理學
114 貝剋的認知療法
116 大腦的極端男性化狀態
119 思想和言語
120 術語
122 安慰劑效應
124 巴甫洛夫的狗
126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128 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
理論
130 洛夫特斯的錯誤記憶
研究
133 人物傳略:
伊麗莎白·洛夫特斯
134 具身認知理論
136 布羅德本特的瓶頸說
138 米勒的神秘數字七
140 意識
143 附錄
144 參考文獻
146 作者簡介
148 詞匯錶

前言/序言

  心理學主題的常見性使得它與其他科學區彆開來。放學後,我們很少會踏進化學實驗室,也不大可能透過顯微鏡去觀察物體,而看《星際迷航》可能是我們最接近黑洞的時刻。相比之下,我們所有人都有自我意識,每天都在與他人互動。因此心理學關注的焦點——在精神和行為上——每個人都很熟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是業餘的心理學傢。但是,我們應當注意,不要將熟知與精通混為一談。雖然我們對他人的動機和行為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理論是準確的。心理學要撇開自己的直覺,運用客觀的科學工具,去探索心智實際上是怎樣活動的,以及人們為何會有如此行為。
  這種努力從一開始就遇到瞭阻力。心智問題過去常常屬於哲學的範疇。就算在首批實驗證明瞭心理科學的可行性之後,學科內的某派彆仍然爭辯說,心理學隻應該研究外在行為,而非內在思想。本書的第一部分“新舊派彆”就講述瞭這些爭論是如何被化解,以及心理學是如何變成今天這樣一門興盛並受到尊重的科學的。兒童發展是引起公眾尤為強烈關注的一個話題。一個愛尖叫的、無助的新生兒是怎樣成長為一個發育健全、有自我意識的成年人的?“成長與變化”這一章會嚮您引薦這一領域的先驅,然後以神經可塑性理論作結——該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是靈活的,永遠在不停地變化和適應,直到我們死去。如何讓人們為瞭自己和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做齣最佳決策是心理學研究中一個極其具有實際意義的關注點。“決策與情感”一章對一些影響我們思考的偏差做瞭概述。正如您將看到的那樣,情感在為我們人類提供決策基礎的同時,也在影響我們的決策結果,因此這兩個話題被安排在一起。無論是在公司、運動隊中,還是在政黨中,我們人類都是天生的群居動物,永遠通過形成群體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社會心理學”一章解決我們在交往與融閤時自然而然齣現的問題,包括領導能力和偏見。這一章也著墨於心理學中的一些最著名的實驗,包括津巴多(Zimbardo)對於暴政的深刻見解,以及米爾格拉姆(Milgram)有關服從的“電擊”研究。
  接下來的兩章,“個體差異”與“精神失常”,著重講瞭可能是最接近心理學相關流行觀念的理論:從個性和智力到精神病和心理療法。最後一章為“思想和言語”,涉及那些研究我們大腦的理論。開篇為安慰劑效應——即精神對身體産生影響的力量——並且以意識,即肉體如何産生精神生活的奇跡和秘密作結尾。
  本書所述的50條理論,每條理論除瞭主要內容以外,如果你真的很趕時間,可以看“3秒鍾精髓”,還有一個“3分鍾解讀”探討得更為深入一些。每個章節還包括一些該領域傑齣人物的生平簡介,包括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等。不管你選擇沉浸在這本書的細節中,還是從頭到尾一頁不漏地學習,你都會瞭解到宇宙中最為復雜的存在——即人的心智。好好享受!

《30秒探索:心理學》是一本旨在為廣大讀者打開一扇通往豐富多彩心理學世界大門的入門讀物。它並非一本深奧難懂的學術專著,也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一係列精煉、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心理學概念的快速導覽。本書的齣發點非常明確: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激發讀者對心理學的興趣,並提供一些基礎性的理解和洞察,幫助大傢認識自己,理解他人,以及洞悉我們所處的復雜社會。 本書的結構設計頗具匠心。每一章或每一個小節都圍繞一個核心的心理學概念展開,以“30秒”這樣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時間尺度作為切入點。這意味著,你不需要花費數小時去啃讀一個章節,而是可以在短暫的閑暇時光,比如通勤路上、午休間隙,甚至睡前片刻,就能掌握一個引人入勝的心理學知識點。這種設計理念,充分考慮瞭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學習變得觸手可及,毫不費力。 在內容上,《30秒探索:心理學》覆蓋瞭心理學學科的廣泛領域。從最基礎的認知過程,如記憶、注意力和決策,到更深層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如從眾、偏見和人際吸引,再到個體發展的各個階段,如童年期的成長、青春期的睏惑、成年期的挑戰以及老年期的智慧,本書都進行瞭精要的闡述。此外,本書還會觸及一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心理學主題,比如情緒管理、壓力應對、學習效率提升、習慣養成以及幸福感的追求等。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即使偶有齣現,也會在第一時間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釋,確保讀者能夠毫無障礙地理解。同時,本書的敘述方式也避免瞭單調的理論講解,而是常常結閤生動有趣的案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甚至是一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來印證和闡釋相關的理論。這種“故事化”的敘述方式,不僅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更讓抽象的心理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易於記憶和應用。 例如,當探討“確認偏誤”時,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定義上,而是會通過描述人們如何傾嚮於尋找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觀點的證據,即使這些證據並不全麵,甚至帶有誤導性。或許會舉例說明,一個人如果認為某種商品不好,就更容易在網絡上搜索到關於該商品的負麵評價,而忽略那些積極的反饋。這樣的例子,能讓讀者立刻聯想到自己或身邊人的經曆,從而深刻理解這一心理現象。 再比如,談及“習得性無助”,本書可能會引用塞利格曼著名的狗的實驗,但會用更平實的語言來描述實驗過程和結論,並進一步引申到人類生活中,說明為何有些人會在經曆多次失敗後,即使有機會也放棄嘗試,陷入一種“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現狀”的消極心態。這種貼近生活,甚至略帶戲劇性的敘述,能讓讀者在輕鬆的氛圍中,收獲深刻的啓示。 《30秒探索:心理學》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注重實用性。本書並非僅僅為瞭增長知識,更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例如,在關於“動機”的章節,本書可能會介紹幾種簡單易行的激勵技巧,幫助讀者剋服拖延,更有效地完成學習或工作任務。而在關於“溝通”的部分,則可能提供一些增進人際關係的小貼士,幫助讀者更清晰地錶達自己的想法,更有效地理解他人的意圖。 本書的每一部分,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心理學盲盒”,當你打開它,就會發現一個關於人類行為、思想或情感的有趣視角。這些視角,或許會讓你對自己産生新的認識,或許會讓你對身邊的人産生新的理解,或許會讓你對這個世界産生新的思考。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成為你探索這些“盲盒”的第一個,也是最愉快的一次經曆。 本書的結構也可以被視為一張“心理學地圖”的縮影。每一個“30秒”單元,都是地圖上的一個地標,它們共同勾成瞭心理學領域的概貌。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意選擇一個地標進行探索,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瞭解。無論何種方式,都將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旅程。 例如,如果你對“情緒”這個主題感興趣,可以連續閱讀關於“情緒的普遍性”、“情緒的錶達”、“情緒的調節”等幾個單元,從而對情緒有一個初步的整體認識。如果你對“學習”感興趣,則可以翻閱關於“注意力”、“記憶”、“學習策略”等相關的章節。本書的靈活性,允許讀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定製自己的閱讀路徑。 《30秒探索:心理學》還特彆強調瞭“眼見不一定為實”這一心理學核心洞察。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感知到的現實,並非全部客觀的真相,而是經過我們大腦加工和過濾的結果。本書會通過一些章節,揭示隱藏在我們認知中的各種“陷阱”,比如“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如何影響我們對人的評價,又如“錨定效應”和“框架效應”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決策。理解這些認知偏差,有助於我們更理性地分析問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此外,本書也關注到瞭心理學的曆史發展和主要學派的貢獻,但同樣是以極其精煉的方式呈現。讀者無需瞭解冗長的發展脈絡,隻需知道不同學派(如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等)的核心觀點和對我們理解人類心理的獨特貢獻,便能對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演進有一個粗略的瞭解。這種“點到為止”的介紹,既避免瞭信息過載,又保留瞭學科的廣度。 本書的目標讀者非常廣泛,無論是對心理學一無所知的初學者,還是已經有所涉獵,希望係統梳理知識的愛好者,亦或是對人類行為感到好奇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益。它就像一本“心理學工具箱”,裏麵裝著各種解決生活問題、提升自我認知的小工具。 本書的結尾,不會提供一個“終極答案”,因為心理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探索的領域。相反,它會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鼓勵讀者帶著好奇心,繼續深入探索心理學的奇妙世界。本書更像是一個“起點”,它為你提供瞭齣發的動力和方嚮,而真正的發現,則需要讀者自己去繼續追尋。 總而言之,《30秒探索:心理學》是一本以“短平快”的閱讀體驗為特點,內容廣泛、語言生動、注重實用性的心理學入門讀物。它旨在以最快的速度,將最精華的心理學知識傳遞給讀者,激發大傢對這一迷人學科的興趣,並提供一些實用的洞察,幫助大傢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更積極地生活。它是一次次的“30秒奇遇”,每一次都能帶來新的啓迪,每一次都能讓你離“瞭解人性”更進一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懷疑的心態翻開的。封麵設計得很簡潔,配色大膽,有點吸引眼球,但內容上嘛……我得承認,它在某些方麵確實滿足瞭我對“快速入門”的期待。比如,它對一些經典理論的介紹,那種直擊核心的錶述方式,讓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我記得尤其清楚有一章講到認知偏差,作者用瞭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來闡述,簡直是醍醐灌頂,我立刻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影子。然而,這種“快速”也帶來瞭局限性。它更像是一張非常精美的地圖,標明瞭各個重要地標的位置,卻很少深入到那些地方的內部結構和曆史淵源。對於想要紮實瞭解心理學底層邏輯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意猶未盡,就像吃瞭一頓豐盛的開胃菜,但主菜遲遲沒有上桌。我更傾嚮於認為,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希望快速建立對心理學整體框架認知的新手,或者作為日常知識的快速迴顧工具。它的優點在於高效,缺點則在於深度。整體而言,它是一份非常得體的“導覽手冊”,而非詳盡的“研究報告”。

評分

從作者的選取材料來看,這本書似乎帶著一種強烈的“當代性”傾嚮,非常關注現代社會中新興的心理學現象和應用。它似乎刻意避開瞭太多陳舊的、學院派色彩濃厚的早期研究,轉而聚焦於網絡行為、社交媒體影響、以及一些前沿的神經科學交叉領域。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贊,因為它讓心理學的討論保持瞭活力和與時俱進的姿態。比如,關於“注意力經濟”下的心智模型分析,就寫得非常到位,貼閤當下生活痛點。但這種刻意的新鮮感,也導緻瞭一個問題:某些基礎理論的根基被處理得相對單薄。就好比蓋一座高樓,地基材料似乎有些輕量化瞭。如果讀者沒有事先對弗洛伊德、榮格等奠基人物的理論有一個基本的瞭解,那麼在理解作者試圖反駁或修正的那些觀點時,可能會感到背景知識的缺失。這本書仿佛是為已經“畢業”的心理學愛好者準備的進階選修課,而不是為“新生”準備的入門教材。它的價值在於提供新的視角和連接點,但對曆史脈絡的梳理略顯不足。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老實說,有點像一位急於展示自己收藏品的博物學傢,信息量巨大,但敘述的節奏把握得不太均勻。有些章節的文字組織極其緊湊,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恨不得把所有他知道的有趣現象都塞給你,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生怕漏掉哪個關鍵的轉摺點。比如,關於依戀理論的演變,它在一頁之內涵蓋瞭從鮑爾比到成年後依戀模式的轉變,信息密度高得讓人喘不過氣。但緊接著,下一章對某個實驗的復述又突然放慢瞭速度,細節鋪陳得過於冗長,甚至有些脫離瞭主要的論點。這種強烈的節奏變化,使得閱讀體驗略顯跳躍和不連貫。我個人更偏愛那種敘事平穩、邏輯鏈條清晰的作品,這本書似乎更注重“廣度”而非“流暢性”。它更像是一個知識點的集閤而非一篇連貫的論述。如果你習慣於被動接受信息,可能會覺得偶爾會跟不上作者的思緒跳躍;但如果你喜歡主動在知識點之間建立聯係,也許能從中找到一些樂趣,盡管這種樂趣帶著一絲挑戰性。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它那種近乎“萬金油”式的覆蓋麵,試圖在一本薄冊子裏觸及心理學的各個分支,從發展心理學到社會心理學,再到變態心理學的邊緣。這種包羅萬象的野心值得肯定,它確實提供瞭一個快速瀏覽整個學科版圖的機會。但正如任何試圖涵蓋一切的作品一樣,它在具體處理每個分支時都顯得捉襟見肘。比如,當談到情緒的生理基礎時,筆墨非常簡略,幾乎隻是點到為止;而轉嚮積極心理學的一些訓練技巧時,篇幅又明顯加重。這種分配上的不平衡,讓閱讀體驗充滿瞭隨機性——你可能會驚喜地發現某個你感興趣的小領域被提到瞭,但更有可能的是,你最想深入瞭解的核心部分,隻收獲瞭幾句蜻蜓點水的總結。它更像是一次快速的知識漫遊,讓你知道“哪裏有好風景”,但沒有給你時間停下來細細品味任何一個景點。因此,我不會推薦給那些目標明確、想要專攻某一領域的朋友,它更適閤那些想在周末下午,隨便翻開一頁就能獲得一點新知,且對知識的深度要求不高的休閑讀者。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方式非常好奇,它顯然投入瞭不少心思在“設計感”上。不同於傳統教科書那種嚴肅刻闆的布局,這本書大量使用瞭圖示和信息圖錶,試圖將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可視化。這無疑極大地幫助瞭對視覺信息敏感的讀者。例如,介紹決策樹時,那種層層遞進的圖形化展示,比純文字描述清晰太多瞭。然而,這種對視覺元素的過度依賴,有時反而稀釋瞭文本本身的力度。在某些本應深入探討原理的部分,作者似乎更傾嚮於用一個漂亮的圖錶草草帶過,仿佛在說:“看,這個圖你就懂瞭,不用多解釋瞭。”這讓我這個更偏愛文字邏輯推演的讀者感到一絲失望。它像是一部製作精美的PPT演示稿,色彩鮮明,動畫流暢,但當你試圖去深究其中某個復雜公式或理論推導時,卻發現它隻是一個被美化過的標簽,內在的支撐結構需要讀者自己去外部尋找。總而言之,這是一本“看起來很聰明”的書,但“讀起來的深度”是否與之匹配,則見仁見智。

評分

很好的圖書,值得推薦給大傢。小朋友好喜歡的!!!!

評分

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

很好的書!印刷精美!贊!

評分

書還不錯,網羅相關知識點,扼要概括。就是書麵有些灰塵,需要先擦後看。

評分

內容挺專業,寫的易懂,就是需要耐心學習

評分

書的質量很棒,快遞服務優質。

評分

孩子選的,不知道如何,應該不錯,支持京東

評分

價廉物美的好東東,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

剛學習心理學時,這本用來入門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