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21世纪初,中原出现的夏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继之而起的是商王朝,夏商承替延续千年之久。中国古代文明由早期形成阶段至夏商时期趋于成熟并走向繁盛,创造出独具特征的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其后数千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现代考古学提供的丰富材料,极大地拓展了认识夏、商文明的视野。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成为重建夏、商信史的主要途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系统介绍了20世纪夏商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及其为探索夏、商历史,重现夏、商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本书重点介绍了1928年以来的殷墟发掘与研究,二里冈商文化与郑州商城的发现与研究,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及夏文化的探索,偃师商城、安阳洹北商城以及商代其他城址、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夏商时期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书中以“偃师商城之始建为夏、商王朝交替界标”说为基点,论证了夏、商文化关系和难解的夏、商文化界定问题;进而追溯了二里头文化之前的早期夏文化和先夏文化;还讨论了夏、商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及其历史意义。作为系统论述夏商时期考古学的著作,本书阐述了关于夏商考古研究的任务、特点与方法以及相关的思考,展望了夏商考古学发展的前景。 本书适合研究历史、考古、文博和美术史的专业人员及爱好者阅读。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坚实的知识框架”。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套严密、自洽的学术体系。读完之后,我对整个历史时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一次重塑,那些过去零散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片段,此刻都被有机地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幅连贯且具有逻辑深度的历史画卷。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碎片化阅读都无法比拟的。它为后续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让人明白在探究历史时,必须先站稳在可靠的证据之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奠基性”,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过去的发掘成果,更是确立了一种观察和理解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有效视角。对于任何想要真正进入该领域学习或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应该被视为“可读可不读”的选项,而更像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入门功课”,它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里程碑。
评分我个人对历史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早期文明的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方面,而这本书在处理这些“软性”议题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细腻与克制。它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非常耐心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未解之谜背后的可能性。例如,书中对某些礼器用途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功能性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可能蕴含的权力象征意义和社会阶层划分。这种将物质遗存与抽象文化概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想象空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模糊地带时所保持的谦逊态度,没有把推测当作定论来宣讲,而是用严密的论证链条展示“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才是真正的学术精神。阅读这样的文字,感觉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并肩站在发掘现场,听他一边清理泥土,一边娓娓道来关于逝去文明的秘密。它不只是在介绍“有什么”,更在解释“为什么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图版部分,说实话,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的。我原本以为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著作,图版可能只是简单的照片或者简易的测绘图,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很多关键器物的照片拍摄角度专业,光线处理得当,细节纹理清晰可见,几乎可以感受到实物的质感。更不用说那些精美的测绘图和复原图了,线条精准,标注详尽,对于理解器物的形制、组合关系以及遗址的布局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经常在阅读文字描述之后,立刻翻到后面的图版去对照印证,这种图文并茂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接收效率和准确性。有些图版甚至配有细致的图注,解释了某一特定角度拍摄的意义所在,这无疑是为读者提供了额外的解读钥匙。对于一个需要依赖视觉信息来重建历史场景的读者来说,这套图版系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远胜于许多仅有文字堆砌的同类著作。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体现了清晰的逻辑脉络,从宏观的时代背景梳理到具体遗址的微观分析,层层递进,毫不含糊。阅读过程中,作者对史料的引用和考证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引用的文献涵盖面极广,既有传统的考古报告,也有最新的学术探讨。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力极强,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黑话”,而是能够将复杂问题用清晰、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思想。他对考古发现的解读也充满了洞察力,总能从既有的材料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在梳理已有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又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显示出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简单的资料汇编。这种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内容架构,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探寻知识的智力冒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没得说,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一上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印刷清晰度也非常好,图片和文字的排版错落有致,读起来非常舒服。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是专业书籍,但并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刻板,反而有一种沉稳的学术魅力。而且,这本书的开本非常适合拿在手里翻阅,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在案头阅读,都显得很体面。我拿到手后,光是欣赏它的物理形态,就觉得物超所值了。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往往也预示着内容的扎实。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享受,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很到位,比如书脊的处理和装订的牢固程度,都显示出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总而言之,光是作为一件阅读工具和收藏品,它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评分书很好,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京东服务也很好,非常满意!书很好,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京东服务也很好,非常满意!书很好,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京东服务也很好,非常满意!书很好,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京东服务也很好,非常满意!书很好,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京东服务也很好,非常满意!书很好,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京东服务也很好,非常满意!书很好,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京东服务也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京东用券优惠,4-3,希望京东以后多点这种活动
评分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 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好书
评分考古必备
评分书的油墨味道很重,包装很好
评分1928~1937年间进行了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开始发掘小屯遗址的时候,发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标是有字甲骨,还缺乏分辨复杂遗迹的能力。1930年,在国外专攻考古学专业的梁思永学成归来,不久参与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辨识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梁思永后又进行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从地层上解决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他还参加小屯遗址的发掘,在发掘方法上有明显的改进。从此,殷墟发掘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在小屯村一带,先后发现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22000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贵文物;又在侯家庄商王陵区发掘10座规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资料。与此同时,又发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以及日照两城镇、永城造律台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
评分考古必备
评分夏桀商纣,妹喜妲己,伸钩索铁,酒池肉林。何其相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