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古朴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书页的纸张选得很有质感,摸上去不会觉得廉价,而且印刷的字体清晰度很高,即便是拉丁文的引文部分,也能看得真切。作为一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一员,它在整体的排版和校对上显然下了不少功夫,页眉、页脚的设计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让人在沉浸于历史的洪流中时,不至于因为排版上的小瑕疵而分心。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却透露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让人在捧读时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这种对物理载体的用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毕竟,对于一部承载着古老智慧的著作来说,它值得拥有一个体面的“外衣”。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封面所采用的那种复古的纹理,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这对于一个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和导读部分,是其作为“学术名著”的真正价值所在。我通常会略过冗长的序言,直接跳到那些密集的脚注去寻找线索,而这里的注解简直就是一位耐心的历史向导。它们不仅仅是对生僻词汇或地理名称的简单解释,更像是历史背景的微型讲座,提供了大量的补充史料和学界对某些事件的不同解读。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战役时,脚注立刻给出了不同史料来源的相互印证与矛盾之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明白历史真相往往是多棱镜折射的结果,而非单一叙事。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套注解是极佳的“脚手架”,能够支撑起对复杂历史框架的理解;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这些深挖的细节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显示出编者和译者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力。
评分从阅读的感受上来说,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这对于一部编年体史书而言,实属难得。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充斥着枯燥的年代记录,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串联成一个个具有内在张力的故事线。虽然主题严肃,但其中穿插的对当时的法律、习俗甚至是民间传说的描述,让人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图景有了立体而生动的认知。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卷入到那些国王的决策、教会的纷争,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去。这种叙事上的活力,证明了优秀的历史文本即便是跨越千年,依然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成功地避免了成为一本仅供查阅的工具书,反而像是一部被精心编织的时代史诗,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去追寻历史的线索和演变。
评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记录”本身的功能与局限。作为一个“编年史”,它提供了那个时代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口径,是理解英国早期国家形态形成的关键窗口。然而,通过阅读这些早期的记录,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记录者的视角、偏好和局限性——哪些被记录下来,哪些被刻意忽略。这种“未加修饰”的原始性,恰恰是其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迫使我们这些现代读者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去辨别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出于维护统治合法性的修饰。它不仅是关于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如何记录历史”的教材。对于所有关注民族起源、国家建构和早期法律思想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任何后世的总结性著作都无法替代的基石。
评分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深入到文本内容本身时,我立刻感受到了译者团队那股扑面而来的扎实功底。语言的转换绝非简单的词汇堆砌,而是充满了对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历史概念和专有名词的处理上,译者采用了非常精妙的对译策略,既保留了原文的精确性,又确保了现代汉语读者的流畅阅读,这在处理早期文献时是极其困难的。很多晦涩难懂的早期叙事片段,经过他们的妙手点化,变得清晰而富有画面感,使得那些遥远的王权更迭、血腥的战争场面,仿佛就在眼前上演。这种高水准的学术翻译,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桥梁搭建,让我这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也能较为轻松地把握住那些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族群迁徙的脉络。读完一章后,我甚至会去查阅一些原文的注释,发现译者的处理往往是最恰当、最能体现原意的。
评分包装完整。
评分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
评分到十九世纪末,美国在北美大陆已没有土地可以继续彰显他们的天命,边疆已经消失,于是,有一帮耐不住的人开始一路向西冲入太平洋去替天行道。就是那时候,美国的传教士们开始大规模的加入欧洲传教士的队伍,进入中国这样的地区进行传教。而在美西战争后,美国人更是拿下了夏威夷,菲律宾等地。T Roosevelt 甚至还想加入到欧洲人瓜分非洲的活动中去,把西进推到极致。但是美国高院实在受不了了,认定象菲律宾关岛这样的地方已经无法同化,最后美国终于停下西进脚步,正式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开始推行美国特色的软性殖民。
评分经典必读之作
评分然后国王派人去请院长快速前来。院长马上来了。国王对院长说,“亲爱的塞克斯伍尔夫啊!为了我灵魂的需要,我派人把你请来,我愿意元拘无束地对你谈谈为什么要这样。我的兄弟皮达和我亲爱的朋友奥斯威曾开始建造一所修道院来荣耀基督和圣彼得。可是我的兄弟按天主的意旨已经离开尘世,不过,亲爱的朋友,我想请你叫他们赶快干这项工作,我将给你提供金银、土地、财富和它所需要的一切。”院长回家,干了起来。由于基督赐准,他成功了,几年以后修道院竣工了。国王听说此事,非常高兴。他吩咐把全国的塞恩和那位大主教、众主教和伯爵,以及所有敬爱天主的人都请到他这里来,他并且指定了奉献修道院的日子。
评分这种种族优越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著名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美国人,就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自认受之于天命,要在北美大陆传播美式自由和民主(当然还有新教的教义),替上帝管理这天下人天下事。于是美国人在这昭昭天命指引下,在十九世纪一路西进,把整个北美大陆几乎都收于自己名号之下,把印第安人赶进几块保留地里,什么同化自然是没了。事实上,印第安人要到十九世纪末才拿到所谓的选举权,那时黑人已经被名义上解放了(也被隔离了)几十年了。
评分书很好,很有阅读价值!很不错
评分好
评分阿尔弗烈德大王在位时期编写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编年史。从公元7﹑8世纪起﹐盎格鲁撒克逊各国已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但这些编年史都是地方性的。记载互有出入。英国统一後﹐需要有统一的历史记载。阿尔弗烈德大王组织一批学者﹐把各地编年史加以校订增删﹐汇编成该部编年史。该编年史原从公元前60年凯撒征服不列颠写起﹐截至891年﹐後来由许多修道院修士续写到1154年英王斯蒂芬去世。现存 A﹑﹑B﹑C﹑D﹑E﹑F7种抄本。891年以前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来自西撒克逊首都温切斯特所藏本。891年後就有很大出入。长短详略﹐各不相同。有的抄本在威廉征服英国後得到补充﹐例如“A”和”F”两种都是在坎特伯雷的教堂中增补的。还有在彼得城增补的“ E”本﹐记载时间最长﹐直到1154年﹐为他本所不及﹐但誊录时在12世纪初期部分加入一些无关的史料。这部编年史用古英文写成。也是一部古代优秀的散文著作﹐有的地方还掺入诗歌。这部编年史著重於世俗历史﹐并较多地采用英国中部和南部的年代记材料和口头传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