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迎风,张芬 著
图书标签:
  • 多维贫困
  • 区域扶贫
  • 扶贫政策
  • 政策选择
  • 区域发展
  • 贫困研究
  • 中国扶贫
  • 扶贫理论
  • 社会政策
  • 发展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64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01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珞珈经管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2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从多维度视角研究经济增长、贫困和扶贫政策,因此,本书的主体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前六章研究多维贫困测度与贫困形成的动态变迁机制,后五章主要研究减贫政策。首先,本书从单一收入维度到构建多维贫困指数研究怎样测度贫困,并对中国贫困进行动态多维度测度,进行多维贫困测度的敏感性分析;其次,本书分别从外部冲击与贫困脆弱性的角度和群体效应的角度,研究中国贫困的动态变迁机制以及中国区域性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第三,基于地区的贫困聚集特征与人力资本、公共资本分布状况,研究与多维贫困分布相适应的公共支出政策,并具体探讨健康、私人健康投资与公共健康投资下的经济增长,进行财政结构的实证研究;在微观与宏观层次下研究优化的、瞄准性较高的扶贫政策选择。

作者简介

  方迎风,安徽枞阳人,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系,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公共政策、社会相互作用效应与贫困的相关研究,在《China&WorldEconomy;》(SSCI)、《经济学动态》、《中国人口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十多篇。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
1.2 中国目前扶贫所面临的问题
1.3 既有研究与争议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 本书的框架结构

第2章 贫困的测度理论:从单维到多维
2.1 贫困识别与单维贫困测度
2.2 sen的能力方法与多维贫困的提出
2.3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2.4 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讨论

第3章 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测度
3.1 数据、指标与各维度贫困描述
3.2 多维能力贫困指数的测算及其分解
3.3 多维贫困的致因:实证分析
3.4 模糊集方法与敏感性检验
3.5 结论

第4章 冲击、“能力”投资与贫困脆弱性:理论与实证分析
4.1 宏观经济波动与贫困:特征化事实
4.2 能力、冲击与消费平滑理论模型
4.3 能力、冲击与贫困脆弱性:以自然灾害为例
4.4 冲击与贫困:总结

第5章 能力、健康冲击与贫困脆弱性
5.1 健康冲击理论与实证模型
5.2 健康测量及健康冲击的定义
5.3 数据及数据分析
5.4 健康冲击与个体投资决策的实证分析结果
5.5 健康冲击与贫困:总结

第6章 “群体效应”与中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
6.1 数据介绍与说明
6.2 地区贫困陷阱存在的实证模型
6.3 模型与实证框架
6.4 实证结果
6.5 总结

第7章 公共资本、私人投资与区域性贫困陷阱
7.1 公共支出研究的文献综述
7.2 公共资本与私人投资的理论模型
7.3 公共资本投资与区域性贫困陷阱
7.4 最优公共政策选择
7.5 结论与政策分析

第8章 公共健康支出、私人健康投资与经济增长
8.1 基本模型
8.2 稳态均衡及动态路径分析
8.3 最优税收和数值分析
8.4 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9章 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减贫
9.1 公共支出偏好的文献综述
9.2 数据及变量介绍
9.3 财政支出结构研究的实证结果
9.4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
9.5 结论

第10章 经济增长质量与减贫公共政策选择
10.1 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标准
10.2 经济增长的福利分析
10.3 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
10.4 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
10.5 结论与政策分析

第11章 最优减贫政策选择与评估
11.1 最优减贫政策选择研究
11.2 中国减贫政策评估
11.3 总结与政策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
  1.2.4 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贫困产生聚集
  与全国县市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相比,扶贫重点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两者差距很大。2010年扶贫重点县的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为11170元,仅为全国县市平均水平(222467元/人)的49.7%。扶贫重点县贫困人口的减少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扶贫重点县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从2002年的55.8%提高到2010年的63%,在1274元的农村贫困标准下,2010年扶贫重点县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为8.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在贫困人口分布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中部)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按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测算,2014年全国农村人口为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减少14.9%,贫困发生率为7.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从贫困人口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尚有贫困人口3600万,占全国一半左右,达到623万,贫困人口在300万到500万的省份有4个,分别是河北、安徽、陕西和甘肃。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共同特点,片区贫困发生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7个百分点,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定图书的简介,内容完全围绕“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之外的主题,力求详实且自然。 --- 《寰宇星图的低语:深空探测器设计与遥感数据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深空探测任务的复杂工程学挑战、前沿的星际导航技术,以及如何从遥远的太空目标中提取高价值的科学数据。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二十余章,旨在为航天工程师、行星科学家以及对宇宙探索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详尽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星际航行器的工程基础与前沿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执行远距离、长期太空任务的探测器实体构造与核心系统设计。我们首先回顾了从早期“先驱者”到现代“旅行者”和“新视野”任务的演进历程,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航天器功耗、抗辐射能力和自主导航能力的需求变化。 核心章节详细阐述了深空电源系统的革新。内容涵盖了先进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RTG)的最新一代技术,包括新型热电材料的转化效率提升,以及对钚-238燃料循环的严格安全管理。同时,我们对太阳能帆板在穿越木星轨道后的效能衰减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数学推导,并提出了基于薄膜超导体的“光子增效捕捉系统”概念验证方案。 在推进系统方面,本书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了等离子体推进技术的实用化进程。重点解析了霍尔推进器和离子推进器的设计优化,包括对高比冲与推力平衡点的分析。特别地,我们呈现了一份关于“核热推进(NTP)的安全性与效率评估”的对比研究,指出NTP在火星载人任务中的潜力与当前面临的材料科学瓶颈。 此外,星际通信链路的稳定与数据传输是本部分的关键议题。我们详细介绍了深空网络(DSN)的工作原理,并探讨了激光通信(光通信)在对抗信号衰减、提高数据吞吐量方面的巨大优势。书中提供了用于计算信号衰减的修正后的自由空间传播公式,并展示了如何在探测器端实现高精度指向控制,以确保与地球的微弱信号连接。 第二部分:行星际导航、自主控制与环境适应性 成功抵达目标星体需要极其精密的导航与控制能力,尤其是在传统地面遥控指令延迟过高的情况下。本部分着重于提升探测器在未知环境中的“智慧”。 我们首先探讨了“自主导航与实时避障系统”的构建。这涉及到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在行星际空间中的应用,包括如何利用星光跟踪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融合数据,实现亚弧秒级的姿态确定。书中特别引入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形匹配导航”技术,该技术允许探测器在接近小行星或彗星时,能够实时比对预存的地图数据并修正飞行轨迹,而无需等待地球指令。 环境适应性是确保任务寿命的关键。我们对高能宇宙射线(GCR)和太阳质子事件(SPE)对敏感电子元件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随后的章节聚焦于冗余设计与故障自愈机制。书中展示了一套基于“硬件软件协同进化”的故障诊断模型,该模型能够在系统核心组件发生不可逆故障时,自动切换到低功耗科学模式,并尝试执行预设的“最后通信”程序。 此外,本书对星际尘埃与微流星体的防护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多层凯夫拉/铝箔复合材料的被动防护,到基于电磁场偏导的“主动偏转场”概念,为未来穿越柯伊伯带的任务提供了工程学参考。 第三部分:遥感科学仪器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反演 探测器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其采集的数据上。本部分转向对搭载的先进遥感仪器的深度剖析及其数据产品的生成过程。 我们详细考察了高光谱成像仪(HSI)在行星表面矿物测绘中的应用。书中不仅讲解了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从原始光谱数据立方体中,提取出特定吸收特征(如水合硅酸盐或铁氧化物)的反演算法集。这包括了最小二乘拟合、波段比值法,以及先进的“盲源分离”技术。 对于磁场与等离子体探测,本书介绍了磁强计与等离子体分析仪的数据校准流程。一个重要的讨论点是,如何区分行星磁层与太阳风等外部干扰信号,从而精确测量目标天体自身产生的磁场特征。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分析等离子体速度分布函数,来推断出行星外逸大气层的逃逸速率。 最后,本书强调了数据可视化与科学解释的重要性。内容包括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例如,将雷达测高数据与光学图像结合),创建高保真度的行星地质模型。我们还探讨了如何构建“跨模态数据关联平台”,使不同波段(射电、红外、紫外)的数据能够相互佐证,从而提升行星科学发现的可靠性与深度。 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和科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寰宇星图的低语》旨在推动下一代深空任务的设计理念,并为数据科学家提供一套操作性的指南,以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自宇宙深处的宝贵信息。 ---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深度”和“前瞻性”这两个词。 很多关于扶贫的书籍,往往停留在宏观的政策解读或者个案的简单罗列,但这本书似乎要更进一步,它试图用一个更精细的“多维贫困”框架,来剖析不同区域的扶贫难题。 我猜测,作者在书中必然会花费大量篇幅来阐述“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石,它不仅仅是收入的贫困,更包含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环境等方面的匮乏。 这种视角下的贫困,无疑更贴近真实的个体生存状态,也更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地区即使经济总量增长,但贫困问题依然顽固。 而“区域性政策选择”则暗示了本书不会做“一刀切”的论述,而是会针对不同区域的特殊性,提出量身定制的政策建议。 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理论模型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是否会有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区域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此外,书中对于“政策选择”的论述,是否会涉及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全过程? 我相信,如果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它将成为指导基层扶贫工作的宝贵参考,帮助我们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扶贫体系。

评分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多维贫困”这个词,让我感觉作者正在挑战一种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贫困认知。 我理解,这意味着本书不会仅仅聚焦于农民收入的增长,而是会深入探究贫困在教育、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尊重等多个维度上的表现,以及这些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种视角下的贫困,更加复杂,也更具挑战性。 而“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则表明,本书的落脚点在于实践。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区域”的?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区域,还是基于地理、经济、社会特征划分的更灵活的区域单元? 书中对于不同区域的贫困状况,又会是怎样细致的描绘?是会提出一套普适性的多维贫困评估体系,然后应用于不同区域进行分析,还是会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量身打造分析框架? 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提出的“政策选择”会是怎样的一种逻辑?它是否会基于对不同区域多维贫困特征的诊断,提出一系列差异化的、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比如,对于某个以留守儿童教育为主要贫困维度的地区,可能会提出怎样的教育支持政策;对于某个以老年人健康保障为主要挑战的地区,又会怎样设计相应的医疗和养老体系。 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非常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光是听着就觉得内容厚重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多维贫困”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是理解当代贫困问题的关键。 它超越了单一的经济收入指标,把教育、健康、居住条件、社会参与度,甚至心理健康都纳入考量,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脱贫不能只看钱袋子鼓不鼓,更要看生活质量全不全面。 而“区域性”这个词,则预示着本书不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非常接地气。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因此,扶贫政策必然不能“一招鲜吃遍天”。 我很期待书中能详细探讨不同区域在多维贫困维度上的具体表现,比如,有的地区可能在医疗资源上极度匮乏,有的地区则可能面临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还有的地区可能因为历史原因,存在根深蒂固的社会排斥。 针对这些不同的“病症”,本书会开出怎样的“药方”? 它的政策建议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兼顾短期脱困与长期发展? 我对书中能够提出的具体政策工具和实践路径充满了好奇,希望它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区域性扶贫蓝图。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作者对扶贫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 “多维贫困”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是理解贫困本质的关键,它告别了过去那种单一的、以经济收入衡量贫困的标准,而是将教育、健康、居住条件、社会参与等更广泛的维度纳入其中,这让我觉得,本书将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人性的贫困分析框架。 而“区域性”的限定,则表明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中国广袤土地上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具体分析不同区域在多维贫困方面的差异性,例如,一些欠发达地区可能在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而一些老工业基地可能面临着产业转型带来的失业和低收入问题,甚至是一些曾经的扶贫重点区域,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又会面临着新的、更复杂的维度贫困挑战。 我相信,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政策选择”,绝非简单的政策罗列,而是会基于对这些区域性多维贫困特征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并且能够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想,这本书定能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提供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这是一本看了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 “多维贫困”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具吸引力,预示着作者跳出了传统的单一经济指标衡量贫困的窠臼,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教育、健康、社会参与、环境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而“区域性扶贫政策选择”则紧接着点明了本书的研究旨趣:在不同的区域背景下,如何根据多维贫困的复杂性,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扶贫策略。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多维贫困”的,它是否借鉴了现有的一些国际化模型,又或者融入了中国本土的特色和创新?书中对于“区域性”的考量又会是怎样的细致入微?是会区分东中西部,还是会关注城乡差异,甚至是具体的地理单元? 我期待书中能通过扎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区域在多维贫困方面存在的独特挑战,以及由此衍生的政策差异。 例如,某个山区县可能在交通和教育资源上存在明显短板,而某个沿海城市则可能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 本书的价值,我想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否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政策工具箱,帮助决策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贫困现实时,做出更明智、更富有远见的政策选择,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的更高层次目标。

评分

通俗易懂

评分

总体还行吧

评分

总体还行吧

评分

通俗易懂

评分

可以

评分

总体还行吧

评分

可以

评分

可以

评分

通俗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