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大布局

中国经济大布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占斌,周跃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宏观经济
  • 经济发展
  • 战略布局
  • 产业分析
  • 区域经济
  • 政策解读
  • 经济转型
  • 投资
  • 市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38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71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已走过30多年风雨历程。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变迁,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形有波动”;另一方面,“势仍看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口,中国经济该向何处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经济基础是否牢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要作出回答的重大课题。

内容简介

本书直面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国际国内环境与挑战,从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目标、基调、抓手、动力、支撑、愿景等方面,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回答了当下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与困惑,既彰显了引领未来三十年的经济思想,也是对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解读。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保持增强战略定力 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001



第一章 >>>

“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与新常态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011

二、新常态是优化升级的经济 019

三、新常态需要新的思维理念 027

四、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033



第二章 >>>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一、“十三五”国际环境的机遇 040

二、“十三五”国际环境的挑战 042

三、“十三五”国内环境的机遇 044

四、“十三五”国内环境的挑战 048


第三章 >>>

“十三五”时期的主题与目标


一、“十三五”时期的主题 054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线 057

三、“十三五”时期的目标 060

四、“十三五”时期的指标 064



第四章 >>>

经济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发展是“十三五”的主基调 070

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072

三、以增加有效公共投资稳增长 075

四、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稳增长 078



第五章 >>>

改革攻坚:释放经济体制改革红利


一、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082

二、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 085

三、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089

四、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091



第六章 >>>

创新驱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一、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096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098

三、造就宏大的科技工作队伍 100

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02



第七章 >>>

破解“三农”: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一、积极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108

二、完善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11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实际收入 113

四、扎实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117



第八章 >>>

产业转型: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提升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 122

二、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 124

三、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129

四、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133



第九章 >>>

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 140

二、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 142

三、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产业 144

四、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 146



第十章 >>>

区域发展:奋力打造“三个支撑带”


一、推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150

二、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154

三、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157

四、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161



第十一章 >>>

城乡一体: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166

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72

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178

四、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84



第十二章 >>>

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 190

二、建立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 192

三、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194

四、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 197



第十三章 >>>

绿色发展:加快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202

二、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205

三、不断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207

四、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208



第十四章 >>>

文化传承: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14

二、推进文化科技制度创新 217

三、建立居民文化消费机制 219

四、强化文化宏观管理制度 221



第十五章 >>>

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一、继续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226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229

三、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33

四、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235



结语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38


参考资料 243


后记 246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与新常态

经过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随着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进入到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谋划“十三五”经济大布局,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历史机遇,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各项战略任务,为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十二五”时期,面对十分严峻而又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稳扎稳进,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地应对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可以说,我国已经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设定的各项目标和战略任务。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速进行“换挡”,要求经济增长目标向合理区间“收敛”。谋划和布局“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经济,要以更高境界、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把握中国经济的战略方向,在变化中把握机遇,在机遇中寻求突破,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更高台阶,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也要看到,“十三五”期间将面临传统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经济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关键五年。

(一)已成为经济大国,站在迈向经济强国的新起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常态”经济是一种大国经济。据统计,1978年,我国GDP只有1 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2014年我国GDP初步核算为63.65万亿元,合计超过10.4万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达13%。从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发达省市看,某些省市的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世界上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较之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0.15万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我们的经济总量将超过68万亿元,经济规模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13年底,我国粗钢、煤、水泥、棉布等两百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见表1-1)。通过经济总量、部分省市人均GDP、制造业产值等综合指标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



表1-1 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

1978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08年 2010年 2013年

粗钢 5 5 4 2 1 1 1

3 3 1 1 1 1 1

原油 8 6 5 5 5 4 4

发电量 7 6 4 2 2 1 1

水泥 4 4 1 1 1 1 1

化肥 3 3 3 1 1 1 1

棉布 1 1 1 2 1 1 1


(数据来源:联合国FAO数据库。)

我们还可用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服务业产值占比、城市化率等综合指标来分析中国目前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从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看,根据IMF的统计,2013年,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2.7%、6.6%、4.9%,其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为12.4%,已经具备了迈入经济强国总量的门槛条件。从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看,2013年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名为第12位。从服务业产值占比看,2014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都在80%左右,中国的服务业产值占比为48.2%。从城市化率看,201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54.7%。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超过70%,我国的城市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以上所述,我国已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


前言/序言


保持增强战略定力 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已走过三十多年风雨历程。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变迁,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国内外的经济社会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形有波动”,国内外对此有一些议论和担心,甚至有一些恶意的看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势仍看好”,也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社会多数人对此也是认同的。

“十三五”时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领导人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的新红利。

一、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展开。伴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走出十年动乱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获得了空前的思想解放,果敢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依靠改革破除了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制度红利,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回顾改革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约1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国民收入、制造业产值、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等综合指标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正是改革创造了这一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实践表明,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万众一心搞改革,靠的就是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将来中国继续创造发展奇迹仍然要靠改革。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这就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发展的核心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遵循好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三大规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持续推进,一路上攻坚克难。通过加大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推动简政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自贸区建设等政策措施,促使经济增长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活力动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求进、稳中向好。2015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7%。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4%,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事实上,中国经济仍在平稳健康发展,并惠及全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可以说,改革旗帜高高飘扬,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可以说,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二、当前和今后的改革还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把已出台的经济改革政策落实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要决策。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大增强了市场信心。当然,从“蓄势”到“迸发”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看到改革的精气神续写在“十三五”规划的篇章中。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继续将经济改革措施落实好,特别是要把稳增长的措施尽量往前摆、抓到位。

首先,这是立足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年,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冲击,经济增长保持平稳态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其次,这是应对经济下行、稳增长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压力,我们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定力,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不超发货币、不搞大规模强刺激。同时,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给企业和市场松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平台的建设,释放市场主体的创造力。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经济的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下一步,要努力实现稳增长的预期目标,就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政令要出中南海,而且要破除“肠梗阻”,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注重将改革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变成千千万万人民开创伟业的行动,不断释放改革新红利。

再次,这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一波三折,短期内恐怕难有起色。同时,国际经济结构正面临深度调整,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随着国际需求支撑条件减弱、劳动力等要素供给条件发生新的变化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凸显,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要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加快释放结构调整红利、新型城镇化红利、自贸区建设红利、企业创新红利、“新人口红利”等进程,形成改革的新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最后,这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地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现在,改革到了关键时刻,不进则退。只有通过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真正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的强大合力,努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三、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求新求进求突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领导人总书记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快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这些重要思想,非常鼓舞人心,对全面深化改革中求新求进求突破,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一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变中求新”。从各地改革的实践看,那些敢于求新、创新,主动点燃创新驱动引擎的地区,发展活力充足,动力强劲;反之,则压力较大,步履维艰。当下的中国,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双向压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变中求新,打好改革的“主动仗”,下好创新的“先手棋”,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创新驱动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二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变中求进”。在新常态下,既要稳中求进,也要变中求进,关键是有所“进”。如果不进,就无法保持改革的成果,也无法实现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变中有为,变中精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采取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并用的方式,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并举,采取地区、产业差别化政策,既要减少过剩产能、高能耗产业,又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实现“变中突破”。改革就是“变”,也是我们推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全面深化改革,变中突破,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探索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重加强利益关系调整和资源要素分配,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要注重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争取在建设现代政府的管理创新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取得新突破。

我们有三十多年改革的物质基础,有体制的优势,有坚强的决心,有勤劳勇敢的13亿人民,我国新时期的改革正在创造正能量、积蓄正能量和释放正能量。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说:“我曾多次看到中国面临似乎难以逾越的困难,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拿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决心和信念……每次都能成功应对挑战。”我们相信,“十三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在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重要阶段中,万众瞩目的中国会向人民、向世界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

不怎么喜欢看。台官方了

评分

有点高深,可以当兴趣爱好

评分

书不错,慢慢看

评分

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

书写的不错,价格合适,比较满意。

评分

就是喜欢京东自营,速度快,服务好!赞

评分

不怎么喜欢看。台官方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