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罗曼·罗兰、萧伯纳等,都臣服于托尔斯泰的魅力!
不止倾心于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大”故事,
托尔斯泰的“小”故事亦散发着浓厚的情感与文学技艺的光辉。
打开这本“小”故事集锦,感受不一样的托尔斯泰!
著名翻译家萧乾、文洁若夫妇合译的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收录了包括《上帝了解真情,但不急于揭示》《高加索的囚徒》《人靠什么生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23篇作品,每一个故事都是以惩恶扬善的为题,在著名翻译家萧乾和文洁若夫妇笔下,意境迷人、情节丰富、人物个性突出,所展现的人性千姿百态,不愧为名家翻译的名家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9.9-1910.11.20)
思想家、哲学家、公认的世界文学泰斗
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致力于农民教育
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
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终使家庭关系恶化,1910年10月死于出奔途中
创作了"世界文学中一流的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萧乾
文学家、翻译家
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的中国战地记者
曾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
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历史事件
文洁若
中国翻译日本最多的翻译家,与同为翻译家的丈夫萧乾先生合力翻译"天书"《尤利西斯》为中国文学界的一大盛事。
托尔斯泰是艺术之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
一个人除非疯掉了,才能设想自己和托尔斯泰比肩,去较量。
——海明威
在我的一生中,我作为作者的自尊心,还从不曾得到如此的满足和感动,因为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他听我的四重奏行板时落下了泪。
——柴科夫斯基
目录
目录
上帝了解真情,但不急于揭示
高加索的囚徒
猎熊记
人靠什么生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两个老人
哪里有爱,哪里就有上帝
小女孩比大人聪明
依里亚斯
傻瓜伊万
三个隐士--伏尔加地区的古老传说
魔鬼
空鼓--伏尔加一带的古老传说
主与仆
亚述王以撒哈顿
工作、死亡与疾病--一个传说
三个问题
译后记
空鼓--伏尔加一带的古老传说
叶梅良在财主家里当长工。有一天他走过草地去干活,一只青蛙蹦到他跟前,他赶紧闪开,差点儿踩住它。突然间,他听见有人在背后喊他。
叶梅良回头一看,原来是个标致的姑娘。
姑娘对他说:“叶梅良,你为什么不娶亲呀?”
“我怎么娶得起亲昵,我的好姑娘?”他说,“除了这身衣服,我什么都没有,谁也不肯嫁给我。”
“你娶我吧。”姑娘说。
叶梅良对这位姑娘一见倾心,他就说:“那敢情好,可是咱们住在哪儿,拿什么过日子呢?”
“你操这份心干什么?”姑娘说,“一个人只要多干活,少睡觉,不论走到哪儿都不愁吃穿。”
“好的,那么咱们就结婚吧,”叶梅良说,“咱们到哪儿去好呢?”
“到城里去。”
于是,叶梅良就和姑娘进了城。姑娘把他带到紧挨着城郊的一座小小的茅屋里,他俩结了婚,过起日子来。
有一天,国王乘车出城巡游,路过叶梅良的茅屋。叶梅良的妻子走出来看国王。国王瞥见了她,十分惊奇。
“这个美人儿是打哪儿来的?”他命令马车停下,并召见叶梅良的妻子,问她道:“你是谁?”
“庄稼汉叶梅良的老婆。”她回答说。
“你这么个绝色美人为什么要嫁给一个庄稼人?”国王说,“你应该当王后。”
“谢谢陛下的夸奖,”她说,“可是我嫁给庄稼汉就蛮好了。”
国王跟她谈了一会儿,就驱车而去。回宫后,叶梅良妻子的音容笑貌不断地浮现在国王的脑际。国王整夜睡不着觉,一个劲儿地琢磨着怎样才能把她抢到手。他无计可施,就把臣子喊来,叫他们想个办法。
臣子说:“陛下只要把叶梅良召进宫来做工,臣下就派他干重活,让他活活累死。他的老婆做了寡妇,陛下就可以把她弄到手了。”
国王就照办了。他下了诏谕,召叶梅良进宫当匠人,并嘱他携带妻子住进王宫里来。
钦差到叶梅良那里,传达了御旨。叶梅良的妻子说:“你去吧,叶梅良,白天干活,晚上回家来。”
叶梅良就去了。当他进宫后,总管问他道:“你为什么不带老婆,却一个人来了?”
“我干吗要把她拖来?”叶梅良说,“她有自己的家住。”
在宫里,他们给叶梅良派了足够两个人干的活。他埋头干活,以为完不成,可是到了傍晚一瞧,全都做完了。总管看他统统完成了,就给他派了四倍的活,让他第二天来做。
叶梅良回了家。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炉子已生旺,晚饭也做好了。妻子坐在桌前做针线,等着他回家。她把叶梅良迎进来,摆上饭菜,让他吃喝,随后就问他干活的情形。
“唉!”他说,“可繁重啦。他们派给我胜任不了的活,想把我累死。”
“别为这发愁,”她说,“不要瞻前顾后,嘀咕你干了多少活,还有多少没干完。你只要不停地干,一切就会顺顺当当。”
于是,叶梅良就躺下去睡了。第二天早晨他又去干活,一次也没东张西望。瞧!到了傍晚,全都干完了。天还没黑,他就回家去了。
他们屡次三番地给叶梅良添活儿,可他总是及时干完,回到自己的茅屋来睡觉。一个星期过去了,国王的臣子们发现派他干粗活是累不垮他的,就派他做需要技术的活。但这也无济于事。不论他们派叶梅良做木工、石工还是翻修屋顶,他都能按时完成,并且回家去和妻子过夜。第二周就这样过去了。
于是,国王召见臣子,说道:“难道我是白白养活你们吗?已经过了两个星期,你们什么也没办成。你们应该逼叶梅良做工,把他累死。可是我从窗口里看见他每天傍晚都唱着歌快快活活地回家去!你们难道要捉弄我吗?”
臣子们为自己辩护道:“我们已经想尽了办法派他干粗重的活,想把他累垮,可是什么都难不着他,样样他都做得麻利,就像用笤帚扫掉那么从容。他是累不倒的。接着我们又派他做需要技术的活。我们以为他没那么灵巧,可是他全做完了。不论派他干什么,他都能胜任,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完成的。不是他就是他老婆,一定是靠妖术来帮忙。我们也对他腻味透了,打算找一样他干不来的工作。我们想了个主意,叫他在一天之内盖出一座大教堂。请陛下把叶梅良召来,命令他一天之内在宫殿前盖起一座大教堂。要是完不成,就说他违抗圣旨,砍掉他的脑袋。”
国王派人把叶梅良召来了。
“你好好听着!”他说,“我现在命令你在王宫前面的广场上盖起一座大教堂,明天傍晚必须建成。盖好了,有奖赏;盖不好,就砍你的脑袋。”
叶梅良听了国王的命令,就转身回家去了。“喏,我就要一命呜呼了。”他想道。他来到妻子跟前,说:“妻啊,你打点打点,咱们逃走吧。不然的话,我就会白白地把命送掉。”
……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不连贯的,但也正因如此,它显得更为真实和立体。每一篇短篇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有着自己独特的引力和色彩。有些篇章读起来让我感到温暖和希望,充满了对人性的基本善意的肯定;而另一些篇章则像冰冷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性的阴暗面,揭示了自私、怯懦和背叛的复杂交织。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整体的阅读感受充满了张力。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但似乎是徒劳的,因为作者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对生活本身的忠诚——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瞬间组成的。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生命光谱中每一个微小的光点和阴影。
评分这部小说集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它对人性的细腻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我一直对十九世纪俄国文坛的那些大师们怀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情感,而这次阅读体验,无疑又加深了这份敬意。那些关于乡村生活、个体挣扎与道德困境的叙事片段,如同旧照片般泛着温暖而又略带伤感的色调,娓娓道来。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他笔下的人物,哪怕只是一个匆匆路过的农夫,一个在沙龙里故作矜持的贵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触,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尤其欣赏那种叙事上的从容不迫,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将读者温柔地牵引进故事的肌理之中,让你自己去感受、去揣摩那些未言明的潜台词。读完后,那种久久不能平复的心绪,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望向窗外,思考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对这些“经典”抱持着一种敬畏多于期待的心态,生怕阅读过程会过于晦涩或沉闷。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现代感。那些对社会阶层的讽刺,对虚伪表象的撕破,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也毫不逊色。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片段,那种对童年记忆的回溯,那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充满了感伤但又不至于滥情。文字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老式壁炉燃烧木柴的气味,能感受到雪地里靴子踩出的咯吱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新近出版的作品所缺乏的。它像一坛陈年的佳酿,初尝可能略显苦涩,但回味悠长,让你忍不住一再品尝其中复杂而丰富的层次感。
评分读罢这本选集,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那是一种关于生命本质和存在意义的追问。它并非以宏大的史诗姿态出现,恰恰相反,那些短小的篇幅里蕴含的哲思却比长篇巨制更加凝练和有力。比如,其中一篇关于一个军官在战壕中等待黎明的故事,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对死亡的冷静审视,简直令人不寒而栗。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时而又如同火山爆发前的闷响,蓄势待发。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冲突时,很少使用激烈的外部描写,更多的笔墨是用在了人物内心细微的波动上,那种挣扎、犹豫、最终的释然或绝望,都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戏剧性往往不是刀光剑影,而是灵魂深处的角力。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娱乐,而在于它强迫你直面那些你通常选择逃避的深刻问题。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复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精准得令人心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鹅卵石,带着恰到好处的重量和质感。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描写环境时的手法,那些田野、河流、以及简朴的室内陈设,绝不是简单的背景板,它们与人物的情感状态形成了精妙的互文关系。例如,一场暴风雨的来临,往往预示着主人公内心即将到来的剧变。这种天人合一的古典美学,在当代文学中已属罕见。对于那些追求文学深度、不满足于肤浅情节的读者来说,这本选集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探访,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深入思考的力量,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反思的契机。
评分不适合收藏,不是很精致的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
评分外包装还行,纸张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评分棒极了
评分还好哦,大家可以试试的。
评分托尔斯泰作品,很好的
评分挺好的,质量也可以,有些磨角、不影响整体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