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重视陆权是每一个大陆国家的必然选择!
内容简介
《陆权论》在出版后半个世纪中成为西方地缘政治学的通行理论。直到今天,许多西方战略家仍然按照麦金德的描述来观察世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一直激烈争夺东欧的这一事实,不难找到《陆权论》地缘政治思想的痕迹。
作者简介
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英国著名政治地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英国地理学代表人物。他创立了一项世界观点,提出“大陆腹地说”的全球战略观念,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僻远的地方称为“腹地”。他把他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精彩书评
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麦金德
目录
第一章 远景
未来与和平;过去历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敌对利益集团的发展;国际联盟纯属法律概念的危险性;出现一种世界暴政的可能性;业已公认的问题。
第二章 社会的动力
民主的理想主义,随之而来的灾难,以及它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中的事业”的经济现实;“进行中的事业”的组织者;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组织者;组织者与社会纪律;伟大的组织者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对于专业人士的民主性偏见;组织者战略性地思考问题;其“手段与方法”的思想;拿破仑;俾斯麦;普鲁士的战略精神;“德国文化”[1]和战略;德国的战争地图;经济学里的战略思想;但民主从道德方面来考虑问题;“不吞并,不索赔”;除非是为了防御而被迫这样做,否则就不愿从战略角度来思考问题;倘若不重视地理与经济现实,那么民主必败无疑。
[1] Kultur:本义指“文化,文明”,后演变成贬义,暗指含有沙文主义、军国主
义等内涵的“德国文化”,也可用于指纳粹分子统治下的社会组织。
第三章 海洋民族的观点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海洋的整体性;其诸多重要性却尚未得到世人的完全公认;因此有必要从一种历史学的观点来加以看待;埃及河流两岸各个相互争战的强国;尼罗河被陆上力量“封锁”了;地中海地区相互争战的海上强国;地中海被陆上力量“封锁”了;拉丁半岛是一个海上基地;海上力量通过拉丁半岛这个基地包围了“世界海角”;拉丁欧洲半岛内部的分裂;因此,海上力量便有了机会,能够从面积虽然较小、却以海岛为海上基地的不列颠发展起来;关于通常的海上基地;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力量;“世界岛”;海上力量的重要基地。
第四章 陆上民族的观点
从内部来看“世界岛”;按照自然法则所确定的“中心地带”;其他的自然区域;阿拉伯中央地带;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阿拉伯人试图建立起一个世界帝国;草原地带;鞑靼人的入侵及其影响;西藏高原以及进入中国和印度的西北通道;从“中心地带”到阿拉伯半岛和欧洲的通途大道;从战略角度来定义“中心地带”;“中心地带”包括了黑海盆地;波罗的海盆地亦包括在内;“中心地带”与“世界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陆上力量的终极垒。
第五章 帝国之间的竞争
哥萨克人向“中心地带”推进;俄罗斯人的故土急剧分裂;真正的欧洲;欧洲分裂成了东欧和西欧;东、西欧之间的关系史;它们之间的根本性对抗;它们之间的主要分歧;位于东欧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特拉法尔加[1]海战似乎将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分为了两支;不列[1] Trafalgar:特拉法尔加。西班牙位于直布罗陀海峡西端的一个城市。1805年,英国海军在此海域与法、西联合舰队作战并大获全胜,从而巩固了英国海洋霸主的地位。颠与“不是欧洲”;但实际上东欧位于“中心地带”内部,历史长河也并未分成两支;英、法两国的政策在19世纪保持着一致;德国人企图控制东欧和“中心地带”,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组织的人力这一经济现实——即“进行中的事业”;政治经济与国民经济;1878年的经济巨变;德国的政策是刺激人力增长,然后利用人力来占领“中心地带”;但自由经济[1]也是帝国的一种政策;这两种政策的冲突;它们是两种“进行中的事业”,这一事实使得冲突无法避免。
第六章 国家自由
尽管我们已经赢得此次大战,但差点儿失败了;若是德国获胜,就算只是在陆地上获胜,我们可能也得严肃认真地去对付一个“中心地带”的帝国了;“中心地带”在地理上对世界自由构成了持久威胁;德国怎样犯下了在西线发动攻势的错误;汉堡及其人力政策;我们如今必须把东欧和“中心地带”分割开来;东欧必定会分成3种国家体制,而非两种国家体制;处于“中间层”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实现这一点之后,国际联盟才有可行性;但是,其中决不能有“占据支配地位的伙伴”[2];不过,我们仍须去应对各个“进行中的事业”;在你们的国际联盟中,多数会员国应当保持合理的势力均衡;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某些战略要地;未来“进行中的事业”,以及各国的不均衡发展;理想的情况是经济发展均衡的“独立国家”;“进行中的事业”的悲剧;走向和平与真正自由的国际联盟的政策。
[1] Laissez-faire:(经济上的)放任政策,不干涉主义。源自法语,19世纪早期和中期变成了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同义词。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涉经济,并且反对政府征收除足以维持和平、治安和财产权以外的其他税赋。
[2] predominant partner:优先合伙人,占有支配地位的伙伴。多用于喻指英格兰在英国国内的重要地位。作者此处显然是指国际联盟中各个成员国应当平等。
第七章 人的自由
在这样一种自由的国际联盟内,人民是否会变得更加自由;在国内以地区为基础建立起组织的必要性;另一种组织是以全国范围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这必然会导致阶级间的国际战争;因此理想的情况便是,在势力均衡的国家当中,各个地区的势力也保持均衡;这种组织能够让最多的人获得最大的机会;民族运动的起因;反对过度集权化;友好国家间的经济实力必须保持均衡,并由友好地区所组成;友好关系若想持久,必须掌控各个“进行中的事业”的发展。
第八章 后记
最近的大选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意义;关于睦邻友好这种留存下
来的美德。
附 1919年l月25日法国外交部一件小事备忘
附英文原版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前言/序言
无论本书有没有什么价值,它都并非只是我在战争时期那种狂热思想的诱使下写就的;因为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已经概括地发表过构成本书基础的许多观点了。1904年,我在皇家地理学会[1]宣读了一篇题为《历史的地理学枢要》的论文,其中简要地说明了“世界岛”和“中心地带”这两个概念;而在1905年,我又为《国家评论》杂志[2]写了一篇题为《衡量国家和帝国优势的人力》的文章——我相信,正是我的这篇文章,才使得“人力”一词开始流行于世。这个术语当中,不仅蕴含着战斗力的思想,而且蕴含着生产力而非财富乃是经济论证之核心的思想。如今,本人之所以大胆地、更加详尽地来阐述这些思想,原因就在于我认为,我之前的观点业已为此次大战所巩固,而非为此次大战所动摇。
H·J·麦金德
1919年2月1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介绍,以满足您要求不包含《陆权论》内容的需要,并且内容详实、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 《星海的低语:宇宙文明的起源与终结》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硬科幻巨著,深入探讨了宇宙尺度下文明演化的复杂图景。作者以其深厚的物理学和天体生物学知识为基础,构建了一个跨越数十亿年的时间轴,追溯了从早期恒星形成到高级智慧生命诞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小说开篇,我们将跟随一个名为“阿卡迪亚”的超级文明的视角,他们生活在一个被黑洞阴影笼罩的星系边缘。阿卡迪亚文明凭借对引力波的精确操控,已经掌握了跨越星系的瞬间移动技术,但他们却面临着一个古老的悖论:如何在一个熵增的宇宙中维持文明的永恒活力? 书中详细描述了阿卡迪亚文明如何解析“大过滤器”——那个在宇宙中无数文明的进化道路上设置的隐形屏障。作者并未将重点放在传统的生物学进化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信息熵与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他们通过对“量子纠缠生命体”的研究,试图将文明的意识形态上传至一种非物质化的信息场,以期逃脱物理定律的限制。 情节的高潮在于阿卡迪亚文明发现了一个远古文明遗留下的信号——“寂静之钟”。这个信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无线电波,而是一种基于夸克层面的结构扰动,它指向了宇宙诞生之初的一个关键时刻。为了解读这一信号,阿卡迪亚文明必须派出侦察舰深入宇宙最危险的区域:暗物质的密集区。 在旅途中,飞船遭遇了被称为“虚空捕食者”的未知实体。这些实体并非基于碳基或硅基的生命形式,而是由高能粒子流构成的动态结构,它们以吞噬信息和能量为生。书中对这些实体的描述,充满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突显了宇宙中生命形式的无限多样性和潜在的敌意。 最终,阿卡迪亚文明的首席科学家,一个名为伊奥的女性,成功地将自己的意识接入了“寂静之钟”的核心。她发现,“寂静之钟”实际上是一个警告——宇宙并非一个孤立系统,而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元宇宙”中的一个微小泡泡。而这个元宇宙正在经历一次剧烈的“收缩事件”,届时,所有内部的物理定律都将面临重置。 小说在哲学层面上引人深思:当一个文明掌握了近乎神性的力量时,其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追求知识的极限,还是仅仅为了信息的延续?本书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宇宙的浩渺与自身的渺小。全书语言典雅,科学概念的阐述严谨而不失趣味性,是近年来最富想象力的科幻作品之一。 --- 《风雨故园:二十世纪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史》 这部历史社会学著作,聚焦于1900年至1980年间,中国长江中下游某特定区域——“清溪镇”——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及其在时代洪流下的剧烈转型。作者基于多年的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地方志、族谱以及口述历史,构建了一个微观的社会切片,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变迁轨迹。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宏大叙事对地方经验的遮蔽。作者首先细致描绘了清溪镇在清末的宗族制度和土地关系。通过对张、李两大姓氏的经济往来和权力制衡的分析,揭示了传统乡土社会内部的复杂张力和资源分配机制。佃农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剥削与被剥削,而是渗透着血缘、地缘和恩庇网络。 进入民国时期,清溪镇经历了军阀混战和短暂的现代化尝试。书中重点分析了教育和新式商业(如丝织业和米行)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一个关键的案例是“王家米栈”的兴衰。王家通过引入现代会计制度和与城市买办的联结,一度成为镇上的经济霸主,但这同时也导致了传统士绅阶层的边缘化,并引发了激烈的社会阶层对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清溪镇的影响被置于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没有着重描写战火本身,而是关注战争如何成为社会重组的催化剂。例如,壮丁的征集、物资的配给以及不同政治力量对地方精英的拉拢与清洗,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彻底瓦解了延续数百年的宗族权威和地方自治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是本书分析最为详尽的部分。作者通过对几位关键人物——一位被斗争的地主之子、一位积极参与土改的贫雇农、以及一位地方工作队干部——的生命轨迹交叉对比,展示了政策在地方层面的复杂执行过程,以及其对个体命运和家族记忆造成的深刻断裂。 随后的集体化时期,清溪镇的经济结构被彻底重塑。作者详细记录了集体农庄的建立过程,以及人民公社制度下,生产积极性、劳动评价体系和粮食分配机制的内在矛盾。书中特别引用了大量的访谈记录,描述了农民如何用“脚投票”,通过小规模的“自留地”经济来对抗集体化的统一管理。 直到改革开放前夕,清溪镇的社会心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对土地的依恋被对“工分”的计算取代,对家族荣誉的看重被对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所取代。 《风雨故园》的价值在于,它以扎实的田野工作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提供了一幅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失语者”的生动图景。它不是一部意识形态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剧变中生存、适应和被塑造的深刻研究。书中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描绘,如婚丧嫁娶的礼仪变化、祠堂功能的丧失、以及地方知识的失传,都极其细腻,引人深思。 --- 《寂静的交响:中世纪音乐理论与实践中的理性探寻》 这是一本专门面向音乐学和中世纪历史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中世纪(约500年至1450年)的音乐实践,尤其是格里高利圣咏和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并非仅仅是神性的表达,而是深受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理性思辨和数学逻辑的深刻影响。 作者首先回顾了波爱修斯《论音乐》在整个中世纪的统治地位。书中对“比例”(Ratio)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阐明了数字关系如何被用来定义音高、音程,以及宇宙和谐(Musica Mundana)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中世纪的音高确定,是一场关于如何将柏拉图式的理想世界转化为可听觉现实的数学工程。 在论述格里高利圣咏时,本书着重分析了“调式”(Modes)系统的演变。作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手稿,如《圣加仑抄本》与后期的《阿雷佐抄本》,揭示了早期口头传承如何被文字化的记谱法(纽姆记谱法)所规范化。这种规范化过程,实际上是将流动的音乐体验,固定为一种可被精确测量的“结构”。 本书的重头戏在于对早期复调音乐,特别是巴黎圣母院乐派(Notre Dame School)的深度解析。作者详细阐述了“节奏模式”(Rhythmic Modes)的引入,这标志着音乐第一次在实践中引入了明确、可量化的时间单位。书中对伯林(Perotin)的《四部经文歌》的分析,侧重于其对等时性(Isorhythm)的巧妙运用——这是一种将音高序列与节奏序列以复杂数学比例交织在一起的技法,堪称中世纪音乐思维的巅峰体现。 此外,《寂静的交响》还探讨了乐器学的理性化进程。作者考察了中世纪后期,“比例的音乐”(Musica recta)与“实用的音乐”(Musica practica)之间的张力。例如,管风琴的构造,如何体现了对精确频率分数的追求,以及这些技术突破如何反哺了理论的发展。 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如何逐渐将音乐的重心从“上帝的秩序”转向“人类的情感表达”。作者认为,虽然人文主义者声称要打破中世纪的束缚,但他们所依赖的许多比例和结构基础,依然是中世纪理性探寻的遗产。 本书语言严谨,图表丰富,包含大量的拉丁文和古希腊文引文的翻译和注释,是研究中世纪音乐理论史的必备参考书。它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在被贴上“蒙昧”标签的时代,音乐思想家们是如何进行一场关于秩序、数学与听觉体验的深刻哲学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