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伟 著
图书标签:
  • 冷知识
  • 趣味知识
  • 奇闻异事
  • 科普
  • 脑洞
  • 涨知识
  • 冷门
  • 有趣
  • 知识
  • 思维拓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392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99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秒钟变杂学博士,人人都是话题达人
  ★一本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
  ★超冷超有趣的冷门知识看完智商一下涨了200%
  一个内涵的屌丝,通常要孜孜不倦的阅读,此书可以拓展屌丝的知识面,可显著改善社交场合中吹牛逼无力、扯淡疲软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与白富美谈笑风生的几率,熟读此书后你甚至可以像谢耳朵那样在各种场合借题发挥,最终遭到羞愤难当的众屌丝群殴。

内容简介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是一本包含天文物理国学历史等知识的百科知识全书,此书可以拓展青年的知识面,可显著改善社交场合中谈吐无力、话题疲软等症状,让你在交际中成为耀眼的“话题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谈笑风生的几率,熟读此书后你甚至可以像谢耳朵那样在各种场合借题发挥,无往不胜。

作者简介

  赵伟,一个热爱生活的语文老师,平时喜欢看稀奇古怪的书。希望能把平时看的书、学到的知识编纂成熟,供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世界的新鲜。

目录

第一章 丰富渊博的历史知识
1.古人是用什么擦屁股的..................................................................... 2
2.三国里最倒霉的人是谁呢.................................................................. 2
3.哪个皇帝是掉进粪坑里呛死的........................................................... 4
4.古人行刑为什么都选择打屁股........................................................... 4
5.嘉庆皇帝是被雷劈死的吗.................................................................. 5
6.孟姜女真的哭倒了长城吗.................................................................. 5
7.历史上第一个太监叫什么名字........................................................... 6
8.和珅到底有多少家产呢..................................................................... 6
9.扬州瘦马:历史上最早的二奶........................................................... 7
10.中国历史上唯一向全世界宣战的是谁................................................ 8
11.一千年前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8
12.史上最传奇的九大状元郎................................................................ 9
13.“天下”的范围有多大...................................................................... 12
14.“华夏儿女”为何能代指中国人......................................................... 13
15.“四夷”真的仅指四个民族吗............................................................ 13
16.古代的“九州”指的是哪里............................................................... 14
17.圣旨前为何要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 15
18.我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吗.............................................................. 15
19.皇袍一定是黄色的吗..................................................................... 16
20.何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16
21.宫女制度是从何时开始的.............................................................. 17
22.“三公九卿”都是哪些官儿............................................................... 17
23.“锦衣卫”是干什么的...................................................................... 18
24.古代官员的“俸禄”是多少............................................................... 18
25.青铜剑是我国最早的剑吗.............................................................. 19
26.“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 20
27.“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这个说法始于何时..................................... 20
28.古代审案时会用“惊堂木”吗............................................................ 21
29.“十恶不赦”都包括哪“十恶”............................................................. 22
30.古代夫妻可以离婚吗?................................................................. 22
31.“献哈达”是一种什么礼节............................................................... 23
32.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 24
33.唐伯虎未曾点秋香........................................................................ 24
34.为什么古时候“出家”很难............................................................... 25
35.“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26
36.“二百五”的说法来自什么典故......................................................... 26
37.汉服是一种怎样的服饰................................................................. 27
38.旗袍一开始就那么曼妙动人吗........................................................ 27
39.“戒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定情信物的................................................................... 28
40.皇帝的坟墓为何要叫“陵”?............................................................ 28
第二章 不得不知的国学常识
1.“中国”到底指哪里........................................................................... 30
2.龙生的九子是哪几个...................................................................... 30
3.“尚方宝剑”是一柄什么剑................................................................. 31
4.什么是“三礼”................................................................................. 31
5.中国一共有过多少个皇帝................................................................ 32
6.“故宫为什么被称作“紫禁城”............................................................. 33
7.“福禄寿”怎么来的........................................................................... 33
8.“乌纱帽”最初是指什么.................................................................... 34
9.《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35
10.《孟子》对后世有何影响.............................................................. 35
11.《大学》有什么现代意义.............................................................. 36
12.《诗经》的体例分类是怎样的........................................................ 36
13.流传千年的《尚书》系“伪书”......................................................... 37
14.八卦是什么.................................................................................. 38
15.诸子百家,果真是有一百家吗........................................................ 38
16.《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39
17.孙武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 39
18.鬼谷子是怎样的人........................................................................ 40
19.《孙膑兵法》是怎样一部书........................................................... 40
20.“二十四史”是哪些史书的合称......................................................... 41
21.哪部书被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41
22.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什么.............................................. 42
23.《康熙字典》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 43
24.唐诗宋词之最都有哪些................................................................. 43
25.古人为什么要在门口放门槛呢........................................................ 44
26.《四库全书》中的“四库”是什么意思,其下落如何............................ 45
27.《增广贤文》为何被誉为蒙学经典................................................. 45
28.四合院为什么称为“四合”............................................................... 46
29.《百家姓》为什么按“赵钱孙李”的顺序排列?.................................. 47
30.《弟子规》的书名有什么含义........................................................ 47
31.《朱子家训》为何会流传千年而不衰.............................................. 48
32.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49
33.各个行业的祖师爷都是谁.............................................................. 49
34.我国古代的住宅是什么格局........................................................... 51
35.“书香门第”香在哪里...................................................................... 52
36.“太岁头上不能动土”是什么意思...................................................... 53
37.“五脊六兽”和建筑有什么关系......................................................... 53
第三章 舌尖上的饮食文化
1.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烹调的............................................................. 56
2.贺知章金龟换酒共言欢................................................................... 57
3.谁是饮食养生第一人...................................................................... 57
4.烹调的鼻祖是谁............................................................................. 58
5.杨贵妃与贵妃鸡............................................................................. 59
6.王允与貂蝉豆腐............................................................................. 59
7.苏东坡与东坡肉............................................................................. 60
8.包子是谁发明的............................................................................. 61
9.咬萝卜“啃春”的由来........................................................................ 61
10.为什么正月十五吃元宵................................................................. 62
11.寒食节与大麦粥........................................................................... 63
12.唐伯虎“佯狂使酒”......................................................................... 64
13.杨贵妃与中秋月饼........................................................................ 64
14.腊八节与腊八粥........................................................................... 65
15.海鲜主打的胶东菜........................................................................ 65
16.古老与前卫相结合的广东菜........................................................... 66
17.酷炫麻辣话川菜........................................................................... 67
18.奢侈又清淡的闽南菜..................................................................... 68
19.苏菜与《随园食单》..................................................................... 69
20.浙菜精品西湖醋鱼........................................................................ 70
21.京菜及其代表谭家菜..................................................................... 71
22.徽菜及其一绝“绩溪一品锅”............................................................ 72
23.康熙大寿与满汉全席..................................................................... 73
24.孔府宴........................................................................................ 74
25.全鸭席........................................................................................ 75
26.流水盛宴——洛阳水席................................................................. 75
27.仪狄造酒与酒的起源..................................................................... 76
28.武松打虎和白酒的出现................................................................. 77
29.茴香豆与黄酒完美搭配................................................................. 77
30.茅台酒的传说.............................................................................. 78

精彩书摘

  1.古人是用什么擦屁股的
  现代人在上厕所后,都用专门的卫生纸来擦拭。但是,造纸术直到汉代才由蔡伦发明,那么汉代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厕后擦拭的呢?
  据考证,早期的人们使用的“厕纸”是竹片,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在唐宋之前,人们常用的是一种叫作“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准确地说它的用法不是擦而是刮。在日本的考古研究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古代厕所中的“厕筹”,如1992年在奈良县高殿町发掘藤原京遗址过程中,发现了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厕所”遗迹,厕所遗迹出在7世纪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条一坊建筑遗址的外侧,“厕坑中出土筹木150余根”。中国在古代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日本的这些发现对推论唐宋时期中国人的擦秽之物非常有参考价值。
  当然,古人也并不都是使用竹片。有的地方,石头、鹅卵石等都可以用来当作擦秽之物。不仅洗一洗还可以再用,而且还环保。到了唐宋时期,粗纸已经开始被使用,一直到元朝,纸才被广泛运用于入厕。我们知道,汉代就发明了纸,但为何这个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东西直到元代才被国人用来擦屁股呢?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
  2.三国里最倒霉的人是谁呢
  我们在品三国的时候,看的是曹操的老奸巨猾,看的是关羽的至死忠诚,看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你有没有看到一个非常倒霉的人呢?这个倒霉的家伙就叫蔡邕。蔡邕倒霉就倒霉在他的才华上。
  蔡邕非常有才,而且是多方面的人才!经史、天文、数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正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才被“群芳”所妒。有人妒出了“高血压”,有人妒出了“心脏病”,有人妒得没治了短了命,有人恼得恨不能一脚将他踩进泥坑里。
  蔡邕作为议郎,曾被汉灵帝召进宫中商策。他直言不讳地斥责“帝贪,政暴,吏酷”,说了一大堆坏话。大宦官曹节听了这些话后心里特别不舒服,逼着皇帝治蔡邕一个“议害大臣”之罪,不仅下了狱,而且还要处死。幸亏有忠臣死谏,他这才保住了颈上人头,被流放到朔方边地。
  宦党曾派刺客一路追杀欲将他致死途中,但刺客却被他的忠勇之气深深打动,未忍心对他下狠手。一招不灵,宦党自然不会死心,他们又贿赂地方官员,让地方官员找个适当的机会除掉他。好在那地方官也是个好官儿,十分羡慕他的才华,非但没有下手,反而将此事透露给他,让他多加小心处处留神。蔡邕就这样绊绊磕磕、慌慌张张、窝窝囊囊地活了一阵子。
  这以后,蔡邕上书皇帝,要求写《后汉书》,皇帝便诏免他的“罪过”,令他返回原郡。可是,蔡邕在即将返乡的时候又生出了波折——当地太守、大宦官王甫的弟弟为他饯行,他死活不买这个账,结果又被上书诬告,他被迫逃到了江南。这一逃,就是十二年。
  要说“知人善任”,还得说是那个大奸臣董卓。他威逼蔡邕进宫,若不进宫就要诛灭他的九族。蔡邕为了他的九族免灾,被迫应召。可他应召不久,坏事情又来了——董卓被王允灭了九族。董卓死后,蔡邕对董卓念念不忘,毅然当市抚尸大哭。这让妒忌他、仇视他很久的王允抓住了把柄,立即逮捕他欲判死刑。可惜的是,是否要判蔡邕死刑的争议尚未停止,蔡邕就死在狱中了。
  蔡邕真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才啊。
  3.哪个皇帝是掉进粪坑里呛死的
  据说史上死得最离奇的国君竟然是掉进茅坑里呛死的。这个倒霉的国君就是春秋时晋国的晋景公。这位老哥上了年纪后,身上多少有些毛病,于是就派手下去找了一个算命的先生来给自己算一下。算命先生可能是活腻歪了,竟然说:“你老啊,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这老哥一听,心里十分不爽。到了新麦子下来的时候,他把算命的给招来,捧着碗说:“你看,我还是活到吃新麦子的时候了,不过,在我吃之前,你先得死。”说罢就把算命的推出去砍死了。
  这晋景公端起碗刚想吃,可是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就把碗放下去上趟茅房。可是左右侍卫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国君回来,分头去找,哪儿都找不到,最后才发现这位晋景公掉进了粪坑里呛死了。作为国君,他这种死法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4.古人行刑为什么都选择打屁股
  林语堂曾在《论踢屁股》这篇文章里说过:中国社会只有两种阶级:踢人家屁股者,及预备屁股给人家踢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里,屁股一直受到古代刑罚的青睐。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拉下去,重打x大板!”这“重打”的部分就是指屁股以及屁股的延长部分。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选择屁股作为刑罚的主要区域呢?
  原因有二,其一,此处脂肪较多,打之不伤筋骨,相比其他部位比较容易痊愈,而且也不用担心会把犯人打死;其二,臀部为人耻部,中国乃礼仪之邦,先生教育人们“知廉耻”,因此,当众把裤子脱下来让人打,终究是心痛超过身痛的事情。
  在古人的眼里,打屁股其实就是打其脸,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5.嘉庆皇帝是被雷劈死的吗
  在正史上,清朝的皇帝死得都很正常,即使是突发性猝死,也都会记录得非常冠冕堂皇,例如清太宗皇太极的死,正史就记载的是“端坐而崩”。然而,野史和传说就不同了,可谓是五花八门,让后人一头雾水。在清朝的皇帝中,嘉庆皇帝的死因最为离奇,野史上说他是被雷给劈死的,而且是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木兰秋狩时遇疾,卧床调养,并无甚大碍,精神尚佳,照常处理政事。一日,热河上空骤变,雷鸣电闪,顿时寝宫即遭雷击,致使嘉庆帝“触电”身亡。
  第二种说法是:嘉庆帝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后,稍事歇息,即全副武装,率领满汉大臣和八旗劲旅,大队人马直奔木兰围场。他们追踪围猎多日,虎熊全无,只猎获一些野兔,连平常遍地觅食的麋鹿也甚少见。嘉庆帝非常扫兴,决定提前结束秋狩。回来的路上恰遇变天,雷电交加,大地震撼,忽然平地一声雷,那么多人中,唯独皇帝被击中落马。凯旋回营变成护丧返京,满朝惊恐呆然。
  第三种说法是:嘉庆帝长期嬖宠一小太监,经常寻欢作乐,引起近侍大臣们的非议,驻山庄以后,他变本加厉。帝之寝宫设于“烟波致爽殿”,殿后有一座小楼,名“云山胜地”,据说此楼正是皇帝与小太监幽会的场所,某日,他们正在此寻欢,忽然道道闪电劈开云层而下,一个火球飞进小楼,在嘉庆身上炸开,嘉庆顿时毙命。
  但嘉庆皇帝到底怎么死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6.孟姜女真的哭倒了长城吗
  提到“长城”很多人都会想到孟姜女的故事,那历史上真的有孟姜女吗?她真的哭倒了长城吗?和辽宁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各地区版本不尽相同,其中一种流传较广的版本是:孟姜女为陕西人,年十六,一天在家后园洗澡,被逃进园中躲避抓夫修长城的范杞看到,于是孟姜女就嫁给了范杞,在他们成婚之际被官府发现,于是将范杞抓到山海关修长城,这一去就是三年,杳无音信。北方冬天寒冷,孟姜女就做好棉衣,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山海关寻夫。可是她的丈夫已经因修长城累死,埋在长城下面。孟姜女悲痛至极,哭声震天动地,终于将修到海边的长城哭倒,孟姜女寻到丈夫的尸骨埋葬地,自己投海自尽。于是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出现了孟姜女坟——即今绥中县西南四块露出海面的黑色礁石。
  其实,在历史上孟姜女和秦始皇毫无关系。据学者考证,孟姜女实为春秋时的齐国人,比传说中早几百年。公元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杞梁为先锋,不幸战死沙场,杞梁有妻,善哭,在齐国十分有名。她哭杞梁极为哀婉动人,以致把城哭倒,把山哭崩,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整个齐国也都效仿,风气为之改变,齐国成了一个善哭的国家。故事一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秦时也和长城没有什么瓜葛。一直到了唐五代时期,人们才把城墙哭倒的杞梁妻附会成了孟姜女哭倒了长城,这样一传就是一千多年,传到了现在。
  ……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 序言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斥着无数被大众熟知的事实,它们如同照亮夜空的明灯,指引着我们理解和认知。然而,在这广阔的知识海洋深处,还潜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细微、奇特、甚至略显荒诞的真相,它们如同深邃的星辰,虽然不常被人们提及,却同样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书,正是试图揭开这些“最冷”的神秘面纱。它并非要颠覆你已有的认知,而是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你惊叹于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千奇百怪。在这里,我们不去探究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科学定律,不去重述那些被反复演绎的历史故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那些鲜为人知的因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深刻道理的瞬间。 我们相信,知识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广度,更在于其深度和趣味性。那些“冷门”的知识,或许不会立刻改变你的生活,但它们能点亮你的思维,拓宽你的视野,让你在与人交谈时,偶尔能够抛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信息,在独处时,能够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我们对“知道”本身的好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挑细选的知识点,来证明: 世界上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联系。 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更深层次上可能有着奇妙的关联。 常识并非总是牢不可破。 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在经过深入探究后,会发现其背后有着令人惊讶的真相。 微小的细节往往能揭示宏大的规律。 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现象,可能正是理解更复杂系统的钥匙。 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无处不在。 无论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奇思妙想,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和赞叹。 本书的编撰,力求严谨而不失趣味,详实而不显枯燥。我们从浩瀚的知识领域中,撷取那些最能激发好奇心、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冷门”事实,并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你。我们希望,当你翻开这本书,就如同踏上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与未知世界的亲密接触。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同潜入“最冷”的知识深海,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水面之下的璀璨珍珠。 第一章:生物界的奇幻剧场 生物界,无疑是地球上最富创造力的舞台。然而,在那些宏伟的森林、辽阔的海洋、以及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生命形式背后,隐藏着无数令人匪夷所思的细节。 章鱼的“超能力”: 你知道吗?章鱼不仅拥有三个心脏,而且它们的血液是蓝色的。这是因为章鱼的血液中含有铜基的血蓝蛋白,而非人类血液中的铁基血红蛋白。更令人惊叹的是,章鱼的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在触手中,这意味着它们的每一条触手都可以独立思考和行动,甚至在脱离身体后还能继续“工作”一段时间。想象一下,拥有“八个大脑”的生物,这是何等的奇特! 蜗牛的“慢”与“快”: 我们常说“慢如蜗牛”,似乎蜗牛就是缓慢的代名词。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蜗牛也能展现出惊人的速度。例如,当受到威胁时,一些种类的蜗牛可以比平时快几倍的速度移动。更不可思议的是,它们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盲目”,很多蜗牛拥有能够感知光线变化的眼睛,甚至可以通过嗅觉来寻找食物和辨认同类。 植物的“情感”与“记忆”: 植物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被动生命。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许多植物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含羞草会因为触碰而合拢叶片,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一些植物甚至可以“记住”过去经历过的创伤,并在未来作出相应的改变。更有研究表明,植物之间可以通过根系释放的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分享信息,甚至互相“警告”。 昆虫的“微观宇宙”: 昆虫的世界更是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一只蚂蚁虽然渺小,却能举起超过自身体重数十倍的物体。蜜蜂的舞蹈并非随意的摆动,而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用来指示花蜜的方位和距离。蝴蝶的翅膀上覆盖着微小的鳞片,这些鳞片不仅赋予了它们绚丽的色彩,还能起到保温、防水和隐蔽的作用。而那些我们生活中不易察觉的螨虫,它们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构成了我们日常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深海的“异形”: 黑暗、寒冷、巨大的压力,这些严酷的环境塑造了深海生物独特的生存方式。灯笼鱼能够发出 bioluminescent(生物发光),用来吸引猎物或与同类交流。琵琶鱼则利用口器上的发光器作为诱饵,在漆黑的深海中捕食。而那些生活在海底热泉附近的极端微生物,它们不依赖阳光,而是通过化学能来生存,展现了生命顽强的适应力。 第二章:历史长河中的微小浪花 历史,总是被宏大的叙事所占据,但如果我们拨开迷雾,便会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古罗马的“厕所革命”: 想象一下,数千年前的古罗马,人们是如何解决如厕问题的?在一些公共场所,他们甚至发明了共享的“滑水道式”厕所。一排排坐席之间没有隔断,人们可以一边如厕,一边社交,甚至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议。虽然听起来有些惊悚,但这确实是古代城市卫生系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在中国古代,为了表达对君主或尊者的尊敬,人们会避免使用与他们名字相同的字。这种“避讳”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书籍的出版到人们的称谓,都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看似繁琐的文化习俗,却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秩序和对统治者的绝对服从。 中世纪欧洲的“味道”: 我们的感官体验,往往与历史的真实面貌相去甚远。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公共卫生条件不佳,城市中弥漫着各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为了掩盖这些难闻的气味,人们发明了香水,而香水的早期用途,更多是为了遮盖体味和环境的污浊,而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芬芳”。 工业革命中的“小发明”: 伟大的技术革新,往往离不开无数看似微小的改进。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小发明——“安全别针”,就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它使得衣物的缝合和固定变得更加简单快捷,甚至影响了后来的服装设计。 二战中的“奇特武器”: 战争的历史,除了血与火,也充满了人类的奇思妙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都曾尝试研发过一些非常规的武器,例如,利用蝙蝠携带燃烧弹进行攻击的“蝙蝠炸弹”,以及能够发射巨大磁性“鱼雷”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些虽然最终未能大规模投入使用,却也展现了战争时期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的创造力(或说是奇思妙想)。 第三章:科学殿堂中的“小怪兽” 科学的探索,总是伴随着意想不到的发现,那些被认为是“异常”或“不重要”的现象,往往隐藏着最深刻的科学奥秘。 光速的“极限”与“相对性”: 我们都知道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但你是否知道,光速并非在任何介质中都保持不变?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最快的,一旦进入其他介质,例如水或玻璃,它的速度就会减慢。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进一步揭示了光速的不可超越性,以及时间和空间与速度之间的奇妙联系。 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 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我们所熟悉的经典物理学定律不再适用。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而观测行为本身就会影响粒子的状态,这就是著名的“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现象。这些概念颠覆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直观认知,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数学中的“悖论”: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也充满了令人费解的悖论。例如,“说谎者悖论”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句话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它就应该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么它就应该是真的。这种自我指涉的逻辑困境,挑战了我们的推理能力,也促使数学家们不断完善逻辑体系。 宇宙的“空荡荡”: 尽管宇宙浩瀚无垠,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宇宙绝大部分的空间是空的。恒星、行星、星系,这些我们熟知的宇宙物质,在巨大的宇宙尺度下,显得格外稀疏。这种“空荡荡”的宇宙,反而更加凸显了物质存在的珍贵和宇宙运行的规律。 人体的“巧合”与“浪费”: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极其精密的机器,但也充满了令人惊讶的“巧合”和看似“多余”的设计。例如,我们拥有多达32颗牙齿,但很多人一生中并不会全部长出或健康地保留下来。我们的阑尾,在过去被认为是完全无用的器官,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它可能在免疫系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这些“巧合”和“浪费”,往往是漫长进化过程的产物。 第四章:生活中的“未解之谜”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和使用各种物品,但许多物品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和趣事。 拉链的“发明故事”: 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拉链,它的发明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的拉链存在许多问题,经常卡住或损坏。最终,一位名叫吉迪恩·桑德巴克的工程师,通过无数次的改进,才最终完善了拉链的设计,使其能够可靠地工作。 铅笔的“秘密”: 我们日常使用的铅笔,其笔芯并非真正的“铅”,而是石墨和粘土的混合物。石墨的硬度决定了铅笔的型号(H代表硬,B代表软),而粘土的比例则影响了笔迹的深浅。不同比例的混合,造就了铅笔的丰富多样。 咖啡的“意外发现”: 传说中,咖啡的发现源于一位埃塞俄比亚牧羊人,他发现他的山羊在吃了某种浆果后变得异常活跃。他自己尝试后,也感受到了提神醒脑的效果,并最终将这种浆果的秘密带给了僧侣,然后流传开来。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传奇色彩,却也反映了咖啡的天然提神功效。 口香糖的“历史悠久”: 口香糖并非现代的产物。早在数千年前,古希腊人就已经开始咀嚼一种叫做“乳香脂”的树脂来清洁口腔。而现代的口香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初的口香糖只是简单的橡胶混合物,直到后来才逐渐发展出各种口味和配方。 硬币的“侧面图案”: 许多国家的硬币侧面都刻有精细的图案或文字,这并非仅仅为了美观。在过去,硬币的侧面往往比正面更容易被磨损,刻上图案可以帮助人们在硬币磨损时,仍然能够辨认其真伪和面值,这是一种早期的防伪措施。 结语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的目的,并非是为你提供一套“秘籍”,让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你的好奇心,点燃你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知识的海洋广阔无垠,总有我们尚未涉足的领域。那些“冷门”的知识,如同散落在海中的宝藏,它们或许不被大众所熟知,却拥有着独特的光芒,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去欣赏。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思维的“调味剂”,让你在枯燥的生活中,多一些意想不到的乐趣;成为你谈话的“亮点”,让你在与人交流时,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见解;更希望它能够成为你探索世界的“起点”,引导你走进更广阔、更奇妙的知识领域。 因为,知道得越多,你就会越发现,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加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不像那些科普读物那样急于将所有的结论和公式一股脑地抛给你,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的“慢炖”手法。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他会故意在关键信息点前设置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引子,可能是一段关于某个历史人物的琐碎轶事,或者是一段对某个地理角落环境的细致描摹。这种铺垫不是多余的拖沓,而是起到了构建情境、酝酿情绪的作用。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是关于某种极地微生物如何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维持生命活动的,作者没有直接上基因序列,而是先描述了南极科考站一个孤独的夜晚,窗外呼啸的暴风雪声,以及灯光下咖啡杯里蒸汽的缓慢上升,这种氛围的营造,让当读者终于读到那个微生物如何通过特殊的酶来抵抗冰晶形成时,那种顿悟感和敬畏感是加倍的。这种层层剥茧的写作方式,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与“亲密感”的矛盾统一体。它所揭示的许多知识点,都处于人类认知光谱的边缘地带,是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刻意忽略或遗忘的角落——可能是某个生物在地球生命周期中仅存活了不足一年的突变种,也可能是某个文明在鼎盛时期突然转向的哲学思潮。这些内容往往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因此带来了一种对世界的陌生化处理。然而,作者又以一种极其富有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的笔触来叙述这些“冷门”事实,仿佛在轻声告诉你:“看,在世界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发生着如此精妙而坚韧的运作。”这种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精神疆域,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其实只是浩瀚真相中的一小部分冰山露出水面的尖角。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差点被其中某些概念的晦涩程度劝退。它探讨的领域横跨了非常多的学科,从量子力学中的某些边缘理论,到中世纪早期西欧手工业者的等级制度,再到某种罕见深海鱼类的繁殖习性。但奇妙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点,通过某种巧妙的逻辑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相互印证的知识网络。比如,他在谈论“信息熵”的物理学定义时,忽然转向了对古罗马公共集市上口头传播谣言速度的研究,核心论点竟然指向了“系统复杂性与信息衰减的相关性”。这种跨学科的跳跃需要读者极高的专注度和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路,那种“原来如此”的智力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学科框架,用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地铁上轻松打发时间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精准度,很少使用那种华而不实的形容词,而是热衷于搬出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精确描摹事物的名词。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辩论,但语气却是充满热情的。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已经消亡的文化或技术时,那种文字的密度和细节的丰富程度令人咋舌。例如,描述一种早已失传的、用于雕刻复杂几何图案的古老工具时,作者不仅提到了工具的材质、形状,甚至精确地复述了当时的工匠在打磨时所使用的研磨剂配方,并引用了三份不同年代的文献佐证其工艺流程的微小演变。这种对细节的绝对掌控力,让读者对作者的学术功底肃然起敬。它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复原”一个逝去的场景,每一个词汇都像一块精确定位的砖石,构筑起一座坚固的知识殿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复古的韵味,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配合着深邃的靛蓝色调,让人一上手就有种翻开尘封已久的手稿的感觉。内页的纸张也选得很有心,微微泛黄,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那些引人入胜的小标题和穿插其中的手绘插图,虽然不是那种高精度的印刷品,却以一种粗粝的、充满手作气息的方式,为那些看似枯燥的知识点注入了生命力。比如,有一章讲到古代炼金术士在实验失败后留下的笔记残片,作者就用一种类似碳素笔潦草书写的字体来模拟,效果非常逼真,让人仿佛真的能嗅到硫磺和某种不知名草药混合的味道。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视觉体验是沉浸式的,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很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低调的装饰,每次拿起,都会被它沉静而内敛的气质所吸引。

评分

被书名吸引的,最冷门知识有多冷。想读一读。

评分

凑到的,知识挺好玩的。

评分

还没有时间看,多看看特别的知识与人聊天有话题哈

评分

京东物流很快,内容还可以,老婆很喜欢,想了解一下百科知识的可以购买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

购买“南渡北归”一书时为了达到150元大洋,凑单购买的,同样是非常值得的,不浪费金钱!

评分

奇奇怪怪的问题,很有趣

评分

活动时买的,很划算。

评分

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他的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的产品,我也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他的评价,那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