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简论 [The Islamic State: A Brief Introduction ]

“伊斯兰国”简论 [The Islamic State: A Brief Introduction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查尔斯·利斯特 著,姜奕晖 译
图书标签:
  • 伊斯兰国
  • ISIS
  • 恐怖主义
  • 中东
  • 宗教极端主义
  • 政治
  • 历史
  • 冲突
  • 叙利亚
  • 伊拉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7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113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Islamic State: A Brief Introduc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1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全球高级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

  · “伊斯兰国”研究开山之作 领导层名册全收录

  · 全面介绍ISIS的来龙去脉 深入剖析ISIS全球威胁

  · 全球媒体盛赞《塔利班》作者艾哈迈德·拉希德、国内中东问题专家殷罡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2014年,“伊斯兰国”横空出世,攻城掠地,悍然宣布成立哈里发国。

  2015年,“伊斯兰国”对中国宣战。

  我们听说过“伊斯兰国”,多半是因为其持续不断的宣教之战和残忍的恐怖行动,而在其吸引全球无数青年的社交媒体和视频宣传背后,是一个“国家”的雏形。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查尔斯·利斯特上溯20世纪90年代末,自该组织核心人物阿布·扎卡维从监狱释放开始,至其现今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大获丰收,全面介绍了“伊斯兰国”的历史、演变、现状、组织结构、军事战略、内部政策、税收机器和治理模式等关键问题,深入分析了其主要力量和未来目标,并从近期和长远角度分析了如何应对这个正在增长的新威胁。利斯特指出ISIS并不是一次短期的脱轨失常,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

  《“伊斯兰国”简论》帮助我们认识了ISIS的所欲所求——这是了解怎样摧毁它的第一步,同时也为打击和战胜“伊斯兰国”提出了解决之道,指出了一条消除极端主义的行动路线。


  

作者简介

  查尔斯·利斯特(Charles R. Lister),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多哈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曾任伦敦HIS简氏公司(IHS Jane’s)恐怖主义与叛乱中心中东与北非地区主任。


  【前言作者简介】

  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d),巴基斯坦人,杰出记者、分析师,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塔利班》(Taliban),主要关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东地区地缘政治。


目录

中译本序

前言

致谢

导语/不只是恐怖组织

第一章/“存续和发展”

第二章/ “伊斯兰国”的兴起

第三章/削弱和摧毁“伊斯兰国”

附录/“伊斯兰国”高层领导

注释


精彩书摘

  当今时代,中东地区乃至广大穆斯林世界之稳定局面,可能遭遇的最大威胁便是“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IS,即后来宣布成立的“伊斯兰国”)的无情征战,及其对边境的破坏。“伊斯兰国”作为一种鼓动人心的力量,在动员全球穆斯林青年方面也取得了同样“骄人的成就”。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阿拉伯穆斯林军队一路拓土开疆,征服世界;从那以后,我们一直没有再见到如此强大的力量,既能内修政治,外治武备,却也暴虐无道,残酷压迫受其奴役者。

  不同于以前的穆斯林军队,ISIS的东征西讨往往伴随着耸人听闻的行径:大屠杀,处决行刑,数万平民被迫改变信仰或惨遭杀戮;有些少数族裔和妇女尽管未被立刻杀死,也难逃受人奴役的命运。而正是ISIS和“伊斯兰国”这种鼓动人心的力量,在本文写作之际,已促使来自90个国家的18 000多名穆斯林加入其行列。

  跟西方国家的分析恰恰相反,ISIS发动了伊斯兰教内部的一场战争:号召消灭所有什叶派教徒,从而加剧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嫌隙 ;宣布所有不遵守ISIS特有的伊斯兰教教义(脱胎于瓦哈比主义 )的逊尼派教徒皆为叛教者(takfir),不可容忍而且理应处死;摧毁中东地区多元穆斯林社会的概念,自从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以来,中东大部分地区都容纳了基督教徒、犹太教徒、雅兹迪教徒、德鲁兹教徒和库尔德人等各种宗派和少数民族。

  至少从目前来看,ISIS尚未发动针对西方国家的战争 ,这一点使其在本质上区别于“基地”组织——后者旨在推翻西方资本主义,以使阿拉伯世界更容易落入自己股掌。“基地”组织试图打败远敌,为的是最终推翻阿拉伯统治者这一近敌;ISIS采取的做法截然不同,认为必须首先夺取中东地区的政治权力和领土。ISIS也不同于民族主义的圣战运动,比如阿富汗的“塔利班”和索马里的“青年党”——后者将其目标和方法限定为消除旧制度、建立单一民族的沙里亚 新国家。

  尽管ISIS的追随者在西方国家实施了个人恐怖行为(比如近期法国和加拿大遭受ISIS背景的袭击事件),但这场运动本身并不倡导对抗西方的战略战争,也不是西方主要城市“9·11”式恐怖袭击的已知策划者。ISIS斩首西方记者和救援人员,纵然残酷如是,也并不意味着宣战,而是为了报复其战士死于美国及盟军的轰炸,并企图恐吓并使西方人和当地人投降。ISIS暂时不愿意与西方针锋相对,表现之一就是拒绝向以色列发动恐怖袭击或针对该国发起宣教运动。2014年巴以冲突期间,ISIS也像其他阿拉伯国家那样公开站在巴勒斯坦一方。

  ISIS决心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哈里发国,消除中东地区的所有国界,甚至把国界线推得更远,一直延伸到印度和中亚。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成员期盼以自杀式炸弹袭击的殉教方式进入天堂,ISIS的成员希望建立一座人间天堂。在建国的理论和实践上,ISIS遥遥领先于其他组织。虽然ISIS清除了受过良好教育、不遵循信条的穆斯林,但是也一直在努力招募具备技能、学识和管理能力的极端分子同道,参与在其控制的领土上进行的建国实验。因此,比起把国家建设的需求当作远虑的“基地”组织,ISIS要超前得多。ISIS也没有照搬塔利班的模式,后者在1996年至2001年统治阿富汗期间拒不信任一切穆斯林技术官僚,结果,塔利班在2001年美国入侵之前已是一派风雨飘摇。

  比消除国界(比如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的国界)更为有害的是ISIS针对少数族裔和妇女的战争,其做法越来越赶尽杀绝。如果任其发展,该组织可能彻底摧毁中东地区上下四千年历史——中东地区孕育了世界三大宗教和无数先知。诸多文化、信仰、种族在此交织,形成灿烂丰富的景观。居住在伊拉克的基督教徒人数从2003年的100万,减少到现在的不到四分之一;讲阿拉米语(耶稣基督时代的语言)的50万亚述人已经逃离伊拉克,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也概莫能外。叙利亚的少数族裔更是苦难深重:过去四年里,超过20万人惨遭杀害。欲使整个中东只剩下恪守ISIS信条的穆斯林,无异于针对世界的宗教和历史发动一场战争。

  ISIS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ISIS精通三种形式的战斗,没有任何一支阿拉伯军队或者其他极端组织可与之匹敌。夺取伊拉克政府军的美国重炮、导弹和坦克,让ISIS充分领会常规战争的艺术,包括围困城市、(大规模)无差别攻击、集中兵力同时打击多个目标——无论它们在叙利亚还是伊拉克;在皮卡车和摩托车上架设机枪,从而增强武装力量的机动性,能够打一场持久的游击战争,在广袤的沙漠地带多次骚扰敌军;通过自杀式炸弹袭击和大规模处决,将恐怖主义行为提升到新的水平。

  尽管上述某些战术已为塔利班、“基地”和其他组织所用,但没有哪个极端势力能像执行总体战略规划那样,采取如此广泛的军事战术。正如查尔斯·利斯特所述,这之所以成为可能,部分原因在于,ISIS从十年前美国遣散的伊拉克军队中征募到1 000多名正规军官。很多ISIS的高级指挥官都是前伊拉克军官,如今被剥夺公民身份,远离原籍国。

  在使用社交媒体向世界传播信息,以及限制全球媒体和情报机构了解其控制区域内情况方面,ISIS同样毫不逊色。ISIS只允许媒体报道该组织自己发布的消息。通过处死美国记者,ISIS确保了独立记者没有机会进入它所试图建立的这个国家。

  此外,通过攻占油井、绑架勒索、洗劫银行,以及向控制区内的企业和商铺收税,ISIS已迅速成为历史上最富有的恐怖势力。ISIS拥有数百万美元收入,用于为战士发薪,支持社会服务和国家建设。在削弱ISIS运用社交媒体或筹款的能力方面,西方和阿拉伯盟国几乎无所作为。

  最终,ISIS的发展并非取决于技能或残忍的行径:在叙利亚,它依赖的是四年毁灭性内战带来的罕见的政治和军事真空;在伊拉克,它依赖的是前总理努里·马利基(Nuri al-Maliki)政府对逊尼派的打压。这些表面情况实则意味着,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西方武装力量在该国切实开展国家建设的企图已告失败。

  美军撤离之前,美国未能给伊拉克留下可持续的民主制度、训练有素的军队、运转正常的行政机构以及相对融洽的种族和宗派局面。不幸的是,美国干涉伊拉克所留下的遗产也已在阿富汗得到体现,利比亚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向利比亚提供军事力量推翻穆阿迈尔·卡扎菲后,没有继续帮助建立新政府。

  由于采取了某些行动——或者未采取某些行动,阿拉伯街头不免激起对美国的强烈仇恨,ISIS正是从中坐收渔利。然而,阿拉伯世界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随着美国不断轰炸ISIS目标,反美主义情绪或将水涨船高;另一方面,许多阿拉伯人仍然相信,只有美国军队才能将他们救出ISIS的魔掌。反美主义也无疑在更广泛的穆斯林移民之间掀起一股急流,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青年纷纷希望加入ISIS武装。

  查尔斯·利斯特所著的《“伊斯兰国”简论》一书,非常有助于我们认识ISIS以及阿拉伯世界近期发生的种种事件。利斯特的研究表明,ISIS并不是阿拉伯世界一次短期的脱轨失常,而是在伊拉克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可回溯到美国入侵前的时期,回溯到塔利班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发展阶段。利斯特也帮助我们认识ISIS的所欲所求,这是了解怎样摧毁ISIS的第一步。

  我相信,要接受有关ISIS的这些事实,即该组织势力一心想要确立霸权并不惜任何代价,我们需要一种与美国现行的不同的策略。首先,当前联盟的领导者应该是阿拉伯国家,而不是华盛顿。美国挑起领导者的大梁,只会让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想起美国过去在伊拉克、利比亚和阿富汗的滑铁卢,进一步激起反美情绪。要建立打击ISIS的国家同盟,尤其是协调军事行动,美国的作用当然至关重要,但其真正的角色应该是协助阿拉伯人承担联盟的领导工作。这需要美国做出巨大的外交投资,这在目前还并不显见。

  阿拉伯世界自身存在严重分歧。在打击ISIS取得任何进展之前,迫切需要刺激阿拉伯国家之间形成更广泛的政治团结,消除分歧,更好地携手合作,共同发挥更重要的军事作用,从而最终战胜ISIS。此外,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之间的裂痕亟待修补。伊朗可以在打败ISIS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唯有同阿拉伯世界并肩作战,而非为仇作对,伊朗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双方关系的改善也将有利于弥合目前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嫌隙。

  关键在于教育。阿拉伯国家必须形成一种反对极端主义的共同叙事,并通过更现代的教育课程来满足温和解释伊斯兰教的需要。阿拉伯政权唯有采取激进的举措,才能阻止年轻人不断被ISIS影响的趋势。不过,目前看来没有任何一位阿拉伯领导人具备此种认知。

  如今,ISIS已经敲开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的大门,海湾国家也指日可待。要打败ISIS,铲除极端主义,鼓励更宽容的伊斯兰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各个阿拉伯政权必须就行动路线达成一致。美国和北约组织应当为此创造条件,开展紧锣密鼓的外交活动——而不应像现在的美国这样动辄付诸武力。必须从军事、政治、外交多方面击败ISIS,别无他法。而要了解ISIS现象及应对之法,《“伊斯兰国”简论》堪称上选。

  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d)

  2015年1月于拉合尔

  ……


前言/序言

  不只是恐怖组织

  过去的至少二十年间,逊尼派圣战者形成的威胁一直在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恶名昭彰的跨国“基地”组织开始露头;2005年-2010年间,“基地”组织拆散为区域性分支,集中精力建立地方行动基地,夺取和巩固领土控制权,进而对“近敌”(即地方政府)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打击。尽管恐怖分子针对西方的图谋从未间断,但中东局势日趋不稳才是西方利益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圣战组织也将利用这一点。

  这种不稳定遍及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还包括土耳其南部和约旦北部的边境地区。叙利亚革命从2011年中开始军事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该地区的动荡。但长期稳定的最大风险则来自圣战分子所崇奉的愿景,该圣战组织在2013年以后被称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ISIL),亦称“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al-Sham,ISIS)。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斋月的第一天,ISIS发言人塔哈·苏卜希·法拉哈[Taha Subhi Falaha,又名阿布·穆罕默德·阿德纳尼(Abu Muhammad al-Adnani)]宣布,易卜拉欣·阿瓦德·易卜拉欣·阿里·巴德里·萨马赖[Ibrahim Awwad Ibrahim Ali al-Badri al-Samarra’iyy,又名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领导的哈里发帝国“建国”。阿德纳尼称, ISIS自此更名为“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IS),巴格达迪也获封为“易卜拉欣哈里发”(Caliph Ibrahim)。就在这一大胆举动的几个星期前,ISIS于6月10日占领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进而极大煽动了逊尼派武装反抗努里·马利基政府。同时,ISIS也大肆进攻叙利亚东部,并巩固其对“伊斯兰国首都”——叙利亚北部城市拉卡(Raqqa)周边地带的控制。因此,“易卡拉欣哈里发”于7月4日首次公开露面时,“伊斯兰国”已将从叙利亚阿勒颇省巴卜(al-Bab)到伊拉克萨拉赫丁省苏莱曼贝克(Suleiman Bek)绵延400多英里的疆域收入囊中。[1]

  在6月占领摩苏尔之前,ISIS的资产可能至少接近8.75亿美元。[2] 该组织收缴了大量美国支持的伊拉克部队的武器装备,他们从伊拉克和叙利亚走私石油每日可收入200万美元,另外还其他的收入来源。照这样估算,至同年9月,ISIS的资产已逼近20亿美元。因此,ISIS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恐怖组织,也变成了难以对付的武装组织。[3]

  一个管理谨严、对官僚架构几近痴迷的“伊斯兰国”组织,如今严重威胁着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自然也挑战着“基地”组织作为吸引世界各国成员的公认跨国圣战领袖身份。这种威胁的肆虐程度,从2014年8月的空袭行动中可见一斑:美国及其联盟伙伴发动空袭,为的是牵制、削弱并且最终消灭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伊斯兰国”势力。尽管此次国际压力至少某种程度上迫使“伊斯兰国”转移至地下,但该组织依然设法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部分地区继续开展攻击行动。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伊斯兰国”斩首外国人质事件似乎产生了某种杠杆力量,使国际社会无力消除其影响力。

  以下几章将深入剖解“伊斯兰国”和它的诸多前身——当代的开放资料中尚缺乏相关内容。本书将研究“伊斯兰国”的历史、演变、现状、组织结构、军事战略、内部政策和治理模式,还将探讨“伊斯兰国”的未来目标,并从近期和长期角度分析如何采取恰当的方针来应对这个正在增长的新威胁。一切对抗策略必须考虑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社会政治条件,“伊斯兰国”正是借助这些条件来推进自身发展的。



《伊斯兰国》简论 [The Islamic State: A Brief Introduction] 序言 本书并非对“伊斯兰国”(ISIS/ISIL/Daesh)这一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的全面详尽的学术研究,而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简洁的入门指南,帮助读者理解其起源、意识形态、活动以及对全球安全格局造成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伊斯兰国”的报道铺天盖地,但信息良莠不齐,往往夹杂着碎片化的新闻、煽动性的言论以及深度政治化的解读。这使得普通读者难以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本书的出版,正是希望能够填补这一信息鸿沟,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梳理出“伊斯兰国”的核心脉络,为读者建立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 我们深知,“伊斯兰国”是一个高度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本书的写作遵循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客观呈现事实,避免预设立场和价值判断。我们将着重于对其历史渊源、意识形态特质、组织结构、招募策略、军事行动、政治野心以及国际社会应对措施等关键要素进行阐述。我们不回避其极端暴力和残酷行径,但更希望深入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驱动力、理论基础以及其所宣称的“合法性”依据。 本书的目标读者广泛,包括对国际政治、地缘安全、宗教极端主义、中东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每一位希望更深入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普通读者。我们相信,清晰的认知是有效应对的前提。只有充分理解“伊斯兰国”的本质,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分析其威胁,并寻求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第一章:起源与演变——从基地组织的分支到“哈里发国”的建立 “伊斯兰国”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最初的形态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伊拉克战争后出现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AQI)。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导致了国家权力的真空和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矛盾的激化,这为极端组织的滋生提供了土壤。AQI在扎卡维的领导下,以其极端残忍的暴力手段和针对什叶派的攻击而闻名,一度成为伊拉克安全局势的最大威胁。 然而,AQI的早期活动也面临着来自部落和民众的抵制,尤其是在其暴力行为超出许多当地居民容忍范围时。2007年至2008年间,美国及其盟友与伊拉克部落联手,在“觉醒运动”(Sahwa Movement)的推动下,对AQI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将其势力压缩至边缘。 进入21世纪10年代,叙利亚内战的爆发为“伊斯兰国”的复兴和壮大提供了新的契机。2011年,叙利亚爆发内战,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之间的冲突迅速升级,也为各种极端组织提供了介入的空间。AQI的领导层,特别是其继任者巴格达迪,看到了这一历史机遇。他们不仅在伊拉克继续活动,还开始向叙利亚扩张,并于2013年正式宣布与叙利亚的另一个极端组织“努斯拉阵线”(Jabhat al-Nusra)合并,并改名为“伊斯兰国伊拉克与黎凡特”(ISIL),即后来我们熟知的“伊斯兰国”。 ISIL在叙利亚内战的混乱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其招募能力、资金来源以及对资源的控制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利用叙利亚内战造成的权力真空,迅速占领大片领土,并与叙利亚政府军、库尔德武装以及其他反对派武装展开激烈的较量。 2014年6月29日,ISIL宣布建立一个“哈里发国”(Caliphate),并改名为“伊斯兰国”(IS)。这一宣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该组织从一个地方性武装组织转变为一个意图统治广大穆斯林世界的政治实体。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被宣布为“哈里发”,号召全球穆斯林效忠。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并成为后续全球反恐战争的核心焦点。 第二章:意识形态核心——极端主义的逻辑与“哈里发”的召唤 “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是理解其行为模式和招募策略的关键。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极端、僵化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解释体系和行动逻辑。 首先,它推崇一种“纯粹”的伊斯兰,认为自先知穆罕默德之后,伊斯兰教已经被世俗化、异端化,甚至被“亵渎”。因此,他们主张回归所谓的“早期伊斯兰”,即恢复“正统”的伊斯兰教法,建立一个不受任何世俗权力干预的“伊斯兰国家”。这种意识形态排斥一切与其不符的解读和实践,包括主流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教义,以及各种世俗的法律和政治体系。 其次,“伊斯兰国”奉行一种“ Takfir”(宣布他人为叛教者)的极端理论。他们认为,不接受其意识形态和“哈里发”统治的穆斯林,包括大多数逊尼派和所有什叶派,都被视为叛教者,因此可以被随意攻击、杀戮或奴役。这种理论为其实施大规模的屠杀和暴行提供了“宗教合法性”的辩护,并制造了穆斯林群体内部的巨大分裂。 第三,该组织对“圣战”(Jihad)的理解具有高度侵略性和扩张性。他们不认为“圣战”仅仅是防御性的,而是积极的、具有征服性的,旨在通过武力将伊斯兰教法强加于全世界。他们将建立“哈里发国”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步骤,并为此不惜发动全面的“圣战”。 第四,强烈的反西方和反犹主义情绪是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国”将西方国家描绘成伊斯兰世界的敌人,指责其干涉穆斯林事务、剥削穆斯林国家资源,并试图摧毁伊斯兰文明。他们将与西方的冲突视为一场文明的较量,并将其侵略行为包装成对西方压迫的“反击”。 “哈里发”的召唤是该组织意识形态中最具煽动性的部分。通过宣称建立“哈里发国”,并任命“哈里发”,他们试图重现伊斯兰历史上辉煌的统治时期,吸引那些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寻求归属感和意义的穆斯林,尤其是年轻人。这种召唤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承诺建立一个公正、纯洁、强大的伊斯兰社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追随者。 第三章: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集权化与全球化并存 “伊斯兰国”虽然名为“伊斯兰国”,但其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却呈现出一种集权与分散、实体与网络并存的特点。 在核心层面,该组织拥有一个相对集权的指挥体系。由“哈里发”(尽管名义上如此,但其最高领导者在实际领导力上存在变动)和一系列高级指挥官组成的“舒拉委员会”(Shura Council)构成了其最高决策机构。下设各个部门,负责军事、财政、宣传、司法、安全等事务。虽然巴格达迪被击毙,但其继承者仍然维持着这一集权化的指挥结构,试图保持组织的凝聚力。 然而,“伊斯兰国”的运作模式也具有显著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特征,尤其是在其遭受军事打击,失去大部分实体领土之后。该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和动员追随者,并通过网络传播其宣传信息,鼓励在其控制区域之外的个人或小团体发动袭击。这种“分支机构”模式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保持其全球影响力。 “伊斯兰国”的资金来源多样,包括占领地区时的石油、文物、勒索、绑架、以及外部捐款等。尽管其石油收入受到打击,但通过控制当地资源、进行走私、以及利用其庞大的地下网络,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的运作资金。 宣传和招募是“伊斯兰国”的核心运作模式之一。他们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制作精良且极具煽动性的宣传视频、图片和文本,吸引和鼓动潜在的追随者。这些宣传内容往往充斥着对西方社会的仇恨、对“圣战”的鼓吹、以及对建立“哈里发国”的美好愿景。他们善于利用目标群体的心理,如身份认同危机、社会不公感、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渴望,来吸引新成员。 此外,“伊斯兰国”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和安全网络,用于监控其控制区域内的民众,以及打击内部异见者和外部渗透。这种高效的内部控制和外部渗透能力,使其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其统治并展开有效的军事行动。 第四章:主要活动领域与影响——从伊拉克叙利亚到全球的阴影 “伊斯兰国”的活动范围曾经一度覆盖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片地区,但其影响早已超出了这些地理范围,对全球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该组织一度建立了所谓的“哈里发国”,实施其残酷的统治。他们占领城市、控制油田、推行其极端教法,对当地居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迫害。他们对宗教少数群体(如雅兹迪人)进行了系统的种族灭绝式的攻击。同时,他们也利用其占领区域作为发动跨境袭击和训练其成员的基地。 然而,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对其发动军事打击,以及叙利亚和伊拉克政府军的反攻,“伊斯兰国”实体领土被大大压缩,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核心据点已被摧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终结。 “伊斯兰国”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恐怖袭击: “伊斯兰国”在全球各地策划和煽动了多起恐怖袭击,包括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这些袭击往往目标广泛,旨在制造恐惧和混乱。 分支机构的活跃: 在阿富汗(塔利班与ISKP)、北非(ISGS、ISWAP)、东南亚(ISIS-Philippines)等地,“伊斯兰国”已经建立了活跃的分支机构,并与当地的恐怖组织合流或取而代之,对当地安全构成威胁。 海外战斗人员: 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战斗人员”(Foreign Fighters)加入了“伊斯兰国”,其中一部分在被军事打击后返回原籍国,对这些国家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意识形态的传播: “伊斯兰国”的极端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持续传播,对一些边缘化的个体和群体产生影响,成为其思想上的“催化剂”。 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伊斯兰国”的崛起和斗争,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加剧了地区冲突,也促使国际社会加强了反恐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地区力量平衡。 第五章:国际社会的应对与挑战——反恐战争的复杂性 面对“伊斯兰国”的威胁,国际社会展开了一系列广泛而复杂的应对措施,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国际联盟的军事行动是主要的应对手段之一。以美国为首的联盟通过空袭、地面支援以及训练当地武装力量等方式,对“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据点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成功削弱了其军事实力,并使其失去了绝大部分实体领土。 然而,军事手段并非万能。反恐战争面临着诸多挑战: 意识形态的根治: “伊斯兰国”的极端意识形态深入人心,通过网络传播,难以在军事层面完全根除。只有通过长期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滋生土壤。 政治解决方案的缺乏: 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长期的政治动荡、社会不公以及教派矛盾,为极端组织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伊斯兰国”的瓦解,并不意味着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决。缺乏有效的政治解决方案,地区不稳定将持续存在。 新威胁的出现: 随着“伊斯兰国”实体领土的丧失,其成员可能分散,并可能与其他极端组织合流,或者以新的形式出现,形成新的威胁。 地区国家间的协调: 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不信任,使得国际反恐合作面临阻碍。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将削弱反恐的整体效果。 信息战的挑战: “伊斯兰国”在信息战方面的能力依然强大,其宣传和招募手段不断更新,对各国的信息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因此,国际社会对“伊斯兰国”的应对,需要多管齐下,包括军事打击、情报共享、金融打击、意识形态对抗、以及支持地区和平与稳定等多个层面,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这一复杂而持久的威胁。 结语 《伊斯兰国》简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这一复杂现象的初步视角。我们希望通过对“伊斯兰国”起源、意识形态、组织运作、活动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应对的梳理,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理解“伊斯兰国”,不仅是认识一个恐怖组织,更是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深刻地缘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挑战。这是一个持续演变、充满变数的话题,本书的出版只是一个起点,我们鼓励读者继续深入研究,保持批判性思维,以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复杂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伊斯兰国:简论》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探索的吸引力,它暗示着将复杂的问题以一种相对简洁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伊斯兰国,这个在近些年里频繁出现在新闻头条的名字,其所代表的现象,既令人震惊,又充满谜团。我对它如何崛起,以及其背后深刻的原因,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解开关于伊斯兰国意识形态的困惑。这个组织所宣扬的极端教义,以及其对“哈里发国”的构建,究竟是源于怎样的思想土壤?它又如何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国内外追随者,甚至让一些原本生活在西方世界的年轻人也深陷其中?我希望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其核心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此外,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伊斯兰国的兴衰历程。它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得以崛起,又为何在后期面临重重打击?它的军事策略、政治运作、以及其对地区和全球安全的影响,是否都能在这本“简论”中得到一个概括性的梳理?我期望它能帮助我构建起对这个组织的一个宏观的认识。 我理想中的“简论”,应该是既有信息量,又不失可读性。我不希望它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能够用流畅、清晰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分析娓娓道来。我期待它能够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认知,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而言之,《伊斯兰国:简论》在我眼中,是一次深入理解一个关键时代议题的机会。我希望它能够以一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个复杂组织的本质,帮助我理解它为何会在当今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成为一座连接读者与复杂现实的桥梁。

评分

读完《伊斯兰国:简论》的封面和前言,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这个组织的名字,在过去的十年里,几乎成为了全球新闻的焦点,其所到之处,无不伴随着动荡与不安。然而,关于它的真实面貌,却常常被媒体的报道和零散的信息所掩盖,使得普通人对其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一本冠以“简论”之名的书籍,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我最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的核心问题是:伊斯兰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它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它所宣扬的“哈里发国”理念,与历史上的伊斯兰帝国有何异同?又是如何吸引了如此多的追随者,包括那些来自西方国家的年轻人?这些都是围绕着这个组织展开的,我最感困惑也最想弄明白的问题。 我期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剥离掉媒体报道中的情绪化色彩,还原伊斯兰国崛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它是否仅仅是宗教极端主义的产物,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它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那样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中迅速壮大?其军事策略和统治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作为一本“简论”,我期待它能够在保持简洁明了的同时,又不失深度。它应该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让我们对伊斯兰国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而不是被繁杂的细节所淹没。我希望作者能够精心挑选最核心的信息,用清晰的语言进行阐述,让那些对此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和吸收。 总的来说,《伊斯兰国:简论》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能够让我透过媒体的喧嚣,窥见一个复杂而危险的现实的窗。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伊斯兰国的本质,理解其对当代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视角,以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曾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震动的组织。

评分

我最近拿到一本叫做《伊斯兰国:简论》的书,这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而且“简论”两个字,让我觉得它应该不是那种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读懂的学术大部头,而是能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快速了解一个复杂问题的入门读物。我对伊斯兰国这个组织一直以来都非常好奇,它就像一颗巨大的炸弹,在世界舞台上引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其名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冲击力和争议性。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图景,让我能够理解这个组织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且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追随者。我知道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非常极端,但我更想知道,这种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它在历史上有哪些根源?它与更广泛的伊斯兰教义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区别?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思考但不得其解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够客观、中立地分析伊斯兰国的行为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妖魔化或神化。一个好的“简论”,应该能够呈现出问题的多面性,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比如,伊斯兰国在当地的统治究竟是怎样的?它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它的军事策略和宣传方式又有何特点,使其能够如此迅速地传播和发展?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 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比较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毕竟,它定位是“简论”,主要面向的读者群体应该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但又没有太多专业背景的普通大众。如果作者能够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分析梳理清楚,那将是非常棒的体验。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伊斯兰国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媒体上零碎的报道和片面的观点。 总而言之,我期待《伊斯兰国:简论》能成为我了解这个重要议题的敲门砖。它应该能够为我构建起一个基本的认知框架,解答我最核心的疑问,并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这样一个极端的政治实体,为何会在21世纪出现,并对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它应该是一本既有信息量,又易于阅读的书,能够让我收获知识,同时也能引发思考。

评分

这本《伊斯兰国:简论》在我手中静静躺了几天,封面简洁有力,设计上透着一股沉静而又不失厚重的质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世界上的各种政治实体,尤其是那些在现代历史中扮演着极其复杂角色的组织,抱有浓厚的兴趣。伊斯兰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和争议,它的出现无疑是近二十年来地缘政治格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因此,当我看到这本《简论》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或许能为我揭开这个复杂现象的冰山一角。 我尤其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平衡“简论”这个定位与“伊斯兰国”这个主题本身的庞杂性。一个“简论”意味着它需要提纲挈领,抓住核心,避免陷入细节的泥潭,但同时,又不能过于简化,以至于失真。我设想着,作者可能会从伊斯兰国的起源、意识形态核心、发展脉络、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的实际统治,以及它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论述。当然,对于一个如此具有争议性的组织,如何进行客观、中立的分析,避免过度的情感化或意识形态偏见,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毕竟,真相的呈现往往需要冷静的笔触和严谨的考量。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个清晰的、易于理解的框架,来认知伊斯兰国。我不需要被灌输深奥的学术理论,而是希望能够了解到它为何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崛起,它所宣扬的“理念”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与更广泛的伊斯兰世界和世界政治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比如,为何这样的组织能够吸引到如此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追随者?它的军事策略和宣传手段又有哪些独到之处?以及,它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和影响,是否真的如媒体报道的那般无孔不入?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了解复杂议题的契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一本结构清晰、论述到位的“简论”,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有条理的认知体系。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伊斯兰国这个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之中,让我能够拨开迷雾,看到其背后真实的面貌。无论是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还是其对外政策的考量,亦或是它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真实影响,都将是我希望从这本书中能够获得的宝贵信息。 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否能够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视角来审视伊斯兰国。除了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分析,我也希望能了解到,在这个组织运作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个体层面的动机和经历?那些加入伊斯兰国的人们,他们是出于何种原因?他们的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虽然“简论”的篇幅有限,但我依然希望作者能够在适当的地方,触及一些更加微观的层面,让这个庞大的组织不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符号,而是能让我们窥见其复杂人性中的一些侧影,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伊斯兰国:简论》,在我看来,恰恰点出了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这样一种能够提纲挈领、抓住核心的解读。伊斯兰国这个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名词,它承载了太多的复杂性、争议性以及令人不安的联想。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而可靠的入门指南。 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将如何梳理伊斯兰国从一个相对边缘化的组织,迅速崛起为一股足以撼动国际格局的恐怖力量的过程。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的变迁,以及意识形态的演变。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伊斯兰国?它的组织结构是如何运作的?其“哈里发国”的愿景,又是如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极端分子? 同时,我也非常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分析视角。面对这样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组织,保持中立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期待作者能够避免简单的标签化和道德审判,而是着重于对事实的呈现和逻辑的梳理。例如,它在实际控制区域内的统治方式是什么样的?它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其军事行动和宣传策略,又有哪些值得剖析之处? 一本好的“简论”,应当是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我希望作者的文笔能够流畅自然,将复杂的概念和事件解释得清晰易懂,让即使是对中东政治和恐怖主义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状态。这本书不应该是一份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应该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知识探索之旅。 总而言之,《伊斯兰国:简论》对我来说,是打开理解这个复杂议题的一把钥匙。我希望它能为我勾勒出伊斯兰国最本质的轮廓,解答我最根本的疑问,并帮助我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有效地连接读者与一个充满未知和争议的现实。

评分

质感好,推荐购书都来一打。一次性买了好多书。

评分

以色列的改变也在发生!

评分

字体适中,普通印刷,性价比不错。

评分

一直想买这本书,了解以色列,了解巴勒斯坦,了解阿拉伯世界,书的质量很好,精装本!

评分

京东图书价格便宜,包装也很结实

评分

产品相当棒!已经买过很多次了!相信京东!

评分

当代世界负盛名的纪实文学作家——《巴黎烧了吗?》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再度联手为全世界读者奉上一部纪实文学经典。

评分

和此卖家交流,*

评分

书就那么几页,还那么贵,无语!内容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