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供中医美容专业用)》是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被列为”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美容皮肤科学(供中医美容专业用)》内容共分总论与各论。总论重点阐述中医美容皮肤科学定义、实施范围、基本任务、体系结构及其与医学美学、中医药学、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美容医学及皮肤修饰美容的关系,并系统论述中医皮肤美学基本思想、皮肤阴阳五行学说、皮肤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皮肤发病学(病因、病机研究)、皮肤诊断学(四诊审美、辨证施美)、皮肤美容治疗方法与手段、皮肤美容保健方法与手段、皮肤美容保健治疗方药;各论为各种损容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对于所论述的每一疾病,除了病因病机分析、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医辨证论治外,还进行了疾病的损美评价,中药外治,针灸、刮痧治疗及药膳保健等内容。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发展简史
一、远古至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金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七、近现代时期
八、中西医皮肤美容的现状与展望
第二节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医美容皮肤科学概念
二、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研究对象
三、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研究任务
四、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的实施范围
第三节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中医美容皮肤科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二、中医美容皮肤科学与医学美学的关系
三、中医美容皮肤科学与中医皮肤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一、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的特点
二、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
二、融会贯通学科内容
三、理论学习与I临床实践相结合
四、衷中参西,树立正确的整体辨病辨证思维观
第二章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的整体观
一、皮肤与脏腑的关系
二、皮肤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三、皮肤与经络的关系
第二节 损容性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三节 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法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四节 损容性皮肤病的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脏腑辨证
三、气血津液辨证
四、经络部位辨证
第五节 损容性皮肤病的治法
一、中药疗法
二、针灸疗法
三、按摩疗法
四、气功疗法
五、饮食疗法
六、芳香疗法
七、心理调节
第三章 中医皮肤美学基础
第一节 人体皮肤美学
一、人体皮肤美学的意义
二、人体皮肤美学的特点
三、人体皮肤美学的要素
第二节 中医人体皮肤审美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审美思想
二、健康是健美皮肤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 皮肤的中医美容护理与保健
第一节 皮肤保健
一、健美皮肤的标准
二、影响皮肤健美的因素
三、皮肤的类型及特点
四、日常皮肤的清洁保养
五、不同季节 颜面皮肤的清洁养护
六、对日光损害的防护
第二节 损美性皮肤病的防护
一、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
二、损美性皮肤病的护理
第三节 皮肤的中医护理保健技术
一、驻颜除皱
二、增白润肤
三、洁肤香身
四、润唇艳唇
五、乌发固发
下篇 各论
第五章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第一节 黄褐斑
第二节 雀斑
第三节 黑变病
第四节 眶周色素沉着症
第五节 白癜风
第六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第一节 寻常痤疮
第二节 酒渣鼻
第三节 脂溢性皮炎
第四节 斑秃
第五节 雄激素性脱发
第六节 白发
第七节 多汗症
第八节 汗疱疹
第九节 臭汗症
第七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一节 带状疱疹
第二节 单纯疱疹
第三节 扁平疣
第四节 寻常疣
第五节 传染性软疣
第八章 细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脓疱疮
第二节 毛囊炎
第三节 丹毒
第九章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头癣
第二节 体癣
第三节 手足癣
第四节 甲真菌病
第五节 花班糠疹
第十章 动物性皮肤病
第一节 疥疮
第二节 蠕虫皮炎
第十一章 物理性皮肤病
第一节 手足皲裂
第二节 日晒伤
第三节 多彤日光疹
第四节 冻疮
第十二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 湿疹
第二节 荨麻疹
第三节 接触性皮炎
第四节 化妆品皮炎
第十三章 瘙痒性皮肤病
第一节 神经性皮炎
第二节 瘙痒症
第三节 急性痒疹
第十四章 红斑鳞屑和角化性皮肤病
第一节 银屑病
第二节 玫瑰糠疹
第三节 多形红斑
第四节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第五节 毛发苔藓
第十五章 结缔组织病
第一节 红斑狼疮
第二节 皮肌炎
第三节 硬皮病
第十六章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
第十七章 黏膜疾病
第一节 剥脱性唇炎
第二节 接触性唇炎
第三节 口角唇炎
第十八章 皮肤肿瘤
第一节 脂溢性角化病
第二节 汗管瘤
第三节 色素痣
第四节 瘢痕疙瘩
第五节 血管瘤
第十九章 其他损美性皮肤病
第一节 换肤术后综合征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第三节 人工染色后遗症
第四节 鱼鳞病
第五节 毛囊角化病
第六节 汗孔角化症
第七节 掌跖角化病
第八节 睑黄疣
第九节 褐黄病
第十节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第十一节 维生素A缺乏症
第十二节 烟酸缺乏病
附录
常用中医皮肤美容方剂
精彩书摘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供中医、美容专业用)》:
(一)脉诊
1.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基本特征: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一息四至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即有胃、有神、有根。有胃即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反映脾胃旺盛和气血充盈。有神以应指柔和有力、节律整齐为主要特点,反映心气健旺,血脉充盈。有根以迟脉沉取不绝为特点,反映肾气足,生机不息。总之,平脉反映了机体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健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
正常脉象可由于人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四季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南方人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人脉多沉实。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年龄越小,脉搏越快,五六岁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短暂的情志变化也可影响脉象,如喜则脉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饮食也可影响其脉象,如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多稍缓而无力。脉象变化多样,但总以有胃、神、根为平脉范围。
2.常见病脉与主病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称为病脉。疾病的性质不同,表现出的脉象也不同,故可将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提出24种脉象,《濒湖脉学》提出27种,《景岳全书》提出16种。虽然脉象种类较多,但总离不开位、数、形、势四个方面的相兼和变化。脉象主要体现在脉位的深浅、脉率(至数)的快慢、脉力的强弱、脉律(节律)的整齐与否、脉形的粗细长短、脉势的大小,以及气血的充盈度、脉动的流利度、血管的紧张度等方面。
浮脉:轻按即得,重按稍弱。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沉脉:轻按不显,重按始得。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搏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在60次以下)。主寒证。有力为实寒证,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数,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逾90次)。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虚脉:三部脉轻取,重按均无力。主虚证(气血两虚)。
实脉:三部脉轻取,重按均有力。主实证(表实证、里实证、实寒证、实热证)。
洪脉:宽大如洪,来盛去衰。主实热证。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主诸虚劳损,又主湿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主痰饮,实热,食积,孕脉。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精亏血少。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紧脉:脉体急束,崩急如绳,左右抗指。主寒证,痛证。
濡脉:浮而细软,重按不足。主湿证,气血亏虚。
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阴血不足。
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阴寒气结,寒凝,血瘀。
代脉:缓而一止,止有定数。主脏气衰弱。
3.相兼脉与主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不同,致病因素可以两种以上邪气相互兼夹,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也不断变化,所以在临床上见到的病脉往往不是单一的脉象,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同时出现,即“相兼脉”。相兼脉的主病,一般为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相合。如:浮紧脉,浮脉主表证,紧脉主寒证,浮紧脉即主表寒证,余可类推。如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滑数脉主痰热、痰火,或内热食积证;沉涩脉主血瘀;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沉缓脉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等。
(二)按诊
医生用手指、手掌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部位施行触、摸、按、压,了解局部冷暖、软硬、润燥、压痛、凹凸等异常变化,以测知病情的寒热、虚实,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在中医美容中,用按压的方法察皮肤寒热、润燥、疮疡,可测知疾病的寒热属性、津液的盈亏,以及辨别脓疡性质、成与未成等。皮损按压后色泽的改变,皮损是否凹凸,皮肤是否光滑或粗糙,毛发、鳞屑是否易于脱落等对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1.按肌肤主要诊察皮肤的温度、润燥、肿胀等。一般来说,热邪盛的身多热,阳气衰的身多寒。凡身热,按其皮肤,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的,是热在表;若久按其热更甚,热自内向外蒸发的,是热在里;肌肤热泛而无蒸腾感的.属虚劳发热。皮肤润泽的,多属津液未伤;干燥或甲错的,多属津液已伤,或内有干血。按之凹陷不起,多为浮肿。
2.按手足主要是察寒热,诊手足温凉,以判断阳气的盛衰。手足俱冷,多是阳虚寒盛;手足俱热,多为阳盛热炽。手心热盛,多为内伤;手背热盛,多属外感。
3.按脘腹主要是通过轻触表面,以察皮肤的润泽;触压局部,以了解有无痛感;审其软硬,以辨别脏腑虚实、病邪性质及积聚的程度。脘腹疼痛,按之则舒,局部柔软者,多属虚证;按之坚硬或疼痛加剧者,多属实证或瘀血。腹部包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者,为积;若按之聚散无常,痛有定处者,为瘕为聚。脐腹包块,起伏聚散,往来不定,按之指下蠕动者,多为虫积。
……
前言/序言
皮肤是人体的器官,同时也是对审美最为重要的器官。中医在皮肤美容保健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美容医学方面的一门分支学科,中医美容皮肤科学既古老又新兴。古老是因为她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新兴是因为她同现代美容医学一起产生于这个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对医学有了新的要求,人们不单渴望治愈疾病,对疾病所造成的对身体外在形象的影响及自身审美器官的瑕疵也希望通过医学行为得到改善,并且希望自己的皮肤永远呈现青春靓丽的状态,中医美容皮肤科学就是为培养掌握这些中医技艺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本教材不仅可供中医药院校美容专业学生在专业必修课上使用,而且对从事生活美容的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开拓知识、提高个人美容技术水平的实用参考书。
本书被列为“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既注重中医皮肤理论内容的阐述,同时也增加了现代医学的皮肤病诊断、防治内容,其目的是增强该教材的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九章。上篇叙述了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的发展简史、定义、性质、研究对象、任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特点、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中医美容皮肤科学理论基础,中医皮肤美学基础,以及皮肤的中医美容护理与保健等内容;下篇阐述了损美性皮肤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认识、临床表现、中医辨证、西医诊断及中西医防治等内容。后附有按笔画顺序排列的常用美容方剂,方便读者查询。
对于该书的编写,我们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基础。一方面,我们自2003年起就为中医学专业中医美容方向的学生开设了“中西医美容皮肤科学”课程,采用自编教材,并在教学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我们获得云南省教育厅资助,开展并完成了“中医美容皮肤科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既有长期中医美容和皮肤病诊疗工作实践经验,又有多年实际教学经历的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他们本着发展中医药皮肤美容事业的远大理想,为这部书的编撰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此要感谢云南省教育厅为这部教材所给予的资助;感谢云南中医学院领导及云南省中医医院的鼎力支持与帮助;感谢编委会全体成员在编写过程中齐心协力、不计得失,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又花费大量时间,按时保质完成编撰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专家把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编入书中,充实了本书的内容。此外,我们还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为了增加阅读者的兴趣,我们在各论中特设“临床报道参考”一栏,这些内容均从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中摘录。对被选录文章的作者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紧迫,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同仁及学习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不断改进,再版时给予补充和修正。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供中医、美容专业用)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