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旅游度假区一般都拥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和较高的投资规模,投资风险也较高。因此,在建设发展之前进行高水平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理想空间No.69: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自然篇)》以“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自然篇”为主题,集中介绍国内外近期完成的二十余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精品项目,希望能为广大旅游度假区的管理者、设计者和开发者抛砖引玉。
内页插图
目录
人物访谈
新常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朱胜萱访谈\杨 安
专题案例
滨河(湖)旅游度假区
让健康与亲情回归自然——长兴图影旅游度假区规划\陈国生
水上运动旅游度假区规划——以彭水水上运动旅游区为例\孙艺松 邓 冰
世界滨海旅游度假区,珠江东岸黄金岛链——以深圳市大鹏新区旅游发展策划及行动计划为例\季正嵘
中国黄河三峡大景区炳灵湖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杨 安 钟名全 孔令超 罗全仓
青海省化隆县群科新区沿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吴铁军 谭 虎 李 勇 姜 廷
滨海旅游度假区
滨海地区旅游资源与空间整合开发研究——以青岛国际生态旅游岛为例\梅 欣 倪有为 王 红
澳大利亚天阁露玛野生海豚度假村生态旅游经验启示\邓 冰 王彬汕
滨海度假区混合发展模式与酒店集群模式形态比较研究——以泰国苏梅岛拉迈海滩、土耳其库萨达斯以弗所海滩为例\潘运伟 关莹莹 杨 明
冰雪、温泉旅游度假区
北国生态特色的综合体式度假区——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唐艳红 王 强 杨 龙
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高宏宇 杨小燕
应对复杂环境——重庆北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探讨\董晓颋
高端度假综合体——丽江金茂雪山语\陈跃中 许小霖
森林(山地)旅游度假区
华东旅游度假胜地·青岛健康颐养乐谷——生态与乐活并存的旅游度假区规划探索\刘奇楠 杜爽
“大区小镇”呀诺达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区\陈跃中 张 毅 唐艳红
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实践——秦岭·太白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产业新区总体规划为例\吴 頓 李 塬
创意为骨文化为魂,营造“1+4”体验的主题酒店集群——九华山国际大酒店整体策划方案\刘江泉 孙 璐
谈风景旅游区的入口功能组织——以齐云山旅游服务区详细规划为例\卫 超 杜鹏晖
新常态经济下山地水库度假区可持续旅游开发浅析——以溧阳王母坝水库大溪庄园概念规划为例\车 铮
其他主题度假区
皇京港国际旅游度假项目定位研究及总体规划设计——马来西亚二号政府工程\李婷婷 张铭远
“新田园主义”规划探索——以无锡阳山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设计为例\张 顼 薛 松 徐晓敏 黄砚清
“莫干山计划”——莫干山清境·农园、清境·原舍、庾村1932文创园的乡村生态圈规划建设实践\张 顼 黄砚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休闲综合体”规划探索——以永靖县黄河湿地健康养生养老绿色产业园概念规划\张金波
诗意田园的度假生活:有机农业与度假项目的互动发展——福建省永定“碧云深”台湾农民创业园概念规划\杨 迪
前言/序言
理想空间 No. 69: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自然篇) 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筑未来度假的诗意栖居 《理想空间 No. 69: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自然篇)》是一本深入探讨如何将自然生态之美与人类度假需求完美融合的专业著作。本书并非单纯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前瞻性的视角,聚焦于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对环境可持续性日益增长的关注背景下,如何科学、艺术且富有远见地规划与设计旅游度假区,使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为旅行者提供身心得以彻底放松和疗愈的理想空间。 本书的“自然篇”尤为强调对原始自然风貌的尊重与珍视,以及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与设计。它认识到,真正的度假体验,源于对自然最深切的感知和最纯粹的亲近。因此,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围绕着“以自然为本”的核心理念展开,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套完整、系统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自然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法论。 第一章:自然生态评估与保护——规划的基石 在着手任何度假区的规划之前,深入细致的自然生态评估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本章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全面了解目标区域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植被生态、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气候特征。这包括但不限于: 地理与地质勘察: 分析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岩石构造,识别潜在的地质风险,如滑坡、泥石流等,为建筑选址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水文系统研究: 评估河流、湖泊、湿地、地下水等水体资源,分析其水质、流量、水文周期,以及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对于水景设计、水资源利用和雨水管理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普查: 识别区域内的动植物种类,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例如植被与土壤的关联,动物的迁徙路线,以及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气候特征分析: 研究年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风向风速、极端天气等信息,为建筑朝向、通风设计、景观植物选择以及户外活动安排提供重要参考。 历史与文化遗存的考量: 除了自然生态,本章还将引导读者关注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历史遗迹、考古发现或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强调在开发过程中对其进行保护和融入。 在完成详尽的评估后,本章将重点探讨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策略。这包括: 划定生态敏感区与保护区: 明确禁止开发的区域,以及需要严格限制开发的区域,确保关键生态功能不被破坏。 制定环境影响评价(EIA)流程: 规范开发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缓解措施。 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增强计划: 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提出植被恢复、栖息地改善、外来物种控制等措施。 水土保持与土壤修复: 制定有效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修复退化的土壤。 第二章:景观塑造与生态整合——让自然成为主角 在本章中,本书将从“设计”的角度切入,深入探讨如何巧妙地将人工设计融入自然肌理,而不是与之对抗。目标是创造一种“浑然天成”的景观效果,让度假区成为自然环境的延伸,而不是突兀的侵入者。 地形的巧妙利用: 学习如何顺应地形进行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例如依山而建,将建筑隐于林间,利用坡地设计跌水景观或梯田式花园。本书将介绍多种利用地形进行空间组织和视觉引导的设计手法。 水景的艺术与科学: 探讨如何设计自然化的水景,如生态湿地、溪流、湖泊,以及如何处理人工水景的生态性,使其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状态,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满足观赏和游憩的需求。 植被设计的哲学: 强调使用乡土植物,营造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景观。这不仅能降低养护成本,还能最大限度地支持本地的生态系统。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的区域功能(如入口、公共空间、私密区域)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配置方式,以及如何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分隔、遮阳降温、增加层次感和季节性变化。 光影的诗意表达: 关注自然光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如何利用乔木、灌木、建筑物等元素控制光照,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夜间照明设计也将被提及,强调其应以低干扰、突出自然美为原则。 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提倡使用天然、可回收、低碳排放的建筑和景观材料,如原木、石材、竹材等,使其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随着时间推移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第三章:可持续性设计与绿色技术——面向未来的考量 可持续性是现代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在“自然篇”中,这一点更为突出。本章将系统介绍如何在度假区规划与设计中融入先进的绿色技术和可持续性理念。 能源的智慧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详细介绍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地热能等在度假区中的应用潜力与技术方案,包括分布式发电、能源存储等。 被动式设计: 强调建筑的朝向、通风、遮阳、保温隔热等被动式设计策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主动式能源系统的依赖。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介绍如何通过智能化系统监测和优化能源消耗。 水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 雨水收集与利用: 设计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集水池等,收集雨水用于景观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用途。 中水回用系统: 介绍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再利用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闭环。 节水型器具与灌溉技术: 推广使用低流量卫浴设备,以及滴灌、喷灌等高效的景观灌溉方式。 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 垃圾分类与处理: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广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 建材的绿色选择: 优先选择可回收、可再生、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建筑材料。 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 鼓励步行与自行车: 规划完善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设置自行车租赁点。 电动车辆与公共交通: 推广使用电动观光车、摆渡车,以及设置方便的公共交通接驳点。 减少内部机动车交通: 在度假区内部限制私家车通行,或采用零排放的交通方式。 生态建筑与景观的认证标准: 介绍LEED、WELL等国际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以及国内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这些标准来指导和评估设计实践。 第四章:游客体验与自然互动——营造沉浸式感受 本书的“自然篇”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在于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和活动,引导游客与自然产生深度连接,从而获得身心愉悦和精神启迪。 人行系统的设计: 多样化的步道: 设计不同材质、不同难度的步道,如亲水栈道、林间小径、观景步道,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隐蔽与开放的空间: 创造既能让人在幽静中独享自然,又能轻松融入社区氛围的空间。 无障碍设计: 确保所有游客,包括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都能方便地在自然环境中游览。 观景点的设置与引导: 精心挑选的视角: 在最佳的自然景观点设置观景台、休憩平台,并提供恰当的导览信息。 视觉廊道的塑造: 通过植被的疏密、地形的起伏,引导游客的视线,发现隐藏的美景。 自然教育与科普活动的空间: 生态解说系统: 设立指示牌、解说碑,介绍当地的动植物、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等。 自然体验区: 设计如昆虫旅馆、鸟类观察站、植物认知区等,鼓励游客主动探索。 露营与户外课堂: 提供安全舒适的露营区域,以及用于自然课程和活动的公共空间。 主题体验的设计: 观星平台: 针对光污染少的区域,设计专门的观星点,配备望远镜和讲解。 生态农场与采摘体验: 引入生态农业,让游客体验农耕的乐趣,品尝健康的食材。 徒步与溯溪等探险活动: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规划和引导各类户外探险活动。 提升感官体验: 关注自然的声、香、触、味,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放大这些自然元素,例如设计能听到鸟鸣、闻到花香、触摸到植物、品尝到天然美食的空间。 第五章:案例研究与实践挑战——经验的提炼与前瞻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也反哺理论。本章将选取国内外成功的自然生态型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探讨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 详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度假区项目,从其选址、规划理念、设计手法、技术应用、运营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分析其成功之处。 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挑战: 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 探讨如何在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不损害宝贵的自然资源。 社区参与与利益协调: 分析如何有效整合当地社区居民的意见,实现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政策法规与审批流程: 梳理与自然保护、土地使用、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审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技术应用与创新: 面对不断发展的绿色技术,如何选择最适合项目实际情况的技术方案。 长期运营与维护: 强调可持续性设计并非一劳永逸,需要长期的精细化运营和维护。 未来趋势展望: 结合当前生态保护、科技发展、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对未来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例如智慧生态度假、健康疗愈型度假、沉浸式体验度假等。 《理想空间 No. 69: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自然篇)》通过以上五个章节的深入探讨,旨在为风景区管理者、旅游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生态环保人士以及所有对可持续旅游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专业且富有启发性的指南。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负责任的态度,创造能够世代传承的“理想空间”,让自然之美得以永续,让旅行者的心灵得以真正安顿。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何要做”的思考,它召唤我们共同构筑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绿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