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全面讲述了常用测量仪器、电路参数检测、电子设备故障分析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内容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测量的基本方法,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概念、常用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时间、频率、功率、波形等电路参数和特征的测量及电子设备故障分析基础知识和故障的产生机理,每一章后都附有思考题。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电子类专业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电路分析与电子系统设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 电子测量基础…………………………………………………………………………… 1
1.1 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1
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1
1.1.2 电子测量的内容…………………………………………………………………… 1
1.1.3 电子测量方法的分类……………………………………………………………… 2
1.2 电子测量的基本参数…………………………………………………………………… 4
1.2.1 时域测量参数……………………………………………………………………… 4
1.2.2 频域分析参数……………………………………………………………………… 7
思考题…………………………………………………………………………………………… 8
第2章 常用的测量仪器………………………………………………………………………… 9
2.1 电子测量仪器概述……………………………………………………………………… 9
2.1.1 电子测量仪器分类………………………………………………………………… 9
2.1.2 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0
2.2 信号发生器……………………………………………………………………………… 11
2.2.1 信号发生器简介…………………………………………………………………… 11
2.2.2 测量信号源的分类………………………………………………………………… 11
2.2.3 信号发生器的应用………………………………………………………………… 13
2.3 示波器…………………………………………………………………………………… 14
2.3.1 示波器简介………………………………………………………………………… 14
2.3.2 示波器的基本原理………………………………………………………………… 14
2.3.3 数字示波器………………………………………………………………………… 17
2.3.4 示波器的选择和使用……………………………………………………………… 20
2.4 频谱分析仪……………………………………………………………………………… 20
2.4.1 频谱分析仪简介…………………………………………………………………… 21
2.4.2 频谱分析仪分类…………………………………………………………………… 21
2.4.3 频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22
2.4.4 频谱分析仪主要技术指标………………………………………………………… 24
思考题………………………………………………………………………………………… 25
第3章 电路参数测量………………………………………………………………………… 26
3.1 时间与频率测量………………………………………………………………………… 26
3.1.1 概 述……………………………………………………………………………… 26
???
3.1.2 时间频率标准……………………………………………………………………… 27
3.1.3 时间与频率的测量原理…………………………………………………………… 29
3.1.4 时间和频率高精度测量技术……………………………………………………… 33
3.1.5 微波频率测量技术………………………………………………………………… 34
3.1.6 频率稳定度与频率比对…………………………………………………………… 36
思考题………………………………………………………………………………………… 39
3.2 电压与功率测量………………………………………………………………………… 40
3.2.1 电压与功率测量的表征…………………………………………………………… 40
3.2.2 电压与功率测量方法分类………………………………………………………… 42
3.2.3 电压测量原理……………………………………………………………………… 43
3.2.4 射频微波功率的测量……………………………………………………………… 50
3.2.5 数字电压表的特性………………………………………………………………… 55
3.2.6 电压测量的干扰及抑制技术……………………………………………………… 57
3.3 信号波形测量…………………………………………………………………………… 59
3.3.1 信号波形的模拟测量……………………………………………………………… 59
3.3.2 波形的数字测量…………………………………………………………………… 60
3.4 信号的频谱测量………………………………………………………………………… 64
3.4.1 概 述……………………………………………………………………………… 64
3.4.2 扫描式频谱仪……………………………………………………………………… 66
3.4.3 傅里叶分析仪……………………………………………………………………… 69
3.4.4 模数混合型外差式频谱分析仪…………………………………………………… 70
3.4.5 频谱仪的应用……………………………………………………………………… 72
思考题………………………………………………………………………………………… 72
第4章 电子设备故障分析…………………………………………………………………… 73
4.1 电子设备的特点和故障的关系………………………………………………………… 74
4.2 故障的分类……………………………………………………………………………… 75
4.2.1 按故障的表现分类………………………………………………………………… 75
4.2.2 按产生的原因分类………………………………………………………………… 75
4.2.3 按产生故障的后果分类…………………………………………………………… 75
4.2.4 按故障的责任分类………………………………………………………………… 75
4.3 电子设备故障的规律…………………………………………………………………… 75
4.3.1 典型故障规律……………………………………………………………………… 75
4.3.2 复杂设备无耗损规律……………………………………………………………… 76
4.3.3 全寿命故障率递减规律…………………………………………………………… 77
4.3.4 故障规律对检测维修的影响……………………………………………………… 78
4.4 电子设备的故障机理分析……………………………………………………………… 78
4.4.1 外部环境因素对故障的影响……………………………………………………… 79
4.4.2 设备内部机理对故障的影响……………………………………………………… 79
4.5 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 82
4.5.1 故障诊断的一般流程……………………………………………………………… 82
4.5.2 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83
4.5.3 电子设备查找故障的典型方法…………………………………………………… 85
参考文献………………………………………………………………………………………… 90
依据新时期军队信息化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修订相关工作的具体要求,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这本颇具特色的简明教材。全书以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按照常用测量仪器、电路参数检测、电子设备故障分析的顺序,强调对电路参数检测方法的把握,以典型电路故障案例为平台,以电子设备检测技术为手段,以故障分析与处理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提高学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全书的内容主要为:
第1章讲述电子测量的基础,主要内容为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测量的基本方法,重点介绍功率、波形、脉冲宽度等时域测量参量及频率、阻抗、带宽等频域测量参量的基本概念。
第2章讲述常用的测量仪器,重点介绍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概念、常用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
第3章以电量测量为基础,重点讲述对时间、频率、功率、波形等电路参数和特征的测量,以时间测量、频率测量、功率测量、波形检测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第4章重点介绍电子设备故障分析基础知识,建立电子设备故障的概念,了解故障的产生机理,掌握常见故障诊断的一般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电子设备故障进行分析和检测。
本书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利用电路分析、信号处理、故障诊断等技术解决电子设备检测与故障分析的一般问题,并可以掌握电子设备检测的基本原理,熟悉电路参数测量的基本方法,具备电子设备一般电路故障分析和检测的能力,进而养成科学严谨的良好习惯。
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同类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向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存在错误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12月
我一直对音乐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从欧洲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出发,一步步引领读者穿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再到巴洛克时期巴赫、亨德尔的宏伟作品,让我感受到了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巨大变革。尤其是对巴洛克时期“数字低音”和“通奏低音”的讲解,让我明白了那个时期音乐织体是如何构建的。进入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作者不仅介绍了奏鸣曲式、交响曲等重要体裁的发展,还深入剖析了这些大师作品的结构、旋律和情感表达,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既精巧又深刻。浪漫主义时期更是精彩纷呈,肖邦的钢琴诗篇,李斯特的匈牙利舞曲,瓦格纳的歌剧宏篇,都充满了激情与幻想。作者对不同时期作曲家创作背景、艺术理念的阐述,也让我对他们的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重要的音乐理论概念,比如调式、和声、对位等,虽然不是专业性的讲解,但足以让非音乐专业的读者也能大致了解音乐的构成要素。这本书就像一本浓缩的音乐画卷,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对于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的详尽描绘。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到商周的原始青瓷,再到汉代的低温铅釉陶,作者都如同考古学家般细致地考证了不同时期的陶土成分、烧制温度、釉料配方以及器物造型的演变。书中对唐代唐三彩的介绍更是栩栩如生,从马匹、骆驼到人物俑,色彩斑斓,形态各异,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繁盛的大唐。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特点被一一剖析,作者不仅阐述了各自的釉色、胎质、烧制工艺,还探讨了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例如汝窑的“雨过天青”色,官窑的“玉润”质感,钧窑的“窑变”色彩,都令人神往。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彩釉瓷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对景德镇官窑的烧制流程、彩绘技法、纹饰寓意等方面的深入讲解,揭示了中国瓷器在鼎盛时期如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使得文字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每一件瓷器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和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由衷的赞叹。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物理学爱好者的福音!从基础的量子力学概念,如波粒二象性、薛定谔方程的引入,到更深入的量子纠缠、量子隧穿效应的原理剖析,都写得非常清晰易懂。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罗列,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历史上标志性的物理学实验,比如双缝干涉实验、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等等,通过对这些实验的细致解读,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量子概念。特别是关于量子纠缠的部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两个纠缠粒子比作一对心有灵犀的双胞胎,无论相隔多远,一个的状态变化都会瞬间影响另一个,这种生动的描述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量子力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例如激光、半导体、核磁共振成像等,虽然不是详细的技术教程,但足以让读者对这些高科技背后的原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到量子世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这些问题往往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所学内容,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讲解透彻、趣味性强的物理学科普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宇宙奥秘充满好奇的朋友们。
评分最近读完这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书,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思想碰撞的黄金时代。从泰勒斯最早的“水是万物本源”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变动不居,再到巴门尼德“存在永恒不变”的理性主义,作者层层递进地梳理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脉络。书中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以及他独特的诘问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体会到哲学对话的魅力。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洞穴比喻”更是被讲解得淋漓尽致,虽然是古老的思想,但在作者的笔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人深思。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更是博大精深,作者选取了他关于“四因说”以及“潜能与现实”的经典理论,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使得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更容易被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孤立开来,而是通过比较和联系,展现了他们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甚至是对立与融合,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古希腊哲学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解读,并且开始反思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认识宇宙星系奥秘的一扇窗。作者从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讲起,清晰地解释了宇宙的膨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证据,让我们对宇宙的诞生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他将目光聚焦于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从星云的收缩到原恒星的诞生,再到主序星的稳定燃烧,以及最终走向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乃至黑洞的各种结局,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这些天文现象描绘得既壮观又富有哲理。书中对星系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到不规则星系,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形成机制。作者还特别关注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详细描述了它的结构、组成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于黑洞这个神秘的天体,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释了其视界、奇点等概念,并介绍了观测黑洞的方法。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宇宙的物质构成,如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虽然目前尚未完全被理解,但作者的介绍也足以引发读者的强烈好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抬头仰望星空,想象着那些遥远而壮丽的景象,对宇宙的浩瀚与神秘充满了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