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依托供给侧改革,全景式展现中国企业互联网+转型框架。
电商、O2O、P2P、互联网金融等概念先是被疯狂追捧,在泡沫越吹越大之后便是哀鸿遍野。这本书正是解答泡沫破灭之后怎么办?
自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国家战略确立以来,无理性、一窝蜂、投机式的“互联网+ 1.0”阶段逐步过去,迎来的是真正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产业互联网的“互联网+ 2.0”时期。对传统企业来说,在“互联网+ 2.0”阶段要么深度融入互联网,要么与互联网彻底无关。这个阶段在《中国制造2025》指导下,将延续到十三五结束。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过程,已经不仅仅是做点什么,或者改变点什么就可以。在真正的互联网经济学诞生之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供给侧改革是支撑转型的契合点。这意味着只有“互联网+2.0”才能产出靠谱的商业现象。
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框架脱胎于“产品-服务-用户”三元素模型
除了“产品”、“服务”、“用户”三个方面,整体是“模式”,转起来的基础是“保障”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拥有深厚的运营经验和极广的知识结构,熟悉所有互联网玩法和深潜规则,更有各种行业的咨询服务阅历。因而能够梳理出一个高度浓缩的互联网商业方法论,由此延伸而来的企业互联网+转型框架是本书的核心。这套转型框架正是实现企业端供给侧改革的实务指导。
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框架脱胎于“产品-服务-用户”三元素模型
除了“产品”、“服务”、“用户”三个方面,整体是“模式”,转起来的基础是“保障”。
作者简介
杨健
商业运营顾问,企业互联网转型专家。
多家企业集团、政府和上市公司的外聘专家、顾问、独立董事、监事。
企业端供给侧改革实干派领军人物。
已出版著作《自商业:未来网络经济新形态》。专注于企业转型战略咨询和互联网新商业落地。
相关研究方向包括互联网经济学、企业代际传承。????
目录
前言
方向篇 企业“互联网+”战略
第1章 “互联网+”是什么003
第1节 “互联网+”的准确含义003
第2节 “互联网+”的本质与互联网时代006
第3节 互联网时代的5大特征009
第4节 “互联网+”的6把虚火015
第2章 企业互联网转型021
第1节 企业互联网转型是什么021
第2节 企业转型的5个方面023
第3节 可预期的转型红利026
第4节 产业互联网:不同行业“互联网+”
转型之路028
第5节 哪些传统行业需要率先转型031
第3章 企业互联网转型是一场超限战034
第1节 转型必然打破传统商业界限034
第2节 从小微公司到千亿寡头,不同体量企业的转型策略、方法036
第3节 一个模型就够了:“产品–服务–用户”038
第4节 面对转型曲线,企业需要做什么准备041
第5节 电子商务如何打赢超限战043
第6节 O2O是个伪命题,转型不能治标不治本044
策略篇 转型的理论体系
第4章 模式转型,从接单卖货转向ARPU051
第1节 一切互联,颠覆信息不对称051
第2节 案例:潘石屹的SOHO 3Q办公短租模式055
第3节 软硬通吃:透视苹果、亚马逊、乐视、小米的发展路径060
第4节 案例:TCL的互联网转型066
第5节 “互联网+”价值模型图解:转型后的价值流与付费流068
第5章 用户转型,越来越侧重个性化体验070
第1节 回到用户原点070
第2节 认识真正的体验经济074
第3节 个性化不是任性,而是贴身定做077
第4节 案例:李宁品牌转型升级的曲折078
第6章 产品转型,产品永远是核心价值082
第1节 产品转型与工业互联网的必然联系082
第2节 案例:青岛红领的C2M尝试085
第3节 流程再造:工序拆分与数据模型091
第4节 红领模式的问题、不足和挑战097
第7章 服务转型,用虚网黏住用户099
第1节 从流量思维到深耕运营099
第2节 服务转型的目标是平台化、生态化102
第3节 案例:万科转型为“城市配套服务商”106
第4节 万科良渚文化村模式的解构110
执行篇 转型实操
第8章 转型从产品开始129
第1节 后产品多元化时代:单品突破129
第2节 案例:湘鄂情与甘其食134
第3节 用产品建虚网:互联网产品必备特性138
第4节 三元素模型的执行:快速迭代139
第5节 案例:华为手机产品的逆袭143
第9章 服务不只是营销149
第1节 服务的核心——要懂爱149
第2节 创新的方法——大胆跨界152
第3节 跨界的方式153
第4节 案例:“风马牛不相及”的APP包流量156
第5节 基于数据的产品、运营和决策,反向定义运营159
第6节 伪互联网转型:营销鸡肋何去何从162
第10章 积累用户数据166
第1节 O2O必胜、必败法则:用户交互与用户数据166
第2节 要么被买手制取代,要么建高度数据化的智能总部170
第3节 搭建企业自己的数据云平台173
第4节 案例:服装品牌ZARA的大数据应用175
第5节 从统计到大数据,解决3个问题178
保障篇 组织转型、财务保障、软实力
第11章 互联网化的组织与人185
第1节 传统管理问题的空前挑战185
第2节 失控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不变方法可变189
第3节 案例:组织转型,海尔和万科在做什么192
第4节 新的人员绩效与审计:转型成功的卡尺是财务核算200
第12章 转型企业家与转型软实力202
第1节 领导人的工作职责:从领头羊到牧羊犬202
第2节 领导人的工作方式:从听汇报到习惯看数据204
第3节 增量转型、全量转型、存量转型205
第4节 选择转型负责人208
第5节 转型不成功的唯一原因:不做减法210
第6节 忽略伪概念,关注真正价值212
第7节 可预料的阻力:大家都不舒服了216
第8节 转型企业家精神:从容与淡定,企业家不应慈化217
第9节 一开始就要赢219
后记221
前言/序言
关于这本书
在进入互联网公司之前,我已经做了6年的顾问。在这6年里,我做过的项目涉及电信、能源、外资、政府、IT、互联网、制造、地产等几乎所有的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一定会以一种加速度渗透进所有的行业和商业。虽然做过互联网行业的项目,搭建过一个庞大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但我还是选择了再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积累实施之外的运营经验。这个时候,要推动商业价值进步的信念早已在我心中树立,工作过程中便开始了留心梳理互联网商业方法。幸运的是,我的工作接触到了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所有方面,包括产品、技术、运营、销售、渠道、财务、人力资源等。在还没有“大数据”这种概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搭建Hadoop进行海量数据分析,甚至探索R语言和NCR数据仓库在互联网业务中的应用。后来,为了上市的准备,我开始带内外部资源实施互联网公司的ERP,从财务的应收、应付到人力资源的组织、绩效。每天看着几百万元的进账流水,却总是有更多资金要付出去。在没有系统学习财务知识的情况下,我摸索着用财务视角分析业务的健康程度。那个时候,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而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是在“贩卖流量”。“贩卖流量”能够为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极其有限的有利作用,这离互联网进入所有的行业和商业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但是,我发现从用户和商业变革的视角,已经可以提前梳理一套互联网商业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不仅适用于互联网公司,也适用于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那个时候是2012年,梳理之后为了调研与验证,我离开互联网公司开了一家独立的研究咨询中心。整个2013年我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各地调研上。随后是再次梳理,然后是方法论的浓缩。接着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自商业:未来网络经济新形态》,2014年这书出版时,我已将高度精炼的互联网商业方法论——“产品–服务–用户”三元素模型放进了书稿。至此,已是3年。与后来相比,这3年时间只画了一个被称作“产品–服务–用户”的图。因而,在我已出版和将来可能再出版的书里,大家看到我始终在以“产品–服务–用户”三元素模型为中心来讲东西时,可以不用奇怪。
《自商业:未来网络经济新形态》这本书出版前后,我发现我整理的企业调研档案已经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商业智库。早期,找我咨询的企业除了互联网、电商还有不少传统企业,不少还是折腾过转型但不成功的企业。后来,这些企业扩大到地产、金融、制药、贸易、医疗、服装、电力、农牧、家居等行业,甚至还有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基于我自己建立的商业智库,以“产品–服务–用户”三元素模型为核心的互联网商业方法论的一支——“互联网转型框架”逐渐成熟了。这得益于企业的迫切需求和随后的成功验证。读者朋友现在翻读的这本书便涵盖了这个转型框架。
“框架”是一个很重的词。除了土木专业中讲的建筑“框架”,也应用于软件、咨询、工程等多方面,目前已经有相当广泛的应用。例如,一些耳熟能详的软件Photoshop、Android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地不断升级演化,皆因为其在研发初期就确立了很好的框架。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罗兰贝格、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都有自己专属的咨询框架。在国内互联网转型比较高端的讨论圈内,一套真正的“互联网转型框架”早已被众人觊觎。简单讲,框架是一套科学结构,用于解决和处理复杂问题。如果没有框架,只是照猫画虎地模仿别人的样子,很快就会淹没在各种具体的执行细节,在各种瞎折腾里白白消耗各种积淀。即使有产出,产出的东西也好比造船没有龙骨、盖房子没装梁架,一遇风吹便分崩离析,极其脆弱不堪。
框架是一套用来“用”的方法,框架不是纯理论。本书涵盖的“互联网转型框架”来自实践,而不是来自经典商业理论的推演,因而这套框架具有鲜明的原创性。这倒不是说我狂妄地贬低经济管理和互联网类目的典章。相反的是,从曼昆的经济学到德鲁克的管理系列、从里斯的定位理论到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欧式管理思维、从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框架到张瑞敏的互联网转型思想,我都认真学习过。日常大量阅读典章书籍的习惯一直被我保留。但是,这些典章可以完善人的思维,却不能指导人去做事。中国王阳明心学讲的“知行合一”中,最重要的解读不是“知道了要去做”,而是“知从行中来”。只有从实践中得来的认知,才是接地气的认知,再由此得来的“互联网转型框架”也便是可执行的方法。由此而言,本书“纯天然、无公害”,可放心阅读。
虽然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但还是建议大家读完前言后先阅读后记。如果还没有仔细阅读本书的封面和封底的话,最好再多看看封面、封底上的文案和绘图。争取能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收获的阅读成效会较高。
除了曼昆等经济研究者和企业管理实践者,本书很多内容的形成还依赖于不少军事战争名家的思想,无论如何都应先向这些先贤致敬。他们是孙子、王阳明、克劳塞维茨、杜黑、毛泽东、图哈切夫斯基、约翰?基根。还应向已退役或还在役的一些当代军事专家致敬,包括现任中央军委一些将军的文字和思想,对本书涵盖的互联网转型框架和转型超限战理论的形成给予了足够的启示。先贤和前辈的辛勤与智慧,永远是我们进步的依托。
最后,再说导语开头关于“互联网革命”的问题。只有胜利者才可以言之为革命。
杨 健
互联网+2.0:供给侧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路线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