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電子産品可靠性預計》從工程實用的角度介紹電子産品可靠性預計的必要性和基本概念,詳細論述電子係統可靠性預計建模、可靠性預計的方法和程序,重點介紹元器件應力分析法和計數法,給齣大量的應用實例,並結閤典型的可靠性預計軟件工具,說明如何實現電子産品的可靠性預計。
《電子産品可靠性預計》共分12章,內容包括可靠性預計的作用和意義;可靠性預計的常用方法、程序和一般要求;常用的産品壽命分布類型和可靠性模型的建立方法;元器件失效率預計所涉及的參數定義及其選取方法;用計數法和應力分析法進行可靠性預計的步驟和實例;電子産品非工作狀態的可靠性預計;可靠性預計的準確性和局限性,分析影響可靠性預計準確性的因素;可靠性預計與其他可靠性工作的關係;可靠性預計軟件工具的應用方法。
《電子産品可靠性預計》可供從事質量與可靠性工作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參考,亦可作為電子産品可靠性預計技術培訓教材,同時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概論
1.1 可靠性預計的意義
1.2 可靠性預計的作用
第2章 可靠性預計的方法及程序
2.1 可靠性預計的主要方法
2.2 基於數理統計的可靠性預計的現實意義
2.3 可靠性預計標準的發展及其主要分類
2.4 元器件計數法和應力分析法可靠性預計程序
2.5 相似預計法的程序
2.5.1 相似産品法
2.5.2 相似電路法
2.6 上下限法預計程序
2.6.1 上限值的計算
2.6.2 下限值的計算
2.6.3 上下限值的綜閤計算
2.7 可靠性預計的一般要求
2.7.1 正確選用閤適的標準
2.7.2 可靠性預計的反復迭代
2.7.3 可靠性預計報告
第3章 産品可靠性錶徵與壽命分布
3.1 産品的可靠性指標
3.1.1 常用的可靠性指標
3.1.2 産品的壽命特徵量
3.2 可靠性指標間的相互關係
3.3 産品的壽命分布
3.3.1 指數分布
3.3.2 正態分布
3.3.3 對數正態分布
3.3.4 威布爾分布
3.4 浴盆麯綫與失效率等級
3.4.1 失效率的單位
3.4.2 失效率的等級
3.5 維修度與有效度
第4章 電子設備及係統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4.1 可靠性模型的組成
4.2 基本可靠性和任務可靠性
4.2.1 基本可靠性
4.2.2 任務可靠性
4.2.3 基本可靠性和任務可靠性預計結果的權衡
4.3 係統可靠性模型
4.3.1 串聯係統
4.3.2 並聯係統
4.3.3 循環工作的可靠性模型
4.3.4 錶決係統(n中取r係統)
4.3.5 溫儲備係統
4.3.6 串聯、並聯係統可靠性的計算
4.3.7 冷儲備係統
4.3.8 網絡係統
4.3.9 共因故障模型
4.4 建立可靠性模型的程序和原則
4.4.1 建立係統可靠性模型的程序
4.4.2 確定産品定義
4.4.3 建立任務可靠性框圖
4.4.4 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
4.4.5 可靠性預計時建模工作的注意事項
第5章 元器件失效率預計
5.1 國軍標《電子設備可靠性預計手冊分內容簡介
5.1.1 GJB299C《電子設備可靠性預計手冊》的新增內容
5.2 元器件失效率預計模型
5.3 元器件的質量等級與質量係數
5.3.1 元器件的質量等級
5.3.2 質量標記的正確采用與識彆
5.4 應用環境分類與環境係數πE
5.5 微處理器失效率預計示例
5.5.1 計算示例
5.6 普通雙極型晶體管失效率預計示例
5.6.1 半導體分立器件的額定值
5.6.2 電應力調整係數(C)和溫度(T)的校正
5.6.3 電應力比的計算
5.6.4 計算示例
第6章 元器件計數法可靠性預計
6.1 所需信息及方法
6.2 計數法用的數據錶
6.3 預計示例
第7章 元器件應力分析法的可靠性預計
7.1 應力分析法的應用範圍
7.2 電子設備可靠性預計示例
第8章 電子産品非工作狀態的可靠性預計
8.1 概述
8.2 術語和定義
8.3 一般程序
8.4 元器件非工作可靠性詳細預計法
8.4.1 元器件非工作可靠性詳細預計法的符號及數據錶
8.4.2 預計示例
8.5 元器件非工作可靠性計數預計法
8.5.1 預計舉例
第9章 特殊的可靠性預計
第10章 可靠性預計的準確性和局限性
第11章 可靠性預計與其他可靠性工作項目的關係.
第12章 可靠性預計軟件工具的應用
前言/序言
可靠性是評價産品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是保證産品性能在實際使用中得到充分發揮的關鍵。産品的可靠性是設計、生産和管理齣來的,可靠性預計是産品可靠性工作的重要環節,它為電子産品開展可靠性設計提供瞭一個卓有成效的定量分析手段,是“設計未來”的先導,是優選方案、改進設計,確保産品滿足可靠性指標要求的有效途徑。
可靠性預計是提高裝備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通過可靠性預計、分配、設計、分析等工作,促進瞭裝備可靠性工程的實施。另一方麵,齣於市場競爭的需要,先進國傢的電子産品大多都標有可靠性指標,此指標很多是可靠性預計結果或現場統計結果,因此,國外公司十分注重可靠性預計工作,例如美國貝爾公司還專門積纍經驗數據,研發瞭適用於該公司及通信行業的係列手冊。
從我國航天工程實踐來看,可靠性預計可以使設計方案得到優選,對預計中可靠性較差的設備或單闆,采取加強可靠性的設計措施,以保證可靠性達到要求值。載人飛船是子樣少、可靠性要求高的航天器,靠現場數據來評估其可靠性是難以達到要求值的。為瞭使工程總體有一個量化的概念,我們就利用可靠性預計技術,從單闆到儀器設備,再到分係統,最後對整船進行可靠性預計,從中發現薄弱環節,加強可靠性設計並落實到圖紙文件中,再經過試驗驗證措施的有效性,從而保證整船的可靠性。
本書從工程實用的角度介紹電子産品可靠性預計的必要性和基本概念,詳細論述電子産品可靠性建模、可靠性預計的方法和程序,重點介紹元器件應力分析法和計數法,給齣大量的應用實例,並結閤典型的可靠性預計軟件工具,說明如何實現電子産品的可靠性預計和可靠性改進。
本書內容充實、係統,理論與工程實踐並重,注重預計過程的實際操作,為從事質量與可靠性工作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提供實踐指導,是産品設計、品質管理等技術人員必備的參考書。我相信,本書的齣版,必將推動我國可靠性預計工作,也將對可靠性係統工程的發展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數字之眼:窺探現代電子産品生存密碼》 在這信息爆炸、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早已被各種精密復雜的電子設備所滲透。從清晨喚醒你的智能手機,到陪伴你工作的筆記本電腦,再到點亮夜晚的智能傢居,這些“數字之眼”以其強大的功能和便捷性,重塑瞭我們的交流方式、工作模式乃至生活習慣。然而,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去思考這些在精密設計和精湛工藝下誕生的電子産品,它們的“生命”有多長?它們在多大程度上能承受現實世界的“摧殘”? 《數字之眼:窺探現代電子産品生存密碼》並非一本專注於枯燥公式和理論計算的學術專著。它是一場深入現代電子産品“內在世界”的探索之旅,旨在揭示那些決定它們能否長久可靠運行的關鍵因素。我們將擺脫冰冷的參數錶,用生動的故事、貼近生活的場景,以及深入淺齣的剖析,帶領讀者一同解開電子産品“生存密碼”的奧秘。 第一章:無處不在的“數字脈搏”——電子産品的誕生與使命 我們首先將迴溯電子産品的起源,簡要勾勒齣從早期笨重的計算設備到如今玲瓏精巧的智能終端的演變曆程。這一章將聚焦於電子産品最核心的價值:它們是如何通過集成電路、傳感器、通信模塊等一係列復雜組件,構建起龐大而精密的“數字脈搏”,從而實現我們賦予它們的各種功能,並深刻理解它們在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使命。我們將探討,為何用戶對電子産品的期望不僅僅是“能用”,更是“好用”且“持久”。 第二章:潛伏的“隱形殺手”——理解電子産品麵臨的嚴峻考驗 任何精密的機器都無法逃脫時間與環境的侵蝕。本章將聚焦於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忽視,但卻對電子産品造成緻命威脅的“隱形殺手”。我們會深入剖析: 溫度的魔爪: 過高或過低的溫度,以及劇烈的溫差變化,如何加速元器件的老化,導緻性能衰減,甚至引發內部短路。例如,夏天將手機遺忘在車內,或者鼕天長時間暴露在嚴寒之中,對手機內部精密電路的影響。 濕度的侵襲: 水汽、潮濕環境,乃至意外的液體潑濺,是如何通過腐蝕金屬觸點、擊穿絕緣層,導緻電子産品“英年早逝”的。我們還會討論防潮設計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簡單有效的日常防護措施。 電力的“過山車”: 不穩定的電源、雷擊産生的浪湧電流,以及頻繁的電源開關,如何對電子産品內部的電源管理單元和敏感元器件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震動的“無情打擊”: 機械振動、跌落衝擊,如何導緻焊接點的斷裂、元器件的鬆動,甚至PCB闆的物理損傷。我們將通過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例如不小心摔落手機,來理解其對産品內部結構的影響。 灰塵與汙染的“窒息”: 微小的灰塵顆粒如何堵塞散熱通道,導緻過熱;化學物質和腐蝕性氣體如何侵蝕元器件錶麵,影響其電氣性能。 第三章:“身體”的藝術——電子産品內部的結構與防護 電子産品的“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內部的設計與構建。本章將帶領讀者走進電子産品的“身體”,瞭解其內部的精妙結構和防護策略: 材料的智慧: 從PCB基闆的選擇,到導電材料、絕緣材料的運用,我們將探討不同材料的特性如何影響産品的散熱、抗震動和耐腐蝕能力。 設計的匠心: 散熱係統(風扇、散熱片、導熱矽脂)的設計如何有效控製溫度; EMI/EMC(電磁乾擾/電磁兼容)設計如何確保産品不受外部電磁波乾擾,同時不乾擾其他設備;結構加固設計如何提升抗震動和抗衝擊性能。 元器件的“免疫力”: 探討不同類型元器件(如電容、電阻、芯片)的自身耐受能力,以及如何通過篩選和優化設計來提高其“免疫力”。 第四章:“醫生”的診斷——測試與驗證的科學 再優秀的設計也需要嚴苛的檢驗。本章將深入介紹電子産品在上市前所經曆的各種“體檢”——測試與驗證。我們將揭示: 環境模擬的“煉獄”: 高低溫循環測試、濕熱測試、鹽霧測試等,如何模擬産品在極端環境下的錶現,預測其長期可靠性。 加速壽命的“快進鍵”: 加速老化測試(如HALT/HASS)如何通過施加遠超正常使用條件的應力,快速暴露産品的潛在缺陷,預測其在真實使用環境下的壽命。 性能與功能的“全方位體檢”: 電氣性能測試、功能性測試、用戶體驗測試等,如何確保産品在各種工況下都能穩定運行,滿足用戶需求。 軟件的“守護者”: 軟件Bug檢測、穩定性測試、兼容性測試等,如何確保操作係統的穩定性和用戶界麵的流暢性,避免軟件問題導緻硬件失效。 第五章:“健康指南”——用戶如何守護你的電子夥伴 理解瞭電子産品麵臨的挑戰和製造商的努力,本章將迴歸到每一位用戶。我們將提供一份實用的“健康指南”,幫助讀者更好地保護和延長電子設備的使用壽命: 日常使用的小習慣: 如何正確充電、避免過度損耗;如何閤理放置,減少震動和跌落風險;如何清潔,防止灰塵積纍。 “綠色”使用環境的營造: 識彆並規避對電子産品有害的環境因素,例如潮濕、高溫、強磁場等。 軟件的“及時更新”: 軟件更新不僅僅是功能的增加,更是對係統穩定性和安全性的優化,有助於避免因軟件漏洞引發的硬件問題。 “傾聽”你的設備: 留意設備發齣的異常聲音、過熱現象、性能下降等信號,及時采取措施。 “健康體檢”的意義: 瞭解適時進行設備維護和檢查的重要性。 第六章:“未來的脈搏”——技術革新與可靠性的持續追求 最後,我們將展望電子産品可靠性領域的未來。技術在不斷進步,新的材料、新的設計理念、新的測試方法將層齣不窮。本章將探討: 新材料的應用: 例如更耐高溫、更抗腐蝕的新型材料,如何進一步提升電子産品的可靠性。 智能化與自愈閤: 未來電子産品是否能擁有更強的自診斷和自修復能力? AI在可靠性預測中的角色: 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更精準地預測産品的壽命和潛在故障。 可持續性與環保: 如何在追求可靠性的同時,兼顧産品的環保性和易於維修性。 《數字之眼:窺探現代電子産品生存密碼》是一本寫給所有對現代科技生活充滿好奇、並希望延長心愛電子産品“生命周期”的讀者的書。它不是一本教材,而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求知之旅,一次對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數字之眼”的深刻理解。通過這本書,你將不僅能更好地保護你的設備,更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欣賞那些支撐起現代數字世界的精密工程和不懈努力。讓我們一起,用智慧的“數字之眼”,去洞察那些賦予電子産品強大生命力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