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10周年典藏書係
發行量破50萬,《環球人物》10周年紀念重磅力作!
楊天石、學誠法師、羅伯特?庫恩(《江澤民傳》作者)、張頤武、孟憲實、濛曼、潘石屹、梁小民、吳曉波等,諸多名傢力薦!
把握曆史演進的脈絡,解讀時代大氣象,重溫人文理性的光輝與魅力,見證改變世界的力量。
《中國經濟十年觀察》
1、吳敬璉、厲以寜、成思危、陳誌武,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全球高端智庫、政經界精英為中國經濟進行集體把脈。
撥開迷霧、看懂中國經濟的無障礙讀本。
發掘未來十年,財富的保值與增值之道。
潘石屹、梁小民、吳曉波、羅伯特?庫恩(《江澤民傳》作者)傾情推薦!
2、過去十年的中國經濟發生瞭什麼?GDP躍居第二是成就還是陷阱?中國人的錢包是鼓瞭還是癟瞭?
為什麼人民幣隻能小幅升值?稅收為何應該藏富於民?北京地鐵票價漲得還不夠?為何要反對醫改市場化?為什麼說中産階級必然瓦解?租房與買房,哪個更閤算?
未來中國經濟走嚮如何,經濟政策製定將有何變化?中國股市下一個牛市將於何時齣現,房價的拐點在哪裏?未來幾年的黃金産業是什麼?
名傢精彩語錄:
我建議,要對國資體製進行改革,國資委不要直接管理企業,而應該組建若乾個行業性或綜閤性的國有資本投資基金公司,哪個行業需要大發展,或者産能不足,就加大資本投入;哪個行業産能過剩,就抽迴資本。(2013年)
——著名經濟學傢 厲以寜
金融市場扭麯得很厲害。對於民營企業的資金供給非常少,從而導緻藉貸利息很高,於是資金持有者也就沒有興趣投資實業瞭。這也不能怪資金持有者貪婪,民間企業和個人有瞭錢之後,追求更高迴報是他們應有的權利,也是人性本能所緻,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規則的製定者和監管者身上。(2012年)
——經濟學傢、耶魯大學終身教授 陳誌武
現在中國很窮,我們必須給人民基本健康的保障。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除瞭政府沒有誰可以承擔。市場也沒有辦法把這件事做好,這一點美國就是證明。現在美國也在由政府調控公共衛生資源的配置。其實在全球範圍內,也都是由政府主導醫療資源。(2006年)
——北大經濟學教授、衛生部政策與管理研究專傢委員會成員 李玲
中國早就發現經濟中存在大量“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也準備糾正這些問題,隻是在高增長下,一直沒有閤適的機會來調整,如今這個機會到瞭。所以中國提齣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的浴火重生。(2015年)
——著名經濟學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 李揚
未來10 年至20 年,中國經濟要再發展,必須在世界尖端的創新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虛擬現實、清潔能源、自駕汽車、共享經濟等方麵。這些都是未來齣萬億級富翁的行業,到那時候中國必須要有世界公認的領先産品與品牌。
——未來學傢戴維?霍爾(2015)
中國政府必須警惕齣現一個基於消費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許多中國消費者過度追求品,熱衷於超前消費。如果中國的年輕人受大眾消費主義影響,盲目模仿西方,是很悲哀的。因為這不可持續,也會讓中國沒有未來。
——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查爾斯?德伯(2013)
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即將崩潰”,他們談論中國經濟不平衡、房地産泡沫、銀行壞賬,但其中一些人甚至從未到過中國,他們是用長期以來審視西方經濟體係的思維習慣看待中國,因而沒有正確理解中國。例如,目前在中國經濟中,投資占GDP的比重仍高達50%,但中國人均資本存量比日本小得多,在城鎮化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中國的投資資本仍有很大發展空間。(2013)
——耶魯大學傑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斯蒂芬?羅奇
中國建立並運營大型服務産業的曆史還很短,這包括批發、零售、物流、迎賓産業、金融企業後颱服務、醫療等産業。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需要引進外國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幫助這一重要行業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服務業中高達4萬億至6萬億美元的富礦可以對外資開放。這對中國和全世界的企業都意味著巨大的商機。(2013)
——耶魯大學傑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斯蒂芬?羅奇
中國已批準瞭轉基因棉花、甜椒、西紅柿和木瓜的種植,核準瞭轉基因大豆和玉米進口。由於其專利權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中,一旦商業化應用,就要交專利費和使用費,這有可能導緻中國喪失對農業的控製權。(2013年)
——美國著名經濟學傢、地緣政治學傢 威廉?恩道爾
在本書中,著名經濟學傢吳敬璉、厲以寜、成思危、陳誌武,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英國48 傢集團俱樂部主席佩裏……諸多中外學界名傢、政經領域精英、全球高端智庫為中國經濟進行集體把脈。他們的經濟觀點都是極具代錶性,屬於尖端前沿,也極具預見性的。
他們以專業的研究與思考,用通俗生動的語言,不僅從宏觀方麵闡釋瞭中國經濟改革的路徑與邏輯,解讀瞭中國經濟發展瓶頸與突破點以及從全球角度分析“中國模式”對於世界經濟的權重和影響意義,而且從微觀層麵分析瞭中國人財富增長與流失之謎、民生經濟發展思路及睏境。這使得本書可以說是撥開迷霧、看懂中國經濟真相的一部無障礙讀本。
《環球人物》10周年典藏書係
本書係重新匯集梳理瞭《環球人物》創刊以來的精華內容,涉及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重要領域,與讀者一起重溫人文理性光輝與魅力,見證那些改變世界的力量。
《環球人物》10周年典藏書係總目
《國際政要秘聞》
《百年政治傢族》
《大國士》
《先生們》
《商道》
《中國經濟十年觀察》
《蔣氏傢族百年秘檔》
《另一隻眼看國民黨》
《影響力:中國領袖風雲錄》
《影響力:領航中國政治人物》
《中共人物的傢國往事》
《環球人物》雜誌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是國內發行量很大、極具影響力的綜閤時政類期刊之一。雜誌以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高端人物為報道對象,突齣全球視野,兼顧時效性、可讀性,一係列重大選題受到讀者和業界廣泛好評。
《環球人物》是中國郵政暢銷報刊、全國“百強報刊”,也是全國兩會、博鰲亞洲論壇和達沃斯論壇入會重點閱讀刊物。
成功的改革不可逆轉
吳敬璉,中國經濟的“更夫”(2006) / 003
鬍鞍鋼,研究國情的“拼命三郎”(2006) / 007
夏斌,中國金融業的諍臣(2007) / 012
稅收應該藏富於民(2007) / 019
社保亟待加大投入(2011) / 024
保障私權,窮人和富人都幸福(2012) / 026
陳誌武:追求迴報是民間資本的權利(2012) / 030
林毅夫,做中國經濟的“客觀派”(2013) / 035
對話厲以寜:成功的改革不可逆轉(2013) / 043
金融不改革,錢荒會持續(2014) / 061
中産階級必然瓦解(2014) / 066
中國經濟改革能否跳齣周期律(2014) / 072
廢除二元戶籍製是推倒瞭一堵牆(2014) / 079
鄭永年:改革要剋服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2014) / 084
新農人的烏托邦實踐(2014) / 092
不要建立在腐敗之上的經濟增長(2014) / 098
北京地鐵票價漲的還不夠(2015) / 102
成思危,一生直言的“風投之父”(2015) / 107
老百姓的錢哪兒去瞭?
房價與奧運無關(2007) / 117
2007,股市還會繼續漲(2007) / 122
房價隻是暫時波動(2007) / 129
沒有股指期貨,股市會跌得更慘(2010) / 134
房價不再有泡沫(2012) / 139
房價還要漲,股市將反彈(2012) / 142
戳破房産泡沫是央行的責任(2014) / 147
專訪王小魯:漲工資是補償欠債(2015) / 153
“抗通脹産品”,大多是騙局(2011) / 157
經濟學傢連平談“三價”(2015) / 162
未來學傢戴維?霍爾:2018年中國將迎來大牛市(2015) / 168
民生大如天
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2006) / 175
反對醫改市場化(2006) / 182
“窮人是最講信用的”(2008) / 188
租房買房哪個更劃算?(2009) / 193
農民是最龐大的弱勢群體(2011) / 195
農民工決不再這樣艱難(2012) / 200
吃得放心,活得健康(2012) / 203
人人享有平等的醫療(2012) / 205
老有所養,老有所享(2012) / 207
環境問題最可怕的就是不承認(2013) / 210
沒人知道有多少癌癥村(2013) / 216
社會撫養費肥瞭誰(2013) / 221
中國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的跨國公司仍需培育(2006) / 229
楊開忠,為區域平衡添籌碼(2006) / 233
不是什麼東西都能降價的(2007) / 238
中國將成最大並購市場(2007) / 243
“第二波金融海嘯”會來嗎(2009) / 248
城市化,彆走美國彎路(2011) / 252
十大趨勢破解就業難題(2011) / 255
環保科技關鍵在人纔(2011) / 259
新型農民是什麼形象(2011) / 261
西部崛起需要15年(2011) / 263
中産階級麵臨嚴峻考驗(2011) / 266
中國需要建立新的增長模式(2012) / 268
健康理性的辯論對於政策製定是好事(2012) / 273
盲目緊縮比通脹更可怕(2012) / 279
中國應盡量獨立於美元和歐元體係(2013) / 284
中國不要陷入消費主義陷阱(2013) / 290
城鎮化不是刺激經濟發展的萬能藥(2013) / 295
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重心(2013) / 301
服務業是中國新富礦(2013) / 306
中國城鎮化的四大風險(2014) / 310
花大錢拯救老産業,跑偏瞭(2014) / 315
2015經濟關鍵詞(2015) / 320
中國經濟短期很痛苦,長期很樂觀(2015) / 327
李揚:“新常態下,要有反危機準備”(2015) / 333
人民幣貶值十問(2015) / 339
張曉晶:我為國傢寫賬本(2015) / 343
中國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不能讓全世界為美國埋單(2007) / 351
亞太發展的鑰匙在中日手中(2011) / 358
冷靜對話更容易為鄰國接受(2011) / 361
美國對中國崛起存在三大憂慮(2011) / 363
中國將成為核心技術輸齣國(2011) / 369
經濟外交將起更多作用(2011) / 373
“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批評很荒唐”(2012) / 376
中國是美國的一麵鏡子(2012) / 383
美中必須互相補颱(2013) / 390
“東北亞模式”更為成功(2014) / 396
中國夢是瞭解中國的密碼(2014) / 401
日本沒有意識到中國的實力(2014) / 406
經濟總量超美國沒有意義(2015) / 410
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如何共處(2015) / 417
張維為:中國要有自己的話語權(2015) / 419
TPP,美國要取政治上的勢(2015) / 426
陳誌武:追求迴報是民間資本的權利 (2012)
曾經有人調侃:“誰能總是假設一些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條件,卻得齣一些應用於現實的理論?”答案是經濟學傢。
陳誌武對此說法不以為然:“假設的意義非常大。經濟學傢與非經濟學傢最大的差彆,就是我們有一個框架,把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等現象放進去分析。盡管經濟學模型有理想化的成分,但畢竟人的大腦所能理解的復雜程度是有限的,通過簡化的經濟學模型我們纔能知道,理想狀態是什麼樣子,然後與現實對比,從而讓實際的經濟體嚮著效率更高、分配更公正的方嚮轉移、調整。”
2012年4月1日,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見到瞭陳誌武。這位50歲的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內地赴美留學,沒考GRE、沒考托福,卻拿到瞭耶魯的錄取通知書。“這是個小概率事件,”陳誌武笑言,“那個年代,美國大學與中國學生打交道的經驗是非常少的,有一些空子可鑽。現在可是很難瞭。”
在美國生活瞭20多年的陳誌武,近年來在中國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對於社會經濟所發錶的見解常常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他用曆史文化分析金融問題的著作也引起瞭很多人的興趣。和這位經濟學傢聊天是很件愉快的事,因為即使是一些高深的理論,他也能講得有趣易懂。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這是陳誌武寫的一本書的書名,也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觀點。“為何中國人比世界其他民族都要勤奮,但他們的生活卻並不富足?因為中國缺少能促進財富創造的製度機製,及與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創新體係。這種製度財富的缺失,隻能通過大量勞動力辛勤工作來彌補,以此實現經濟增長。”
“讓民間藉貸得到閤法身份”
在博鰲,民間藉貸成瞭與會者關注的焦點。不管是颱上還是颱下,大傢都在議論這個話題。對其內在原因的一個共識是:金融業對內開放程度過低,一方麵會使民間資本以非正規金融形式存在,形成體外循環,蘊藏著金融風險;另一方麵,中小企業需要更多、更方便的融資途徑,纔能減少對非正規渠道的依賴。
溫州改革試驗區的齣現讓中小企業看到瞭希望,但既有的問題依然存在,“符閤條件的企業”方能獲得小額貸款,條件是什麼,由誰來決定?何時纔能允許民間資本組建小型銀行?突破與懸念並存。
環球人物雜誌:近期民間集資案件頻發,江浙地區大量中小企業老闆藉高利貸周轉資金,又因為還不起債而破産“跑路”,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癥結在哪裏?
陳誌武: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年一直由國有銀行、國有金融機構壟斷中國金融行業和市場,讓民間金融無法閤法存在和發展。最近幾年推齣瞭一些小額貸款公司,但其業務拓展空間受到非常大的製約。
其實民間藉貸在中國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但這些年在溫州卻無法得到閤法身份,隻能以地下錢莊的形式存在。這一方麵造成中國的金融資源大部分都為國有企業提供幫助,另一方麵是地下交易得不到保障,也為操辦地下錢莊的人提供瞭攜款潛逃的機會,因此帶來的社會問題非常多。
我覺得根本辦法就是要讓地下錢莊閤法化,與其禁止它們存在,不如讓它們有足夠大的發展空間,政府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監管上麵。
環球人物雜誌:國內民間資本為什麼大多走瞭放高利貸這條路,或者炒房、炒股,而不能通過天使投資等實業形式發展呢?
陳誌武:這不能怪民間資本持有者。我看到很多人把指責的言論投嚮放貸的企業和個人,而不是把矛頭指嚮製定規則、監管過度的機構以及規則本身,我想他們指責的方嚮是錯的。政府對民間投資管得那麼死,給他們的空間和選擇範圍這麼小,必然會造成這種單一局麵。
以溫州的金融市場為例,一方麵是那麼多民營企業迫切需要資金,另一方麵是那麼多傢庭和個人有大量資金無處投資。這說明市場沒有給民間資本創造健康流通的環境,民間投資受到的抑製太大。如果市場機製健全,其本身的作用就足以把需要錢的一方和有興趣投資的一方撮閤到一起,互通有無、發生交易。
去年國內一方麵通貨膨脹、資金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麵卻是那麼多的中小民營企業因為無處藉錢,隻能藉高利貸。金融市場扭麯得很厲害。對於民營企業的資金供給非常少,從而導緻藉貸利息很高,於是資金持有者也就沒有興趣投資實業瞭,天使投資怎麼可能發展起來呢?這也不能怪資金持有者貪婪,民間企業和個人有瞭錢之後,追求更高迴報是他們應有的權利,也是人性本能所緻,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規則的製定者和監管者身上。
環球人物雜誌:你對民間資本持有者的態度似乎是比較肯定的。
陳誌武:是的。這些做金融投資、放貸的人錶麵上看是鑽瞭製度的空子,實際上彌補瞭一些社會空缺,提供瞭社會需要,保障瞭就業,實際上是在給企業做貢獻。所以解決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放鬆管製,把一些不必要的門檻取消掉。
“對虛擬經濟存在誤解”
環球人物雜誌:有觀點認為,民間藉貸的現狀說明瞭中國實體經濟的空心化,應重新大力發展工業等實體經濟,擠齣第三産業和虛擬經濟的泡沫,你怎麼看?
陳誌武:講這些話的人實際上是不理解現代經濟的本質,這些話錶麵上聽起來很過癮,但實際上帶有很大的誤導性。第一,之所以虛擬經濟的投資迴報可以比實體經濟的投資迴報更高,正是因為金融管製過度,製造瞭太多的金融短缺,使得資金變得更值錢。而很多高利潤的實體經濟行業,又限製民營資本進入。所以與其說中國經濟盲目地往虛擬經濟轉移,不如說是監管過度造成瞭目前的局麵。
第二,對於中國的製造業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就是,在齣口增長很難的前提下,整個中國經濟的産能,特彆是工業産能已經嚴重過剩,解決的辦法是增加國內的消費需求,消化掉這些過剩的産能,而不是所謂的迴到實體經濟、做更多的投資。
比如美國,經濟就是由消費帶動的,消費占GDP的比重高達71%,這與中國經濟由投資帶動的情況正好相反。現在都在強調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但在通貨膨脹率這麼高的情況下,很難實現這一目標。這樣再增加工業生産,會使得市場本來就供給遠遠大於需求的問題更加嚴重。
第三個方麵是,持有你所說觀點的人還沒有走齣物質短缺的思維方式,因為以前一講到發展經濟,國人就會馬上與增加物質生産能力聯係起來,認為就是要讓整個社會在衣食住行等方麵緩解壓力。但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進入瞭産能過剩的時代,物質生産齣來卻沒地方銷售的現象已經很普遍,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再以工業或者所謂的實體經濟為主,而是要往第三産業和虛擬經濟方嚮發展。
以物流行業為例。作為第三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物流成本比印度等發展中國傢高一兩倍,更不要說與發達國傢相比瞭。大傢關注的農産品價格,商場零售價是農村批發價的很多倍,就是因為物流成本太高,雁過拔毛。其他商品也是如此,終端價比齣廠價高那麼多。要解決問題,除瞭減稅,就是大力發展第三産業。
環球人物雜誌:對於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這種劃分方法,你覺得閤適嗎?
陳誌武:我不太喜歡這種提法,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更像是農業時代的劃分方法。金融業通常被歸入虛擬經濟,因為沒有生産看得到的物質産品,但我認為這絕對是一種誤解。比如保險公司,按照一般理解是虛擬經濟,但設想一下,有一種得病概率極低、治療費用卻極高的病,如果在一個發達的保險市場中,可以讓一個三口之傢買一份價格低廉的醫療保險,從而免除因治病而傾傢蕩産的後顧之憂,這個傢庭的經濟壓力就會小很多,可以放心工作、生活、消費,那麼這種所謂的虛擬經濟對社會的貢獻將是很大的。
反對醫改市場化(2006)
在美國的朋友問李玲,迴國工作的感覺如何,她拖長瞭音答:“很——辛苦,很——纍!”她一般早上8點到辦公室,差不多午夜或者淩晨迴傢。如果不齣差的話,一周7天,天天如此。
盡管如此,這位45歲的北大經濟學教授、衛生部政策與管理研究專傢委員會成員,臉上仍然充滿著快樂。從鏡頭裏看過去,她的微笑有些靦腆。她身後的朗潤園,曾是圓明園的一部分,硃漆灰瓦,大小庭院層疊錯落,日影疏離。一間耳房,七八平米見方,是李玲的辦公室。
“曆史會證明我是對的”
今年6月份以來,李玲關於“宿遷醫改”的調研報告及其觀點,被媒體頻繁引述和轉載後,引起軒然大波。
宿遷是江蘇省1996年組建的地級市,經濟不甚發達。從2000年開始,宿遷進行瞭被稱為“賣光式”的醫療改革,將134傢公立醫院的産權賣給民間資本,醫院由公立轉為私營。這種市場化的醫療改革模式,一直廣受爭議,當地政府認為改革降低瞭醫療費用,老百姓看得起病瞭。
但李玲在對宿遷進行瞭一番調研後,卻得齣相反結論,認為“宿遷醫改”“沒有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醫療費用不降反升”。
李玲的這份報告在今年6月22日的《中國青年報》上刊齣後,輿論一片沸騰。宿遷市政府和一些學者紛紛批評李玲的報告調查時間短、數據不充分,結論太片麵,有人甚至指責她學術態度不嚴謹,“草率地對宿遷醫改下結論,除瞭沽名釣譽外,看不齣有什麼好的動機”。李玲笑著跟記者迴憶:“當時連我以前的一些同事也寫文章‘罵’我。”
跟著罵聲一起到來的還有媒體。李玲的一位學生很替她委屈:“我們不是帶著否定的態度去的。關於‘宿遷醫改’有人叫好有人批評,我們就覺得應該去看一下,如果存在問題,我們就分析原因,供其它地方藉鑒;如果真好,我們就把它總結成一個模式,幫助政府推廣。這是臨行前我們和李老師討論的原話。”
“我寫瞭‘宿遷醫改’的成績,也寫瞭發現的問題,每一樣東西都是客觀的,希望能給政府提供參考。我要說的話已經說瞭,所以無所謂。”李玲稍作停頓,背颱詞似地說瞭一句:“曆史會證明我是對的。”說完大笑起來,然後很放鬆地談起瞭她們調研“宿遷醫改”的來龍去脈。
李玲和宿遷的接觸,實際上要早於“宿遷醫改”的“元年”——2000年。施行“宿遷醫改”的原宿遷市委書記仇和,曾在美國馬裏蘭州立大學學習過一年。那時李玲是該校的衛生經濟學教授,與仇和有過交流。“後來仇和迴國後推行市場化醫療改革,把公立醫院全都賣瞭,我非常驚訝:他是不是學錯瞭!仇和在美國期間應該看到,即使在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國傢,醫療衛生領域開始也是以國傢乾預為主。所以,從那時起我開始收集研究宿遷方麵的信息,並一直希望有機會去實地看一下。”
2006年4月,李玲帶著課題組到達宿遷後,沒有驚動當地政府,大傢扮成病號,分頭去醫院就診,“我們就像地下工作者一樣,和醫生、患者談話,並且親身體驗在醫院看病的過程。”李玲在報告中肯定瞭“宿遷醫改”的好處,如醫院改善瞭服務態度,增加瞭醫療收入,降低瞭單項檢查收費和藥價等。但同時她指齣,單項醫療價格降低,並不代錶老百姓看病比以前便宜。“當地很多醫院不收掛號費,原來300多元的CT檢查現在隻需100多元,感冒頭痛,醫生也做CT檢查,這根本不需要啊!”李玲十分無奈:“醫生總是巧立名目多做檢查,多開藥,這使老百姓醫療費用反而比以前更多”。
李玲認為,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是市場化競爭使醫院把追逐利益放在第一位。“醫院利潤率一般都在50%以上……宿遷市沭陽縣人民醫院光是一個骨科的進賬,就從醫改前的每年180萬元增長到720萬元;仁慈醫院蓋新大樓的3000萬元貸款,3年時間就掙瞭迴來。”李玲在報告中這樣寫道。
12月7日,清華大學又拋齣一份考察報告,稱“宿遷醫改成功”。李玲又一次被推進輿論的漩渦中。
“我為什麼堅持政府為主導”
讓李玲“忙死”的事情,是中國醫療體製改革的具體方案。李玲提齣中國應由政府撥款,建立以“廣覆蓋、低成本”為原則的全民健康保障體係,同時引進國外品牌醫院以加大醫療服務的競爭壓力;成立統籌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的國傢衛生健康委員會,實行垂直一體化管理以有效配置資源。按照她的估算,建立全民健康保障體係後,政府財政支齣每年約為2690億人民幣,占我國財政支齣的9%,占國內生産總值的2%,接近或者低於同類國傢水平。
李玲是國內最早提齣政府主導公共衛生醫療的專傢之一。她的觀點不僅來自於對國情的瞭解和認識,也來自於在美國期間對西方醫療體係的觀察和分析。
李玲在美國生活瞭17年。“我研究衛生經濟學時,正趕上美國衛生醫療改革爭論最激烈的時期”。李玲迴憶說,1992年美國大選,剋林頓和老布什競爭總統寶座。在競選宣言中,剋林頓拋齣建立全民保健的議題,從而獲得大量選民的擁護。當年剛剛贏得海灣戰爭的老布什,人氣甚高。而沒有多少政治資本的剋林頓最終能夠獲勝,一部分原因就是打齣瞭全民保健這張牌。
“剋林頓上颱後,國會沒有通過他的全民保健方案,這在美國引起瞭全民大辯論,其激烈程度比中國現在還熱鬧。而我正好經曆瞭整個過程,這讓我對醫療市場化的利弊看得很清楚。”在美國的見聞,為李玲後來進言中國醫改提供瞭經驗和藉鑒。
李玲認為美國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的原因,就是醫療衛生的市場化。在這個領域,自由競爭和價格波動成瞭反比,市場規律失靈瞭。“這是因為醫療行業太特殊瞭,是一個強勢壟斷領域。醫生在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還提供建議。他讓你吃藥你敢不吃?讓你做手術你敢不做?患者實際上沒有選擇權。”
說到這兒,李玲收斂瞭笑容:“我為什麼這樣堅持政府主導,因為現在中國很窮,我們必須給人民基本健康的保障。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除瞭政府沒有誰可以承擔。市場也沒有辦法把這件事做好,這一點美國就是證明。現在美國也在由政府調控公共衛生資源的配置。其實在全球範圍內,也都是由政府主導醫療資源”。
“中國醫改應有全球眼光”
2005年成為國傢衛生部顧問之後,李玲的言論開始備受關注,如今媒體將她稱為“風口浪尖的人物”。
今年9月,國傢成立瞭一個由11個部委組成的醫療體製改革協調小組,國傢發改委人士稱該小組比較青睞由政府承擔全民基本醫療保障。一些媒體評論,這說明以李玲為代錶的由政府主導醫療衛生的建議,正受到高層的關注和認可。
李玲的醫改方案,並沒有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作為最終目的。“我們的醫改不僅僅是解決老百姓看病問題,還應該有全球眼光,把醫改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李玲這樣的想法,是基於對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作用中的認識。“對於人力資本而言,健康非常重要,隻有健康的人纔有高的生産率,纔能促國民經濟的發展。”
李玲認為在衛生經濟方麵,中國政府有很大的空間可作為:“中國具有大國優勢,醫療服務易形成規模效應,我們可以爭取在這個方麵走在世界前列,為其它發展中國傢創造一個模式。除此以外,西方現代醫學麵臨著睏境,它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治療方式正陷入僵局,因為生命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而這恰好是中醫藥的優勢。所以我們的目標不僅是中國人,應著眼於全球市場。”
李玲高興地告訴記者,她留意瞭國傢“十一五”規劃對醫療衛生的闡述,“和以前相比,這個規劃對醫療衛生闡述最詳盡,共有900多個字,涉及醫療、藥品、中醫藥等方方麵麵。這說明,現在國傢對醫療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興奮的同時,李玲更希望自己的研究和積纍,能夠為具體方案的齣颱實施齣一份力。
“有太多激動人心的事可以做”
采訪過李玲的記者,對她的印象驚人地一緻:熱情、靈活、思維敏捷。但現在還要加上一點——像著瞭魔一樣工作。這位高高瘦瘦的女子,現在是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除瞭負責整個中心的日常事務,還要帶學生,做課題,齣席各種會議和論壇。
李玲迴國之後,一直帶女兒住在北大一個60平米的教工宿捨,“不是沒有房子,而是圖離辦公室近,一個箭步就到瞭”。李玲屬於那種把發條上滿之後再多擰一圈的人,一說到工作就開心得要命:“我覺得中國的變化太大瞭,有太多激動人心的事可以做,我自己也太貪心,所以工作總是很忙碌,停不下來。”
要是不迴國,李玲的小日子過得相當愜意。她在美國馬裏蘭州立大學當終身教職,薪水豐厚,工作悠閑,社會地位也不錯,“可以整天躺在陽颱上看小說”。但李玲卻覺得那樣生活有些平淡:“在那裏我覺得自己可學的東西已經不多瞭,往下幾十年會是什麼樣似乎都能看到頭。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的。”
“那你想要什麼呢?”聽見記者這麼問,李玲嚮前湊瞭湊,壓低瞭聲音,一臉嚴肅:“為國傢做貢獻啊,這真的不是說大話”。
話音未落,李玲先笑瞭起來:“現在說為國為民會讓人覺得很假,不過我們這代人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基本上做事情會把國傢利益放在第一位。”李玲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瘋”事,都是由這個念頭所驅使。
在李玲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從沒想過自己的言論會成為政府部門的決策參考。那時她的夢想是當作傢,一篇著名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她對科技強國無限嚮往。“文革”後第一次高考招生,她進入武漢大學物理係深造。但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她忽然發現中國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於是給當時的武大校長寫瞭一封10多頁的長信,要求轉去經濟係學習。想不到校長竟大筆一揮,什麼考試也沒有就讓她轉入經濟係。“我估計當時全校上下,也就我這麼一個。”現在談到這件事,李玲仍然對老校長滿懷感激。
1987年,李玲有機會到美國匹茲堡大學讀經濟,接下來就順風順水地一路拿學位,博士畢業後當瞭大學老師。當生活都穩穩當當的時候,她忽然決定迴國任教,一幫同事攔著她狠勸:“你瘋瞭吧!”
“我一定要迴國,在美國17年我都沒有入籍,就是為瞭有一天能迴來。那些人不明白,我放棄的是物質上的一點享受,我獲得的是巨大的人生舞颱,這可是中國啊!”2003年,李玲變賣傢産,如願迴國。
在采訪中,經常聽到“建設四化”、“當傢作主”等字眼從李玲口裏說齣,情真意切,神采飛揚。采訪結束後,她忽然對記者說:“我們聊得挺開心就行瞭,你們能不能彆寫瞭。”她的學生解釋說:“李老師隻是想做點事,盡一點責任,不願意被太多人知道。”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評分嗯,喜歡研究經濟的朋友可以入手,還是很不錯的
評分補充自己的能量,構架自己的知識體係
評分好!!!!!!!!!!!!!!
評分有時間多讀讀書,一直在京東買書,很方便。
評分值得讀,感謝推薦!
評分寶貝不錯,包裝也好,書的質量就不用說瞭,會繼續支持京東的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寶貝不錯,包裝也好,書的質量就不用說瞭,會繼續支持京東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