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赠京东定制明信片)

21(赠京东定制明信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落落 著
图书标签:
  • 小说
  • 青春文学
  • 言情
  • 校园
  • 成长
  • 京东定制
  • 明信片
  • 爱情
  • 治愈
  • 轻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754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911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1》由多篇小说、散文、问答、摄影图片和插画组成,延续了《17》与《19》文艺淡雅的风格,双色封面清新少女般的装帧设计,作品内核独特韵味的文艺腔调,为读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著名摄影师八公小羊及《文艺风象》人气作者群,以深刻的角度展现她们眼中21岁的故事。作者们以不同的视角叙述关于21岁的美好与孤独。用文字把21岁这个充满魅力的年纪定格,带领读者回味或想象21岁的美好感受。


内容简介

《21》由七个部分构成,围绕着“21岁”这个主题的6篇小说、精美插画、5篇散文、21个21岁女孩的问答、21个作者感言、1篇主编后记和多张画面精致的图片构成。落落、天宫雁、陈奕潞、李茜、萧凯茵、魏蓉用小说诠释了21岁这个美好年龄所发生的关于感情的故事;朱熙、酥糖、黄小觉、辜妤洁、叶离五人各自用细腻的文笔,以散文的形式向我们叙述了21岁时候发生的不同故事,或是孤独的内心、或是友情的真挚、或是亲情的温暖、抑或情感的萌动。

除了一直以来活跃于《文艺风象》的优秀创作群会在《21》中悉数登场之外,本书还邀请“90后”著名摄影师八公小羊负责书中21位21岁女孩的群像摄影,带来与《17》《19》一脉相承却又别具特色的文艺视觉感受。她们用深刻的文字,温暖的画面,展现着21岁的美好时光。除此之外,《21》采用了双封面的装帧设计,清新文艺的腔调,给读者带来如沐春风的感受!


作者简介

落落,“校园女王”,人气青年作家,本书主编及作者之一,在业内常与郭敬明并提。落落的作品拥有美好的少女情怀,以独特的文学方式改变着新生代文学的面貌,她创造了一个与当前流行的青春阅读迥异的艺术世界。由她主编的文艺生活杂志《文艺风象》也凭借着清新治愈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打破了时下商业杂志的固有格局,开创出一片专属于文艺青年的美好天地。并长期在网上书城的同类杂志销量排行榜中独占鳌头。


目录

Lullaby / 004

21 / 033

二十一岁一枯荣 / 047

Lunar Hunter / 063

千安万里 / 083

佳人相见一千年 / 105

洗衣机里的海 / 121

舞 / 141

星程 / 151

雪国之晓 / 161

东京火星 / 169

臆想之敌 / 177

如果你听见我的心 / 185

星火 / 193

at 21 / 201

Dreams / 244

创作群at 21 / 260

后记 / 262


精彩书摘

21:The end

文/落落


  在没有风的地方,总是给人以时间停止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万物都仿佛静止了,没有变化,完全凝固,细胞没有进化也没有衰老,所有的运动都在宇宙中停止了下来。从一个肥皂泡,到一片蓑叶,一串脚步,前脚掌落得重一些,看出是奔跑,还有一颗飞溅的火星停留在空中,释放它的火把还捏在21 岁的自己手里。于是,停,就在这里,没有什么比这个瞬间更适合停止了,让一切就在21 岁的当口凝固,曾是我持久幻想中的最完美的完结。

  在推出第一辑《17》时,《19》和《21》就是预计好的——三个年龄,就这三个,足够了,以《21》作为最后一本,大概是以为冥冥之中,我总认为它是个带有明显分界线标志的数字,而它所区分的,并不是一个“不成熟”的自己和“成熟”的自己,并不是天真和老练,并不是幻想和现实,都不是这些,我想,因为一旦跨过这个年龄,之后的一切都带有一种近乎悲观的无可挽回,是走某条路,爱某个人,计算某个结局,但在21岁之前,路是由自己走出的,那个人是被自己所爱的,从来没有过任何的结局落下过定锤的响声。

  其实可以清楚地看见,21岁时被两种力量温柔撕扯的自己,一种是正在褪去的鲁莽慢慢放下主导权,另一种是被外界所被动捏成的新轮廓,于是就这样一个21岁的自己在“我”和“外界”之间缓缓倒戈。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众生中去,之前品尝的所有畅想,刺激,谋求在那之后都不再拥有同样锋利的刀刃,它们没有办法再朝外,抵抗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反过来对准自己,削去不符合容器的锐角。

  17岁时连许一个要拯救世界的念头都许得软塌塌,让豪言壮语和棉花糖一起存在也没有半点违和;19岁时也许拥有了整个人生中最成熟的那一秒,第一次在迷路中不小心撞见了生死的诤言;而到了21 岁,一切终于可以回归寂静了,因为那之后啊,那之后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生,都已然是另一个自己,以21为切割完美的断面,彻底划分成两半。之后苦恼一些毫不美丽的问题,关于生计,关于如何讨同行开心,关于一些遥不可及的工作目标,曾经以为看不见的天花板,会很快知道腰挺得直一些就会碰到,于是整个人都驼了背,一天天地矮掉。内在的空虚因此不断增长,逼迫自己去饥不择食地寻求

刺激,它和那个近在咫尺的天花板时时刻刻成为矛盾。时时刻刻的长吁短叹,束手无策

的自己——之后。

  所以21岁之前让时间凝固就好了,让它们永恒,让它们成为被保留下的光束,让它们成为历经千年万年也依然闪烁的光芒,提醒着早已物是人非的自己,在21 岁前,一切都异常美好过。它和痛苦之间的关系只是逗弄,绝望也只是怜惜地留下了一串梅花脚印,真正的庸俗不曾造访,时间大概真的曾为自己停止过一次。

  21岁,之后活得是成功是失败,是精彩是平凡,那都是之后的事了,与21岁以前的自己没有关系。因为那是两个人生,一个说试上高峰窥皓月,一个说我亦飘零久。



落落

2016年3月1日


前言/序言



繁星深处的低语:一瞥宇宙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 导语: 这不是一本关于星图绘制或深空探测器最新里程碑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份穿越时空、横亘星际的哲学手札,一封写给宇宙的私人情书,也是对人类文明在浩瀚背景下存在的深刻反思。我们将潜入知识的深海,打捞那些关于时间、空间、物质、生命起源以及意识本质的宏大命题。 --- 第一章:时间的褶皱与光速的悖论 (The Folds of Time and the Paradox of Light) 时间,我们最习以为常却又最难以捉摸的维度,在这里被彻底解构。我们追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何将牛顿的绝对时间观撕裂得支离破碎。从引力时间膨胀到高速运动下的时间变慢,读者将跟随物理学家们的思维轨迹,体验时间不再是均匀流淌的河流,而是可以被质量扭曲、被速度拉伸的柔软织物。 本章深入探讨了“现在”的界限。当前方的恒星发出的光抵达我们眼睛时,我们看到的究竟是“过去”的它,还是一个永恒存在的“现在”?我们剖析了时间旅行在理论物理学上的可能性——那些爱因斯坦-罗森桥(虫洞)的奇特几何形态,以及穿越这些虫洞所需要的负能量和奇异物质的幽灵般存在。我们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示这些看似科幻的猜想,是如何根植于最严谨的数学结构之中。 第二章:暗物质的迷宫与暗能量的推手 (The Labyrinth of Dark Matter and the Pusher of Dark Energy) 宇宙的可见物质,那些闪耀的恒星、旋转的星系,仅仅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的不到5%。剩下的95%,是无形无影的“暗”的领域。本章将深入探索这个宇宙的巨大盲点。 我们首先考察暗物质的证据链: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引力透镜效应的畸变,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那些微小的温度波动。我们梳理了从WIMP(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到轴子等主要候选者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了那些前沿实验——地下深处的探测器如何试图捕捉到这些幽灵般的粒子与普通物质的第一次“接触”。 紧接着,我们将面对更令人困惑的暗能量。它如同一个反引力的幽灵,正在加速宇宙的膨胀。我们审视了宇宙学常数(Lambda)的回归,以及它与量子场论预言的巨大差距——这个“真空能的灾难性不匹配”是如何成为当代物理学最大的尴尬之一。暗能量究竟是宇宙学常数,还是第五种基本力?我们在这片迷雾中寻觅着理解宇宙终极命运的钥匙。 第三章:生命在宇宙中的概率与形式 (The Probability and Forms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当我们将目光从纯粹的物理学转向生物学和概率论,一个更古老的问题浮现:我们是孤独的吗? 本章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起源的复杂概率模型,从生命元素(碳、氢、氧、氮)的星际起源(超新星爆发的馈赠)开始,一直追溯到氨基酸在原始汤中的自我组织。我们探讨了“生命必需的摇篮”——宜居带的严格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质疑这些条件是否过于“拟人化”。 我们剖析了德雷克公式的每一个变量,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理解其中固有的巨大不确定性。如果生命可以以硅基、氨基或更奇异的方式存在,那么费米悖论(“他们都在哪儿”)的解决路径是否也因此拓宽?我们考察了那些极端环境中的地球微生物,它们是地球生命适应力的证明,也可能是宇宙中生命形态的参照系。意识——生命的高级产物,是否必然在某种形式下浮现? 第四章:宏观视野下的文明兴衰与时间尺度 (Civilizational Rise and Fall on Macro Scales) 人类历史,以数千年计,在宇宙尺度上不过是瞬间的火花。本章将文明的生命周期置于星际时间轴上进行考察。 我们借鉴卡尔达舍夫等级划分——从I型文明(完全掌握母星能源)到III型文明(掌控整个星系能源)的可能性与技术门槛。我们探讨了“大过滤器”理论:那个扼杀绝大多数潜在文明的技术或社会瓶颈究竟位于我们身后的“艰难黎明”(生命起源、多细胞演化),还是潜伏在我们前方的“技术奇点”(自我毁灭、资源耗尽、无法跨越的宇宙距离)? 这种宏观的视角迫使我们反思自身的脆弱性。一个足以摧毁地球的伽马射线暴,一次失控的人工智能,或是一个微小的行星轨道扰动,都可能使我们数十万年的文化积累化为乌有。当我们仰望那些数亿光年外的星系时,我们是在寻找同伴,还是在确认我们自身存在的短暂与宝贵? 第五章:意识的量子幽灵与现实的边界 (The Quantum Ghost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Boundary of Reality) 本书的终极前沿,是探索“我思故我在”在宇宙学框架下的位置。意识是如何从无生命的物质中涌现的? 我们穿梭于经典的“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与前沿的物理学解释之间。玻姆的量子势理论、彭罗斯和哈梅罗夫提出的“Orch OR”(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理论,试图在量子层面上寻找意识的物理基础。这些理论将主观体验与宇宙的基本结构——如量子引力效应——联系起来,尽管充满争议,却为我们提供了超越传统神经科学的视角。 最终,我们将面对现实的本质。我们所感知的这个三维空间加上时间维度,是否只是更高维度结构的一个投影?薛定谔的猫、量子纠缠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这些实验现象揭示的,可能不仅仅是粒子行为的怪异,而是我们对“客观存在”的根本误解。宇宙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相互联系、更加依赖观察者的存在。 --- 结语: 这是一次跨越学科的旅程,它让我们既感到自身的渺小,又因拥有探索这一切的认知能力而感到骄傲。在理解宇宙的宏大尺度和深层结构时,我们最终回望的,是对人类自身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意义的永恒追问。这本书并非提供终极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加入这场永无止境的追问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结构复杂的作品抱有敬意,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像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发条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推动着故事朝着既定的、却又出乎意料的方向前进。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体现在,他能同时处理多条线索,并且确保每一条线索在关键时刻都能汇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混乱或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即便是配角,也拥有极其饱满的弧光和动机,绝非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读者如何更细致、更富有同理心地去观察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复杂世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和开阔了。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欲罢不能,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细腻入微,仿佛能将读者直接拉入故事之中。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灵魂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我的情绪。特别是主角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成长,那种真实感让人感同身受,不禁会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境下会如何抉择。故事情节的设置巧妙而富有张力,伏笔和转折层出不穷,让我常常在深夜里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而且,书中对于特定时代背景的描绘,也展现了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那些细节的还原度极高,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质感。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萦绕心头很久,让人回味无穷,甚至会开始期待作者的下一部作品。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绝对值得向所有喜爱深度阅读的朋友们强烈推荐。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我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仿佛停止了流逝。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结构宏大、细节丰富的史诗,即便我不是特定领域的专家,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世界观时倾注的巨大心血。构建的那个世界,它的规则、它的文化、它的社会结构,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而不是简单粗糙的背景板。角色之间的对话,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地位和彼此间微妙的张力。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琢磨某段对话的深层含义,或者某一个场景的象征意义。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全方位的,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块难以磨灭的烙印,是那种多年后依然会想起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是抱着一丝怀疑态度开始阅读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书太多了,真正能称得上“佳作”的凤毛麟角。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时而紧凑得让人心跳加速,时而又放缓下来,让读者有时间去品味那些深刻的哲理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那种克制和洞察力,没有落入俗套的非黑即白,每个人物的动机都充满了人性的灰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他们的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非常流畅,一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句,简直可以单独摘录下来作为文学范例。对于那些追求阅读品质,不满足于快餐式读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精神食粮,它不仅提供了故事,更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的全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作者进行深度精神交流的过程。它没有用太多花哨的辞藻来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人性的幽暗与光辉并存的本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烘托,那些场景的描写,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将环境的冷暖、光影的变化与人物的心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感觉”到故事正在发生。读到某些令人动容的情节时,我甚至需要放下书本,平复一下呼吸才能继续。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书,更像是需要被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当然,这里的“工具”指的是心灵的工具。它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无论我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共鸣和理解。

评分

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质量很好

评分

很好的书,不错啊!十分喜欢,大赞。一切都挺好看的!!支持京东商城!非常好看的书!

评分

好书推荐阅读好书推荐阅读好书推荐阅读好书

评分

物流很快,不错

评分

慢慢的读,边读边欣赏边思攷。

评分

书写的很精彩,已经看完了

评分

喜歡又開心,用墨香讓我一起成長!

评分

一次买了好多书,屯书是一种习惯,比较有安全感,高中时很喜欢郭敬明

评分

因为封面买了17 19 然后再买21 最后一部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